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继续开会。
罗庚华宣布的第二条命令是“均田劝工令”。此令的首要目的在于平均田地,其次在于发展工业。
所谓“均田”,就是利用税收工具,促使大地主们将田地逐步出让,让没有田的人有田种。
具体办法是,按李志行之前在军功奖励中使用的“五三原则”,核定人均可拥有土地后,对超出标准的土地采用阶梯收税,地越多税越高!
例如你是个地主,你家的田地若超过“五三原则”的10%,超出部分加收10%的公粮;若超出20%,20%以上部分的地亩则加收20%;依次类推,再往上继续增加。
此法一宣布,下面这些当官的立刻紧张起来。原因是在座的不少人其实就是大地主!这么搞,很可能真的不能天天吃油泼面了!
当然,这些紧张地人里并没有李志行那些学生,李志行的学生们算是新出现在官员们中的“无产者”。
李志行随即用和煦的目光,笑眯眯地在每个人脸上扫过,于是大家这次忍着没做声,等着罗庚华继续讲。
罗庚华接着讲“劝工”。所谓劝工”,就是号召大家拿出钱来投资工厂。
罗庚华大致讲了工厂的规划。例如一年之内,要在何处建成多少家什么工厂;三年之内,又要建成什么工厂;五年之内,最终要建成什么工厂等等。
罗庚华说得宏大而杂乱,大家听得热乎,但心里纷纷犯嘀咕:天呐,督军大人竟然要建这么多工厂!钱从哪里来?另外,这些工厂能赚钱不?
等罗庚华一讲完,不等大家提问,李志行就微笑着对大家说“诸位!想必大家对刚才的这条命令有很多疑问。可能有的人心里就问了:我的田地是我家祖祖辈辈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凭什么要盘剥我们,逼我们将田地卖了?”
下面一些当官的不由自主地点头,因为他们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李志行看了大家一眼,又接着说“说实话,你这么想也对!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同样的一亩地,你放给佃户种的时候只能打100斤粮食,而自耕农却能打到130斤、甚至150斤以上?”
下面这些县长们知道这种现象,但大家都不是亲自种地的,只能简单的认为是佃户不经心罢了,这事谁也没有办法。督军大人竟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听听大人怎么说。
李志行笑了笑说道“大家想的对,的确是佃户没有自耕农那么卖力。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啥佃户不卖力?”
李志行说完看看大家,不等回答,又接着说“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这田地不是自己的!所以他就舍不得给土地去追厚肥,去仔细侍弄。话说我费了老大劲把地弄好了,你明年不租给我咋办?”
的确是这个问题!可这个问题似乎无解呀……,下面的人皱着眉头苦苦思索。
李志行语气一转,接下来严肃地说“还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以前的土匪,大部分都是农民转变的。没有土地的农民,始终是社会上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我告诉大家一个数据,根据前一段全省剿匪的统计,10个土匪里,至少有8个是没有田地的农民!所以,我们要社会稳定、要粮食增产,就必须做到土地相对平均!也就是,耕者有其田!历朝历代,不管多么强盛,如果出现了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就一定会很快灭亡!”
台下坐的都是官员,让社会稳定本就是大家的职责,督军大人说的这一点,的确是个严重的问题!于是大家都满脸严肃,苦苦思索。
李志行语气一缓说道“为此,我们想出了用“五三原则”和阶梯税收法,来平均土地!”
大家这下明白了土地阶梯税收的意义,但很多人仍眉头紧皱。
看着大家的表情,李志行忽然笑了笑,继续说“那么,大家是不是以为我李志行要当个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我告诉大家,不是的!我要让你们人人都成为财主!”
说完,李志行故意停顿了一下,微笑着看着大家。
众人不知道督军大人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刚才还想让我们扒层皮,现在又说要让我们发财?所以都疑惑望着李大督军。只有他的那些学生们满怀信心,因为校长要说让大家发财,大家就一定能发财!
李志行微笑着继续说道“大家是不是还不大相信?那么,我给大家算一笔账:假如,你有100亩土地,价值6000大洋,你租给佃户种,每年收1万斤麦子,可以卖多少钱?”
李志行的话音一落,合阳县县长韩登科就站起来,干脆利落地说“大人,按时价一块银元32斤麦子计算,可以卖312块5毛大洋。”
韩登科正是李志行的学生,但在官面场合,学生们从不喊李志行校长,以避嫌疑。
李志行点点头,接着说“好,刚才合阳县的韩县长说了,大约能赚300大洋多一些。那么,如果把这6000大洋投到面粉厂,你们猜一年能赚多少钱?”
