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完蒋百里,严重陪老师们回保定安排老师们前往陕西的事宜。李志行则随乔修远到了乔府。
乔修贤出来迎接,恭敬地向李志行和他哥哥乔修远问好。乔修远一见弟弟,说“修贤,今天下班早呀?”乔修贤应了一声,乔修远便让弟弟给李志行倒茶。
这时乔老爷子也出来陪李志行说话。
乔修远这厮不耐听父亲说话,因为只要李志行和乔修远在一起,乔老爷子就总是夸李志行。一会,这家伙就打了个哈欠,说“正之,你陪老爷子说会话,我先回屋休息一下。哎呀,真累呀!”
李志行笑笑让他快去!然后对乔修贤也挥挥手,让修贤也去忙自己的事情,不必陪着了。
乔修远立马打着哈欠走掉。李志行不是外人,乔修贤应了一声,恭恭敬敬给父亲和李志行行了个礼,也出去了。
等客厅里只剩下李志行和乔景运二人时,李志行就笑着问“乔叔叔,我看修贤似乎情绪不好,可是有什么事?”
乔景运一听叹了口气,说道“修贤这孩子老实,在部里受了些气,但不愿意说出口罢了。”
与乔修远猴精猴精相反,他的弟弟乔修贤非常老实。虽然因为家里的关系,乔修贤进了交通部,但多年以来,始终是部里那个最老实本分那个人:他踏踏实实,干活一丝不苟,可给大家的印象总是老实可欺,升职根本谈不上!
乔修贤的性格,李志行也比较了解。于是志行开口说道“乔叔叔,我看修贤整日在部里郁郁寡欢,莫不如到我那里去,我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找不到人,我看修贤最合适!”
乔景运一听,惊讶地问道“什么职位?修贤这孩子老实,只怕……”
不过,在李志行一番解释之下,乔景运就同意了。
等谈完乔修贤的事,李志行紧张地望望四周,见没有丫鬟进来,就压低声音对乔景运说“乔叔叔,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关于修远的……”
“哦?什么事?你快说说……”
于是李志行对着乔景运老爷子一阵耳语,乔景运的脸色从惊讶化为凝重,最后重重地点点头说“好!正之,这事就按你说的办,我这就安排……”
次日,李志行和乔修远坐车回西安,乔修贤也随着上了火车。乔修远惊讶地问道“怎么?修贤你今天不用去部里坐班么?行礼给我就行,你赶快回去上班。”
乔修贤老实回答到“哥,志行哥在陕西给我找了个职位,我不回交通部上班了,父亲也同意了。”
乔修远一听,惊讶地问道“正之,修贤去干什么?我怎么不知道?”
李志行笑着说“是这么回事,我一直寻思着,打算在经济委员会下面成立个“粮食局”,统管咱们两省一区的粮食收购、进口、储备、发放,以及必要时的粮食市场价格调节。常言说无粮则乱,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一个十分可靠的人来管!所以我请了修贤。但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没有提前与你商议。”
“啊?这么重要的事,修贤干得来吗?”乔修远一听惊讶地问道。
乔修贤也有点脸红:这个事情重要,他也怕自己干不好。
不料李志行说“怎么干不来?做这事,最重要的是认真和负责,这两样修贤都有,肯定干的来!”。
要说管粮食这事,的确是一顶一的重要!而这个职位,同样是一顶一的肥差!
李志行手下,不是没有能干这个的人才,但却没有一人能像乔修贤这么老实的!
这个职位必将面临很多关系户的压力,乔修贤作为总参谋长的弟弟,这层关系本就是极好的抗压伞。另外,修贤这孩子生性死板,不会轻易被那些花言巧语所诱惑,这也是李志行选中他最重要的原因。
“可是,视市场变化买进卖出粮食,执行经济委员会的粮价政策,这些修贤根本就没干过呀!”乔修远又担心地说道。
李志行却不以为然,说道“这个简单!我手下精通这个的人一抓一大把,到时候给修贤配个副手就行了!这事关键还是得有责任心和信心!修贤你说,你能不能干好?”
乔修贤一听这话,就红着脸说“志行哥!我相信我能干好!”
