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袁崇焕进京 - 3
书名:大明祭 作者:郑治 本章字数:4554字 发布时间:2021-02-04

 

崇祯元年 七月,兵部

 

“王部堂,今日转到我职方司两份调令,卑职甚是不解,特地前来向大人核实!”

一大早,一位中年官员就急匆匆地来到兵部大堂,参见已毕,来人便向正坐在堂上的兵部尚书王在晋大声问道,说罢,又将公文呈到王在晋手中。

“呵呵……原来是余大人啊,来人——给余大人看茶!”

王在晋一边招呼来人坐下,一边接过公文,拆开封皮,仔细看起来。

来人四十开外,头戴乌纱,身穿蓝色官袍,中等个头,五官端正,气度不凡,原来正是兵部职方司郎中兼太仆寺少卿 —— 余大成(字集生,号石衲,江宁人),而他拿来的那两份调令,一份是调登莱总兵杨国栋改任浙江总兵;另一份则是调昌州兵备道孙毂改任关内道,而原议关内道沈棨改任昌州兵备道。

(注:兵备道——明弘治年间,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全称为

                  “整饬兵备道”,兵备道隶属于总兵;

      关内道——天启元年,设立“山石关内道”,简称山石道或关内道,

                管辖山海路(今山海关)、石门路(今抚宁县石门寨镇),

                该道员一般挂山东按察司佥事或者副使衔,袁崇焕、张春、

                梁廷栋、杨嗣昌都曾先后出任该职;

       昌州——今属重庆辖区)

只扫了两眼,王在晋拿着公文,面露不悦,“这两份调令正是本部堂下令签发,余大人有何不解?”

“王部堂,登莱总兵杨国栋任期未满,为何要调任浙江?”余大成又问。

王在晋听了,先是不慌不忙端起手边的茶碗,抹了几下,这才慢悠悠地说道:

“余大人,现东南有郑芝龙横行海上,福建巡抚熊文灿熊大人正欲剿灭此贼,然郑芝龙狡诈,为防止此贼流窜他省,本部堂特调杨总兵前往浙江协防......”

“部堂,此议不妥!”余大成不等王在晋说完,立即反对。

王在晋将茶碗往桌上一墩,大声喝问:“有何不妥?!”

见王在晋恼怒,余大成心里着急,哪里还顾得了那许多,遂把头一扬,据理力争:

“收复辽东乃我大明当务之急,而登莱水师则是复辽不可或缺之海上劲旅!与东奴相比,郑芝龙不过是癣疥之疾,且熊大人前已有塘报,郑芝龙早有归顺朝廷之意,熊大人对其也正在招抚之中,东南之患不日便可了结;登莱要地十倍于浙江,杨总兵久历辽海,能征惯战,正该留驻要地以备大用,如何便要调他去浙江清闲之地?”

王在晋抓住话头,也马上反驳:

“浙江如何就是清闲之地?!现东南正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郑芝龙,我等岂可疏忽大意?!福建、浙江两地俱是此间要害,必得能征惯战之将来镇守海疆!辽东方面,有毛帅坐镇东江,足以牵制东奴,登莱不过作为预备罢了,正该将杨总兵调往浙江要地!”

余大成见王在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便又问道:

“杨总兵现为蓟辽督师袁大人、登莱巡抚孙国祯属下,袁大人现已到京,将杨总兵调往浙江,部堂可有与两位大人协商?”

 

“总兵调遣责在兵部,难道我这个兵部尚书还没有这个权力了吗?!”

王在晋斜眼看着余大成,冷冷说道。

两人的话越说越僵,余大成心想,自己毕竟是下属,便沉默片刻,压了压心头的火气,又继续说道:“部堂大人,这第二份调令更是蹊跷,昌州距离山海关遥遥四千里,且两地一在西南,一在辽东,俱是今日至为紧要之处,却如何要将孙毂和沈棨二位大人进行对调?如此调遣,来往几千里,光行程便要数月,如今西南平叛、辽东抗奴,两地军情何等紧急,如此调遣,岂不误事?!”

