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李志行会同乔修远、秦国镛、厉如燕、潘世忠、欧兰彬等人,一起来到西安机场,他们一起等待一件盛事!
空阔的机场上,初冬的风吹起,带来丝丝寒意。但将军们兴高采烈地谈着话,谁也不在乎这一点点的风寒。
欧兰彬却怕大家等得不耐烦,就不停地看手表,说“快到了!”
李志行也不在意,初冬的风让他感到透彻。
一会,远际的天边传来“轰隆”的声音。大家都兴奋地望着,很快,天边出现了三架飞机,呈三角形的战斗队列。
“哈!来了!”秦校长兴奋地喊道。
厉如燕兴奋地问道“这就是那种传说中的德国飞机?”
潘世忠“嘿嘿!”一笑,然后满脸兴奋却故作神秘地说“你们猜!”
老潘这家伙想拿一把,但大家兴奋的心情不能等待,就都望着李志行,希望李志行能揭晓答案。
李志行却满脸微笑地说“哈!不要问我,飞机我是外行,一会去问他们,反正他们以后都是你们的兵!”。
志行指向空中,原来是让大家去问那三架飞机的飞行员。
秦国镛众人听完,都兴奋地搓着手“嘿嘿”笑着,连口说“就是!就是!一会问他们!”
此刻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兴奋而又鼓舞!
就在大家兴高采烈地交谈的时候,异变突生!远处的三架飞机似乎出了故障,突然快速向地面俯冲下去!厉如燕首先“呀!”地惊呼了一声,接着大喊“不好!”,众人也跟着惊呼起来!
李志行也惊呼一声,似乎想拔腿冲上去救援!
不料此时,三架飞机在主机的带领下,忽然一个漂亮地拔高又直冲云霄!然后左右散开,在空中来了个侧滑!最后俯冲下滑,稳稳地落在了西安机场宽阔的跑道上。
这一连串的惊险动作,把大家搞得心“怦怦”直跳!最后又来了个大喘气!
乔修远忍不住掏出手绢来擦额头的汗。秦国镛手抚着胸口,笑着骂了一句“他妈的!”
众人也纷纷笑了,然后都是一句“他们的!”
等这三架飞机停稳,只见从飞机上走下三人来。
这三人都穿着飞行服,带了墨镜,排成一排,正步走到李志行面前,一个漂亮的军礼,然后大声喊道“报告督军!西北边防军少尉飞行员戴庆/高慈航/钟高鸣归队!”随后一侧身,又向乔修远、秦国镛等敬礼。
妈的!原来是戴庆这家伙回来了!
大家都笑靥靥地点头。
李志行也点点头,走了上去,亲手帮戴庆摘下墨镜。
戴庆满眼激动,说“小师叔!我回来了!”
“嗯”,李志行面无表情,随手就扇了戴庆一巴掌,骂道“妈的!刚才吓了我一跳!知不知道?”
戴庆这才知道,小师叔刚才好心帮自己摘眼镜,原来是怕一巴掌把眼镜打飞了!
高慈航和钟高鸣两人一见李志行突然发火,这才意识到不妙!不由自主地缩了一下脖子,急忙将墨镜摘下装进兜里站直,免得一会被打飞。
不了戴庆这厮挨了一巴掌后,马上开始躲闪,并一副求饶的面孔说道“啊!师叔饶命!其实刚才那个动作我们经常练,一点危险都没有!”
李志行瞪了戴庆一眼,大喝“站直!”
戴庆没有办法,又只好站得笔直,等待继续挨打。
但李志行这次并没有再打他,只是忍着笑帮他整了整飞行服,然后又走到高慈航面前,也帮着整了整衣领,并拍了拍高慈航的肩膀,笑着说“慈航,好样的!你为本督军争了光!也为秦司令争了光!”
高慈航本是南苑航校的学生,是被戴庆勾搭到美国去的,赶快就敬礼道“感谢督军大人厚爱!感谢秦司令和各位老师的栽培!”
秦国镛等人都欣慰的笑着点点头。
然后,李志行走到钟高鸣面前,和蔼地说“高鸣,这两年一次家都能没回,辛苦你了!不过,你家已经从三原搬到西安城里了,你知道吗?”
钟高鸣站得笔直,大声回答“报告督军!我知道!我大请人给我写了信,告知家里已经开了店铺,就在咱们西安城里的新纱厂对面,生意很好!”
钟高鸣表情兴奋,有督军大人照顾,家里非常好!
“那就好,回头我让秦司令先放你们几天假,好好和家人团聚一下。”
这下三人都大声说“多谢督军大人关怀!”
