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老同志的努力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7145字 发布时间:2023-04-11

程巨卿所说的柞蚕,其实本就是蚕的一种,长得有点像蚕,却也有点像大虫子,因为是绿色的,个头一般比家蚕大。古称春蚕、槲蚕、栎蚕,也叫山蚕。

柞蚕丝可以说是中国的特产,起源于山东省鲁中南地区,程巨卿就是此地人,后来在我国多省都有分布。但此时大规模养殖的还不多,也就是山东和奉天地区。奉天的养柞蚕技术,就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带去的。

柞蚕这玩意长相不如家蚕可爱,但优点却不少。

首先,可以放养。即可以养在野外,当风雨即将来临时,柞蚕会自动移向叶的背面隐藏起来,以免自身受到损伤。

其次,它食谱很广,柞树、栎、胡桃、樟树、山楂、柏、青岗树、枫杨、楢樫、蒿柳等的叶子都可以吃。陕南这种杂树林很多,砍又砍不尽,春风吹又生,让那些开荒造田的老百姓十分头疼!正好可以排入柞蚕的食谱。

再次,产量高。因为这家伙个头大,能吃,所以吐丝多。

另外,这玩意能吃!

对哦,能吃。你不是已经说过了?

呵呵,我是说这玩意本身能吃!

是本身能吃呀!你不是说过了?

我说的是“油炸蚕蛹”!

啊?是这个呀?那你刚才没说。

切!我现在说!“油炸蚕蛹”就小酒,幸福生活天天有!另外,据《本草纲目》记载:“雄原蚕蛾,壮阳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脏,治暴风、金疮、汤火疮,灭瘢痕”。此外,在《中药大辞典》中,也有雄蚕蛾补肾壮阳的记载。

看,柞蚕这玩意浑身是宝,而恰好陕南能大面积养殖!

那这柞蚕丝与家蚕丝相比,有没有缺点?能不能完全替代家蚕丝呢?

呵呵,缺点是有的。就是柞蚕丝比家蚕丝颜色稍深一点,不能用于要求雪白鲜亮的绸缎。但李志行有办法,他会漂白!

还有,桑蚕丝属于长纤维,手感细腻光滑,桑蚕丝具有贴身柔软的特点;而柞蚕丝的纤维短粗,韧性好不易断裂,但易结板,手感较粗糙,柞蚕丝的舒适度不及桑蚕丝。

不过,奉省的柞蚕丝之前一般都是出口美国,精明的美国人将其织锦后,再卖到欧洲市场赚钱,欧洲市场也认可。

现在陕西的纺织业特别发达,完全可以自己织完后卖到欧洲市场。而且,那个意大利人克里斯,现在算是一个大服装商,主要依靠彭盛供应,往欧洲贩卖羽绒服、毛皮等各种衣服,李志行有现成的渠道!

另外,李志行的服装公司本身每年就用大量的丝绸,自己产完全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还有,养柞蚕是需要人工的。主要是赶鸟、植树、修剪树木等。其中赶鸟是个费力活,所以,按奉天的数据,一把剪子(一个柞蚕劳力)平均也就能放养22亩面积。

但关于赶鸟这事,李志行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他手下有一员大将!

小鸟会吃柞蚕,但小鸟最怕啥?自然是怕老鹰、鹞子之类的猛禽。那有没有方法可以指挥老鹰赶鸟呢?当然有!这个办法就是那位“坚定的鸟类爱好者”乌小艺。

于是,李志行又把乌小艺找来问这事。

乌小艺听过原由,满口包票说不在话下!

乌小艺现在有不少徒弟,他可以教徒弟们训练老鹰之类的猛禽,一只猛禽,少说也可以保护上百亩的柞蚕。

看,只要我们和可爱的鸟类和平相处,效率立刻就翻了5倍!

乌小艺打完包票,看看没自己什么事了,就敬了一个漂亮的军礼想走。不过李志行让他等等再走,乌小艺就垂手站在一旁等着。

等李志行将程巨卿几人安排完送走,就问乌小艺说“小艺,你最近干得怎么样?”