投资到面粉厂?估计挺赚钱吧?但关中一家面粉厂都没有,所以大家也搞不清能赚多少钱。
李志行看着大家一脸的不懂,就笑着点了赵琦的将,说“赵琦你说说。”
坐在前排的赵琦,立刻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大人,按榆林面粉厂的盈利,每年约17%,也就是1020大洋左右。如果在关中办,可以省些麦子和面粉的运费,这个比例应该会涨到20%以上,但考虑到关中将会办好几个面粉厂的因素,盈利率下调到15%左右比较合适。也就是说,6000大洋的投资,一年大约能赚900块大洋。”
“好,赵琦刚才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大家看得出,同样一笔钱,投到工厂是种地赚钱的3倍!你们说,是种地能发财,还是办工厂能发财?”
这下大家心动了,原来面粉厂这么赚钱!赶紧筹钱去投资面粉厂!就是不知道有限的几家面粉厂,够不够大家投……?
嘿嘿,如果大家都这么活跃,那面粉厂的确不够!
因为李志行打算在一般性的工厂里,政府先投资40%,工厂所在地民众投资30%,20%面向全国招股(陕蒙绥两省一区优先),最后留了10%给汉堂,并由汉堂兜底。兜底的意思,就是如果招股没招够,统一由汉堂投资,不管是哪一部分股份。
这么一算,30%的民众投资和20%招股合在一起也没多少,面粉厂这么赚钱,有限的几个厂子,还不够这些当官的塞牙缝的!
好在李志行的计划十分宏伟,要建的不单是面粉厂,还有火柴厂、肥皂厂、农具厂、蜡烛厂、搪瓷厂、油漆厂、西药厂……等等,共计几百家工厂!
嚯!这么多呀!
是的!这里还不包括由政府专营、交由汉堂帮办的工厂。这里面包括自来水厂、卷烟厂、化学厂、重型机械厂、铁矿等。
所以,大家有多少钱都不怕,李志行都欢迎!
其实,李志行需要的资金是海量的!像陕西这样的穷省,就算把大家口袋里的钱全“哄”出来,也是不够的,主要靠的是大财主桂萌生。
桂萌生自然是李志行能有如此宏伟规划的后盾,但李志行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吸收游资。例如,他宣布面向全国招商,欢迎来陕西办厂,优惠政策是投产的前两年一分税都不用交!
另外,李志行不光是欢迎大家的钱,好技术他也喜欢!
例如,你如果有好技术,却没钱投资或钱不够,没关系!你来,陕西政府给你投资!其中,你如果一分钱都不想掏,那也可以占有不超过20%的股份,而且工厂可以由你管理。
怎么样,动心不?
为此,李志行特意在经济委员会下设立了招商局,局长由欧兰彬兼任。
另外顺便说一下,在李志行的计划里,政府不具体管理任何企业,包括专营的在内,只派驻财务监督人员和分红。
这个“油泼面计划”,其实经济委员会已经详细计划了很久。为发展工业,委员会下面设立工业局,程名恭任局长,刘利生任副局长,工业局下设6个处。
一处为机械处,全面发展机械行业,为工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刘利生兼任处长。
二处为轻工业处,主要发展民生工业,吴蕴初兼任处长。
三处为重工业处,发展矿山、钢铁等行业,胡博渊兼任处长。
四处为化学工业处,发展化学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兼顾轻工业,王晓徐任处长。
五处为石油工业处,发展石油工业,张丙坤兼任处长。
六处发展军工,萧骥兼任处长。
以上是经济委员会针对工业的主要举措。
工业讲完,罗庚华宣读了第三条命令,名曰“兴农令”。
这一条其实与第二条“劝工均田令”一脉相承,上一条主要是劝地主卖地,然后拿钱去投资工业。可这里其实存在一个很严重得问题:那就是到时候土地可能没人买!
为什么?
你想啊,你的阶梯税收法一公布,地价肯定下跌,因为大家都要往外抛售土地。但这个时候,有钱人因为受阶梯税收法限制不会再买;而没钱的人还是买不起。咋办?
没关系!有问题,找政府!
