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二嫂家 日 内
客厅里,大家刚吃过午饭。吴伯抹干净桌子,捧着收拾好的碗碟,去后堂了。
二 嫂:际全,你到你房间去,妈和叔叔要商量点事。
李际全磨磨蹭蹭,很不情愿地离开了。
李克农:二嫂,是不是有什么麻烦了?
二 嫂:麻烦不麻烦,现在还说不清。不过,据警察局的姚大头说,他们已经猜到你要回巢县,所以我们还得防着点。
李克农:看来我得换个地方,到别处去。
二 嫂:胡说,你去哪儿?去哪儿我都不放心。不过,在我这儿也得要换个环境,城里人多眼杂,警察和地痞整天满街转悠,万一撞上了可不得了。
李克农:打算去哪儿?
二 嫂:元山那边我家有个木材加工厂,加工厂后面就是大山,僻静得很。我准备送你到那儿去。元山离巢城只有七八里路,不算太远,我也能照料到你。
李克农:那边还有大山,太好了!就依你主意。我们什么时候过去?
二 嫂:夜长梦多,下午就走。
李际全从后面窜出来。
李际全:妈,我也去送叔叔。
二 嫂:(瞪了他一眼)小孩子家,别起哄,在家好好念书。
李际全:妈,就半天时间,误不了我念书。再说,等你在那边把叔叔安顿好,回来的时候天就晚了,有我陪着你不挺好吗?
李克农:际全说得在理,就让他去吧。
二 嫂:好好好,不晓得你书念得咋样,嘴巴倒是练出来了,学会哄人了。
李克农和李际全相视一笑。
82、元山 日 外
山下的木材加工厂前面,整齐地堆放着圆木和锯开的木板。
加工厂后面的山坡上,有一间独立的小屋,小屋后面就是满山的青松。李克农和二嫂母子俩来到小屋前。二嫂推开虚掩的门,把带来的生活用品放进门内,又返身出来。
二 嫂:我已经和厂长打了招呼,说你是我临时请来看山场的。
李克农兴致勃勃地围着房子转了一圈,然后站到二嫂面前。
李克农:好地方!就是少了几棵蟠桃树。
二 嫂:要蟠桃树干嘛?
李际全:叔叔是想当看蟠桃园的孙猴子。
二 嫂:都什么时候了,还开玩笑。屋里有张小床,还有锅灶,山下有泉水,我再隔三贫五给你送点熟食来,在这里只能将就点。
李克农:这就很好了,二嫂,你就不要老是来回跑了。
二 嫂:这个你别管,我自有主张。
83、北大街32号 日 外
棒槌队头目刘用琛,带着两个队员不紧不慢地走到大门前,一个队员向大门内探头探脑。
吴伯挎着一只大菜篮子从里面出来,在门口碰见刘用琛。
吴 伯:哟!刘队长,这么早啊,又有公事了?
刘用琛:哪里,随便逛逛。(眼盯着吴伯手中的菜篮子)怎么,家里来客人了?
吴 伯:我倒巴望着来客人,跟着热闹热闹。家主常年不在家,哪有客人上门。天天就那几样菜,也得要跑一趟菜市。要不你进来坐坐,反正也不急。
刘用琛:谢你了,吴管家。刚吃过早茶,还得走走消食。
吴 伯:你慢走。
84、山坡小屋 日 外
二嫂来到屋前,叫了一声:克农。
屋里没有回应,二嫂推开门看了一下,转身放下手中的长丝篮,自言自语:这人去哪了?
二嫂绕到屋后,走进林子去找。刚走了几步,背后一声断喝:呔!什么人?
二嫂急转身,见李克农拄着一根长木棍,笑嘻嘻地站在一棵大树后面。
二 嫂:吓我一跳。你躲在这里干嘛?
李克农:你不是叫我看山吗?看山就得有个看山的样儿。
说着话,二人来到小屋前。二嫂揭开丝篮上的盖布,先取出一个瓦罐,说:这里面是红烧鸡,早晨现烧的,还温热呢。
李克农揭开罐盖,伸手取出一只鸡腿,啃了起来。
二嫂又从篮子里取出一包衣服,说:这是换洗的衣服。
二嫂把衣服送进屋里,从里面带出一个小凳子,坐在一旁,满意地看着津津有味的李克农。
李克农:二嫂,城里这两天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二 嫂:(迟疑地)昨天,衙门里有人在我家门口转悠。
李克农:那他们是怀疑上了?