乌小艺马上容光满面,回答说“报告大人!我干得很好!”

这家伙的确干得好,他训练出来的鸽子,已经成为李志行手下军事、经济等方面重要的通讯工具,他现在手下管着好几百人呢!而且,他现在已经是一名军官了,是响当当的乌小艺少尉!另外,除了养鸽子之外,他还凭着自己的兴趣养了很多其他的鸟,百羽门在他手中,名副其实的发扬光大了。

“哦,干得好就行!”李志行笑着让他坐下,亲手给他倒了一杯茶,乌小艺激动地站起来行礼,李志行拍拍他肩膀让他坐下。然后问道“小艺,我记得你说过你还有个师兄?”

“是的!大人,我师兄名叫刘白羽,可比我能耐大多了!不过,现在还在四川的大山里养鸟,我前几天还给他写了一封信……”

“哦,那你能不能把你师兄也找来?他要有徒弟,也一块找来帮你……”

……

原来,李志行通过柞蚕这件事情,忽然想到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他需要把乌小艺的师兄招来,还有乌小艺师兄的徒子徒孙,同时也包括江湖上可能存在类似门派的人,统统招来!外面一个不留。

这件事交给乌小艺去办,乌小艺满口答应,尊敬地敬了个军礼,就马上去安排了。

李志行将江湖上此类人搞了个寸草不生,他究竟要干什么?

呵呵,这是后话,我们后续再说。

……

包头到神木的铁路已经通车,榆林正式与全国铁路网联通,榆林的各种产品,可以直接用火车运往北京、天津和广袤的华北地区了。

这次不待李志行催促,经济委员会已经组织开始从包头又开始往北修铁路。这条铁路最终目标点是库伦,但当务之急,是先修到白云鄂博。因为已经确认:白云鄂博这地方不但有着大铁矿,而且有个大金矿,还夹杂着银矿和铜矿。

黄金白银自不必说,这个铁矿、铜矿开发已迫在眉睫,它是要给“汉堂天字第一号工程”提供原料的!铁矿用于炼钢,铜矿用来做子弹。矿场设备已开始订货,这段铁路长度也就约190公里,两厢时间刚好配套……

另外还有一件喜事,就是由杨永泰主导的政务机构改革已经完成。陕西的政务管理层级由省、道、县三级,变为了省、区、县、乡四级,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度空前增强!而由于杨永泰的高超手段,政务人员竟然没增加多少,因为杨将各级减下来的冗员,又填到了乡镇里……。

李志行十分高兴,约了杨永泰一起,到基层巡视,各级官员反响都很好。

就算关中的农村,面貌也有挺大改变,农民们不再在门口挖坑沤粪了,而是改到了离家稍远的地方。因为大家意识到原来的做法不卫生,这则是“爱国卫生运动”的功劳。

李志行精神焕发地投入到改造社会的战斗,陕蒙绥的社会,也在飞速发生着改变!

就在李志行得意非凡的时候,北京总统府内遥传出一声咆哮“你们一定要捧我上台,却是叫我来活受罪!”

这是谁?愤怒成这个样子。

原来是登上总统宝座的曹三爷。

听这声音,不但愤怒,而且抱怨,似乎还带着生无可恋的味道。曹三爷为啥这样?

因为,这个北洋政府的总统,简直不是人干的!

却说曹三爷没干总统之前,是威风凛凛的大军阀兼巨头,随时可以对中央指指画画,人莫不仰望。及至自己当了家,再也不能随意“一吐为快”,还天天处理不完的烦心事!

这些烦心事数不胜数,但第一件就是没钱!

历史上直系军阀是一派相对爱国的军阀,很少出卖国家利益去借外债。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也绝少能借成功。

1923年-1924年两年间,中央仅借成功了一笔外债,为“青岛盐田公债”,金额为1400万日元。有后世有学者研究,1923年直系政府的内外债,仅为1921年中央内外债的25.2%,这在北洋政府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而借债本是北洋统治者们的法宝,没有借款,中央政府根本无法维持!