这下乔修远再也没有话说。他想了想,又拿出了哥哥对弟弟的关爱,一路上向乔修贤介绍陕蒙绥的各种情况。
乔修贤听得很认真,甚至掏出笔来记,还时不时发问,乔修远只好耐着性子解释。
看着这两兄弟的样子,李志行也感到欣慰。
回到西安,李志行宣布成立粮食局,乔修贤任局长,他的学生顾常裕任副局长。这个顾常裕精明能干,是个做买卖的好手,正好帮助乔修贤。
听说李志行回来,张扶万就来了,说是康圣人邀请李督军一起去游览大雁塔。李志行没有特别紧急的公务,又有圣人相邀,李志行也就答应了。
康圣人这些天玩的不亦乐乎!陕西图书馆,西安碑林、大雁塔、广仁寺、西五台、兴善寺、小雁塔、霸陵、杜陵、董仲舒墓都玩了个遍!还兼顾讲学,讲演的场所有:易俗社、青年会、文庙、万国道德分会、女子师范、董子祠、佛教会等。
讲演的内容也相当宽泛,上自盘古开天,下至当今政局,从自然科学的声光电化,到社会人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几乎是无所不包揽,无所不涉及。
当然,康圣人演讲最主要的话题,还是鼓吹“君主立宪”,但年轻人却不爱听。
张扶万给他联系学校演讲,往往打的都是李志行的招牌。所以大家也不敢阻拦他,但效果不好。
康一上台,就是满口的广东话,学生们听不懂,张扶万只好在一旁翻译,及至一听是鼓吹君主立宪,学生们就想退场。
不过张扶万开场时,就强调了这是李督军请来的贵客!
民众们对李志行都很拥护,包括这些学生在内,大家不好从前门光明正大地走,就有不少学生在后面爬窗户逃遁。
这些情况李志行其实都已知道,但鉴于康圣人名声太盛,还是不要冷落为好。
大雁塔康有为已经游览过一次,他是论语、佛法无所不通,和大雁塔的主持----实证老和尚很谈得来。
此次游玩,康有为先以客代主地向李志行讲解关于大雁塔的各种掌故,李志行听得津津有味,称赞康圣人学通三教。康圣人高兴,随后又邀请志行一起,与实证大和尚在禅房内谈起了佛法。
李志行虽号称外蒙喇嘛教的摩诃迦叶,但佛法其实不太懂,渐渐有点坐不住。
这时,旁边一个听辩经的壮年僧人,眼睛叽里咕噜一转,就趁上茶的功夫,亲自端了一杯茶到李志行面前,讨好地说道“督军大人,本寺后院藏有一些稀有法器,据说是唐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来的,大人可以移步一观。”
李志行一听果然有兴趣,就笑着说“哦?是唐僧带回来的?那就去看看。”说完,向康圣人和实证老和尚告了个罪,就随这和尚一起出去。
等李志行二人离开禅房,那实证老和尚叹了一口气说“唉!我这个师弟,聪慧和佛法的精进,自是无人能比!但就是世俗的名利心太强。”
原来那僧人是实证老和尚的师弟。
那僧人引着李志行往后院走,一路介绍着风景典故,还夹杂着高深的佛法故事。李志行觉得这和尚了不起!便说“师傅怎么称呼?我看您对佛法的研究也很高呀!似乎比实证老和尚低不到那里去。”
这僧人一听,眼中欢喜,却双手合十,谦逊地说道“大人,小僧法号辩机,我师兄已经研究佛法五十几年了,小僧自然不能相比!”
李志行一听,说声“噢”,便跟着辩机继续往里走。
走了一会,李志行忽然问“辩机师傅,我怎么看你有些眼熟,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辩机一听,立刻欣喜地说“大人记起来了?小僧的俗家名字叫做高文明。”
“高文明?高文明?啊,我想起来了!”李志行忽然想起来了,这个和尚可不就是高文明么!就是那个当初陈树藩请了去劝降胡景翼的高僧,当时被胡景翼一句“我就是佛!”,辩驳的无话可说的高文明!
看李志行想起往事,辩机微微一笑,然后说道“督军大人,小僧当日也是浅薄,并不知道胡将军其实是个大觉悟的人,比小僧高明太多!如今再看,当日却似玩笑,正所谓看破红尘天地宽,高宣佛号绽芳莲!”
