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终南捷径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8374字 发布时间:2023-03-26

一路上只见山形逶迤,苍翠欲滴,李志行不断感叹好风景,杜斌丞笑着说“正之,你可知这引镇的得名?”

这个李志行自然不知,杜斌丞便笑着说“据传唐王出城狩猎,至此地而迷路,被引驾回宫,所以叫了引镇,民间也叫此地“引架回”。不过我倒总想起另外一个字。”

“哦,什么字?”

“那就是隐士的“隐”,我总觉得此地叫“隐镇”更合适些。”

“这却是为何?”

“正之你有所不知,所谓“洗心终南山,问道楼观台”,终南山乃道教名山,终南山的楼观台在道教有“仙都”之称!相传老子曾于此地讲授道德五千言,所以终南山乃道教圣地,修道之人极多。

而终南山又有“福地”之称。魏晋以下,往山中静修的隐士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修道之人以及隐士,大多会先在引镇驻脚,然后进山遁世。所以,这个引镇当得一个“隐”字。”

“哈,原来如此,那的确当得!不过,秉诚兄,经你一说,我倒想起了一个典故,叫终南什么径来着?”李志行这家伙不学无术,挠着头就是想不起来。

“你说的,莫不是唐代卢藏用“终南捷径”的故事?”

“啊!对!就是,就是那个卢藏用!”李志行立刻手舞足蹈地大呼。

杜斌丞看着李志行的样子,不觉莞尔,与李志行在一起,不但能让人充满希望和信心,也让人快活!杜斌丞多日的案牍劳累一扫而光。

李志行看见杜斌丞的笑容,忽然不好意思起来。

不过很快,两人同时放声大笑,爽朗的笑声在山边回荡。

等到了引镇,老黄赶快下车去打听,拦住一个推小车的商贩一问,那商贩说“你打听的,可是从北京来的有名的杨先生?”

职员急忙说“正是”,小贩手一指,说“喏,往前走一会,有个小巷子,里面有个叫“听雨轩”的地方就是,门口停了不少车马,你一看便知。”

杜斌丞一听,便在车上问了一句“有很多车马?杨先生客人很多么?”

那小贩一听就说“当然多了!而且基本都是当官的!前几天柞水的县长还特意翻山前来拜访的!”

柞水县的县长谭望周中过前清的进士,在广西做过两任县长,已经五十多岁了,还能翻山而来,可见这位杨先生交友可真广呀!

既然不远,李志行与杜斌丞两人便不再坐车,一边步行,一边谈话前往,后面跟着老黄。

等到了小贩所说的巷口,只见一条绿荫长巷,里面只有一户庄园,算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门口果然停了好几辆马车,还拴着几匹马。

探巷而进,直至门前,却见柴门上悬着一块旧木板,用毛笔写着“听雨轩”三字。柴门洞开,篱笆墙内,有几个人在坐着闲谈,看装束估计是马夫、随从之类的。

老黄急忙进去问道“请问,这里可是北京来的杨先生的住处?”

有一人停下谈话,回过头看了看老黄,又看了看老黄身后的李、杜二人,说“是地,不过杨先生正在里面与几个朋友谈话。”

这时杜斌丞向前面一步,说“可否通报一声,就说有张季鸾总编的朋友来访。”

不料答话那人却说“我并不是杨先生的家人,我家老爷也是杨先生的客人……”

这时,一个正在喝茶的年轻人忽然闻声抬头,惊讶地站起来说道“杜厅长,原来是您来了!”

杜斌丞一看,却是长安县政府的小田,就说“小田,你也在这里,这么说你们县长也在此处?”