1923年末,财政部长王克敏说:中央每月军警费约650多万,行政费约380多万,合计约1000多万,但政府收入还达不到支出的十分之一。

没钱的政府实在没有体面!连驻外使馆都因为缺乏经费,很多要求下旗回国的。在外蒙帮过李志行大忙的蒙藏院,因集体欠薪14个月,已经停止办公了。

中央财政收入少的可怜,但债务却大的惊人!

据一名财政部的官员透露,1922年8月,应支出行政费为300万元,但已经累计欠了4000万,这主要是公务人员的薪水;军费应支出600万,累计已经欠了1个亿!

上面只是行政和军事应付未付的欠款,而中央还存在大量借款:中央的各种借款,本息全无着落的,约合3个亿。另外加上各银行对政府的垫款,以及已经到期的国债,总共合计约4个小目标。光各项借款的利息,每年就有约4000万。

而这些债务,每天都在循环和随着利息增长。

你说这个家怎么当?谁当家谁不心惊肉跳的?每天一睁眼,就有约11万大洋的债务利息要还!还不算各衙门、全国各省伸手来要钱的。

曹三爷刚上台时,本想凑点钱给公务人员结上几个月拖欠的薪水,让大家高兴一下。但经过多方筹措,最后仅够给军警人员发一个月的,其他文职人员,则一分钱没捞着。

作为带头大哥,缺钱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由于缺少军饷,直系内部军心涣散,甚至离心离德。冯玉祥、王承斌两位大员,就曾因欠饷差点与曹三爷闹翻。

甚至,直系的军队时有因欠饷造反的!就连在吴大帅亲自坐镇的河南,最近一个月内,就发生了8起叛乱!全是因为欠饷。

吴大帅吹胡子瞪眼,也没有办法。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看官会说了:这些士兵素质怎么这么差?欠了几个月的工资就要搞兵变?

这个么,大家其实应该理解。因为这个年代当兵的其实是在用命在换钱,而且,往往一大家人需要靠这钱来活命的!你不发钱,和要当兵的命也差不多。

因为缺钱,中央甚至对京师军警及阁部职员也失去了控制。

如轰动一时的陆军、内务等部职员因索薪哄闹国务院,痛殴财长董康事件、航空署长赵玉坷殴打并绑架财长王克敏索款、北京高级军警人员由冯玉祥、王怀庆等率领,包围国务院,勒令财长刘恩源立字据发薪事件……等等。

要知道,一个派系政权自身的首都军警、阁部职员如此欺凌内阁,这在北洋军阀统治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唉,这所有的一切,全是没钱给闹得!

对于中央财政这种积重难返的状况,大家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到了1924年,直系中央的军费约2900万,仅为1920年中央军费1.078亿的27.3%,为1925年中央军费5940万元的49.4%,成为北洋统治历史上最低的一年。

当时,直军里流传“给多少钱,打多少仗”的说法,军费短缺,严重影响了直军的战力。

对于缺钱这事,曹三爷不是没有做过努力。

要说改善财政的方法,无非就是开源节流。

首先说节流,这个方法实在不能再搞下去,军队都快造反了!

所以,只好开源。

可现在是军阀政治,中央能管到的有限,所以曹三爷便想增加关税,从原来的5%增加到7.5%,一下就能多出不少钱来!这个办法,即所谓的“二五关税”(增加2.5%)。

中国原本的5%的关税,在国际上本来就不高,但1921年关税总额也达到了6521万元,若能加2.5%,就能得来3000多万,此法不可谓不好。

但却行不通。

为啥?因为中国的关税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法国人提出,“金佛朗案”不通过,此事免谈。

掌管中国海关的英国佬英格联,应声就将本应每年交付中国政府的“关余”和“盐余”扣押!

这里所说的“关余”和“盐余”,就是关税和盐税每年还过给外国的赔款,再刨除海关办公费之类的之后,剩下的钱。这本是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收入,每年一千多万大洋呢!

如今想挣钱还没挣到,却被这个可恶的英国佬先扣了1000多万!搞得本就不富裕的曹三爷雪上加霜。

这个英国佬的确可恶!就说这个“海关办公费”,就高的离谱(1921年度为1545.8万元!)!每年竟要一千多万!海关才几个人呐?竟敢花这么多钱!

