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崇祯元年 七月 癸酉(7月14日),卯时,建极殿
三通鼓敲罢,随着一声宏亮的钟声,厚重的皇极门缓缓打开,文武大臣们一个个峨冠博戴,鱼贯来到大殿,分列两班站定。
“皇上驾到————”
紧接着,大殿上便传来一声清亮、尖利的唱喝,年轻的崇祯皇帝,在一班内侍的簇拥下,升朝坐殿,文武大臣们赶紧又是一通三拜九叩,山呼万岁。
前日皇上已有敕谕,“今日早朝,袁崇焕平台召对!”
所谓“平台召对”,乃是明朝的一个制度,相当于“国情咨议”。建极殿(注:今故宫保和殿)居中向后有“云台门”,亦名“平台”,故将于此处的皇帝召见称为“平台召对”。
“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袁崇焕觐见——”
随着内官的宣召,新任蓟辽督师袁崇焕快步进到大殿,双膝跪倒,手抱象牙笏板,高声称颂:
“臣袁崇焕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罢,便匍匐在地,低着头等皇上问话。
崇祯帝从高高的御座上向下望去,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袁崇焕,自登基以来,近一年时间,他已经无数次听人说起过此人,就是这个人,曾两败努尔哈赤、皇太极后金大军于城下!只见袁崇焕头戴貂婵冠,一身大红朝服,虽身形瘦小,但浑身上下却无不散发着一股逼人的英气!崇祯望着袁崇焕,便仿佛看到了恢复辽东、振兴大明的希望,心情格外高兴。
崇祯赶紧一抬手,满面笑容,亲切地慰问道:“袁爱卿一路鞍马劳顿,着实辛苦,爱卿快快请起!”
“谢陛下!”
袁崇焕连忙应声作答,随即起立,躬身站在殿中。
待袁崇焕起身,崇祯这才看清袁崇焕的相貌,只见他面容削瘦,细眉长目,颌下留着三绺胡须,仍是一副清隽的书生本色,崇祯暗暗迟疑了一下,眼前的袁崇焕,与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气宇轩昂、伟岸挺拔的英雄形象好像多少是有些落差,不过此人一身难掩的英气,倒也出众绝伦……
崇祯端详袁崇焕片刻,又接着说道:“朕览卿上封奏疏,知你于伏暑淫雨之中,负病兼程,心中甚是感动,卿一心为国,还当爱惜身体,不知爱卿之病,于今可好些了?”
袁崇焕见皇上问起自己的病情,心中大为感动,当即又再跪倒,连忙称谢:“臣些许小病,何敢劳皇上挂怀,臣久在军旅,此种事,早已习以为常,些许小恙,不过三五日便无碍了。”
“好,好,无碍便好,无碍便好……爱卿快快请起。”
崇祯也是满心欢喜,一边说,又一边热情地招呼袁崇焕起身,待袁崇焕站好,崇祯又转头向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文政吩咐道:“你去让太医取两根百年的老山参来,送与袁爱卿,让他带回去好好调养身体。”
“是,奴才遵旨。”
“臣袁崇焕叩谢天恩!”
召对开始,崇祯先是对袁崇焕大加慰劳一番,随后转入正题:“建虏跳梁,已有十年,国土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卿可具实奏来!”
(注:建虏——指后金,后金原为建州女真部)
袁崇焕见问,慨然奏道:“所有方略,臣都已写在奏疏中。今谓辽东恢复之计,不过在于“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而已,臣今受皇上特达知遇之恩,愿皇上假臣以便宜之权,计五年,全辽可复!”
袁崇焕此言一出,朝堂里登时便是一片惊呼之声,大臣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惊得半天缓不过味儿来。
崇祯闻言,精神大振,当即一拍龙椅,便挺身站起。崇祯站在台上,激动地向袁崇焕说道:“五年复辽,便是方略!若辽事果如卿之所言,朕决不吝封侯之赏!卿且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
袁崇焕见皇上对自己如此恩遇,心中亦是大为感激,“臣袁崇焕叩谢天恩!臣今受皇上知遇之恩,托以封疆之重,天恩未报,安敢再望皇上厚赏,今惟愿挥师疆场,收复辽东,解君父之忧、百姓之苦,以报皇上!”
“爱卿平身。”崇祯赶忙让袁崇焕起身,随即又动情地说道:
“爱卿一片忠贞,天地可鉴!只要能收复辽东,爱卿但有所需,只管道来!”
也许是幸福来的太过突然,崇祯兴奋的一刻也坐不住了,当即迈开大步,便在台上来回地游走起来。
袁崇焕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便又郑重奏道:
“皇上,辽东战事已历十年,然建州处心积虑,前后实已四十余年。今日辽东,局势大坏,原是极难为之,然皇上操心边事,日夜忧心,臣又安敢说难?
臣久在辽东,于恢复之计,实已思虑有年,由是今日,臣方敢许下这“五年”之期,然在这五年之中,必须事事应手,臣才敢奢言恢复!
这第一件便是“钱粮”!欲复辽东,必先强兵,强兵必先足饷!臣不能足兵饷,兵安肯为我所用,臣又安能驱众赴之死地?故这五年之中,必得时时使边关粮饷充足,不可欠缺!”
袁崇焕说罢,便抬起头,两眼只期盼地看着皇上。
崇祯一直在台上驻足静听,闻袁崇焕此言,便立刻转头对户部右侍郎、署理部事(注:代理尚书)王家桢命令道:
“王爱卿,着你部在这五年之中,必得保证辽东粮饷及时转运、足额供应,不可使关辽军中钱粮不足!”
