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圣人走了,不过走的稍显狼狈!因为他是被李志行“请”走的。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康有为到陕西后的所作所为说起。
却说康圣人在陕西游玩讲学,所到之处都有优厚接待,玩得不亦乐乎!但康这人比较自大,出言经常让人不喜,又喜欢占小便宜,最终终于搞出一件事来,搞得舆论沸腾,李志行不得不将他“请”走。
起先,康到陕西,常以圣人自居,对地方上的人很看不上眼。
话说咸阳县长王文同,本是一位老先生,学识还不错,在地方上威望也比较高。之前李志行每见,也尊称一声“王县长”。
一日,王去见康,康问咸阳县有多少户口,王一时答不上来。康就毫不客气地说“你连户口两字都不懂吗?户就是窗户的户。”同时用手指着自己的嘴说“口就是这个”。
弄得王文同面红耳赤,狼狈而出。
这不过是一个例子,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
这种事李志行自不去管,可后来又有一件事,让李志行对康圣人的不禁有些怀疑。
有一天,党玉琨忽然来访。
党当初响应志行的号召,交了兵权,带人投入了铁路修建,所以志行对党很客气,一来就亲自倒茶,口称“宝山哥!”。
而党在志行的号召下,修路发了财,所以对志行也很亲切。两人都不见外,便在一起聊些闲话。
党喝着茶,忽然说“哎呀!志行,我以前还不知道,康圣人竟然是这种人!”
李志行就问“咋了?”
党玉琨便将事情说了一遍。
原来,党听说康圣人学识渊博,便去拜访,拿了几个自己拿不准的古钱,想让康有为鉴别一下。
谈话中,便掏了出来,拿给康有为看。谁料康看一见之后,竟然伸手接过,然后说“很好!谢谢!”,竟据为己有了!
党玉琨大吃一惊,又无可奈何!
党说话间,一副自认倒霉的样子,说“哎呀!幸亏没让他看别的,要不损失大了!”
这件事听得李志行很惊讶!堂堂康圣人,不会是这种人吧?
但康圣人就是这种人!他的一些事情,只是李志行和党玉琨这乡党俩不知道而已。
乔大壮,是鲁迅欣赏的书法家,在北京政府教育部办公室内,他曾与鲁迅对桌办公达四年之久。他讲过这样一件奇闻:
郑文焯,“清季词学四大家”之一。1918年在苏州逝世。康有为得知郑家珍藏着许多宋版书,十分眼热。当时,宋版书的价格是一页一两黄金。
一天,他乘郑公子不在家之际,打着悼念老友的旗号,到郑家吊孝。一番哭鼻子抹眼泪以后,他才对郑文焯遗孀说“文焯先生生前答应要送我几部书。现在他走了,今天我特地来取,好拿回去作终生纪念。”
看到大名士康有为这么重情讲义,郑太太没多想,就打开书橱,让他自取。
康有为一点也不客气,连忙挑了几部,便匆匆离去。
不久,郑公子回来,闻讯后连呼上当。他立即找到康有为,希望讨还珍贵图书。
但康有为却是个明白人,没等郑公子开口,就一把拉住他的手,一边失声痛哭,一边讲述自己与郑先生的友谊,还好吃好喝地款待郑公子,弄得郑公子根本不好意思启齿要书。
最后,只得空手回家。
由于李志行对康不了解,对康拿了党玉琨古钱这件事,也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后面又出现了一件大家都掉面子的事情,那就是“圣人盗经”奇闻!
话说康有为在陕西终日游玩。一日,到卧龙寺参观,看到寺内的珍本经书颇多,特别是四柜《南宋碛砂大藏经》,确属海内孤本!奇货可居,不觉动了贪念。
于是,康便找到寺僧景慧,对景慧说,这《大藏经》已生书鱼,且有残缺不全者,拟给高僧换一部新的,以便珍藏。
景慧在他的“好心肠”劝说下,终于应允了。据说还签了合同。
康回到中州会馆后,立即派人带车前去。寺僧尚在逡巡,便被强行将经运回,并拿走了不少没在合同之内的珍本,整理装箱,准备随身带走。
等经书被拿走后,景慧和尚似乎觉得上了当,赶紧四处求援,想要回来。
这事被李仪祉的老爹李桐轩知道了。李桐轩觉得康圣人的行径可恶至极!遂与杨叔吉、刘映春、李藩等进步人士,将消息在《西京传奇》报纸上披露,号召起省内外文化界人士的反对,还要告上法庭。
《西京传奇》影响力非凡!在上海的三原人徐朗西得到消息,即时画出“康圣人盗经漫画”,送上海报社发表,就成为一时的奇闻。漫画画着一个人挟经卷前跑,一僧在后追赶的漫画,并写明寺门是卧龙。又配了一个标题:“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随着报纸的传播,此事弄得举国皆知。
然后,便是诸多报纸对康圣人的声讨。因康给人题字时喜欢嵌入求字人的名字,报纸就用“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样的对联,对其极尽讽刺和挖苦。
康圣人这是因到处传播他的君主立宪论,激起了民愤!
出了这事,康也不好在在陕西再待下去,便声言自己要走,并说他要还经。
李志行顺水推舟,没有挽留。
但这话说过后,康圣人既不还经,也不走。
李志行只好请人去问,他的行李准备好没有?并问他缺啥东西不?