“这个…这个……”王在晋一时语塞,好半天才又嘟嘟囔囔地说道:“本部堂乃是因材调遣,二人虽俱是能臣,然才有不同,西南、辽东两地战守又情形各异,故本部堂不过是量材施用罢了。”

“部堂如此说,下官更是不解!孙毂久在西南,熟悉夷情,又多有战功,正该留在西南效力;再说沈棨,先帝时,便随孙阁老一起,身赴辽东,在营中赞画军机,且沈棨又与督师袁大人共事多年,颇有才干,前议让沈棨接替张春,出任关内道,可谓恰当,为何任命不及一月,便又要改任昌州?今令孙毂、沈棨二人对调,全无道理,如何能说是“量材施用”?!”

余大成这番话只说的王在晋哑口无言,坐在堂上,满脸通红,憋了半天,才又蹦出一句,“本部堂自有道理……”

余大成耐着性子,又向王在晋劝道:“杨国栋、沈棨俱是干才,袁大人督师蓟辽,今日也正要用此二人!大司马执掌中枢,还当以国事为重,不可因私而废公!此令形如儿戏,难以服众,还请大人收回成命!”

“啪!”王在晋猛地一拍桌案,大怒道:“放肆!你如何敢说本部堂因私废公?!此令已出,不可更改!”

余大成也不示弱,当即挺身而起,向王在晋大声质问:

“请问王大人,前任关内道张春张大人,清直干练,素有官声,为何大司马上任伊始,便将张大人纠劾拿问?!

沈棨本已接任关内道,不及一月,为何如今又要远调昌州?!

前翰林院待诏茅元仪素晓兵机,一片赤诚,欲托兵部向皇上进呈《武备志》新书,你为何反诬他傲上,将其放逐?!

世人传言,王大人与孙阁老有隙,下官原本不信,可如今看来,张春、沈棨、茅元仪三人原来均是孙阁老旧人,此三人又与袁督师多年同事,肝胆与共,这才招致大司马嫉恨,王大人连番动作,不是拿问就是远调、放逐,还敢说不是出于私心吗?!”

“放肆!一派胡言!”

王在晋被揭了短,恼羞成怒,也是腾地站起身来,两人一个尚书,一个郎中,要不是还隔着一张书案,当时便能撕打起来!

“纠劾拿问张春,乃是有人告他嗜杀、通阉、克扣军饷!”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你藐视上官,咆哮公堂!老夫定要拿你治罪!”

“皇上有旨,袁督师属官任免俱需袁大人意见,当用即用,不得滥推!你敢跟我到袁大人面前当堂对质吗?!”

“你休得拿袁崇焕来压我!本部堂乃是朝廷一品大员,皇上钦点,不是他袁崇焕的书办!”

……

(注:王在晋——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从一品)

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王在晋气急败坏,喝令左右将余大成哄将出去,堂内众人赶忙连拉带劝,将余大成推出了大堂。

余大成站在院中,仰天长叹一声,“唉……小人当道,辽东如何能复,国家又如何不误?!”余大成彷徨良久,心中暗想,“看来此事也只有先通告袁督师,再设法挽回吧……”

一念及此,余大成立刻朝门外大喝一声,“备马!”,说着,便迈开大步,几下出得兵部衙门,翻身上马,带着两个随从直奔广济寺而去……

 

广济寺  别院

 

弘慈广济寺,又名“广济寺”,始建于金代,于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了,乃是一座京城闻名的古刹名寺,由于它坐落于阜城门内,地近皇城,来往办事方便,又闹中取静,环境优美,因此,便成了很多来京办事官员们的歇脚之地。

袁崇焕进京后,便将家眷、亲兵一行人等暂时安顿在广济寺的一处别院中。平台召对后,袁崇焕马不停蹄,每天带着天赦和两名亲兵穿梭于吏、户、兵、工各部,忙着商议、筹措人员、钱粮、器械、弓马等各项安排,连日奔波,形色匆匆,今日已是戌时时分,袁崇焕等人才又回到住所。

一进别院,早有一名亲兵抢步上前,向袁崇焕禀报:“大人,兵部郎中余大人今日三次来访,说有要事相告。”

“哦?”袁崇焕一惊,连忙追问:“余大人现在何处?”

“余大人现在禅房,已等候大人多时了。”

袁崇焕也不答话,甩开步子,跟着亲兵,直向禅房走去。

“参见督师大人。”

袁崇焕刚一进屋,正等在屋内的余大成连忙起身,过来施礼。

“余大人久等了,崇焕来迟,还请见谅,余大人快快请坐。”

袁崇焕一边还礼,一边招呼余大成重又就座,待亲兵送上茶水,转身离去,袁崇焕才开口问道:“余大人今日来访,不知有何要事相告?”