李志行拍了拍钟高鸣的肩膀,向乔修远一致意,乔修远走上前来,大喝一声“立正!”
在场的人都随声肃立。
然后,乔修远拿出委任状大声宣读“戴庆、高慈航、钟高鸣三人在外留学成绩优异,采办飞机事务出色,经陕蒙绥军事委员会决定,兹晋升戴庆/高慈航/钟高鸣为中尉军衔,具体职位由西北边防军空军司令部任命!”然后将任命状一一发给三人。
李志行带头鼓掌,大家都纷纷鼓掌。
戴庆三人胸脯挺起,满脸兴奋。哈!一回国马上就升官了!
晚上李志行专门设宴款待三人。这三人都神采飞扬,表示一定不忘督军大人栽培,要为边防军多做贡献,干出一番事业!
嘿!有关系就是好,刚一毕业就是中尉。
呵呵,李志行喜欢戴庆是真的,但也不全在这个,主要是三人的确出色,先是以优异成绩从美国毕业,而且这次三人一次从欧洲采购回来了50架性能优异的飞机!
50架飞机?李志行这是想大干一场呀!
其实呀,李志行是属于后起直追。
话说李志行当初办民航,成立了军事航空队,在直奉大战中尽显威风,觉得自己从此掌握了战争制空权,还有些沾沾自喜。没想到不过两年,就已经被人远远抛在身后!
是谁这么牛叉,竟能超越李志行?
还不是财大气粗的老张和小张!
这一对父子,先是在皖系战败后,将秦校长的家底哄抢一空,然后又在奉天办起了航空学校,还成批的送人到欧洲学开飞机,然后就不断买飞机,前一段一下子就定了几十架!加上这批,奉军的飞机已经高达120架之多!
嚯!张大帅真厉害!
可不是么?其实,奉军空军的崛起,源于老张有钱,但主要还是归功于小张有见识。
要说小张之于老张,现在来看,正应了虎父无犬子那句话!大家不要被电视剧误导,其实,人家张学良的确可以算是北洋时期官二代里最优秀的一位!
小张这家伙,其实是本就是个学霸。
当年,张学良以东北讲武堂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很多同学们都不服气,认为他是张大帅的儿子,所以学校作弊作得不知羞耻,居然给了个第一名!一时间议论纷纷。
不得已,学校只好重新考试,采取了严厉的监督措施。可人家小张这次还是第一!这下就没人不服气了。
小张毕业后,自然迅速得到了老张的重用。但人家小张也没丢脸,建议重用了他的老师郭松龄,师生一起,打造了奉军最能打的第3旅和第5旅!
直奉大战,奉系关内大败,就是这师生俩死顶在山海关,也才使老张又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师生俩分任旅长的第3旅和第5旅合署办公,所以也叫作“三·五旅”,后来又改为“二·六旅”,一直是奉军的王牌部队之一。
直皖战后,奉军接收了皖系数架飞机,于1921年成立东三省航空处,开始招收培养飞行人员。到1923年,张学良亲自兼任了该处总办,立刻开始振兴空军,培养人才、购买飞机,空军实力迅速成为中国第一!
上一次大战虽然直系大胜,可军队发展方面一直不如奉军,直系中势力最大的曹三爷和吴大帅,飞机加起来也就不到50架。而李志行,之前总共也就15架飞机,其中用于战斗的也就11架,分别是3架战斗机和8架轰炸机,其他4架是教练机。
所以,李志行这次奋起直追,一下采购了12架战斗机,24架大型轰炸机、其他14架其实都是教练机。
为啥不一次多买点?
因为对李志行来说,还是缺飞行员!虽经过民航这几年的培养,再加上依靠秦校长的威望,搞来的飞行员,也只能勉强够装备这四十几架战斗飞机的。
这次一下买回14架教练机来,就是秦校长建议的,是他准备大干一场!
航空学校的设施已经建设完成,就建在西安附近的咸阳,秦校长以后大部分时间会在这里了,厉如燕被提升为西北边防军空军副司令,常驻外蒙。
不过,李志行的飞机数量虽然不如小张的,但打起仗来,却未必打不过。因为,李志行这次买的12架战斗机,其实是他花了大心思专门买来克制张学良的飞机的!
此话怎讲?