例如你家里有劳力,想买地却没钱,怎么办?只要政府给你作保,去找汉堂遍布各县的“农业银行”,他们会借钱给你!年息只要0.5厘,也就是0.5%的。
这么低的利息,跟送钱给你一样!就算土地收成一般,估计有个几年你也连本带利都还完了,到时候地你就有了真正属于你的土地了!
怎么样?你爷爷给地主当了一辈子长工,你爸爸给地主当了一辈子长工,现在李督军来了,他宣布掏钱给你买地!你终于要有了自己的土地了!怎么样,开不开心?激不激动?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生产资料,拥有土地也是农民最大的梦想!农民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当然高兴!也当然激动!
淳朴的贫农自然欢呼跳跃!但这政策是不是有漏洞呢?例如有个别人就问了:那我借来放高利贷行不行?
哼,一看你就不是个老实人!你的资料我全掌握!这钱是直接给卖地的人手里的!
假如你是个老实人,借钱买了地还想买耕牛和农具,那很好!直接与农业银行签个和约,就能直接牵牛和领农具回去用,因为这些东西就在农业银行的隔壁的边业公司。
当然,这些也会折算成钱,需要付很低的利息。为此,李志行打算在1923年内从绥远和外蒙调50万头大牲口到陕西,明年视情况再增加。这些大牲口既可以耕地,又可以为庄稼积肥。
如果老百姓买地不踊跃,政府就会接手,将地主的地买下来,再租给无地农民,方法和李志行之前实行的一样,种到一定年头,这地就归你了!
“兴农令”的第二项内容,就是推行农业技术。
陕西农业发展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技术不发达。
尤其如陕南,很多地方的很多老百姓根本不会种地!他们总是今年找一块地,胡乱撒下种子,待明年收获后便换个地方再种,因为他们从来不给地施肥。
还有,李志行打算推行套种,有牲口粪土地就有肥力,具备了套种的条件,这样相当于土地多产了一季。还有推行美国棉种……等等。
为此,经济委员会下设“农艺推广所”,詹永福任所长,秦老四任副所长。
这秦老四是谁?竟然当了詹永福这个留学生农艺专家的副手?呵呵,秦老四也是专家!不过是个“土专家”。
他是三原县有名的种田能手!这老汉侍弄庄家没有不好的,小麦、玉米、红苕、洋芋、菜豆、茄子……,种啥啥长得好!于是李志行特意让詹永福去请秦老汉,来当这个副所长,并嘱咐种地一定要多听秦老四的意见。算是土洋结合。
“兴农令”的第三项,内容是垦荒。
鼓励垦荒,凡无主之地,由政府统一规划,拨给无地农民垦荒,谁垦出来是谁的,耕种的前两年不用交税。
严厉打击“荒田无人种,一种有人争”的行为!鼓励有主荒地卖给政府,若不卖却又连续3年荒废,政府将强行没收。
“兴农令”的第四项,内容就是兴修水利。
这个李仪祉李大师早有规划,只是苦于这么多年没法实施,例如“关中八惠”。李志行对他的计划只是稍加改动便批准了。
改动的地方全是省钱的招数。
例如修建水利最大的用料石头和水泥,都是先建厂后干活,用自己工厂的产品。至于另一项最大的成本----人工,则是号召民众劳力入股,干活时只发粮食和少量的工钱,其他折算成以后的利益。如工程建成后这一块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在工程干活的老百姓以后浇水就有优惠,否者就要多交钱等等。
这样一来,李大师原来预算的3200万元投资一下就变成了1100万!李大师佩服得不得了。
罗庚华宣读的第四条命令,名曰“富商令”。
“富商令”是专门针对商业的。
你若问民国的商人最怕啥?他们会说主要有“三怕”。
一怕土匪,一遇土匪,人财两空!但在两省一区范围内,土匪已经基本被李志行清除了,先去了一怕。
二怕有“执照的土匪”,就是设卡收费的官兵。因为这种事情很随机,往往开始计算成本时考虑不到,一不小心就赔了钱!落得个唉声叹气。
但现在李志行不允许随意设卡收费,并且将原有的关税(正税之一,指外国产品进入国界/省界时要交的税)和厘金(设卡收费的钱)合并。
例如外面的商品要进入陕蒙绥时,你先在固定的关卡交税,进入之后,商品每走约500公里补一次税。陕蒙绥区域内,不再设任何关卡,你到距离就去当地的税务机构去补税。这样,大部分商品进入陕蒙绥,其实交一次税就够了。
而且李志行还对一些商品调低了税率,如粮食,以及进入蒙区的茶叶,都比以前的税率降低了60%以上!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看官说:咦,那我长途贩运,中间不去主动补税不就可以省一笔钱?
