(三百一十七)​垂死病中惊坐起,小丑竟是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266字 发布时间:2023-04-11

垂死病中惊坐起,小丑竟是我自己(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四十六集

 

小万历顿时止住哭声,怯怯地望着父亲,眼神中带着一丝畏惧,这孩子也是真心不容易,刚被皇爷爷骗完,又被父皇严厉训斥,连连遭受自家长辈的轮番暴击,让小万历不知所措、惶恐难安,俄狄浦斯情结的种子,在孩子幼小且稚嫩的心灵上,已经悄悄扎了根。黄锦见状也急忙站出来,帮裕王打圆场,柔声劝道,“王爷的话说的是,世子爷,咱们去吧”。小万历眼中神采黯淡了几分,顺从的爬起身,任由黄锦牵着自己的小手,转身离去,黄锦拉着小万历走了两步,又扭头朝裕王叮嘱了一句,“王爷,主子的药熬好了”,“知道了”,裕王答应了一声,便继续低头想着自己的心事。道长此时已是嘴唇发紫、脸色铁青,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眼冒金星,歪着身子坐在龙椅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小万历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视线模糊成一片。

 

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道长,忽然一阵心血来潮,察觉到自己的大限,已是近在眼前,不禁老泪纵横、悲从中来,沉默了少顷,方才带着几分哭腔,由衷地感慨了一句,“朕的孙子,都不愿意认朕啦”,言罢,道长仿佛失去了浑身力气,软绵绵地瘫在龙椅上,身体止不住地微微抽搐起来。讲道理,从多年前“二龙不相见”那会儿算,道长的儿子便已经不认他这个父亲了;如今道长又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小万历一把,搞的孙子也不认他这个爷爷了,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八个字,用来形容道长,其实也是入木三分、颇为贴切,只能感慨一声,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道长跟海老爷这俩位,根本就是一对难兄难弟,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裕王何曾见过道长这幅病入膏肓、苟延残喘的模样,心中已是乱了方寸,几步跑到道长身边,惊慌失措地高声喊道,“父皇,父皇,你怎么了父皇,我去叫太医”。讲道理,道长现在这个身体状况,与其帮他喊几个太医过来,还不如替他拿几身寿衣管用呢。

 

道长强撑着一口气,抬手握住了裕王的手腕,脸色煞白、气若游丝地问道,“背、背朕到榻上去……背得动吗?”“好,儿臣背得动”,裕王只觉得心中一阵酸楚,连忙转身弯腰,先让奄奄一息的老父亲伏在自己身上,然后背起道长,一边喃喃地说着,“背得动,儿臣背得动”,一边缓缓地朝精舍走去。裕王虽然身体羸弱,但道长此时已经瘦得皮包骨头,背在身上也不是很重,只是想到以后大明的江山,就只能靠自己柔弱的肩膀,去一力承担了,裕王念及于此顿感压力山大,父亲生龙活虎的时候,裕王天天都在挖空心思琢磨着,怎么才能让自己早点接班,毕竟谁都想自己做主说了算;可真到了,要靠自己去扛起大明江山的时候,裕王心里却难免有些迟疑,仅仅靠自己,镇得住这满朝的骄兵悍将、魑魅魍魉嘛。裕王的几位师傅,异口同声地嚷嚷着要搞变法改制,都是一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模样,可这法到底该如何变、这制又该如何改,裕王心里当真是一点儿底也没有啊,就这么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推进改革,这不就是盲人瞎马、夜半临池嘛,还特么不如摸着石头过河,靠谱呢。

 

从玉熙宫大殿到精舍,不过短短几十步的距离,心事重重的裕王却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这一路走的是异常艰难,每一步迈出去,都仿佛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背上瘦骨嶙峋的道长,似乎成了千斤重担,压得裕王喘不过气,此刻恨不得天降神迹,能帮老父亲再撑上个一年半载的,也好让自己有时间多做些准备。正应了杨金水的那句话,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真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现在终于该轮到裕王殿下上秤了,满打满算,大明这幅千斤重担,裕王最多还能扛六年。裕王吃力地迈过精舍的门槛,小心翼翼地将道长放在软塌之上,顾不上擦去额头上的虚汗,忙不迭地便要去喊太医,还未及转身,手腕却被道长一把抓住。道长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当务之急是要给裕王交待清楚后事,强行吊着最后一口气,将裕王拉到自己身前,仔细端详了儿子片刻,又扭过头,痴痴地望着八卦台上,插在铜磬里的那杆法器,裕王立刻会意,起身紧走几步,将铜磬和法器一并取了过来。