不过海关管理权清朝时就丢了,人家花多少办公费又不用给你背书,你急什么急?

啊,呸!TMD!那么,法国人提的“金佛朗”案,又是怎么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之前,因中法实业银行经营不善,以致倒闭。法国人急需一笔钱来救中法银行。那这笔钱怎么来呢?自然是羊毛出在猪身上,法国人立刻想到了中国,着眼点落在了庚子赔款上。

此时,由于美国人的倡导,很多国家已经放弃了庚子赔款。于是法国人说:我也要放弃,这笔钱部分用于发展中法教育事业,其余交给中法实业银行,作为基金及中国欠款的偿还。

噫?法国人真是好朋友!主动不要赔款了。

呵呵,其实这是个巨坑!究竟为什么?您听我慢慢讲。

首先,中法实业银行名为中法合资,但实际控制权掌握在法国人手里,退款其实主要是给法国人用。

另外,法国人提出,该赔款使用《辛丑条约》签约时的法郎所值的黄金价值计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年《辛丑条约》签约时,假如我的1法郎值1克黄金,那你欠我1法郎,就应该付我1克黄金。

那么中国应该按签约时法郎的黄金价值来还吗?

关于这个问题,自在1902年开始还款时就有争论。原因是《辛丑条约》签订时约定的并不清楚。我们来看条约原文:

第六款  按照西历本年(1901)五月二十九日,即中历四月十二日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款系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条款内第二款所载之各国、各会、各人及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

甲、此四百五十兆系照海关银两市价易为金款,此市价按诸国各金钱之价易金如左:

海关银一两,即德国三马克零五五;即奥国三克勒尼五九五;即美国圆零七四二;即法国三佛郎克七五;即英国三先令;即日本一圆四零七;即荷兰国一弗乐林七九六;即俄国一鲁布四一二,俄国鲁布按金平算,即十七多里亚四二四。

此四百五十兆按年息四厘,正本由中国分三十九年,按后附之表各章清还(附件十三,本文略——引者注)。本息用金付给,或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还本于一千九百零二年正月初一日起,一千九百四十年终止。还本各款,应按每届一年付还,初次定于一千九百零三年正月初一日付还。利息由一千九百零一年七月初一日起算,惟中国国家亦可将所欠首六个月至一千九百零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息,展在自一千九百零二年正月初一日起,于三年内付还,但所展息款之利,亦应按年息四厘付清。又利息每届六个月付给,初次定于一千九百零二年七月初一日付给。

请注意合约中老苏特意加粗部分,其中的“金”字表达并不明确,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为黄金,也可以理解为各国的金钱,但即使理解为各国的金钱,这里其实还有个汇率问题,究竟指的是何日的汇率亦不明确。

此后三年,清政府内部及是“庚款”关系各国,就“还金还银”提出各种方案,并为此争论不休。即究竟用黄金来还,还是用白银来还,争论不已。

因为黄金相对白银,一直在涨价,此即所谓“镑亏”问题。

终于在1905年,清政府在“镑亏”问题上让步,决定专门赔偿各国800万两“镑亏”款,但同时对“庚款”的付款方式作了明确。各国也同意并确认了收款方式,也签了协议,表示在还完前不再更改,即所谓“1905年协议”。

既然如此,这事怎么会又起风波?

唉!让人感叹的事,“1905年协议”仍旧没讲清楚。

该协议规定:“将和约关平银,照依各国金钱之价核定,中国或按伦敦市面银价用银付还,或以金钱期票,或以电汇票,均听各国所愿。此项期票、电汇票,中国不拘在何处及何银行均可,任便照最贱之价或照投标办法购买”。