小田忙说“正是!我们县长、还有《西北日报》的张总编、省民政厅的冯科长、还有两名长安县的名流,都在后面谈话,我这就去给您通报,让他们出来迎接您!”说完就转身就要往里去。

这下原本坐着的几人都站了起来,这里面小田官最大,而小田却只见过杜斌丞,大家一听是个厅长,就都向杜斌丞敬礼。对着与杜斌丞同行的李志行只是致意,因为大家谁也没见过他。

杜斌丞拦住小田,刚想介绍这是督军大人,这时只听见后院传来一阵笑声,想是那几人谈得十分快活!李志行一伸手,挡了杜斌丞的话头,说“不要去通报了,我们自己进去。”,杜斌丞也点点头。

小田一看,便恭敬地在前面带路,一边介绍到“杨先生只雇了一个佣人,此时在里面奉茶……”

几人穿过一道曲廊,在一丛花树后,有一个竹亭,只见几个坐在亭中饮茶,张季鸾正在其中。

此时,张季鸾正笑着说道“夫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讲的是以德治天下。畅卿兄以为,这“德”字何解?”

小田想上去通报,却被李志行笑了笑拦住。

张季鸾问的乃是《论语·为政》里的问题。自儒教兴盛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讲以德治国,可这个“德”字,究竟讲的是什么?李志行也想听听,他想知道这个连贩夫走卒都称道的杨先生会有何高论?

只见座中一个穿西装的中年男子微微一笑,开口说道“圣人欲教化万民,然民愚而无知,国则羸弱。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思想的民众就是一盘散沙,国家自然难以强盛。于是商君立法度,韩非子为集其大成者;孔夫子则立纲常。以我来看,这些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要给民众一个遵守的规则;其区别在于选取的切入点不同而已。

法家用严刑重利为手段,儒家推行孝道治天下,两者皆可强国。但千百年来,严刑使人遵从却乖张,重利使人富足却狡猾,孝道使人高尚却愚钝,所以,以治国论,取其利多而弊少者可为“德”。例如当下,我们可立“爱国、强国”为大德,以遵法守纪和发展经济为小德……”

这位畅卿先生并没有完全赞同儒家的观点,也没有完全赞同法家,而是提出取两者所长而立德。这里面有实事求是的哲理,讲治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树立主流思想,并不拘泥于守旧,讲得浅显易懂,这个连李志行都听懂了。

亭中的众人纷纷颔首。

接下来长安县的县长林廷华请教财政的问题。林廷华是李志行的学生,对经济比较关心。

只听这位畅卿先生答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其实,我看李督军就是少见的经济奇才!听说李督军已对陕蒙绥的经济做了很多大的规划,我便不再多说。

我就单讲县一级。我认为,对一个县而言,首先要设法将本县的经济纳入李督军的计划中,然后要在根据本县的需求,发展自己的特色……”

“利出于一孔”的理论是战国时管仲提出来的,主要思想是要搞计划经济,如今正逢乱世,计划经济是迅速提升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其实李志行自己搞的就是“保留私有活力的计划经济”。

在这一点上,李志行似乎比这位畅卿先生还高明些。

不过这位畅卿的回答中,不但讲了长安县经济发展的大方针,还讲了一些具体策略,句句直点要害,林廷华听得十分满意,连连拱手感谢。

这时民政厅的冯科长问道“杨先生,您刚才提到了商鞅和韩非子,有人说“惑国者商鞅,愚民者韩非”,这一点,您怎么看?”

杨畅卿看了一眼冯科长,然后微笑着说道“冯科长能提出此言,可见对为政很有研究,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商君以“六虱”为强国之害……”,然后洋洋洒洒地讲了起来。

李志行听了一会,觉得这位畅卿偏重商鞅的观点,但自己心中得观点却是不同,一时技痒,不禁大声说道“先生此言不谬,但我也有些看法……”

李志行一出声,亭中几人这才发现有人来了!张季鸾回头一看,惊叫到“正之、秉诚,你们怎么来了?”

杜斌丞笑着说“还不是为了找你炽章兄!”

这时林廷华急忙站起来,恭敬地叫了一声“校长!杜厅长!”,立刻起来站到李志行身后。

那个民政厅的冯子明,立刻站起来双手垂臂,恭敬地说“督军大人好!杜厅长好!”。其他人一听,这位年轻人竟然是李督军,立刻站起来敬礼。

李志行笑道“不好意思,打扰了诸位的雅兴!恕罪受罪!”,说罢连连拱手。

张季鸾忙笑着说“谈什么打扰?正之,我来介绍此间的主人给你认识!这位是杨永泰先生,在北京任国会议员。畅卿,这位就是我们万民敬仰的李督军!”

