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最适应火星的植物
书名:陪着哈雷去远航 作者:南洋咖啡 本章字数:3332字 发布时间:2023-03-30

对于火星旅游线路的领队来说,这并不是一道难题,这会是他们向游客介绍的内容之一,也是游客的主要体验之一,但火星项目还处在筹备中,准备跑火星线路接受培训的领队并不多。

第二组的队员中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但汪诺雨押对了考试内容,在赛前做了这方面的知识准备。她不慌不急的说:“以同样的力度起跳,火星的跳跃高度会是地球的二点六倍。”

她没有掌握这个引力的计算方法,只是记住了这么一个数据,她用熟练的导游口吻继续说:“这可是很好玩很刺激的事,假设你在地球上垂直跳高一米,在火星上就是二点六米。如果是在月球上,那就更吓人,高度会是六米,你会变成为一个轻功了得的大侠。”

场下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来自华东业务区的啦啦队憋住的劲像气球一样释放出来,吼叫道:“华东,华东,东方不败,战无不胜,唯我第一!”“华东,华东,东方不败,战无不胜,唯我第一!” “华东,华东,东方不败,战无不胜,唯我第一!”

在吼叫声中,主持人点头说:“回答正确,加十分。”

回音绕梁三分钟,主持人接着出题:“请认真听题。请问宇宙动力公司的星舰最大推力是多少?请抢答。”

这道题的延伸题可能会是星舰上的乘客承受加重的状态,但凡跑过月球的太空领队都对此有感受。

第一组和第二组的选手几乎同时按下抢答器,但第二组的选手领先了零点三七秒,台上亮起了彩灯,卜小云发出了惋惜声。

第二组17号选手吴宇慧流利的回答:“宇宙动力公司的K23型星舰的推力最大,在五台强力发动机的推动下,最大推力可以达到五千八百吨。”

她接着补充说:“比历史上最知名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要多三千三百吨。”

主持人点点头,继续提问:“延伸题是以这样的推力升空,能给火箭提供多大的加速度?”

延伸题在大家的预料之中,而且更加直截了当。

吴宇慧早已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回答:“K23型星舰升空的最大加速度是5g。一般人即便接受严格的训练,也难以承受这个大的重力。当然,我们的星舰安装了减重装置,这使得普通游客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太空旅行的乐趣。”

“答案正确,请给第二组加十分。”主持人机械的说。

大屏上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血量条已经持平。

抢答继续,主持人继续出题:“请认真听题。请问火星的自转周期是多少?请抢答。”

第一组又以零点几秒的劣势未能抢到答题机会。

第二组16号选手刘梦秋信心满满的说:“火星的自转周期和地球差不多,为二十四小时三十七分二十二点六秒。”

“回答正确。那么请问火星一年的时间是多少天?”主持人接着问。

这个问题是连续几道延伸问题中最轻松的一道,考的是火星的公转和自转周期,都不需要应用计算和物理知识。对这类基础科普知识,参赛选手大多都做了充分准备,背得滚瓜烂熟。

刘梦秋流利的回答:“火星的公转周期是六百八十六点九七一天,也就是一年有六百八十七天,大概是地球的两倍。”

“回答正确,加十分。”主持人拉高了声调。

第二组后来居上,实现了反超,场上的选手和场下的啦啦队一片欢欣鼓舞。接下的一题,对第一组来说,是关键的一抢。

“请认真听题。请问火星上最高的山脉叫什么?请抢答。”主持人的问题基本都是围绕火星,这是为了火星旅行项目的推广。

第一组选手卜小云牟足了劲,主持人话音刚落,她就使出洪荒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按下了抢答器,台上的彩灯终于在第二组之前亮了起来。

这是火星的地理常识,就像地球人都知道喜马拉雅山一样,就算不是从事太空旅游业务的普通大众都非常熟悉答案。

卜小云不假思索的回答:“火星上最高的山是奥林帕斯山,高于基准面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九米,将近珠穆朗玛峰的两倍多。”

“回答正确。请听延伸题。假如从奥林帕斯山往下跳,请问理论上需要多久时间可以到达地面?”主持人继续提问延伸题。

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目瞪口呆,谁都想不到会是这样一道延伸题。要回答这道题,除了知道奥林帕斯山的高度外,还需要知道火星的自由落体速度,并掌握计算公式。

第一组的三名选手显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陷入了焦急和慌乱,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整个赛场都在小声议论。