居然算是老熟人!于是两人一路谈话,李志行去看了那些稀奇法器,也没看出个所以然,随后就陪着康圣人一同回去。
回到督署,段青忽然带了马明经来拜见,李志行招呼马明经坐下,就笑着问道“怎么?明经,你是不是又要去朝觐了?”
马明经这家伙,这几年几乎每年都去朝觐,而每年李志行都资助他。马明经每次朝觐,都收获很大,去年甚至还从麦加带了两个朋友回来,一个是甘肃回民,名叫名叫白善德,另一个是新疆人维吾尔人,名叫艾山江。
这是怎么回事,马明经怎么会从遥远的中东,带了一个甘肃人和一个新疆人回来?
因为白善德和艾山江两人,都是穷苦而虔诚的伊斯兰信徒,千辛万苦到麦加完成朝觐后,就再也没有钱回来了,索性就住在了圣城,成了圣城的子民。
当马明经遇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在麦加住了好几年,白善德靠挑水谋生,艾山江稍好一点,弄了个小摊子,靠打馕度日。
由于同是来自中国的朝圣者,所以共同语言就比较多。
三人都喜欢研究经卷教义。所以,当时在麦加的街头,经常会看到这么一幅画面: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坐在一个打馕的摊子上,一边掰馕吃,一边与摊主辩论教义;而那个维吾尔摊主,则一边辩论,一边不忘灵巧地照顾火炉中的烤馕。另外一个挑水的中国人,则将自己的水桶放在一旁,插着腰听两人辩论,时不时还插上几句。
马明经虽然年轻,但在李志行的影响下,马明经已经对经书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并已渐成体系,这是艾山江和白善德无法相比的。结果,这二人便成为他最初的信徒。
所以,马明经一提议,艾山江和白善德两人就随马明经回到中国,住在了西安回坊,一边继续研究经卷,一边宣扬他们的思想。
有了艾山江和白善德的帮助,马明经的崇拜者队伍很快发展了起来,已经在西安回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今天他来找李志行,的确是想请求些赞助,但却并不是想再次去朝觐,而是想建造一座清真寺,作为他专门讲经的地方。
“明经,你想建一个寺庙?”
“是的,现在想听我讲经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希望有一个专门的地方。他们也都捐了一些钱,但距离盖一座清真寺还太远,所以我想看看李大哥您能不能帮忙?”马明经对李志行有一种本能的依赖,从思想到生活。
“嗯,听你讲经的,有汉人没有?”
“没有,都是回民。”
“哦……”,李志行考虑了一会,然后说道“明经,既然你有这想法,我也支持。但是回坊的回民也很贫穷,我看这样,你把大家的捐赠退回去,我现在是督军,可以让省政府来掏这个钱,免得影响了大家的生活。你看怎么样?”
“啊!那真是太好了!我这就让白善德和艾山江将大家的捐款退了!”马明经很高兴,因为省政府掏钱,就不单是钱的问题了,也意味着政府对自己的支持!
第二天,李志行便以政务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了一道命令:说明为减轻信徒的负担,以后所有伊斯兰、喇嘛教的寺庙,都由政府出资建设,任何个人不得向信徒收取捐款,也不允许私自建设寺庙!违者重处!
然后让陕西省财政厅拨钱,给马明经在回坊建了一座不小的清真寺。后来,这座寺庙被称为“大寺”。
李志行掏钱修寺庙的政策受到了广大穷苦信众的拥护,但却急坏了一个人!那就是陕西省财政厅厅长谭继伦。
继伦兄为什么着急?
因为他的家底早已经空了!哪里有钱建庙呀?
话说继伦兄受吴大帅指示,来掌管陕西的钱袋子,李志行还是比较客气的,他上任时,尚给他留了约36万元的政府储蓄。
但很快就被花了个一干二净!
这并不是因为继伦兄大手大脚,不会当家,而是因为花钱的地方太多!
其实,继伦兄已经很仔细了!他拿出以前的手段,能不花就不花,能拖就拖,能欠就欠。
但陕西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各项名目层出不穷!