余大成未作犹豫,马上将调令及上午兵部的事一五一十地都禀告给袁崇焕。

袁崇焕听罢,半晌无言,只低了头、锁着眉在座中沉思……

杨国栋、张春、沈棨、茅元仪这四个人正是自己准备要大力使用的干才,特别是关内道一职,与宁前道一起,一个关内,一个关外,可以称得起是蓟辽督师的左膀右臂,必得要忠勇能干的人才不可,而张春、沈棨二人久与自己共事,正是这样不可多得的干才,如今这四人全部离任,袁崇焕闻听之下,先是大吃一惊,继而一份焦急和愤怒也不由地从心中升起。

“我素知张春,律己如冰,爱民如水,他如何会嗜杀、通阉、克扣军饷?!”过了好一会儿,袁崇焕才抬起头,恼怒地说道。

“还不是那王在晋故意要构陷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余大成愤然答道,“张春、沈棨、茅元仪三人都是孙阁老当年在辽东的旧人,王在晋当年与孙阁老就修建八里铺重城一事结下怨恨,如今他大权在握,不过就是公报私仇罢了!”

袁崇焕当然记得,此事正是因为自己而起,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王在晋出任辽东经略,决意于山海关外八里铺修建重城,遭到时任宁前道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等人的反对。袁崇焕提议修筑二百里之外的宁远,王在晋不听。袁崇焕无奈,遂越级上报首辅叶向高,但叶向高不知前线的情况,正拿不定主意,这时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巡查。孙承宗一番考察后,回京面奏天启帝,“王在晋不足任,其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天启帝便将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不久辞归,由是,王在晋与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结下怨恨。

袁崇焕忆及往事,心情变得异常沉重,当年大家虽然各自主张不同,然都是为了国事,一心为公,没想到王在晋竟如此心胸狭窄,对当年争论至今仍耿耿于怀,必欲泄愤不可,然今日一个是兵部尚书,一个是蓟辽督师,自己正要发奋进取、收复辽东,二人本该精诚合作,难道还真要就此翻脸、撕破面皮吗? 

袁崇焕想到此处,竟也是左右为难,不由得就长叹一声,然想到张春正直无私,却遭人无端陷害,袁崇焕自思也不能袖手旁观,遂下定决心,对余大成说道:“此事关系重大,崇焕必得立即上奏皇上,说明原委,请圣上裁夺!”

“王在晋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这么做,只怕其意…还在孙阁老和督师大人身上,大人不可不防!”余大成满脸焦虑,又向袁崇焕提醒。

袁崇焕重重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余大成见袁崇焕心情沉重,便也不再逗留,遂起身告辞。袁崇焕将余大成送出屋外,又对余大成郑重嘱咐道:“余大人,不日,崇焕便要离京赴任,今国事艰难,这京城里的事,还望大人能忍辱负重、尽力筹措,复辽大事,百般艰难,还望大人今后能助我袁崇焕一臂之力啊!”

余大成见袁崇焕一片赤诚,大为感动,连忙大声说道:“督师大人一心为国,大成敢不从命!请大人放心,下官必当竭尽所能、鼎力相助!大成惟愿大人能早日复辽,为我大明立下不世之功!”说罢,余大成一拱手,便转身出院而去。

袁崇焕独自站在院中,夜色深沉,不知什么时候,一轮明月已被厚重的乌云完全遮住了,袁崇焕长叹一声,自言自语道:“唉……大臣不和,终非国家之幸啊……”

 

 

补记: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辽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升张春为山东佥事,任永平兵备道(关内道),辖永平、燕建二路。时关外难民云集,张春运筹有方,事理而民不病,累转副使、参政;

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纠劾张春嗜杀。张春具揭申辩,关内民众亦为其讼冤。王在晋又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崇祯二年,法司言张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崇祯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张春为永平兵备参议。张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 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张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

崇祯四年八月,后金兵围大凌河新城,命张春监军总兵吴襄、宋伟前往驰救,九月,两军鏖战,吴襄先败,后宋伟不支亦败走,张春督参将张洪谟等三十三人力战不退,终被执。诸人见皇太极皆行臣礼,独张春植立不跪。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令剃发,不从。张春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明祭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