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樱见孟清钰双眸黯淡,意识到自己的话有些重了,于是抱歉地一笑,说道:“清钰公主莫要动怒,我只是随口一说罢了。”
孟清钰摆了摆手,无所谓地说:“我才不会计较。你们的看法并不能改变皇兄在我心中的地位。”
阿姜对春樱道:“天钺国的领土是我们孟国的好几倍,两国毫无可比性。东王爷是我们孟国的骄傲,孟国人没有不敬佩他的。”
“好。”春樱点点头,“听你们这么一说,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东王爷的风采了。”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咯吱一声,城门开了。几人不约而同地往城门望去,只见一位锦衣华服的男子正和刚才那位将军一起走来。那男子身形颀长,容貌俊秀,英姿飒爽,正是孟国的东王爷——孟濂。见到孟清钰,他先是一惊,随即露出笑容,快步朝她走来。“清钰,你回来了!”孟濂欣喜地说。
孟清钰走向孟濂,喜道:“大哥,我回来了。”
那位守城的将军看了看他俩,疑惑道:“王爷,这位姑娘是?”
“这是清钰公主,李将军,你刚才是不是怠慢她了?”孟濂望着那位将军,口吻略带苛责之意。
“我……”李将军惭愧地低下头来。
孟清钰温和一笑,说道:“将军严守军令,这是好事。大哥莫要怪罪于他。”
“多谢公主。”李将军忙对孟清钰行了个抱拳礼。
孟清钰道:“皇兄,我们走了一天,都疲惫不堪了。”
“我这就带你们回王府歇息。”说着,孟濂领着孟清钰走进城门。其余几个丫头也跟了上去。阿姜对春樱和夏檀说道:“怎么样?我们王爷是不是风度翩翩?”
春樱看着孟濂的背影,赞许地说:“确实是一表人才,但不知本事如何。”
“我们王爷是战无不胜的英雄,自然是很有本事的。”阿姜自豪地说。
回到东王府,孟濂准备了丰盛的宴席,为孟清钰接风洗尘。饭后,他俩来到花园散步。嗅到桂花的清香,孟清钰这才意识到中秋节快要到了。在这特殊的日子来临之前回到孟国,她心里感到无比踏实。俩人在石板路上走着,孟濂说道:“天钺国答应要放你回来,你却迟迟未归。我已向父皇请命,你若再不回来,我就带兵去把你抢回来。”
孟清钰道:“大哥万万不能为清钰去冒险,你有这份心,我就知足了。”
“清钰,你这些天是怎么过的?他们有没有欺负你?”孟濂关切地问。
回想起在天钺国的种种经历,孟清钰仍然心有余悸,好在现在已经可以风轻云淡地把它讲出来了。她道:“除了没有自由,一切都好。我在摄政王府住了几天,随后找机会逃了出去。我原本想逃去连国,后来又被越渊抓了回来。”
“你有机会逃出来,为什么不回孟国,而要去连国呢?”孟濂不解地问。
孟清钰抬眼看着他,怯怯地说:“我怕回来,父皇会再次把我嫁到虞国。”
孟濂不以为然地说:“你在连国无亲无故,去到那里要如何安身?”
孟清钰犹豫片刻,说道:“大哥,可是我真的很想取消和虞国的联姻。”
“上次父皇要让你去和亲时,我就持反对意见。你要取消联姻,我自然是支持你的。你被天钺国俘去的这些天,虞国一点表示都没有,这样的联姻确实没有意义。可是,你也不能选择逃避。”
孟清钰为难地说:“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服父皇。为了我,孟国失去了一座城池,我已经愧对于孟国的百姓了。我怎敢再去向父皇提要求呢?”
孟濂安慰道:“我们虽然失去了临玉城,可是临玉城的百姓并未遭到天钺国的欺压。你勿要自责,等我们孟国国力强大时,我们再把它夺回来就是了。”
“可是天钺国那么强大,要想从它手中夺回临玉城,实在是太难了。”孟清钰泄气地说。
“别担心。”孟濂说,“事在人为,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
即使知道要收回临玉城犹如虎口夺食,但听了大哥的一番安慰,孟清钰心里总归是更好受了一些。
他俩走到花园出口,孟濂说道:“明天我陪你一起去见父皇,请求他取消与虞孟两国的联姻。”
“谢谢大哥。”孟清钰道,“我们天一亮就入宫。”
次日,孟清钰在孟濂的护送下回到了皇宫。踏进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海棠阁,望着熟悉的一草一木,孟清钰仿佛在做梦一般。孟濂去上朝时,她在自己的寝殿歇息。朝会结束之后,她才去面见父皇。孟清钰来到皇帝的寝殿,只见父皇正坐在宝座之上,孟濂立在殿下,他俩正在交谈着什么。孟清钰走进大殿,屈膝跪下,说道:“儿臣参见父皇。”
见到女儿安然无恙地归来,孟元甚是欣慰。他连忙来到孟清钰身边,将她搀起,说道:“免礼。”
在父皇的搀扶之下,孟清钰缓缓站起身来。她抬头看着父皇,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自从到了天钺国,她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无时无刻不期盼父皇派人去救她,然而她的希望却落了空。孟清钰曾经怨恨过父皇,甚至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孟国。当她得知父皇用一座城池换自己回国,她心里的怨恨便化为了无尽的感激和愧疚。如今见到父皇,她都不知道自己是该道谢还是道歉了。
“清钰,你受苦了。”孟元叹道。
听到这话,孟清钰眼睛一酸,几欲流下泪来。她抬头望着孟元,愧疚地说:“父皇,对不起,儿臣害您失去了一座城池。”
孟元和蔼一笑,说道:“难道你认为,你在父皇心里还不如一座城池吗?”
孟清钰心中仍是惴惴不安,回道:“可是,帝王应以国土为重。父皇为了女儿割让城池,只怕会引起民愤。”
孟元说道:“用临玉城换你,并非父皇一人之意,而是文武大臣商榷之后的决定。你的母妃贤良淑德,深受百姓爱戴。倘若朕不去救你回来,那才真是要受人指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