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泰一当省长,首先就对陕西的行政机构进行了调整。
他提请将傅长缨的社会调查局、范敏学的戒毒局向上划归政务委员会,因为这两者的功能其实是针对整个陕蒙绥两省一区的,之前放在陕西省政府内多少有点管理混乱。同时,申请在经济委员会下设矿业局,请了翁文灏来当局长。
李志行一一同意。并经考试局发令,任命孙越、赵国宾去矿业局第一。第二科科长。
然后,杨召开全省政务会议,目的在于厘清各厅的权力关系,防止权力重叠及空项。
他将陕西实业厅划分为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四个科,与经济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保持对口,以便快速落实委员会的各项政策。在民政厅新设了社会调查、戒毒、粮食三个科,人员多用之前管理此事务的人员。
随后,杨永泰给李志行写了个建议书。其中关于陕西行政管理方面,提了以下几点意见:第一,建议优化行政管理区域及层级,汰裁官员。第二,户籍推行保甲制。第三,推行“新生活运动”。第四,设立行政学校,培养后备干部。第五、清查丈亩。
李志行看后觉得很有意思,便命人请杨永泰来讨论。并让桂萌生和程名恭、周向豪来旁听,让同庆朴和赵柄权来做记录。其中,同庆朴和赵柄权都是学习政治的归国留学生。
等杨永泰到后,李志行一拱手说道“畅卿先生,今天讨论的问题很重要,我特意请他们几个也来听一听,不过他们并不参与我们的讨论,还请畅卿先生畅所欲言。”
李志行说完,桂萌生和程名恭、范锡年、周向豪,以及那两名留学生都向杨永泰见礼。
杨永泰点头向几人回礼,然后就开始阐述他的意见。
关于第一条中的优化行政管理区域,杨建议“废道设区”。即将全省划分为榆林、肤施、宝鸡、关中、汉中、商洛6个区,各任命“专员”进行指导管理,不再使用原道尹的名称。
关于优化管理层级,杨建议全省实行“省----专区----县”三级管理。
李志行听后不得要领,请杨永泰谈细谈。
杨便滔滔不绝,开始讲解。
“督军,这“废道设区”,其实与三级管理相辅相成,并与汰裁官员也有关联……”
听了一会,李志行大概听明白了。
之所以要“废道设区”,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之前李志行在政务委员会中下设了监察局,这个机构其实已经取代了道尹的功能,道尹一职已名不副实,还不如换成与政务委员会管理体系配套的专员。第二,就是杨之所以建议实行三级管理,是由于目前的省----县两级管理制不够强。
根据杨的介绍,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里,其实一直在“两级管理”和“三级管理”之间循环。
秦统一天下后,取消了“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二级制”。最终全国设48郡,管辖1200多个县。
两汉沿用秦朝的“郡县两级制”,为便于监察,汉武帝时又设置了州“刺史部”。刺史部并非一级政府,而是中央政府和郡之间的一级虚化建制,起监察的作用。
到了东汉末年,州被提升为正式的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形成了“州--郡(国)--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隋统一天下后,通过撤郡设州,在全国推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继续采用“州县二级制”。唐后期,又增设“道”作监察区,实行虚三级制。随后,道逐步成为州上的一个实级建制,由此确立了实三级制。道----州、府----县三级设置,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
到了北宋,撤消“道”一级行政区,分全国为十五“路”。路下设府、军、州等,府、州、军下设县,建立了“路----州、府、军----县”的层级体制,但由于“路”一级只有财政、刑罚、监察等权力,并非一级政府,所以也称为两级体制。
元代在地方设立十个“行省”,开启了我国的省制时代,现代的“省”一级就来自于此。
在省之下,设路、府、州、县等各级政府。元朝疆域很大,在各地并不一致的行政层级的设置并不一致,最多的有“省--路--府--州--县”五级,最少的为“省--路”、“省--府”、“省--州”二级,较为普遍的是“省--路(府)--(州)县”三级。
明代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立巧个“布政使司”(俗称省),行政管理分为“布政使司(省)--府(州)--县”三级制。
清朝将全国分为18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一级行政区和中央理藩院统管的内蒙古等旗盟。省下设有府、州、县,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省--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层级体制。
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继承了清末22省的建制。在地方上,废除总督、巡抚等职务,撤销府的建制,改州、厅为县,只设“省、县两级”。同时保留“道”作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北洋政府于1914年公布《道官制》,规定道尹的职权主要是监察地方行政。也就是说,道本就是虚设机构。
李志行听后沉吟了片刻,认识到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类似于现代管理中“扁平化管理”与“垂直化管理”的选择问题。至于哪种好?其实适用就是最好!