自继伦兄上任后,他的办公室外每天都聚集着大把的人要钱!有要薪水的、有要拨款的、有要办公费的、有要军费的……,而继伦兄手里,也就区区36万大洋而已!
有的花费可以拖,例如政府人员的工资,地方的拨款。但有的款项是拖不得的!例如乡村教师的薪水。
这些乡村教师本是李督军好不容易从全国各地搞来,来支援陕西教育的!薪水本来就低的可怜,拖欠薪水难道要让这些热血青年饿死不成?还有督军公署的办公费、督军大人的特别费……等等。
结果,继伦兄上任不到一个月,政府的储蓄已经全部花光。
继伦兄焦头烂额,大家怨声载道!
继伦兄左支右补,但那些仍拿不到拨款的,却跑到督军大人那里去告他,说什么他厚此薄彼!不顾陕西发展大计!正在建设的工程停下来,会造成多少损失……等等,甚至还有人状告他贪赃枉法!
所幸这些都被李志行压了下来。让继伦兄抹了一把汗,对李志行十分感激。
但时刻的他,得不到放松。因为此刻正有军官堵在他门口,这个月军费还没发!大凡在地方管过钱的都知道,当兵的的钱千万不要拖欠,否则很可能出大事!
万般无奈,他找来了副厅长杜恒,问这陕西的财政收入到底怎么样?这日子以前是咋过的?
事实上,陕西的财政收入情况,他一上任杜恒就汇报过:
自陕西开始田税实收粮食、废除厘金后,政府能来现钱的,就剩下了工商税和一些政府公产、和股份的收益,而工商税又被大幅度减免,根本收不来几个!还有,就是刘镇华将一些地方的工商税,已经收到了几年后!这些地方不能再收税了。
而投了股份的项目,大部分还在建设,正张着血盆大口向政府要钱呢!
倒是政府公产的收入还能够保证。原本财政厅账上的钱,就是靠这一部分积攒下来的。
总体来讲,陕西省政府的赤字早已超过1000%!也就是说,陕西省政府的财政,早就破产了!
“这些都是真实情况?”谭继伦有些疑心地问道。
杜恒老老实实地说“当然了!政府的政策都是见报的,而收入都有帐可查,陕西的收入,的确少的可怜。”
杜恒说得都是实话,就是谭继伦自己,也想不出陕西省还能有其他什么收入了!
“那之前是怎么应付的?”谭继伦又问道。
“督军大人主政陕西时间并不长,开始是东挪西用,后来基本靠借贷度日。”杜恒愁眉苦脸地说道。
“啊?全是借的?你从哪里借的?”
“厅长,我哪里有那么大能耐?大部分是桂先生牵头借的。”
“唔,是桂先生借的?我明白了,你先去吧。”
杜恒所说的桂先生就是桂萌生,与督军大人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桂萌生是个有能耐的人,并且是西安最大的银行----“汉堂银行”的总经理,谭继伦早知道。
桂萌生有银行做后盾,自然能借来钱,可自己没有这个实力!
再说陕西的财政,不设法增税加赋,总靠借贷行吗?如今来看,陕西的财政真是已经恶劣到了极点!不行,绝对不能这样!我要让督军大人明白,这样状况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于是谭继伦愤而起身,要去见督军。
不料刚到门口,等着要钱的军官却不让他走。这军官说“谭厅长,弟兄们眼看就没有饭吃,你不解决问题不能走!”。
谭继伦说“我要去见督军!”
“督军又不管钱,你找他有什么用?”
“怎么?你敢限制我的人身自由?”谭继伦咆哮道。
“这个……不敢!您去见督军,我们跟着您。”军官说完,便带了两个兵跟着谭继伦。
谭继伦十分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等谭继伦到了督军府,李志行却不在。那个军官就讽刺地说“谭厅长,谁不知道督军大人这几日外出了,你竟然还想用这种借口摆脱我,实在可笑!”
谭继伦简直要咆哮出来!但跟当兵的可不好这样,所以他只好忍着。
这几个当兵的继续跟着他,形影不离。他吃饭,这几个当兵的就径直坐上来跟着吃饭;他上厕所,当兵的就跟着他上厕所;还要跟着他回家……。
继伦兄何曾受过这种委屈?他简直快哭了!