“是,微臣遵旨。”
王家桢听了,赶忙出班领旨。对于户部来说,现今国库空虚,九边欠饷已达百万之巨,各地外解钱粮又多有拖欠,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实在已是万万不可能了,然王家桢见皇上正在兴头上,便不敢多言,只得先硬着头皮接下旨来,皱着眉唯唯而退。
“皇上,这第二件事便是“弓甲、器械”!”
袁崇焕又接着奏道,“建州战备充分,器械犀利,马匹壮健,且久经训练;我要想与之疆场争锋,今后解到边疆的弓甲、器械等项,也务须精利!”
崇祯随即谕令工部左侍郎、署理部事张维枢:“张爱卿,今后凡解去关辽之弓甲器械,务要铸明监造司官和工匠的姓名,如有脆薄不堪使用者,立刻予以追究查办!”
袁崇焕又奏:“恢复辽东,关键在于所用得人!在这五年之中,必需吏、兵两部与臣精诚合作,应当选用的人员便即任命,不应当任用的,决不可滥推。” 崇祯随即谕告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王在晋,二人当即出班,连连称旨而退。
说完了钱粮、弓马、器械、人事,袁崇焕又抬起头来,神情严肃地向皇上说道:
“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则不足。臣一出国门,便成万里,朝中忌功妒能,岂会无人?这些人即便不以权力掣臣之肘,但也难免不会大有议论,而以意见乱臣之谋。
自古战取攻守虽在疆场,然战胜之道却在庙堂!对于边事战守,臣或有一能,然不过是效犬马之劳而已,至于发纵鞭策之功,则全在皇上!故欲成就大功,君臣内外必得一片精坚,纯气相守,谗邪方无白可间,强敌亦无能为攻,从来战胜守固,无不出于此道。
今皇上爱臣至,知臣深,臣本不必对此过于忧惧,但臣心有所虑,不敢不告于皇上!”
崇祯倾听良久,对袁崇焕这片肺腑之言,也是深有感触:“卿之方略,井井有条,辽东一切战守机宜,悉听爱卿便宜从事,内外浮言,朕自有鉴别,卿不必疑虑,朕自有主持。”
大事议定,崇祯重新坐回御座,稍待片刻,崇祯又看了一眼袁崇焕,随即朗声说道:“今辽东糜烂,战事危急,爱卿还当早日赶赴辽东,主持大局!”
“臣遵旨——”
袁崇焕赶忙跪倒接旨。
接着,崇祯又环顾满朝文武,大声宣旨:
“传旨!袁崇焕忠劳久著,特赐酒馔一席,以彰其功!”
“臣领旨谢恩——”
袁崇焕谢恩已毕,崇祯便示意王文政宣布退朝,起身向寝宫去了。
紫禁城 乾清宫
回到寝宫,崇祯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怕是他自继位以来,最感到高兴的一天了,上一次铲除了魏阉,崇祯只是感到如释重负,还有就是一种大权在握的满足和自信,但这一次,他却是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希望,“五年!再过五年,困扰大明十年的辽东便可收复!”想到这儿,崇祯便又是心潮澎湃,忍不住要说些什么……
“哈哈,哈哈……这个袁蛮子还真是与他人不同,敢说敢干,不像那些个因循颟顸的老滑头,问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成天就知道拿虚言来敷衍朕!”
“是,是,是……”
王文政抱着个拂尘,躬着身子,只是一路小心地跟在崇祯身后。
“你说,等收复了辽东,朕要怎么赏赐他?封候?封地?……”
崇祯只管自顾自地说着,对于袁崇焕所说的“五年复辽”,他是丝毫也不怀疑,至于说怎样复辽,更不是他所关心的问题,此时此刻,崇祯皇帝已完全沉浸在了对复辽之后的美好幻想之中……
“现在他要什么,朕都给他,兵马给他,钱粮给他,盔甲器械,都给他……朕只要再节衣缩食五年,就都好了,到时候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大明就又可以兴旺发达了,哈哈,哈哈……”
“皇上励精图治、知人善任,真乃亘古以来的有为圣君啊!”
王文政不失时机地拍着马屁,直哄得崇祯哈哈大笑、心里面泛起一阵阵的得意和满足。
“奴才看着皇上每天宵衣旰食、操心国事,也真是有些心疼,要是那袁崇焕能再早些收复辽东就更好了……”
主仆二人轻松地闲聊着,崇祯听到王文政这句话,心中一动,当时便站住脚步,回头问道:“再早些收复辽东?…难道…五年…还能再快些吗?”
王文政见崇祯心疑,不敢怠慢,赶忙答道:“这个…这个……奴才原来倒也是听人说过,先帝时,那袁崇焕就曾提出过一个什么“简静精密之法”,说是只需四年,便可制胜。”
崇祯闻听此言,好半天都没有说话,站在那里想了半天,刚才还大好的心情已落了大半,又隔了一会儿,崇祯才又突然向王文政问道:“你说,他为何从前说“四年”,而今日又说是“五年”呢?”
“奴才猜想…那袁崇焕怕是也想给自己多留些余地吧……”王文政连忙小心翼翼地答道。
“哼——”崇祯冷笑一声,“什么给自己留些余地!说到底,还是觉得朕年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