于是,李志行问道“畅卿先生,以你之见,选择二级制和三级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对于这个问题,除了那两个留学生,大家其实都有感悟。
汉堂的事业本就很大,管理难度不低于一个省!而哥老会,其组织更是多如牛毛,分布了好几个省,所以大家都想听杨永泰怎么说。
杨永泰微微一笑,说道“这其实是一个政令执行和反馈的问题。主要应该考虑历史、政治、经济、地域及人口特点、交通、信息传递等……”,洋洋洒洒,又讲了很长时间。
众人听得纷纷点头。
李志行也鼓掌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畅卿先生建议的费道设区,我很赞成!不过我想再加一个层级,将三级变成四级制。”
“哦?督军想增加哪个层级?”杨永泰不禁惊讶。
“我看呀,我们在县下面再设一级乡镇,改一改皇权不下县的传统!”李志行笑着说。
中国以前的历朝历代,国家管理都是只到县一级,县之下则靠乡绅、宗族之类的自发治理。这种管理使政府对基层管控力不强,并容易滋生豪强,一遇到触及豪强利益的政策,便不好推行。
李志行刚才一听杨永泰所讲,立刻便明白了新中国选择四级管理的理由,毫不犹豫地选了“省--区--县--乡”四级管理!这种管理,虽会造成机构臃肿,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快速将基层民众抓住!
李志行一番解释之后,大家接受这个观点。杨永泰更是敬佩于李志行的魄力!千百年来皇权不下乡的陋习,就此被一举打破!
杨永泰会同范锡年、周向豪,受命按此思路修改方案。乡镇级行政人员,大部分使用汰裁下来的政府人员,部分在当地提拔。另外,李志行特别要求:在首批乡长中安排50个名额,从志愿乡村教师中提拔。
他必须给这些热血的年轻人一个上升的希望!
关于杨永泰提出的第二条,“推行保甲制”。意思就是按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以此为单位进行管理。
保甲制本是封建社会长期执行的一种制度,经验证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这种制度有一点糟粕:那就是实行连坐,一人犯罪,同甲都受牵连。也就是这个制度也不够人性化!所以,“保甲制”后来也被宣传成“封建余孽”!
那么,具有现代人思想的李志行会如何选择呢?
“这个么……很好!但是我觉得不能只罚,还应该有奖赏!”随后,李志行便讲了他的办法。
原来,他的同奖原则是“一人立了军功,全甲都有好处!”,这样就可以造就整个乡梓对战斗英雄家庭的尊敬,进而形成社会氛围。
这个政策也很有意义!六国何以独惧秦?很关键一点就是因为秦人尚武!李志行的办法,正是对尚武之风的鼓励!
杨永泰表示,只要财政能够支撑,这是一个好方法!
所以,在最基层的组织管理上,李志行选择和发展了“保甲制”。
第三点是推行“新生活运动”。关于这个问题,杨永泰很有想法。
杨认为悠久的历史传统,逐渐积淀成为中国人牢固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恶腐习俗主要表现在官员“徇情、贪污、虚伪、不负责、作威福、假公济私、因循苟且”,民众“懒惰、萎靡、懦弱、污秽、杂乱、涣散、愚昧、无公德心、自私自利、家族观念太重”等。如果不加以改变,那“一切的政治改革,终没有推行的可能,光明的境界,永远没有达到的希望。”
这观点李志行表示认同。中国人有劣根性,可如何解决呢?
杨主张由外在的训练促起内心变化,即由外向内改变。
比起由内向外改变,这种方法更容易实施,而且会很快收到效果。因此,他提倡国民一律要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训练和管理等,以便养成整齐、清洁、简朴、勤劳、迅速、确实的良好习惯。
李志行点点头:可以试试。据他所知,宗教的一些仪轨就是起这个作用的。所以他又提了一些具体建议,如行人靠右走,饭前饭后要洗手,最好用咱们陕西自己产的“大中华”牌肥皂等等……
关于开办行政学校,李志行让杨永泰赶快去办,由杨担任校长。但杨认为李志行威望高、号召力强,所以他只担任了教育长,校长仍由李志行担任。
……
讨论进行了一个下午,等一切谈完,大家都对杨永泰十分敬佩,因为杨绝对是个行家!当然,李督军则更是睿智非凡,几乎什么都懂!