原来,小张的飞机来源很多,有英国的、意大利的、还有法国的,但他小张战斗机里最厉害的,却是法国的“斯帕德”XⅢ型。
要说“斯帕德”XⅢ型飞机,本是法国一战中的王牌飞机。一战结束时,法国空军所有74个战斗机中队都装备了这种飞机,所有幸存下来的法国王牌飞行员,都驾驶这种战斗机。
这种飞机,也被世界公认为好飞机。比利时、意大利、希腊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都装备这种飞机。一战结束后,法国开始处理存货,罗马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南斯拉夫、捷克、波兰、日本、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甚至泰国都购买了这种战斗机。
戴庆他们在美国学习时,主要练得就是这种飞机。
但正是由于戴庆的建议,李志行恰恰没有买这种飞机,而是采用的复杂的程序,先设法买来了德国零件,然后在上海完成的组装,再飞到陕西来。
这是为啥?干嘛搞得这么复杂?
因为,李志行买的这种飞机,恰好是法国“斯帕德”XⅢ型战斗机的克星!名叫福克E3飞机。
福克E3飞机是一战后期由德国信天翁公司生产的,这种飞机在德军中服役较晚,装备也不多,用了不久欧战就结束了。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种飞机的厉害。
其实,福克E3飞机装备了“机枪同步射击”装置,是一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称为“福克式灾难”。其速度、机动性、俯冲能力、飞行员视野、爬坡率、高海拔性能等都十分优秀,是德国在战争后期,为重新获得制空权,从设计竞赛中选出来的。
这款飞机还具有一项特殊功能----“用螺旋桨悬停”状态攻击对方飞机机腹,这种攻击姿态实在令人难以想象,飞机是在全油门临近失速的状态下,保持这种由下向上的“垂直”攻击,使得对手飞行员措手不及。
戴庆受了李志行的命令,去欧洲采购飞机,同时志行请了埃里希的朋友帮忙,所以戴庆就得知了福克E3飞机的情况,向国内汇报后,李志行立刻行动,亲自给埃里希打了电报,促成了这次交易。
之所以没买这整机,是因为一战后各协约国在签订一战停战协议中,要求德国立即交出所有这种福克E3战斗机!德国根本没有整机,也不敢生产整机。
信天翁公司只好偷偷卖了零件,又派人到上海刘利生的机械厂去组装。
潘世忠带人参与了组装,所以他也知情。
哦,这种飞机这么厉害!那费点周折也值得。
不过,等等,人家小张买什么飞机,你李志行怎么会知道的这么清楚?你的情报系统已经这么发达了?
呵呵,李志行在东北的情报系统自然有,但还不足以刺探到很多机密的事情。关于飞机的情报,主要来自欧兰彬。
因为,欧兰彬与奉天航空处参谋长冯庸是好朋友。
这个冯庸,乃是与张作霖争过奉天大权的冯德麟的儿子,同时也是张学良的发小,而且,也是一个有名的飞机发烧友、中华民间航空协会的会员。
而欧兰彬,则是这个协会的会长。
所以,张学良的飞机中,不少真实的来货渠道,其实是欧兰彬哪儿。
欧兰彬现在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飞机代理商,不少军阀都是他的主顾。而小张,则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这完全得益于欧兰彬认真贯彻了李志行的思想,这几年持之以恒地进行市场培养。
欧兰彬本在努力开拓航线,以实现他那“有中国国土的地方就有大华的飞机”的梦想。但他苦逼的发现,搞民航真的很难赚到大钱,还是东家说的对,赚钱还得靠卖飞机。
于是,这几年大华的销售人员走遍了大江南北,拜访大小军阀。
“领导,你买飞机不?飞机就是会飞的大炮!您知道张大帅上一次为什么会失败?告诉您,其实就是被飞机打的!”
“……”
“啊?您暂时不买呀?是因为没钱?没关系!我先给您讲一讲飞机的厉害,免费的!您得先知道飞机有多厉害,也要知道哪个国家的飞机好,免得您以后买被骗了。”
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军阀,免费学点军事知识,谁会不乐意呢?于是,大华的人员便做了诱导性宣传。
于是,在军阀们的心中,大华的销售人员就是无与伦比的飞机专家。
得了这么宝贵的知识,大多数军阀或他手下的实权人物都会过意不去,想请大华的人员吃顿饭。
但是,大华的人员怎么会让客户破费?
“我们请!这是我们经理规定的,谁让领导请客就开除谁!还有,谁没请领导消费,要扣除本月工资的一半!”
于是,领导们便笑着接受了邀请。
之后根据各位领导的爱好,大多是一条龙消费。
最后,顺便让领导加了自己的微信和手机号,提请领导关注自己的微信动态。因为,会有各种关于飞机的信息,将在朋友圈内发布。
你不买飞机不要紧,我的信息您可要留意哟!万一哪天,你的敌人买了,你却不知道,那可就坏了!