不料圣人援笔直书,开列衣服单一长篇,内计各种狐皮袍子一百几十件、要大箱子几十口……
圣人这是生了气!搞得李志行也不好下台。
就在这个时候,恰好武汉中华大学校长陈时电请康有为去湖北讲学。
这意外之邀,让李志行和康圣人都松了一口气,双方都有个体面的台阶。
于是,李志行便给了康圣人几十口大箱子,康将这些箱子装的满满的。民众不知康搞走了陕西多少文物,纷纷各自联系火车沿线的陕军拦截。
结果,李仪祉给潼关的郑玉琨打了电报,郑玉琨下令在潼关检查康圣人的行李!追回了那些经卷,至于其他的,就让康带走。
原来康要的几十口大箱子里,尽装了些他认为是“秦砖汉瓦”之类“珍贵文物”!这些东西在陕西,本就是些不值钱的东西。这些都是他在陕西各地游历时,收集的“古董”。
圣人离陕,其实已经是1923年冬天的事,这里先说了出来。
还有一件事,就是李志行举荐杨永泰任陕西省省长。
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话说杨永泰上任关中道尹,开府渭南城,上任后立即牵头处理各项政务,反响不错。
但渐渐地,杨养成了一个习惯,他喜欢到各县体察民情。这种做法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能发现基层的问题,并予以尽快解决;坏处就是会耽误正常公务。这时候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下面来办事的人,不能总追着请杨批示。
于是,便有一些不满的声音。
这些声音传到了郑玉琨的耳朵里。虽然李志行明令军人不得干政,但郑玉琨还是借回西安的时候,顺路到渭南,去拜访杨永泰,想看看到底是咋回事?
不料到了道尹公署,一看却有几十个人等在公署。
一问之下,都是下面各县的。
干什么的?都是要批文的,而其中有的已经等了十几天了!
再一问,杨道尹并不在公署,下去考察去了!啥时回来?不好说。有时一天就回来了,有时却需要七八天。
玉琨一听大怒!关中道尹这么重要的位置!现在又是各项事业争分夺秒的时候!你一个道尹,不坐在大堂上办公,天天连个人都找不到!这样还行?
郑玉琨正欲发作,忽然想到军人不得干政的禁令,就压下火气,静默不语地坐着喝茶。
恰好,杨道尹从下面考察归来。后面跟着一个秘书,夹着一摞文书,是杨调了下面的一些档案回来看。
杨永泰一看见玉琨,就打招呼道“哎呀,郑将军!今日怎么有空到我的公署来?”
郑玉琨就笑着一拱手说道“我回西安,恰好路过渭南,就来看望一下杨道尹。不想杨道尹真是繁忙!”
杨永泰就笑笑将郑玉琨让到办公室。
郑玉琨一看,诺大的办公桌上,等待批复的文件足有半人高!旁边椅子上还放着几摞,不禁暗皱眉头,但却并没有做声。
郑玉琨的表情杨永泰暗自看在眼里,不过他却笑了笑,亲手给郑玉琨倒了一杯茶,然后说道“郑将军请宽坐,我这几日到下面考察,积攒了一些公务,代我处理完后,你我再相叙。可好?”
玉琨点点头,说“杨道尹自忙。”
然后,杨永泰就坐下开始处理公务。
郑玉琨就在一旁,边品茶边看。不料这一看之下,直把郑玉琨看呆了!
只见杨永泰坐下之后,拿出钢笔,落笔似飞,案牍如流!偌大一堆文件,杨永泰竟然在不到两个小时之内,处理的干干净净!而且似乎非常得当,来领文件者,无不心悦诚服!
例如那个耽误了十几天没批复的文件,本是相邻两县争一个洋灰厂的建设。巧的是,这两个县的县长都是李志行的学生!如今为了让本县尽快完成李志行的“油泼面砖茶计划”,都来自争这个洋灰厂。
杨永泰故意一直拖着,直至今天批示。只见批示为“服从经济委员会计划。洋灰厂未中者,提交其他振兴民生计划。”
对于这个结果,两个县的代表都表示接受。
原来这两县的县长,十几天都等不到杨永泰批示,就直接将官司打到了经济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就是这样给两县答复的。
这两个县长再牛,算算却也是桂副委员长的学生,桂萌生开口,谁也不敢多说一个子?
等处理完公务,杨永泰请郑玉琨吃饭。郑玉琨留了一顿饭,就赶回了西安。
回到西安,玉琨见到志行的第一句话就是“哥,这位畅卿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志行就问怎么了?
玉琨就将所遇之事,通通说了一遍。
李志行听完沉思片刻,然后微笑着说“今得畅卿先生,如得卧龙凤雏也!”。随后,便找桂萌生、乔修远商议,欲提拔杨永泰为陕西省长。
两人经慎重考虑后,表示同意。
于是李志行便亲自到渭南,与杨永泰谈了想法。
杨亦未多加推辞,只是提了一个条件:关于陕西省的人事任命,请李志行不要乱下条子,一切按政务委员会规定的程序办。
李志行郑重答应。
而后,陕蒙绥政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李志行推荐杨任陕西省省长,会议经讨论通过,并增补杨永泰为委员会副委员长。
李志行随即向中央行文,保荐杨任陕西省省长。中央未作阻拦,同意任命。
此时,李志行保留的主要职务有:军事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政务委员会三个委员会的司令、陕西督军兼西北边防军第一师师长,暂兼关中道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