杨永泰听后立刻笑容满面,拱手说道“杨某来终南山躲几天清闲,不料李督军驾临,真是蓬荜生辉!”又急忙招呼家人端椅换茶。

李志行一听此人名叫杨永泰,便惊讶地问道“先生可是与李根源齐名的杨永泰?”

李根源曾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陕西省长,因陈树藩阻挠,没有到任,后去了南方担任滇军师长,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杨永泰一听便自谦地说道“雪生先生(李根源字)乃革命前辈,杨某怎好与他相比?”

李志行一听立刻抱拳说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炽章兄,看来我这次来找你,真是找对了!”

张季鸾一听,就红着脸说“正之,我本打算先向畅卿兄辞行后,再到督府去找你说明,没想到你和秉承兄却跑这么远的路亲自赶来。”

这时杨永泰开口笑着说道“督军大人说的是炽章要辞职的事情吧?刚才我还在力劝……”

在座的众人本以为今天有幸能和督军大人一起品茶,心中兴奋,如今一看督军大人来找张季鸾有事情,便只好纷纷告辞,李志行笑着拱手相送。

只是林廷华不能走,他垂手立在李志行身后,并悄悄安排秘书小田立刻去布置安全保卫等事宜。他是此处县长,校长忽然前来,安全是第一位的。

等几人重新落座,话题落到了张季鸾辞职的事情上,李志行和杜斌丞苦苦相劝,杨永泰也在帮腔,但张执意要走。

那么,《西北日报》谁来管?张季鸾推荐杜斌丞兼任。

可杜斌丞既要负责全省的基础教育,又要管宣传,忙得脚打后脑勺,根本管不过来!

于是张季鸾又推荐樊少白任社长兼主编,并推荐原《新秦日报》的主编俞嗣如担任副主编,帮助樊少白。

樊少白是留洋学新闻学的,一直在给张当助手,能力很不错。

至于俞嗣如,则是个老资格。俞参加过陕西的辛亥革命,而后从政任过米脂县县长等职,后来创办《新秦日报》,宣传民意,刷新陕政,大胆揭露刘镇华等人种植鸦片、剪除异己、盗卖文物等罪行,受到了进步人士和民众的支持与好评。

不过自《西北日报》和《西京传奇》两报如洪水猛兽般崛起后,《新秦日报》便一落千丈,实在不好办下去,加上俞本身对政府新政心生好感,所以有意加入。张季鸾便推荐了出来。

李志行略一思索,也便点了头。

张季鸾回上海去仍准备继续办报,李志行便送给他两万大洋帮助。但张执意不收,并说自己办报有“四不原则”,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张季鸾如此,是为了保持报纸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这一点李志行也很佩服,于是便说“你收了钱,以后想骂我还继续骂,这并不矛盾!”

张季鸾却笑着说“不然!收了你的钱,难免心绪受到影响!我不收,以后你若做了错事,我骂你骂的痛快!你若做了好事,我赞扬你也赞扬得理直气壮!”

众人闻言皆哈哈大笑,李志行只好作罢。

谈完此事,眼见天色已晚,西安是回不去了。刚好李志行也不想回去,便让林廷华安排酒菜,就在杨永泰处饮酒。他对这位畅卿先生非常佩服,晚上还想与之秉烛夜谈。

杨永泰并无不从,杜斌丞、张季鸾皆是雅士,李志行也虚怀若谷,所以酒上气氛极好!大家很快就喝了不少。

张季鸾是有名的才子,喝得兴起,便提议行个酒令。

杜斌丞与杨永泰立刻叫好!但张季鸾很快又迟疑了一下问道“正之,你觉得是否可以?”,因为他忽然想起李志行没怎么上过学,怕李志行对不上来尴尬。

李志行一听哈哈大笑,说道“三位仁兄都是高才,我自然比不了!但有一件事,你们三位却都是不是我的对手!”