  

裕王双手捧着那口铜磬,款款走到道长身前,“跪下”,道长强打精神,睁开双眼,盯着那口铜磬和那杆法器略微有些出神,这两个物件陪伴了道长几十年,象征意义堪比陈洪保管的那枚御玺。道长的衣钵终归是要薪火相传的,正所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道长这个独夫民贼总算是悟了。裕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重重地磕了个头,随即便直起身,从铜磬中抽出那根象征大明江山的法器,双手捧着递给了道长。道长半闭双眼,有气无力地说了声“打开”,裕王用力拔出法器前端的球状盖子,用实指和中指,在法器中空的管壁内轻轻抠了抠,摸出卷成卷的一张御笺,展开瞟了一眼,抬头上赫然写着,“着将楚王庄田退发百姓诏”几个大字。

 

裕王眼前忽地一亮,还未来得及多想,耳边便传来道长虚弱的声音,“楚王死了,没有后嗣,湖北周边的好些藩王,都想要他的庄田,我们朱家...真的是欠百姓欠的太多了。朕不会将楚王的田给他们,一共是...,一百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二十六亩,全都退发给,过去替楚王种田的百姓吧。明天,就叫户部派人去办这件事,也算是朕最后,替百姓做了一回主”。有一说一,楚王断子绝孙这事儿,全要怪李时珍,李先生但凡能去楚王府住上个一年半载的,凭李先生的医术和身体素质,搞不好楚王这会儿已经是儿孙满堂了。这里再插一嘴题外话,“吃绝户”这种事儿,历朝历代都是屡见不鲜,甭管你是亲王贝勒、乡绅地主、大龄剩女、同性基友又或者是丁克一族,只要没有子嗣继承家产,那你这辈子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只是在给自家亲戚免费打工罢了。诸位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武则天,弥留之际,你是愿意把皇位还给姓李的亲儿子,还是传给姓武的亲侄子,仔细想一想再回答。归根结底一句话,孩子还是亲生的好,这里也劝年轻人一句,你们可以不结婚、不买房,但孩子还是尽量生一个的好,总要给自己以后留条退路不是,虽然也未必能指望的上。

 

道长和他们老朱家那群穷亲戚,确实把百姓们祸害的够呛,关于这一点,道长自然是心知肚明,自己为非作歹、倒行逆施了一辈子,临死前忽然洗心革面、大发慈悲,无非是想用一百四十五万亩田地,换些香火功德,求一个心安罢了。佛家不是说,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嘛,若真是死后有灵、泉下有知,希望道长在阴曹地府里能少受点罪,争取下辈子还能投个好胎,毕竟这钱不能白花,慈善也不能白做不是。徐阁老十年寒窗苦读、几十年宦海沉浮,为大明辛苦奋斗了一辈子,也只攒下24万亩田地,就这,退休后还被海老爷硬逼着退了一半回去;人家楚王光靠投胎,啥也不用干,随随便便就坐拥,一百四十五万亩良田,虽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这人比人,真特么的是气死人啊。大明的土地价格,市场价大约是50石粮食一亩,按照胡宗宪定的官方指导价,是不低于30石粮食一亩,楚王的个人资产,仅土地一项,哪怕是按照官方指导价估算,折合成白银,也足有4370万两之巨。要知道,崇祯末年,朝廷征收的三饷加在一起,每年也不过是2000余万两白银而已,有一说一,光是楚王一人手里的田地,就足够崇祯正面硬刚李自成和皇太极两年了。

 

一个人做一件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坏事不做好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道长总算是脱离了低级趣味,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只可惜too little,too late,并没有什么卵用,完全不值得任何同情。讲道理花钱做慈善的感觉,确实非常爽,这四千多万两银子撒出去,道长顿时觉得,自己的人格瞬间得到了全面的净化与升华,双目之中不禁多了一抹亮色,自己都被自己的善良感动了,此时如果能多找几家主流媒体,写几篇公关软文,再花钱替道长买个热搜、头条什么的,那一切就完美了。裕王心中也是感慨良多,立刻俯下身子深深一拜,口中高呼,“父皇圣明”,道长仰头瘫倒在软榻上,有气无力地说了声“第二道”,裕王将手中的法器斜着晃了晃,从管口甩出第二卷御笺,展开一看,抬头上竟写着,“赦免户部主事海瑞诏”几个大字。裕王双手捧着那张御笺,呆若木鸡的愣在原地,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羞耻感,不知不觉间脸色已是涨的通红,该说不说,张师傅这王八送的,端的是特么羞死个人啊。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