看见没?确定了用白银还,计算方式是“照依各国金钱之价核定”,还款方式可以选择实物银,也可选择金钱期票或电汇票。法国当时选择的是电汇票。

其中“照依各国金钱之价核定”一句,指的应是白银与其他货币的换算,可以理解为若欠100万法郎,若美元对关平银(银两)汇率为1时,则还100万两白银。

下面一句“中国或按伦敦市面银价用银付还”可以看出采用伦敦的汇率,从此举延伸,似乎可以理解为当伦敦市场美元对关平银(银两)汇率为0.5时,我还你50万白银就够了。

但这句话似乎有个漏洞,就是这“市面银价”是签约时的银价还是每年还钱时的银价?协议中并没有专门的语句约束,也就是说协议中没有专门的语句再约束汇率变化时的执行情况。

老苏现在觉得“中国或按伦敦市面银价用银付还”这一句已经说清了,你讲的若不是汇率变化下的情况还用“伦敦市面银价”干什么?直接表明签约时的汇率数值就行了。

但法国人不这么认为,或者说法国人根本就准备胡说。于是,风波又起。

一战之后,法郎严重贬值,只达到其原来价值的三分之一,但法国人却要中国按法郎所谓的“含金量”还钱,也就是说不承认法郎贬值之后的汇率。

如果这样,中国大约要承受6500万元的损失!议员们不同意,曹三爷也不敢同意。

这就是民国历史上所谓的“金佛朗案”,是民国金融史上的重要案件之一。

曹三爷因为中央负债太多,想从关税上开源,但不料又回到了债务问题上来,一切都仿佛是一个圆圈,将曹三爷套得死死的,让老同志什么也干不了。

另外,大家可以看出,“金佛朗案”其实是由中法银行重启引起的,是因为中法银行重启没钱,才想让中国多掏钱。而最初跟法国人谈中法银行重启问题的,就是由现任中央财政部长王克敏。王克敏与法国人接触后,法国人正式提出金佛朗案。

而这个王克敏,其实是中法实业银行首任中方总经理,这也是他进入金融界后的第一个重要职位。若刨刨历史,这个王克敏以前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能得到这个职位,与他游历法国时结识了不少法国实力人物有关。并且,王克敏在中法银行存有巨款。

王从中法银行起步,后来又当了中国银行总裁,而后又干过一届财政部长,这会又成了曹三爷的财政部长,成了正儿八经民国的风云人物。

李志行知道了这事的来由,就“呸!王克敏这个汉奸!”

李志行骂的没错,这货后来真成了个大汉奸!

老苏有话说:

写到这里,除了让人郁闷,更是让人疑窦顿生。

话说《辛丑条约》签订时,中国的文言文过于简练,以至于表达不清,还可以想象。但大家可别忘了,与中文版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份法文版条约,难道法语也无法表达清楚?满清帝国,就“还金还银”问题,竟然争吵了3年之久!

而且更离奇的是,列强对此事也有争议。美国人就认为应该“还银”。莫非外国人对法语也有争议?

怀着这个疑团?老苏特意查了法语,其中,黄金是“Or”,货币是“Monnaie”,法郎是“Franc”,白银是“Argent” 。这几个单词差的远了去了!为什么大家还会有争议?

后来的“1905 年协议”,老苏没本事,查不到全文,只好人云亦云。

但是,大清帝国经过了长达3年的争吵,最后还花了800万元,旨在明确还款方式,竟然又没规定清楚!

这事离奇不离奇?既然已经出现“磅亏”问题,大家就应该对汇率变化有概念,但再次签订协议,竟然又没规定清楚?这可能吗?

而且,关于这事老苏特意查了一些论文,竟然没发现一篇能说清楚的。

现在,《辛丑条约》的法文原版就挂在网上,但老苏不懂法文,若哪位同学懂法文,不妨将条约翻译一下,然后咱俩合作,写一篇论文,题目就叫《揭开庚子赔款“磅亏”的真面目,兼论人性的无耻》!

为什么还要兼论一些人的无耻?因为你想呀,满清四万万国民,难道就没人发现这种问题?

原因大概率正如汉阳铁厂买错了炼铁炉的问题一样,是人性在作祟!

汉阳铁厂里主要是“奴才思想”,而“磅亏”这事,多半是因为无耻!

这些人前仆后继!

满清没落腐朽,自不必说。但到了民国,这种事仍屡出不穷,前有罗文干,后有王克敏,个个都是卖国贼!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