二 嫂:怀疑也不怕,反正你人已经出来了,他怀疑就让他进来看看。
李克农:还是二嫂想得周到,那天当机立断转到这里,不然的话,让他们堵在家里就麻烦了。(想了想)以后你不要上山来,防止被人盯梢。
二 嫂:没事,我家厂子在这里,以前也是三天两头上山,街坊邻居都晓得,不会有人起疑心的……
话外音(解说):就这样,李克农在元山隐蔽了近两个月,其间,二嫂每隔几天就进山一趟,为李克农送来衣食。后来,为防止久住一地走漏风声,同时也担心二嫂过于劳累,李克农转移到巢湖岸边的谢嫂子家。
85、小洋楼上 夜 外
李克农凝视星空明月,伫立在楼上走廊尽头。
杨杰披衣出门,悄声站在李克农身后。
李克农:(头也不回)你怎么也爬起来了?
杨 杰:一个人在外面赏月,怎么就不叫上我?对月思亲,是不是在想北京的亲人?
李克农:(转过身)你只说对了一半。
杨 杰:是前一半还是后一半?
李克农:你慢慢猜吧。不好意思,影响你休息了。
杨 杰:我的任务就是陪同,一个人在那里睡大觉,是失职。
李克农:那我们都睡吧。
86、银屏山 日 外
仙人洞上方的峭壁上端,一株千年牡丹突兀而生。
仙人洞前,李克农手拿望远镜正在观花。杨杰、潘耀南一左一右站立在身旁。
李克农:(边看边数)一朵,两朵,三朵,一共有五朵花。
潘耀南:五朵,是个吉数,花兆丰年。
李克农放下望远镜,扭头看着潘耀南,说:新鲜,只听说“瑞雪兆丰年”,你又发明一个“花兆丰年”。
潘耀南:这可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当地老百姓流传下来的一则谚语。
李克农:民间谚语?有意思,说来听听。
潘耀南:这棵牡丹花能预示当年的水情旱情,花开几朵,很有讲究。民谚道:“一朵二朵田地干枯,三朵四朵水车忙火,五朵六朵风调雨顺,七朵八朵排涝不误,九朵十朵水大圩破。”五四年开了12朵花,那一年特大水灾,巢县南北一片汪洋。
杨 杰:这么神奇啊!这则谚语我要把它记下来。
李克农:是很神奇。她扎根峭壁,凌霄而立,又有独特的气象预报功能,真是奇上加奇。
三人感慨着朝洞内走去。
87、小洋楼上 傍晚 内
李克农、杨杰的卧室。
晚饭后,书 记郑重、县长郑樵民来到他俩房间。三人交谈,杨杰不在场。
李克农:在北京时,陈毅同志曾和我谈起他和周总理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情况。他还特地对我说:“我们要争取第二次亚非会议在中国开,到时候就在你老李的家乡安徽开。安徽南有黄山,北有巢湖,湖光山色十分美好。曾希圣同志又很有魄力。”他还说:“巢湖为什么不能变西湖呢?”
郑樵民:陈总对我们巢湖很熟悉?
李克农:这位当年的新四军军长,对安徽是了如指掌,也很有感情,反倒是我这个安徽人对家乡却不怎么熟悉。这次回来,看了几个地方,感到家乡的自然风光确实很美,人文景观也很有内涵,现在的问题是,建设要跟上去,要多栽树,多修路,还要搞点娱乐设施……
杨杰推门而入。
杨 杰:怎么样?临别赠言说得差不多了吧?