张季鸾问“何事?”

“哈哈哈!那就是喝酒!我要对不上来喝酒便是!以令佐酒,本就是一件雅事!”

李志行这话豪气,大家纷纷颔首赞同。

但风骨文人都喜欢捉弄豪强,这似乎是一种天性。于是张季鸾这家伙故意又挤眉弄眼地说道“正之,我的酒令是对上来才能喝哟!你可有信心?”

“怎会没有信心?你但出便是!”

嘿嘿,这些“秀才”们太不了解李志行了!李志行是军阀,急了能抢酒喝!哈哈!

于是张季鸾就开始出题,酒令要求必须当场写诗,且必须写四句,举一个不透风的字,把这字的中间笔划移动,构成另一个新的字。

张季鸾先来,只见他摇头晃脑开口吟道“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推到上边去,古字赢一盅。”

这是一种文字游戏,把“田”字里面的“十”字放到上面去,正是一个“古”字,可谓妙趣横生。

众人齐声喊“妙!”,张季鸾哈哈大笑,举了一杯一饮而尽。

李志行急忙暗自思索如何应对。杜斌丞见状,就请杨永泰先来。

杨永泰略一思索,就开口对道“回字不透风,口字在当中;口字推上去,吕字赢一盅。”这个是把“回”字里面的小“口”,移到上面去,正好是个“吕”字。也是绝妙!于是杨永泰也饮了一大杯。

等杨永泰喝完,杜斌丞见李志行还在思索,就故意拖长语气说,“这个不难,无非是妙用文字的结构罢了,且听我的!”,然后也对一首,他的诗是“困字不透风,木字在当中,推到上边去,杏字赢一盅。”

这个对的也妙!杜斌丞也喝了一盅。

一旁斟酒的林廷华见校长还在思索,就开口说“校长,学生不才!斗胆想替校长对一首以助酒兴!”,众人见林廷华替李志行解围,纷纷说可以。

只见林廷华对道“囹字不透风,令字在当中;令字推上去,含字赢一盅。”,然后斟满一杯,双手举到李志行面前,说“请校长饮酒!”

不料李志行哈哈大笑道“这杯是廷华赢的,自然由廷华喝!我自己赢一杯来!”

众人听完一愣,但见李志行信心满满,就都说好!

等林廷华喝完,李志行大声让斟满,然后说道“诸位请听!”

随后对到“曰字不透风,一字在当中。”,然后就停住了。

众人都在听李志行怎么对,不料他只对了两句就停住了!张季鸾便急急问道“正之,你快说,推上去是什么?”

不料李志行先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大笑道“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盅。”

众人先是一愣,紧接着都捧腹大笑,连连说“妙!”

张季鸾更是大呼小叫地说道“畅卿,我说我们李督军是奇才,这番你信也不信?”

杨永泰刚才听李志行 “一口一大盅”这样的妙对,眼中闪出惊奇的异彩,这番也笑着大声说“信!怎么不信?杨某从政十几年,李督军这样的风采,真是平生仅见!”

杜斌丞也是望着李志行,眼中惊喜。起初来时,李志行听到张季鸾请教杨永泰《为政》的言辞,李志行听不太懂,还请教自己,这番竟对出如此妙趣横生的词句,真是出乎意料,大放异彩!

这天晚上,四人乘着酒中的快意,纵论古今得失。

谈论中,杨永泰提出了治理之道在于“疲官弱民”的理论。

这个“疲官弱民”,意思是说不能让当官的闲着,这些人一闲下来就会祸害百姓;也不能让百姓太富足太有文化,一富足起来就不愿意干活,一有文化就不愿意听从管教。

这本是《商君书》里的观点,是历代统治者的绝学,杨永泰也是拥趸者。

李志行没读过《商君书》,不过对“疲官”的说法深表赞同,但对“弱民”一说,李志行却另有想法。

他说道:古人讲到当官,多喜欢“牧守”一词,其实将民众当了牛羊!民众若为牛羊,自然更好管理,国内自然安定。但我认为,这样的国家却很容易在与别的国家竞争中失败。因为,国家的竞争,最终极的,其实是文化竞争!而文化又依附于人民,弱民愚民之道只是统治者为图省事和短视罢了,其实不可取。

