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爱文者的作者中,我早已成了一直想出纸书,一直就没办成的典型代表,现在,总算是心想事成,这本书终于出版。
书是出版了,只不过基本属于自娱自乐,可以让自己产生“我已出舱(出版),感觉良好”的飘飘然的太空感觉。由于是香港书号,在内地不能公开销售,在香港又暂时不敢销售,主要是怕卖不掉,所以,这个版次没敢敞开了印,基本就是购了一个书号,算是占了一个摊位。虽然这次没能销售,不代表以后不能销售,“我下次出舱(销售),感觉良好”,我会密切关注市场动向,不放过增印的机会。
这个130元(上下册)是一个参考价,是为了看上去像一本正经的书,其实有点搞笑,因为这次就没打算销。《来则居》电子书比这便宜多了,全本价20元,要收藏,可以收藏电子书,相信电子书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读者的要求了。当然,我会继续搞宣传,希望该书有一天能真正上市销售,即使一本也卖不出去,也是最好的宣传,不摆出销售的架式还真不像那家人。我最在意的是在实体店销售,从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看,在书店里读一本书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有一种赚了的感觉。有一段时间,那个书店的保安认熟了我,一见我进店,可能心里就在想,那个光看不买的人又来了。大家不用在意保安和营业员的感受,在书店白嫖是每一个读者的权利,我将努力为读者营造一个在书店免费读完《来则居》的机会,但大家不要太往里心去,我不一定能实现。
我没有忘记“革 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仍将努力去实现“到新华书店购一本自己写的书”的初心,即使不是《来则居》,《来则居》他弟也行。
下面是纸书的序
本书是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比较东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予以了一些批评和调侃,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用语,不可全信,有幸一读就是缘分,我相信本书的读者是理性的,是有判断力的。书中一些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正如我在来系列的另外一本电子书《话来》序中所说,“书中的一些观点,同意的归你,不同意的就随这本书一起放下,生活就在于拿得起,放得下。”这里再次重申,因为书中的一些观点及用语问题,本书不适合高中及以下学生阅读。
本书最先是以电子书形式在“爱文者原创精品小说网”上首发,在读者们的鼓励下,也配合自己想出书的初心,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得以出版了该书的纸质书。出版一本书的流程是繁琐的,个中细节就不细说了,但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校对工作本来是出书流程中的一个必须环节,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我特意恳求出版社满足我一个不正常的要求,就是不要搞校对,我想和读者玩一个游戏,有错让读者来找,特别是错别字。我会特意在《来则居》电子书后面开一个勘误表,专门把读者找出来的错都贴出来,当然,书中有一些口语及习惯用语,比如“热烈地欢迎”,我喜欢写成“热烈的欢迎”,这类问题,我就强行认为不算错,这种思想本来也符合本书的调侃风格和不可全信风格。
对于新闻出版方面的严格管理,我是赞成的,即使本书没能在内地出版,我依然是支持严格管理出版市场的。我们这个时代是个好时代,该书能在网络上发布,普通人能看到,出版社坚决不出版,这几条共同构成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缺一条都不成。好在有一国两制,本书能在香港出版,既有时代的特点,也是时代的锦上添花。其实,总体来说,本书不属违禁书,本书是一本红书,主要是因为我的思想和用语太尖锐,好在香港能够中和一下我亢奋的思想,本书才最终出版,我已经说过,我非常理解新闻出版的有关部门和出版社,他们都是好样的。西方自由,无节制的自由,西方的言论自由,这些都是死路,是本书重点批判的对象,也是本书能得已成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从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经济、法律、教育、爱情和家庭、医疗、科学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目的就是要比较,最终是要批评和批判西方文化,还没有开笔,我就知道这是一个雷,文化只能比较、交流,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但在这里,我学着西方人的特点,像数学一样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所以,这一点,我没有秉承咱中国人含糊不清、吱吱唔唔的和事佬特长,而是直截了当的表扬中国文化和批评西方文化。当然了,这是大多数情况下,有时,还是表现出矛盾的一面,因为我也表扬过西方文化,也批评过中国文化,说明东西方文化确实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知道是雷,我为什么明知故犯呢?主要是因为,我不是政府官员,不是任何党派成员,不是任何宗教团体成员,我就是一个社会闲散人员,官员、党派、团体等不好说的话、不中听的语言,我来说吧,如果有什么后果概由本人一肩挑。
最后一章就叫“来则居”,是在有前面各种观点铺垫下展开的一个共产主义初级模式,是一个并不一定实际的想法,是以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里的子虚和乌有,还有亡是公,也就是封面中睡觉的忘事先生,共四人参与,主要是以子虚发言为主展开。主持人司马像无是借用司马相如的音,这样也能体现出虚的特点。在来系列的另一本短篇小说《桃里寻桃》里,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来则居”进行了再表达,因为是小说,读者的阅读感觉可能会好一些。
在此感谢关心、支持本书的各位贵人,特别感谢读者,一些读者的评论留言让我感动,也加强了我出版这本书的信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