各地的税官会查的,查出来要罚10倍的钱!
有的看官又说了:那没查出来我不是赚了?
嘿嘿,那算你有本事!这是李志行故意留下的漏洞,商人逐利,你管松点,商品流通就快一点,也多一点!
以上“两怕”指的都是行商,第三怕则是坐商最怕的。
例如你在县城了开了个铺子,你最怕什么?这类商家,最怕的就是名目繁多的杂捐,官府想起一个名目就收一回钱。当初李志行的老部下----独立班成员赵凤山,就是被这样搞破产的!不过现在这个也被李志行下令免了。
李志行三管齐下,就不信商业发达不起来!
罗庚华宣读的第五条命令,名曰“全民卫生令”。此条命令在于保障民众的基本健康。
主要内容是,在每个村子选一名本土医生和一名接生婆进行培训,教导一些西医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诊断、用药等,为村子里的老百姓服务,以提高人口的健康程度和新生儿的存活率。
这些“赤脚医生”和接生婆,与之前的乡村教师一起,被李志行称为“乡村三大员”!
李志行要求大家必须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最基本的骨干!
“赤脚医生”和接生婆只发口粮,标准是教师的三分之一,即便如此,李志行每年又多了约500万元的开支预算。
另外,李志行要求在西安建设一座全国的顶级医院,标准可以参照北京协和医院,预算时3000万大洋!
还有就是大力建设军队野战医院,要将负伤战士的死亡率降低到以前的五分之一以下。
并在陕西建设一座大型药厂,既要产西药,也要产中成药。
为此,经济委员会下设卫生局,局长康济,副局长两人,一个是协和医院来的博士刘子书,另一个却是陕西名医雒镛。
雒镛是西安人,曾任秦陇复汉军赤十字医院院长、陕西政法专科学校校医、军医长、军医正等职,是陕西医学界官场的人望,拥护李志行,所以也被拉了进来。
罗庚华宣读的第六条命令,名曰“度量衡统一令”。
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车同轨,书同文,早就统一度量衡了。还用你李志行统一?
呵呵,之前李志行也以为是这样想的。但当他看了一篇报告之后,才知道实际上与自己的想象大有不同!
原来在民国初年,长度与重量的计量极其混乱,就以长度“尺”为例,李志行家乡富宁县的“营造尺”,长度就和大荔县的“木尺”长度不一样,富宁县的“一尺”就比大荔县的“一尺”长约1%。
度量衡混乱,很不利于商业流通。例如你在这边贩运了100丈布,到那边交货时,别人忽然说你少了几尺!难免多说话。
这还只是在关中的县与县之间,放至全国,该报告竟然列出了112种各地流行的“尺”!还有容积单位“升”和“斗”,列出的正在流行的竟然有92种之多!其中最大的“升”,竟然是最小“升”的11.38倍!不同计量单位的称重用的称,竟然列了104种!其中最大的称的“一斤”竟然是最小称“一斤”的8.6倍以上……。
李志行看了报告后,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刻让王晓徐请写这篇报告的人来谈,因为这报告是王晓徐的一个搞化学的朋友写的,名叫吴承洛,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系主任。
结果一谈之下,李志行十分信服,决定采用吴关于国际度量衡标准制结合中国国情的“一二三制”,具体就是:1市尺=1/3米,1市斤=1/2 公斤,1市升=1公升。
吴承洛提出的 “一二三转变”,巧妙实现了传统计量单位与国际计量单位之间的转变,好学好记,换算简便,容易推行。
又谈化学,两人互相敬佩。李志行动了爱才之心,想把吴承洛留下来,于是决定在经济委员会下设“度量衡推广所”,请吴任所长。
吴承洛既然愿意让王晓徐转交他的报告,自然想让自己的想法在李志行治下推行。但问题是他正在北大担任系主任,分身乏术。
李志行又讲了很多“从陕蒙绥始,乃至全国”的宏伟愿景,吴承洛终于答应兼任“度量衡推广所”所长及化学工业处副处长。最后商定吴每月来陕西办公7天,至于来往工具,李志行直接给了他一张大华航空公司的“超级VIP”,就是他以后坐飞机都免费。
李志行很想让吴承洛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就说他要在西安办一所像北大一样的大学!让吴住到西安来。
吴承洛也极其欣赏这位年轻的爱国将领加实力督军,就笑着与李志行约定,“你办起来后,我马上就来!”