“文化竞争”这个观点,杜斌丞和张季鸾还是第一次听到,非常感兴趣,于是一起加入讨论。

这下几个人都口若悬河,你来我往地谈论起来。

李志行杯酒千言,旁征博引,中外兼用,不但讲的杨永泰、杜斌丞、张季鸾三人叹为观止,就连一旁斟酒的林廷华也听傻了!

他蓦然发现:自己以前只知道校长是一座巍峨的大山,现在看来,校长也是一个博深辽阔的大海!

杨永泰、杜斌丞、张季鸾心中不禁也有些这种想法!

再谈论到政务,杨永泰说“若论政务,无非是当权者与民众之间的纽带。优者可运用此纽带如臂膀,心意所至,臂膀即随;至于差者,纽带则如缚己之绳,束手束脚,乃至反噬……”

杨永泰关于政务的观点,使李志行深深信服。

其实,李志行之所以能惊艳众人,主要是是因为他的思想太超前。若论起为政的实操经验,与杨永泰比起来,其实他还十分稚嫩……

第二天,李志行邀请杨永泰同往西安,好继续请教。

杨永泰欣然答应,随即只夹了一个皮包,就告别了这个隐士驻足的“隐镇”,直赴繁华的长安城。

一到西安,李志行立刻将杨永泰引荐给了乔修远。三人一谈就是三天!

第一天谈的是政务。谈完后乔修远暗暗咂舌,说杨永泰所谈,无不是经验老到之言,这才叫政客!咱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其实只能叫游戏!

第二天谈天下形势。杨永泰纵横捭阖,口若悬河,细细讲了国内各大势力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他们强弱的根源,一谈就是一整天。李志行和乔修远不禁感喟:这才叫谋士!

这是两人第二天的感受。

这天,他们只是谈了国内。

第三天谈国际。杨永泰分析了世界上的主要政治集团,并分析中国各实力派面临的形势,并点评中国各实力派如何利用外力的办法,又谈了一整天。

至此,乔修远只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赶快设法将杨永泰留下来!

李志行也早有此心,便出言请杨永泰来担任关中道尹。

杨永泰以自己是现任国会议员为由推辞。

其实这算不得什么理由,国会议员外放地方任职的多得是。

于是,李志行“三顾茅庐”,又请了尚未离开的张季鸾做说客,杨永泰终于答应。

李志行随即任命杨永泰为关中道尹。按当时的规定,这个职位省长说了就算。

李志行在西安大宴各界首脑,在酒席上盛赞杨永泰,并正式宣布任命。他还怕杨永泰驻节西安城放不开手脚,特意将关中道尹治所迁到了渭南。

杨永泰第二天便走马上任。李志行特意派了苗长庚带自己的警卫团护送,以示厚爱。

却说这位杨永泰到底是谁?怎么李志行刚谈了几天,就将自己手下的首席道尹这样重要的职位给了出去?

呵呵,要说杨永泰此人,可大大的了不起!

杨永泰,字畅卿,广东茂名人士。民国初年就被选为广东省会议员,很快又成为了国会议员,不过是30多岁的壮年,就开始与诸多遗老、新旧军阀在北京的国会里坐而论道。

1917年,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广东,召集国会,组织护法军政府,杨永泰就在其中。此时的杨永泰年方37岁,已经成为国会重要派系“政学系”的首领之一。

政学系的其他重要人物还有李根源、张耀曾、谷钟秀、欧阳振声、韩玉辰、文群、金兆楼、李肇甫、郭椿森、李述膺、张鲁泉、周之翰等。

这个政学系,本就实力非凡。1917年,曾占据北洋司法部(张耀曾)、农商部(谷中秀)总长这样重要的位置。政学系南下后,很快就成为广州国会的三大系(政学系、益友社、民友系)之一,其成员多占据广州军政府重要职位。

在政学系大举南下的时候,其重要人物张耀曾、谷中秀却留在了上海,充当南北政府之间的关系纽带。所以,政学系和北洋政府关系一直也不差。

后来,广州军政府的发展,充分展现了政学系这些人的能力。同样,也出乎了孙中山的意料!