万般无奈,继伦兄又到了督军府,这次他想见桂先生。
桂萌生会见了他。而那几个当兵的,就等在督军府门口。
继伦兄一见桂萌生,就哭丧着说“秋实兄!这次你无论如何要帮帮我!”
桂萌生惊讶地问是啥事?继伦兄哭丧着脸,说了军费的事情。
桂萌生一听,就苦着脸说“谭厅长,你不知道,我这里也已经千疮百孔了!哎呀,之前怎么也想不到,这个陕西简直是个无底洞!”
“谁说不是呢!这种天天靠借贷度日,可怎么得了?”继伦兄拍着腿忧心忡忡地说道。
桂萌生长叹一声,“唉!我现在借钱借得金融界的朋友见了我都躲!”
两人互倒苦水。
一会,谭继伦想着:还是先解了燃眉之急再说。就请桂萌生先借他点钱。
“这个么……,谭厅长,你既然是督军大人请来的,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你!”桂萌生一咬牙说道。
真给面子!
然后,谭继伦从桂萌生那里千恩万谢地借了15万大洋,解了燃眉之急。
隔天,继伦兄赶往洛阳,一见吴佩孚就说“大帅!危矣!危矣!”
吴佩孚见他突然回来,就急忙问是什么事?
谭继伦细数了陕西财政的危机,并担心的说“大帅,依我看,要一直是这个样子,李志行用不了两年就会垮台,也许更快!”,然后又叫苦到:陕西财政厅长根本就不是人干的!实在太难了!
吴佩孚听完愣了半晌,过了良久才说道“我看陕西欣欣向荣,没想到背后却有这么大危机!你回去好好劝劝正之,税该加还是要加的,不能一味讨好民众。我有机会也劝劝他!”然后又对谭继伦好言抚慰,劝谭继伦一定要回去帮李志行。
继伦兄抱怨两声,也只得又硬着头皮回去继续面对那些“债主”。
好不容易等到李志行回来,继伦兄立刻去面见,极力陈述陕西财政的危局,力劝加税,要挽救李志行于危亡!
不料李志行全不当回事,却大讲他自己的经济理论。
李志行侃侃而谈,说“继伦兄,你看,假如你是一个富人,有一只鸡,每天能收获很多鸡蛋。而我是个穷人,啥都没有。但我也想每天能收获鸡蛋,过上富足的生活,那怎么办?”
谭继伦苦恼地望着李志行……。
李志行却不等他回答,就接着说道“那我只有去借你的鸡,下了蛋再还你,这样我就有了蛋,有了蛋也就有了鸡,我有了鸡也就有了蛋……”
这借鸡生蛋的道理谁不知道?但问题是,估计没等到你的鸡下蛋,你先自己饿死了!谭继伦心里郁闷地要死!
但李志行“鸡呀蛋呀”讲得十分得意,谭继伦无法反驳。
李志行又给他宽心,让他要有信心!说自己的“鸡蛋理论”一定会在陕西获得成功!
继伦兄只好无语告辞。
临走,李志行又给继伦兄了一张批条,是需要筹集8万元帮马明经建清真寺,并拱手说“继伦兄!拜托了!我已经当众答应拨款,请一定不要让我失信才是!”
谭继伦没想到劝说不成,却又帮自己添了一笔新债!他有什么办法?8万元不大不小,他自己借不来,最后只好又找到了桂萌生。
桂萌生一见他,就一副苦瓜脸。
不过他好说歹说,又借出来了8万元。
桂萌生也的确困难。谭继伦和桂萌生谈了十几分钟话,期间就有四、五个借款到期的事情,需要桂萌生解决。而桂萌生的办法,无非是挪东墙补西墙。
这个样子,以后只怕不好开口了。
可以说,继伦兄这个财政厅长当得实在不容易,每天都在备受煎熬。
最终,一笔借款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铁棒。
这天,杜恒推开门口要钱的人群,大呼小叫地闯进谭继伦的办公室,高兴地说“厅长!厅长!我们有钱了!”
谭继伦急忙问是怎么回事?
杜恒高兴地说“厅长,杜先生又帮我们借了一笔巨款!”
谭继伦急忙问“是多少?”