什么?你当然想知道!
那就加个VIP,我们将持续给您提供飞机方面您最想要的信息。
“……”
于是,大华的飞机销售业务就这么发展了起来。于是,虽然李志行仍不断指使欧兰彬干一些没啥利润的事情,给欧兰彬放放血。但欧经理现在已经皮糙肉厚了,总可以笑嘻嘻地接受了。
对于新建的西北航空学校来说,戴庆这次带回来的14架教练机只是第一批,很快还会再买。
因为李志行发了狠,给秦校长的要求,是航校要能达到每年输出200名毕业生的能力!
按这个要求,每级在校生约应该在400人,两年学制在校学生至少要达到800人!教练机保有量应该在200架左右为好,这还差的远呢!
这又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一下子根本不可能实现,甚至得再建几个航校才能实现,所以秦校长又筹划去了。
戴庆的回国和西北航校正式开学,算是第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而第二件高兴的事情,则是李志行又收获了一个人才,并且是从张作霖那边投奔来的!
是张作霖手下哪个大将来了?呵呵,不是大将,却也算个专家。
此人是个山东人,姓程,名巨卿。
听这名字,让人以为是个大官。其实这位与那个苦逼的余兆祥一样,都是只能干活无法升官的主!区别在于,一个在北京政府过着苦逼日子,一个在奉天省实业厅过着苦逼日子,同样都担任各自单位的最末等科员。
同样,两人干活也都是一把好手。
因为境遇相似,人品相投,又有业务往来,所以两人成了好朋友。
余兆祥因为意外的机会到了陕西,立刻被李志行重用,过上了有房有车,又被领导重视的生活。便想到了过苦日子的好朋友程巨卿,写信说了情况,想邀请成到陕西来看看,看能不能谋个好点的差事。
这个事情很快就被李志行的HR经理范掌柜知道了。
范掌柜借故,约了詹永福,一起“偶遇”了余兆祥和他的朋友程巨卿。三言两语,便做东请大家吃饭。一顿饭后,范掌柜便联合詹永福一起,向李志行推荐这个程巨卿,说此人才能不小,可以一用。
李志行便答应见见。
一见之下,李志行非常满意,立刻任命成程卿为农艺推广所副所长,并在西安城送了一套房子给成。程巨卿当天便打了电报给家人报喜,然后由詹永福派人,跟到奉天搬家去了。
这个程巨卿有啥能耐?哄得李志行送了一套房子给他。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谈一谈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民国各省,哪个省农业厉害?
告诉你,是奉天!而且东三省整体都很强!
大家不妨先看一组数据。
1915年,东三省粮食总产量为1022万吨,人均490多公斤,人均耕地6亩多。到1923年,粮食总产量多了约50%,人均耕地增加了约1亩,人均粮食占有量550公斤以上。
粮食多到根本吃不完!此时,东北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在老张主政东北后,东北的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本来,自清末“闯关东”开始,东北人口每年都在急剧增加,但人家老张主政后,人均耕地仍在增加,粮食多到吃不完!
你说老张是不是很厉害?
顺便说一下,“闯关东”是中国近代三次人口大迁移(其他两次分别为走西口和下南洋)之一。
最初,满清入关后几乎不允许汉人往东北迁移,一者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二者怕汉人过去后同化满族人,使他们丢了尚武精神,再者也是为了独占东北的大好资源。
当时满清统治者的想法,是要将东北变成一块“神的自留地”。
但这种想法,后来却将东北搞成了“神的沦落地”。
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整个东三省人口不到305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奉天,整个偌大的黑龙江,才有约25万人!
结果,到1858年(咸丰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该条约令中国丢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你想想,偌大的国土上连个居民都没有,怎么防守?征兵都征不来!从内地派兵过去,打起仗来粮草都没法征集。
所以,中国东北大片国土的丢失,与满清历代封禁东北的政策应该有着莫大的关系。
1840年,东三省人口不到305万人,但到了清朝完蛋的1912年,东北人口已经达到了1877.4万。
因为后来满清统治者自己也受不了了。
什么保留尚武精神?多年养尊处优,旗人们的尚武精神也就能拿弓箭射射老百姓养的羊。
一边是丝毫没啥好作用的封禁,另一边是关内老百姓由于战乱、饥荒等灾难,千方百计闯过禁令奔赴东北。于是,1897年彻底开禁放垦。
而1916年张作霖上台后,更是出了“催垦”政策,督促招垦,为此各地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引发了向东北移民的热潮。
如果你以为老张只是让大家饿不着,还能有粮食卖,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老张简直让东北那块黑土地上长出了金条!