郑 重:李部长的一席话,听得我们很振奋,也很惭愧,我们一定努力改正工作中的不足。
李克农: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你们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建设问题,也要量力而行,关键是要干起来,干起来目标就不会太远。
杨 杰:时候不早了,演出快要开始,我们走吧。
李克农:好!看戏去。
88、卧牛山礼堂 夜 内
县委在卧牛山礼堂为李克农回家乡举办专场演出,请李克农看家乡的庐剧。在庐剧界已崭露头角的巢县青年演员李道周等人,正在表演《借罗衣》等传统剧目。
台上的演员招式到位,声情并茂。
台下的李克农看得很投入,不时露出开心的微笑。
89、小洋楼 夜 外
月光下,二嫂缓步来到小洋楼下。
二嫂驻足,朝楼上望去。
楼上东边的第二个房间还亮着灯。
二嫂迟疑了一下,朝楼梯走去。
90、卧牛山礼堂 夜 内
演出在继续。
剧情进入高潮,李克农带头鼓起掌来。
礼堂内一片掌声。
91、小洋楼上 夜 内
孙秘书和小赵的卧室。
二嫂坐在桌边的椅子上,孙秘书倒了杯开水,递给二嫂,二嫂起身接着。
孙秘书退身坐在床边。
孙秘书:首长到礼堂看戏去了。他估计您会来找他,特地让我留下来等您。
二 嫂:他还说什么?
孙秘书:……(无声)
二嫂频频点头,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92、卧牛山礼堂 夜 内
演出结束,全体演职员登场。
掌声中,李克农在书记、县长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登台同演职员们一一握手。
93、巢城东坝口码头 日 外
日出三竿,蓝天白云。
一艘崭新的小型客轮停靠在码头边,这是芜湖市派来接李克农的。
特写:船弦上印有:“芜客——001”
一名身穿制服的中年男人站在船头甲板上,向岸上张望。
94、码头上 日 外
李克农、杨杰和随行人员同前来送行的郑重、郑樵民、潘耀南等人,向码头走来。
码头上的一棵大树下,二嫂见一行人过来,连忙迎了上去。
李克农:二嫂!
二 嫂:克农!
几乎同时,两人都发现了对方。
李克农疾步向前,迎上二嫂,伸出两只大手,紧紧地扶住二嫂的肩膀,摇晃着。
话外音(解说):在那个十分看重阶级成份的年代,李克农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和二嫂见面了。他也许认为,在公开场合见面,比单独见面要好。面对着曾经像母亲一样疼爱他的二嫂,看着二嫂那憔悴的面庞,李克农眼睛湿润了。
95、闪回
北大街32号。
大门打开,青年二嫂手牵挎着书包的童年李克农从门里走出来。
斜对面炸臭干子的油锅正热气腾腾。李克农忍不住朝那边望了望。
二 嫂:想吃吗?想吃就去拿两块。
小克农使劲地点点头。
叔嫂二人走到油锅前,卖臭干子的老伯拿起一张白纸放在手中,先夹起一块干子放上去,用小勺抹了点辣椒酱,再放上一块干子夹住,纸一折,塞到小克农手中。
小克农拿着油炸臭干子,兴高采烈地上学去。
96、闪回
元山小屋前,二嫂揭开丝篮上的盖布,取出一个瓦罐,说:这里面是红烧鸡,早晨现烧的,还温热呢。
李克农揭开罐盖,伸手取出一只鸡腿,啃了起来。
二嫂坐在一旁,满意地看着津津有味的李克农。
97、码头上 日 外
二 嫂:你二哥早就去世了,你侄子际全现在也……
李克农:(打断二嫂的话)这些我都知道了,二嫂,你现在日子过得是有点清苦。
二 嫂:将就着过呗。你还没有忘记二嫂,还记着回来看望我,我心里就熨贴多了。
李克农:二嫂的恩情克农永远不会忘记。这样吧,我让你见一个人。
李克农撇下二嫂,在人群里找到潘耀南,把他推到二嫂面前。
李克农在潘耀的肩膀上重重地拍了两下,对二嫂说:他是我在这里的一位老朋友,是县委的潘部长,你以后有困难就找他。
毫无思想准备的潘耀南,虽然也明白李克农在他肩膀上拍了两下所隐含的重托,但事发突然,一时不知所措,只得“呵”、“呵”地 应承着。
一旁的郑樵民不知二嫂的来龙去脉,见此情形,把李克农拉到一边,问道:你这位二嫂,不给我们介绍认识认识?