话说政学系最初尊岑春煊为领袖。岑春煊乃清末权臣,当时是袁世凯的劲敌。袁世凯占据中央后岑主要在南方一带活动,在南方影响巨大。

政学系到广州落脚后,以岑春煊的影响力帮助,依靠陆荣廷、唐继尧等实力派,手段尽出,竟硬生生将声望绝高的孙中山打压地受不了!

孙中山痛斥这些政客,但很无奈,他斗不过这些人!终于含恨离去。

能将孙中山这样的始作俑者从自己的政府里挤走,你说政学系这些人厉不厉害?

孙走后,岑春煊领衔广州政府,政学系在广州国会中一家独大,时有“北安福,南政学”之称。

在此期间,杨永泰曾任广州军政府财政厅长、广东省长之职!

听出来了吗?这杨永泰这家伙第一是有才!第二是个政客,而且是连个连孙中山都敢搞的政客!

这些情况李志行知道不?

起先他并不清楚,但自他将杨永泰请到西安的第二天,他就知道了。因为他动了用杨永泰之心,自然要了解杨永泰的情况。

但李志行最后还是决定用杨永泰,原因是此人的确才华出众!

为此,他特意找过乔修远、郑玉琨和桂萌生密议。最后大家认为:我方的根基比较扎实,尤其是对武装力量的把控能力很强,即使杨永泰故态萌发,也不会造成大的混乱。

所以,李志行毅然决定重用杨永泰!

而杨永泰,作为一个堂堂国会议员,不在北京参议国家大事,愣是跑到陕西来,还在离西安很近的终南山一呆就是一个多月!他的用意,其实李志行后来很快就猜到了。

双方各有所需,所以很快勾兑成功,皆大欢喜。

那么我们再说说张季鸾。

终南夜饮之后,张季鸾很快如约辞职,去了上海办报。不过这里面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张季鸾是不是故意引荐杨永泰呢?

这个倒不是,张季鸾忙着回去办报,还没想到这些。杨永泰奔他而来,张季鸾殷勤接待罢了。是因为算一算,张季鸾也属于政学系。

其实,“政学系”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可以说是一帮志同道合者组成的,而且其中大部分人都挺有才干。

话说政学系本源于李根源组织的“欧事研究会”,这个组织本来是借研究欧洲战事的名义,来与袁世凯斗争的。后来发展成“政学会”,再后来变成政学系。

他们号称:“一、对于政权取恬静主义;二、对于政治取稳和改进主义;三、对于政府取劝告监督主义;四、对于各政团取亲善联络主义;”,组织上采用“会员无入会手续,无拘束,合则来,不合则去”的原则。

所以,政学系成员其实并不固定。

最后,我们再说一个问题:要按杨永泰的资历,当个省长似乎也不是不可呀!他这样的高才,怎么就接受了关中道尹这个位置呢?

原因是“政学系”现在名声太差!

这些人先是响应孙中山号召,加入了南方政府,却很快就投靠西南实力派挤走孙中山,然后又不顾政治生态,将南方国会搞得寸草不生。

大家都讨厌他们,骂他们是一帮见风使舵、专好争权夺利的政客!尤其是孙中山的追随者们,非常痛恨政学系这些人。以致孙中山借陈炯明的力量又重返广州后,废除“七总裁制”成为“大元帅”,政学系立刻在南方烟消云散。

政学系在南方失败,杨永泰不得已又回到北京国会,去做谁也不愿意搭理的议员。

也就是说,此时的杨永泰,正处于其从政以来最大的一次人生低谷,如今能混个道尹,已经不错了!更何况是赫赫有名的李志行手下的首席道尹!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