很快,杨永泰的治国方略在陕西省得以开始实施,而且由于政府现在号召力很强,各项计划实施地比较顺利,陕西的发展里,很快就注入了“杨永泰元素”。
杨现在开府西安,李志行并不去干预他,让他放手施为。杨勇于自任,不过,也会经常到督军府来汇报。
李志行对杨十分尊重,言必称“畅卿先生”。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陈树藩退隐江湖了。
话说李志行忽然接到在四川的李福成报告,说陈树藩决定退隐,将部队交给了张丹屏,自己往汉口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自陈师兄丢了陕西,带了五、六千人越境到了四川,经镇巴逃入川境大竹河城口一带,依川军旅长林光斗(陈速成学堂同学)之掩护而暂住该处,乃改称西北自治军总司令。
但驻防地区不多,且系客军,粮饷无出,陈师兄又不愿把自己弄到手的钱拿出来维持,因而逃亡者日多。
但恰好李志行武力夺取陕西,陈师兄孤注一掷,却又被吴新田快速打败,什么好处也没捞到,反折了不少人马。
上次吴佩孚大寿,陈师兄下了大本钱去讨好吴大帅,却不料吴始终不愿给他个出路,几百尊金佛的礼物就打了水漂,上千桌鱼翅宴也不知好过了谁?
经此一事,陈师兄心就凉了,不声不响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
却不料川军内部复杂,就算在夹缝里也不好生存。前不久,陈的同学林光斗被刺身亡,而陈师兄也有生命危险。
到这个地步,陈师兄终于心灰意冷,决定退隐。将约剩下不到4000人的军队交给了张丹屏,自己带了少数亲信,往汉口去了。
而刘神仙也有去意,只是暂被张丹屏留在军中帮忙。
李志行接到电报,叹息一声,接着思考了一会,给李福成回电,让李福成问问张丹屏,愿不愿意回陕西来?
毕竟是陕西的子弟兵,现在在四川混到没有饭吃,也是可怜。
很快,李福成回电,说张丹屏、刘神仙、王文秀三人将到西安与李志行面谈。
不几日,三人一同到西安来见志行。
三人见到志行,皆面露愧色,更显憔悴,想是过的十分不如意。张丹屏和王文秀就向李志行敬礼。
李志行急忙回礼。然后忙让三人坐下,亲自给三人倒茶,边倒边说“老哥、师兄、丹屏兄,到了我这,就算到家了,有啥事咱坐下慢慢说。”
刘神仙就说“志行,树藩这次是确实心灰意冷了。”
“听说师兄去了汉口?”李志行问道。
“他取道汉口去上海,有可能在上海定居。”
“噢……”
大家便一起沉默着喝茶。
一会,张丹屏开口说道“树藩走的时候,将队伍交给了我,可我实在能力有限,几千弟兄缺衣少穿。志行,既然你顾念旧情,愿意给弟兄们一条活路,我们三个就商议将队伍交给文秀兄,让文秀兄将队伍带回陕西来,你到时候赏弟兄们一碗饭吃。”
李志行听完比较意外,抬头看了一下王文秀。
王文秀点点头,说“是的,丹屏兄和刘师爷都打算离开队伍了。”
李志行诧异地问道“老哥、丹屏兄,那你俩准备去哪里?”
刘神仙抬头说道“我么……,本来就是个闲云野鹤,半辈子辅佐树藩。结果,搞到大家惶惶无处安身,也对不起树藩,就不随他去了。以后就浪迹江湖,继续做个闲云野鹤也好。”,神色十分落魄。
张丹萍也落魄地说“我打算去做生意……”,然后又很快补充了一句“估计很少回陕西了……”
听完几人的话,李志行沉吟了片刻,说道“这样,此事容我考虑一下”。
说完看了一眼三人的神色,就又说“咱陕西的子弟肯定要回来,这一点是肯定的!还有,晚上我在督军府为三位设宴,你们先回去休息。”
三人只好先回去,心中忐忑。
晚上,李志行设宴款待三人,乔修远和桂萌生作陪。
李志行直接开门见山,对王文秀说道“师兄,我和乔总参谋长商议过了,可以将你的队伍整编为陕军第7混成旅,你任旅长,军衔仍是少将,你看如何?”
王文秀听后面露喜色,立刻站起来,向李志行和乔修远行了个军礼。
李、乔回礼,请王文秀赶快坐下。
然后乔修远说道“师兄,咱们不是外人。有几点我先说给你听,你看看是否满意?”