看到这里,也许有看官要问:李志行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国际度量衡制,与国际直接接轨?
其实这个想法本也是李志行的想法,但他被吴承洛说服了。
吴的意思是,度量衡改革需要考虑老百姓的习惯。度量衡的形成与老百姓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有很大关系,有些计量单位就是由日常经济行为选择出的最便利的形式。所以,为求统一可以改革,但不能偏离太大,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顺利运行。
这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问题,李志行听完大加赞赏,但他又提起自己以后想往国外卖东西,度量衡不统一做生意不方便的问题。
吴承洛笑着说“督军,中国有四万万人,你先把这四万万人的生意做了,再做洋人的也不迟。”
李志行听完哈哈大笑,对吴承洛越发赞赏。
罗庚华宣读的第七条命令,名曰“习艺令”。就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要求各主要行业,在两年内各办一所自己业内的职业技术学校……
……
李志行的各项政策和开发活动,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也必然会引起外省向陕蒙绥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为此,经济委员会下设移民局,局长由冯春霖兼任,负责移民的招收和安置工作。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李志行的所谓“油泼面计划”,根本就不像他宣扬的那样,为让老百姓能吃上油泼面那么简单,这就是一个门类齐全的“五年计划”!
没错,这其实就是李志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计划的目标是如下。
军工方面。5年之内,军工发展要到能装备50万陆军的需求。
人口方面。陕蒙绥两省一区的总人口要从目前的约1260万增长到1600万以上,人口增长率约27%。
农业方面。5年之内,粮食产量要能够满足1700万人口的自给需求。对比人口方面的目标数据,也就是粮食产量目标比人口目标要超前。
工业方面。重工业产量则要满足50%以上的中国市场需求。轻工业发展,要求不但能生产绝大部分日用品,而且其产量除能覆盖西北地区外,还应能覆盖河南、陕西、四川大部分地区。
教育方面。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全社会文盲率低于20%。
戒烟方面。烟民戒吸率达到90%以上……
……
李志行这样大刀阔斧,到底要花多少钱?
很多钱!光用于平均土地的开支,桂萌生就算出来了1.3个亿!再加上其他的,仅1923年一年,李志行辖下的总开支是3.2个亿!
天哪!太多了!
嘿嘿,请不要紧张!首先,这钱桂萌生掏得起。其次,还有优化的办法。
话说桂萌生现在已经算是个宏观经济学大师了。桂大师算过账后却说“哥,其实咱们用不了那么多钱。”
李志行惊讶地问道“怎么?狗娃你还有别的办法?”
桂大师微微一笑,说出了他的办法……
原来,桂大师首先认为,不能一下子将这么多钱投在这片区域。因为如果那样的话,物价肯定飞涨,老百姓还不知道能不能承受得起!其次,一下子从汉堂的生意里抽出3个多亿,对生意影响很大!所以,桂大师该区域画个圈,只计算需要从圈外买东西的钱,这样就少多了,大约才7000万!这笔钱拿的不算吃力。
至于圈内需要付的钱怎么办?桂大师的办法是,付出去的钱让他再设法流回来,形成一个循环。
例如,我修工厂买了你的水泥,你得了钱,我就设法让你再投资,将大部分钱再花出去。就算剩下一点钱,我也会设法让你买我的东西,如花布、面粉、雪花膏等等。
如此这般,就可以既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钱就又回到了我的手上。
啥,你说你是省吃俭用的工薪族,平时不喜欢花钱?那就设法让你将余钱存到银行来。这样,钱也回到了我手上。
所以,关于圈子内的用于投资的资金,其实只需要准备流通的钱,也就基本差不多了。
那这笔流通的钱怎么来?印出来!
桂大师打算发行3000万元的钞票!看,桂大师没花多少钱,就能办成大事!而且此举极有深意。
为了配合桂大师的计划,李志行宣布辖下所有公职人员的薪水,一半发大洋,一半发汉堂币。而陕蒙绥两省一区的所有征税,只收汉堂币!
对应的汉堂银行的保证则是,在陕蒙绥区域内各城市、县、旗,该币都可以与银元自由兑换,在全国近30个大城市的指定银行,该币也可以自由兑换。
看!连你去广州公干,都能用汉堂币!
这样,陕蒙绥地区,很快就是图案新颖、摔挺漂亮的汉堂币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