主持人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时间到了,第一组未能说出正确答案,倒扣十分。”

这是本赛次的第一道扣分题,全场一片哗然和惋惜。

主持人解答说:“已知奥林帕斯山的高度是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九米,火星的重力加速度g=4.36 m/s^2,根据自由落体公式h=1/2gt^2计算,可以得出时间t=98.58秒,也就是一个半分钟。”

工作多年,初中的物理知识早已还给了老师。卜小云不满意的摇摇头,又点点头给自己鼓劲,下一题十分关键,必须全力以赴扳回来,她打起来十二分精神。

当然,她的数学和物理成绩本来就不好。大学时,她读的是外语专业,通过了全球最高等级的外语测试,精通五门外语。虽然同声智能翻译技术突飞猛进,但语言不仅仅是对话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外语专业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被完全取代,一些国际性的工作岗位更愿意招录这个专业的学生。

主持人继续出题:“请认真听题。请问火星上最大的平原叫什么?请抢答。”

果然又被卜小云抢到了答题机会,她回答说:“火星上最大的平原叫乌托邦平原,拉丁语为Utopia Planitia,又译作乌托邦低原,面积超过八百万平方公里,大概是地球最大平原——亚马逊平原的一点四倍之多。”

“回答正确。请听延伸题。请问如果火星观光车的速度为每小时七十五公里,横跨最大平原需要多少天?”主持人问。

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就是送分题了。

卜小云喜出望外,在电子纸上粗略一算,就回答说:“乌托邦平原的直径是三千二百公里,火星观光车的时速是七十五公里,三千二百除了七十五等于四十二点七,横跨乌托邦平原一共需要一点七八天。”

说完,她松了一口气,却突然感觉不对劲,这道题有陷阱,她马上补充说:“如果主持人所说的天数是地球的天数的话,那是一点七八天。”

她迅速在电子纸上重新进行了计算,“如果是按火星自转周期计算的话,那是一点六一五天。”

她的机灵反应,引起了主持人和场下观众的热烈鼓掌。

主持人满意的点点头:“回答正确,请给第一组加十分。”

大屏上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血量条再次持平,双方都是二十分。

来自华南业务区的啦啦队口号——“华南,华南,全国最强!”再次响彻整个赛场,第一组的士气大涨。

“请认真听题。请问根据科学研究,那种植物最适合在火星上种植?番茄?苹果?土豆?玉米?请抢答。”

又是第一组抢到答题机会,这次答题的是5号选手杨怡秋,她是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的方向正好是太空种植。她简洁明快的回答:“玉米。”

主持人并没有像之前那样说出答案,而是继续问:“为什么呢?这是延伸题?请回答?”

看过《火星救援》的人都会选择土豆,而杨怡秋却选择了玉米,无论是场下观众,还是第二组选手都十分期待她的解释。

“好,”杨怡秋点点头,“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番茄,能耐旱,但不耐涝,对土壤要求不高,只要土层够厚、疏松肥沃、保水保肥力,一百天后就可以获得高产。

“苹果属于落叶稀半常绿乔木,种植的条件是pH值5~8,年均温度在9~14℃,最冷温度不低于-30℃,可满足苹果生长发育的需求。整个生长期非常长,一般栽植二至三年可结果,果实生长周期长达一百八十天。

“土豆,在法国被称为地下苹果。需要较冷凉的气候条件,平均气温在5~10℃,最高平均气温24℃左右,对土壤适应的范围较广,从轻质壤土,到粘重土壤,再到沙性土壤都可以,但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供给足够的水分才能获得高产。生长周期最短是六十天,最长的是一百天。

“最后一个是玉米。玉米是禾本科、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2~30℃,由于根系发达,对于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较好的环境适应性,生长周期为一百天左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先排除番茄和苹果,只对土豆和玉米进行比较,大家没有疑问吧?”

包括主持人在的所有人都点头表示无异议。

杨怡秋继续说:“对这两种植物,从生长周期比较,差不多,不分伯仲。从气候条件比较,显然玉米强于土豆。从土壤条件比较,玉米同样强于土豆。所以,我的结论是玉米最适合在火星上种植。当然,最适合种植并不代表着经济效益最高,这里的最适合的理解是最适应火星相对地球恶劣的生长环境。我的回答完毕,主持人。”

主持人依然不置对否,转向场下与观众互动:“听了5号选手的解释,大家觉得哪个更适合火星种植呢?土豆,还是玉米?”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陪着哈雷去远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