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万两军饷的问题,内阁大学士没有好主意,崇祯皇帝只好自己筹措。
向民间征收这条路实在不能走了,因为民间实在已经不堪重负。
值此国难当头之际,崇祯希望皇亲国戚大臣们能出银出力,共度时艰,只要撑过去,财政好转了,哪怕借一个还两个,都是可以的。
叫来曹化淳,这是內监,也是家奴,所以不需要修饰语言,崇祯直接了当的问“曹化淳,你掌管东厂,在京的皇亲国戚大臣们财力如何,你可知道?朕要借饷银,谁家有钱,你报个名单来”
曹化淳斟酌一晚上,给崇祯皇帝呈报了名单,很有眼力见的给出了意见,向谁家摊派多少多少。
崇祯皇帝看名单,发现国丈周奎排在其中。
这是自家最要紧的亲戚,这时候不让他出力,找谁出力?
况且,国丈周奎本是穷人,穷困时摆算命摊为生,也是因为当了国丈靠了皇家才有了权势钱财。
如今皇家有困难,于情于理,国丈周奎责无旁贷!
崇祯盘算了一下需要筹集的数目和国丈的财力。
万事开头难,那就请国丈周奎带个好头,借十万两银子助饷,打开局面,顺利的把七百万两军饷筹措到位。
“安排人到各家,按照数目劝饷,你亲自找国丈,要他一定带头借出十万两银子,做好标榜”
“臣遵旨”
崇祯盘算的好好的事情,真的执行起来却变了大样。
国丈周奎在家里喝着好茶,微闭双目,听管家报告账目。
“田庄这个月收银八千两,绸缎庄收银两万三千两,粮食店收银四万两,…合计收银十五万六千两,抛去开支,利润两万八千九百两”
家丁来报“宫里的曹公公和高定来访”
宫里来人,贵为国丈,也要开中门迎接,以表示尊重皇家。
曹化淳说明来意,周奎不假思索,连连哭穷“曹公公,请你回禀皇上,我各处买卖亏损严重,没有银子,周转困难,都要开不下去了”
曹化淳知道周奎吝啬,没想到周奎吝啬到这个样子。
“皇上忧心国事,为筹措粮饷夜不能寐,希望国丈带头为皇亲国戚树个榜样”
周奎咬死没有银子。
曹化淳只好再次重申崇祯皇帝的意思。
周奎也松了口风“国事艰难,我为国戚,奈何无银,想法筹借吧,请容我时日”
曹化淳空手而归。
周奎思量再三,不借钱说不过去,借钱多了心疼,不知能不能回来。咬牙出了一万两银子,好歹过了万,总说得过去吧。
出门就遇拦路虎,让崇祯勃然大怒。
请来周皇后,“朝廷缺饷银,你父亲万贯家财,却只拿出一万两银子,如何劝导大家,你亲自劝说你父亲,一定借出十万两”
周皇后出体己银子五千两,送到周家,表达了劝说之意。
“哼,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知道为娘家谋划”
周奎扣留两千两当做女儿的孝敬,把三千两银子交差了事。
自己换上破烂衣服,出门步行不再坐轿,只说困难。
府门外摆了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衣服首饰,派管家高声叫卖。
各处店铺都贴纸出售,然并不真卖。
东厂探子报到宫里,崇祯皇帝气的摔了茶杯。
皇亲国戚大臣有样学样,花样百出,只为逃避借银。
崇祯借饷银一事,终成笑谈。
故曰“自力更生是正理,皇帝穷也难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