杜恒急忙看看身后,见那些要钱的人都在伸长脖子,竖起耳朵想听,就急忙回身,不顾那些要钱的反对,强行关上门,然后低声说“1000万美元!”
谭继伦惊喜地跳起来,大声说“啊!这么多!”
不过,继伦兄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
因为这笔巨款是有抵押的!抵押物竟然是整个西安城的公共设施,而放款的还是一家美国银行!关于条款桂萌生已经与美国人谈妥了:年息8厘,期限3年。
杜恒拿了协议来,谭继伦签字即可生效!
可年息8厘,一年的利息就是80万美元!省财政现在一年能到手的钱也没有这么多!更何况,抵押物竟然是整个西安城的公共设施!并且还是抵押给外国人的!
谁签了谁就是傻子!谁签了谁就是民族的罪人!督军大人这完全就是在走钢丝!不!根本就是在自寻死路!谭继伦拿起协议往外走,他要立刻去找李志行!
杜恒跟在后面,急忙问“厅长,您这是要干啥?”
“我要去找督军大人,这钱千万不能借!”谭继伦边走边说道。
“啊?为什么不能签,这借款可来之不易呀!桂先生费了脸面不说,据说光给美国人的好处费,就已经花了50万美元!”
“啥?50万美元?”谭继伦简直想吐血!
门口的人一见谭继伦出来,就纷纷围上来说“谭厅长,咱们有钱了?那先把我们的款项给了!我已经排了个把月了!”
谭继伦并不理睬,奋勇推开众人,一头扎进财政厅的车子,直往督军府。
到了督军府,李志行一见谭继伦来,就笑着说“哈!继伦兄,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不是?这下你不用做无米之炊了!”
谭继伦却风风火火的一把拿出协议,说“督军,这协议不能签!”
李志行惊讶地问道“为什么?”
谭继伦就激动地讲了这个协议的危险性和危害,劝李志行一定不能签。
片刻,等李志行回过神来,却不以为然地说“嗨!继伦兄多虑了!你怎么就知道一定还不上?再说了,如果还不上,接着借就是了!”
这是什么烂办法?!谭继伦自然反对,并且语言激烈。
而李志行仿佛全无觉悟,又开始讲他那一套“鸡蛋理论”,说“继伦兄,你看,假如你是一个富人,有一只鸡……”
谭继伦觉得自己双侧太阳穴的血管开始跳动,痛苦地用力按揉着。
李志行好像突然发现他的理论谭继伦不爱听,就停下来说“唉!继伦兄,这笔借款可是好不容易谈成的,还挪用了铁路公司几十万大洋给美国人送礼,全省很多事情都等着用这笔钱呢!继伦兄,你说,我这个督军当得容易吗?这笔钱借不到,且不说铁路公司有可能破产,就是我们正在修建的水利工程,也要立刻停下,这个关系着上百万人的希望……”
谭继伦忽然脸色有些苍白,不停地往下滴汗珠。
“继伦兄,你怎么了?”李志行关切地问道。
“啊!督军,我可能中了暑,头痛得有些厉害!哎哟……”
这还得了?李志行赶快派人将谭厅长送了回去,并叮嘱他注意休息,不要为公务太操劳。
结果,谭继伦当天就不辞而别。
他请人交给李志行一封辞职信,表示自己能力有限,实在难以胜任这个财政厅长!请李志行另选贤才,并感谢一直以来督军大人对他的照顾!
这个继伦兄,是跑路了!
谭继伦跑回洛阳,向吴佩孚汇报了借款的事,并表示自己死活也不去陕西了!
谭自己跑回来,吴也不能派兵押着他回去,就无奈地摇摇头。
但向外国人借款可不是小事!于是吴佩孚亲自拟了电文,向李志行发报,强令这个协议不能签!并警告李志行,以后要理财有道,不能急于求成!
李志行回电表示谨遵吴大帅令!取消了此笔借款。但仍旧在回电中将自己的鸡蛋理论讲了一番,不厌其烦,信心十足。
吴佩孚看后哭笑不得,只好说“希望他能成功吧!”
随后,鉴于继伦兄主动辞职,而财政厅长位置又十分重要,不好再空着,就正式提升杜恒,为陕西省财政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