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章说。贺文常和刘伯昭冒着枪林弹雨来到前沿,仔细观察了敌人的火力部署,重新调整了进攻方向。
起义军战士架起长梯,奋不顾身地爬上房顶,由侧面登上鼓楼制高点,从上往下猛烈射击,把敌军压进第五方面军指挥部院内。起义军战士乘着敌人后退的机会,奋勇向前,攻入院内。
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迫使朱益之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一千多敌人全部缴械投降。
在洪城松柏巷14号天主堂附近的一所女子学校里,前敌总指挥、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蔡贤初、党代表聂荣臻等几位高级将领指挥所部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战斗中,叶挺亲临战斗第一线, 指挥部队奋勇杀敌。按照预定作战计划,由七十一团攻打天主堂的敌第六军五十七团;七十二团一部分攻打南昌贡院的敌第三军二十三团;七十二团另一部分向驻在新营房的敌第三军第二十四团发起猛烈进攻。。
在顺化门外,第二十军教导团、第六团和第十一军第十师,对小营房和老营房的敌第九军所部,发动突然围攻,迅速解决了战斗。在新营房,第二十四师一部与广东农军并肩作战,进攻第三军第二十四团营房。敌人从梦中惊醒,还来不及摸枪,就当了俘虏。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全歼守敌三千余人,进入南昌城。
经过五个小时战斗,起义部队全歼驻在南昌的敌人并控制了全城。
起义胜利了!红色旗帜在总指挥部的五层大楼上高高地升起。
各起义部队清点战利品如下:
贺云卿二十军所获枪支约二千支、子弹十余万发,叶希夷部获枪二千余支,子弹七十万发,大炮数门。
八月一日黎明,洪城城头飘扬着胜利的红旗,大街小巷贴满了起义军及党政团体的布告和红绿标语。
在总指挥部门前,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有起义军官兵,有党政工作干部,也有许多群众。
翔宇等领导人出来和大家见面,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翔宇登上石阶,以坚定洪亮的声音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从此,这里的军队归森批领导了。”
群众高呼口号,一片欢腾。
正当大家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翔宇又得到从马回岭送来的消息: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全部、第七十五团三个营和第七十四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弟率领下起义,预计八月二日可以进入南昌集中,改编部队。
前敌委员会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志清、汪兆铭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新旧军阀的斗争决心。
八月一日上午,召开了有国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党革命委员会,推举邓演达、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贺文常、叶挺、周翔宇、张恺荫、恽代英、徐特立、林伯渠、彭湃、郭沫若等二十五人为委员。
革命委员会任命吴玉章为秘书长,任命周翔宇、贺云卿、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云卿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所属第十一军(辖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第十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二十军(辖第一、第二师),贺云卿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九军,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全军共两万余人。
八月二日拂晓,聂荣臻带着部队赶到南昌。聂荣臻把部队安顿好,自己赶到起义指挥部,找到周翔宇同志,汇报了部队的情况。聂荣臻说:昨天上午,我们看到一列火车开到了马回岭。我立即明白南昌起义已经成功,便按事前与翔宇同志的约定,迅速组织部队行动,七十三团、七十四团、七十五团大部分官兵上了火车。”
翔宇看着面带倦意的聂荣臻,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很好,真没想到你把二十五师大部分都拉出来了,你们辛苦了!”
二十五师三千多人被编为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成为主力部队之一。
聂荣臻还汇报说:“翔宇同志知道第二方面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有一个林尤勇吗?”翔宇同志摇摇头说:“没听说。怎么?这个林尤勇有什么特殊吗?”
聂荣臻说:“林尤勇是该团三营七连的连长。要说职务,有点微不足道,但是这一次林尤勇的表现不错。我们的部队从马回岭出发,在德安遇上了张向华的卫队营。张向华的卫队营作战能力大家是可以想象的,但是林尤勇指挥他的第七连一阵冲杀,居然把卫队营打跑了。是张向华的卫队营不经打或是我们的林尤勇同志英勇善战呢!我聂荣臻还真的不好说。”聂荣臻说完大笑起来,翔宇等领导同志也都大笑起来。
八月二日,洪城各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洪城起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会后各界青年踊跃参军,仅报名的学生就有数百人。
洪城的市民们又在纷纷议论七座城门口的对联。此时在进贤门城门口附近又聚集着一群人,他们都在听一位白发老头解释对联:
“你们看啊,‘洪城扒衣闹爆豆,南昌七一倒秋千。’先看上联,‘扒衣’,‘八一’;‘爆豆’,‘暴动’,这一句不是明明告诉你,洪城在八月一日要发生暴动吗?我们当时为什么就想不到呢?再看下联:‘七一’,‘起义’;‘倒秋千’,把‘秋千’倒过来,是个什么词语?”
“千秋!”一个人大声说。
“对呀!把全句连起来就是:南昌起义传千秋!南昌起义将世世代代传下去,直至千秋万代!”
“让我把这副对联改一改。”一个年轻人立即找来笔墨,在纸上写上:
“八一暴动非爆豆,南昌起义传千秋。”
“南昌起义传千秋!南昌起义传千秋!南昌起义传千秋!”
后来,这一副对联一直在南昌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