王文秀赶紧说“总参谋长请讲!”
接下来乔修远就介绍关于队伍改编的要求和说明。
王文秀三人听完后都点点头:李志行并没有刻意拆散队伍。虽然只有3500人的定员,但大家都知道志行的队伍里不能抽鸦片,这样原有人马淘汰后肯定还不足编,其实还需要往里补充很大一部分人。至于装备,也有加强,配了一个“意大利炮营”……
刘神仙和张丹屏比较欣慰,弟兄们现在终于有着落了!可随即又心情低落,因为安排好队伍,自己就该走了。
不料,说完部队的事后,李志行又对二人说道“老哥、丹屏兄,王师兄去带队伍,你俩干脆也留下!留下来帮帮我!”
两人一听,眼中涌出一丝惊喜!但随即沉默,都默默地摇了摇头。
不是这二人不想留下,而是两人觉得,自己在李志行身边干不了什么!
刘神仙觉得,李志行这家伙太聪明,自己给他当幕僚意义不大。况且,他当了几十年幕僚,也当够了。
张丹屏觉得,他跟李志行交情不深,李志行能需要他干啥?兵是万万不能带了!帮李志行赚钱?这种事李志行会需要他?所以也摇了头。
不料桂萌生忽然开口,说的话让两人激动地几乎要跳起来!
因为桂萌生说道“刘师爷、张司令,督军舍不得你们走!想请二位当专员,就和以前的道尹差不多。”
“啥?道尹!”两人异口同声地叫了出来。
刘神仙急切地说道“志行你还想用我?!你快说说咋回事?”,张丹屏表情也同样急切。
李志行就笑着说道“老哥、丹屏兄,我的确舍不得二位!所以想请二位赏脸帮帮我……”
然后李志行介绍了“废道改区”的计划,欲延请刘神仙任汉中区专员,延请张丹屏任肤施区专员。
并说道“丹屏兄,虽然之前你我之间并没有像我与刘老哥那样熟悉,但是对于你的才能,在我给树藩师兄当副官的时候,就很有认识!当时我就觉得:像丹屏兄这样的人物,放出去绝对是能经营一方的大才!只是当时我不名一文,无法与丹屏兄结交。如今我侥幸做了陈师兄往日的位子,请丹屏兄不弃,一定帮帮兄弟!咱们一起设法,把陕西的事情做好!”说罢向张丹屏拱手一礼。
李志行这一番话,竟听得张丹屏热泪盈眶:想他跟着陈树藩闯荡半生,陈虽赏识他的才华,却始终未委以大任。直到最后,才将一副烂摊子压在他的肩上。而仅数面之缘,李志行竟委以如此重任!
于是张丹屏一抱拳,含泪说道“蒙督军大人赏识,丹屏敢不效死!”
这时候刘神仙大笑一声,说道“丹屏,你是不了解志行这人,志行这人至厚至义!你我二人,日后少不了为志行殚精竭虑,我这把老骨头,今天就算交给志行了!”
众人闻言,哈哈大笑,随后的酒,喝得十分酣畅!
宴罢,李志行亲自将三人送到门口,三人心情酣畅淋漓,就要拱手告别。不料李志行忽然喊住刘神仙,笑着说道“老哥,你缺钱不?”
刘神仙一愣,李志行接着说“缺钱找我要!我有!”
刘神仙略一惊诧,随后哈哈大笑!说道“志行,你是怕我贪污是不是?哈!你老哥我是贪,但这些年也贪够了,况且还有汉堂的股份!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能在你老弟手下做一番事业,已是我平生所愿!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
张丹屏和王文秀听完,也一抱拳正色说道“督军,我两人也在这里起个誓,日后但有贪腐之事,不得好死!你这么信任我们,我们绝不给督军丢脸!”
隔日,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成立陕军第7混成旅,旅长王文秀少将,整编训练后进驻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凤县。
政务委员会也宣布了一条指令:废道改区,陕西省划分为榆林、肤施、宝鸡、关中、汉中、商洛6个区。榆林区专员景志傅、肤施区专员张丹屏、宝鸡区专员王讷、关中区专员南岳峻、汉中区专员刘南谯、商洛区专员王丙坤。
王讷本为陕蒙绥联合议会议长,此番转任,原副议长程名恭暂被选举为新议长。
景志傅本是陕西教育厅厅长,此番转任,原副厅长杜斌丞被任命为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