在老张的努力下,中国东北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豆产地,年均大豆产量超过500万吨。据估计,东北每年“三豆”(大豆、豆油、豆饼)的出口金额高达1.5~2.2亿元!
大豆这种作物真是神奇,对东北来讲,简直是源源不断的财富!在化肥没出现的年代,豆饼(豆渣)是重要的肥料来源。因为豆科植物根瘤菌有固氮的作用,所以种大豆就像建设了天然无公害的化肥厂,日本由于国内土地贫瘠,是东北豆饼最重要的进口国。
而大豆加工出口利润也很高。
在一战期间,三豆价格高涨,仅靠卖豆饼就能收回种地、加工的成本,当时被称作“白喝油”,意思就是豆油卖的钱每一分都是利润!1916年,在大连1万块钱投资一个榨油厂,一年时间时间就是赚10个厂回来!
比李志行搞得纺纱利润还高很多倍!
常言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其实,这几点老张都做到了。
除了国内无敌的农业,东三省的工业也很发达,社会投资额常年占国内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
听着程巨卿的介绍,李志行眼里直冒星星:难怪老张大败之后也没伤多少元气,原来这老家伙底子厚的很!难怪历史上要叫老张“东北王”,人家老张可真不是盖的!
李志行心里,连连为张作霖竖大拇指,光治理地方这一套,国内估计就没人能办到。
程巨卿在东北是管农业的干员,老张那些套路自然门清,一番谈话让李志行不住点头,已经有了用程巨卿之心。
不料程巨卿竟事先研究了陕西的情况,又提了几点建议。
引进农业科技、良种优选这些自不必说,詹永福他们已经在做。程巨卿所提的,第一,是实行“大农业”。就是实行大农场、机械化种植,这个在东北效果很好,几十个人的产出就能供养上几百人的吃饭。
关于这一条,李志行表示赞同,让詹永福和程巨卿下去安排,但实施地区主要选在了绥远和外蒙,陕西有限实施。
为什么?因为李志行考虑到,陕西省的重要职能是养人口,大机械化农业压迫农民就业,而自己的工业刚开始发展,无法容纳被挤压出来的农民,对人口增长不利,所以只做有限实施。
关于程巨卿说得第二点,不禁让李志行大声叫好,还立刻决定在西安城送程巨卿一套房子。
是什么建议,让李志行让拍着大腿叫好?
话说一直以来,陕南如何发展,是一个让李志行头疼的问题。
陕北有煤炭、石油、食盐等资源,再结合山西、绥远的铁矿,正适合发展重工业;关中土地平整,可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而陕南则山多地少,除了翁文灏最近组织人在陕南发现了几个金矿、一个大云母矿之外,少有发展资源。
但程巨卿的建议,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原来,程巨卿说可以发展养蚕业,说陕西全境都可以做,而陕南资源尤佳。
养蚕?陕西能行吗?不都是苏浙一带才养吗?老魏的服装公司每年就需要很多丝绸做衣服,但都是从江浙一带买来的,所费不少。
还有,养蚕得先载桑树吧?这怕不得很多年?
可程巨卿却说,桑树可以现在开始种,但目前也有现成的树,不需要等桑树长成。
“嗯?你说说看。”李志行立刻来了精神。
程巨卿便娓娓道来。
原来,程巨卿所说的养蚕,指的不是一般家里养的白胖胖的蚕宝宝,而是一种放养在野外的蚕,名叫柞蚕。张作霖在奉天就在养,欧战其间,奉天光蚕丝出口一项,大约就有上亿元的收入。
李志行自己听完程巨卿所讲,哈哈大笑。
因为他觉得,自己真能养!
而且,自己养起来,成本估计比张作霖还低,而综合产出效益,则估计比张作霖还要高!
注:关于1923年东北的农业和人口数据是根据1930年数据推算的。1930年数据如下:粮食总产量1886.5万吨,人均粮食684公斤左右,人口2919.8万。1914年,东北耕地面积约1.34亿亩,1930年约2.39亿亩。
另外,本书中若正儿八经讲到一些数据,则这些数据肯定有出处。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恰好是一名历史系的大学生,这些数据完全可以给您一些定性的概念。
若要写论文,完全可以大胆引用!但要注明来自《西北尘梦》,作者:苏对月。哈哈哈!
哈哈,开玩笑的,若真是写论文需要,可以私信我,我应该还能找追溯到出处。
还有,以后还有什么不便在正文中解释的,就放在章节末尾。该栏目暂时命名为“老苏有话说”,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