李克农摇摇头,语重心长地说:你还是不认识的好,不然将来够你麻烦的。
郑樵民不解,莫明其妙地望着郑重。郑重笑了笑,未置可否。
要上船了。一行人簇拥着李克农向小客轮走去。
上船前,李克农向潘耀南招了招手。
潘耀南立即上前,跟着李克农上了船。
98、客轮上 日 内
客舱里,孙秘书和小赵正在收拾行李。李克农和潘耀南走下来。
李克农:孙秘书,把我的包拿过来。
孙秘书把包递过来。那是一个战争年代使用的公文包,包面很陈旧。
李克农打开包,从里面取出一个信封,递给潘耀南。
李克农:里面有200块钱,以后你每月给她10块,用完了我再寄来。这事就拜托你了。
潘耀南神情庄重地接过信封。
李克农伸出右手,同潘耀南紧紧握手。(淡去)
话外音:李克农把二嫂托付给负责政法工作的潘耀南,却不让她结识书记、县长,足见其关心地方同志的良苦用心,同时,也在制度和规矩内完成了对这位特定亲人的照料,体现出李克农办事一贯的原则性。
99、码头上 日 外
机关食堂司务长老王,抱着一个铁皮饼干筒,小跑着赶到码头。
老 王:李部长,李部长……
李克农闻声从客舱里出来,跨上岸。潘耀南也跟了出来。
李克农:老王,什么事?跑得这么急。
老王递上饼干筒,李克农接过,问:这是什么?
老 王:锅巴,你喜欢吃的锅巴,这几天就积攒了这些。不晓得你今儿个就走,要不,昨晚就给你送去了。
李克农微笑着揭开饼干筒,闻了闻,说:好东西。
说罢,又将盖子盖紧,推到老王怀中。
老 王:(着急地)怎么?不要?这可是专门为你准备的。
李克农:谢谢你了,老王。这几天已经尝了不少家乡的味道,够我回味很久了。吃过了,临走还要带,这不合规矩。
老 王:这有什么啊,不就是一筒锅巴,要不,你付点钱和粮票。
李克农:那也不合适。
老 王:这锅巴炕得焦黄薄脆,难得呢。
李克农:老王,你的心意我领了,这筒锅巴还是麻烦你拿回去,机关那么多人,肯定也有像我一样喜欢的,你就把它卖给大家,浪费不了。
老 王:这——
100、轮船/码头 日 外
小客轮启动,徐徐驶离码头。
李克农、杨杰站在甲板上,向码头上送行的人挥手告别。
码头上,郑重等领导和二嫂也在挥手告别。
二 嫂:克农,有空再回来啊。
李克农:晓得了,二嫂。你回去吧。
李克农含笑挥手。
101、闪回
北大街小巷口。
手拿油炸臭干子的小克农,转身蹦蹦跳跳地走了。
二嫂冲着小克农的背影喊:放学就回来,不要在路上玩啊。
小克农头也不回地应道:晓得了——二嫂。
二嫂微笑着望着小克农渐渐远去的背景。
102、轮船上 日 外
李克农含笑挥手,依依惜别。
杨 杰:克农同志,船在加速,我们进舱吧。
李克农:今朝一别,更待何年。
杨 杰:(催促)进舱吧。
李克农点点头。
103、裕溪河 日 外
小客轮开足马力,航行在裕溪河上。
话外音(解说):清清河水,滚滚浪花,小客轮载着共和国这位传奇将军,驶向长江对岸的古城芜湖。在那里,李克农将故地重游,重温峥嵘岁月的战斗情谊。
104、主题歌
一连串精彩片断的闪回,最后是今日合肥全景式扫瞄。
伴着画面,一曲旋律清新的巢湖民歌(女声)唱起——
家住巢湖边,
远古筑巢人。
银鱼白,
稻花香,
山川秀,
城乡忙,
江淮明珠今灿烂,
游子归来话苍桑。
话苍桑,
将军音容在,
追梦好时光,
大湖名城蓄势发,
风光无限,
无限风光。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