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苏联与纳粹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4767字 发布时间:2023-03-22

1922年8月25日,逃到上海的孙中山会见苏俄使者马林,商议合作问题。1923年3月,孙中山与苏俄中国总代表的越飞会面,在上海联合发布《孙文越飞宣言》。

这个宣言对国民党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在此宣言中,俄国明确提出支持孙中山统一中国。

同年,孙中山派蒋介石带团前往俄国访问,随即达成了一系列军事与经济合作协议。从此国民党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靠山,事业开始爆发。

谈起孙中山与苏俄合作这件事情,我们有必要谈谈那个没有李志行出现过的历史:

事实上,自苏俄在西方外交屡屡碰壁之后,列宁就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此后,苏俄在中国采取了很多动作,其中就包括在中国物色实力派进行合作。

从几年前开始,苏俄就分别派出代表,对孙中山、吴佩孚、陈炯明等人进行评估。最开始,俄国人将吴佩孚选首选为合作目标。

谈起这些事情,就需要了解当时中苏两国的关系背景。

1917年苏俄爆发十月革命,十月政府随即与二月政府开始内战。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苏俄的事情并不了解,对布尔什维克也不了解。北洋政府跟随列强的立场,不认可十月政府。

苏俄在西方展开了艰难外交,但没有收获。

1919年,苏俄将外交重点转向了东方,发布《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帝俄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一切秘密条约,帝俄政府在中国东北以及别处,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一律放弃,废除帝俄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租界,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放弃帝俄在中东铁路方面的一切特权。

当时苏俄的外交处境很差,所以采用了非常手段。这个宣言不仅是发给中国南、北政府的,而且是面向中国民众公开发表的,被刊载到了多份俄国报纸上。

对中国来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第一个主动放弃在华不平等利益的强国的宣言,所以,在中国民间被炒得沸沸扬扬。

也正是由于这份宣言,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苏俄,并诚心诚意地赞美它,认为列宁是排在美国总统威尔逊之后,第二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吴佩孚与孙中山也同样因此对苏俄产生了亲近感。

由于《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在中国民间反响太大,北洋政府不得不派出使团,到苏俄一探究竟。

1920年,北洋政府正式派出张斯麟将军带团,到莫斯科与苏维埃政府谈判。

不料,使团尚未抵达莫斯科,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倒台了!中央随之换了婆家。张斯麟使团只好中途停下,等待指示。

还好,被直奉两系把持的新政府同意该使团继续前往莫斯科会谈。

俄国人很受鼓舞,列宁亲自接待了张斯麟,苏俄甚至准备宣布:俄国拒绝给“任何以暴动反对中华共和国”的任何力量给予支持。而这里面,首先指的就是在中国南方“革命不止”的孙中山。

但张斯麟使团是已经下台的段祺瑞派出,并不受新中央政府信任,所以谈判不可能有什么成果,倒是张斯麟带回了《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

这次的宣言是对第一次宣言的重审,但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其中少了关于无偿交换东清铁路的部分。

究其原因,是因为此时与第一次宣言时相比,苏维埃的境况已大为改观。时过境迁,俄国人觉得像东清铁路这些,似乎有望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正是这份《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让吴佩孚等人看到了苏俄的利己主义,对苏俄的热情不禁大打折扣。

到了1920年4月,苏俄为抵御咄咄逼人的日本,扶持成立了“远东共和国”作为缓冲。但过分的是,该“国”竟公然将中国境内东清铁路沿线的土地,划为自己的领土!

当然,北洋政府并不承认这个“远东共和国”,所以你怎么划其实无所谓。

但这件事情,同样加深了一些中国人对苏俄的认识。

时间来到1921年2月,恩琴白匪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攻入外蒙库伦,中国内乱不休,未及时救援。苏俄趁机以打击恩琴为由,武力进入外蒙。

1921年7月6日,苏军攻占库伦。7月11日,外蒙古建立亲苏的“君主立宪政府”。11月25日,外蒙古建立“人民革命政权”。苏俄随即与外蒙订立了《苏蒙修好条约》,承认外蒙立国,并在外蒙驻军。

苏俄动用武力促使外蒙独立这件事情,后来成为苏俄与吴佩孚合作最大的障碍。历史上,越飞作为代表与与北洋政府谈了2次,均没有进展,焦点就是外蒙问题。

北洋政府和吴佩孚本人都不愿意让步。

1922年6月,越飞取代维经斯基成为俄国在中国的全权代表,他与吴佩孚以及孙中山频繁通信,想促成中国的南北联合政府,但没有成功。

但由于陈炯明的叛变,让俄国人在孙中山身上迅速打开了缺口。

1923年3月,《孙文越飞宣言》发表。在宣言中,孙中山首先捍卫了他的“三民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无法在中国实现,越飞表示完全赞同。

然后在宣言的第(四)条标明,“越飞君向孙逸仙博士切实宣称(孙博士对此层完全满意):俄国现政府决无亦从无欲在外蒙实施帝国主义政策,或使其脱离中国之意思与目的。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缘为中国实际利益与必要计,中国北京政府庸弱无能,无力阻止因俄兵撤退后白俄反对赤俄之阴谋与敌对行为之发生,而酿成一种较目下尤为严重之局面。”

也就是说,孙中山代表他的“中央政府”,承认了苏俄在外蒙驻军的现实!

在与俄国人的合作上,后来的孙中山甚至走得更远。

他与俄国人搭上后,甚至想建立“新疆苏维埃”。1922年10月11日,张继代表孙中山,向越飞告知新疆计划:要求苏俄按照孙中山的“直接命令”,“派一个师占领东突厥的新疆省,当地只有4000中国士兵,无力抵抗……”。

并且,孙还制定了一个近期计划和一个远期计划。

近期计划是:消灭陈炯明,然后北上至吴佩孚的势力范围汉口和洛阳,将吴击溃。在继续北上过程中,张作霖会把北京让给他孙中山,届时孙就以“统一的中国代表者的身份入主北京”。

为实施近期计划,孙中山期望苏俄“在满洲挑起事端,将张作霖的军队从他占领的北京吸引到那里去”。当时越飞个人表态,苏俄有可能“依据同孙中山的协定,进军满洲”。

另一个是长远计划,在近期计划难以实施的情况下采用。

内容是:把国民党的基地移往中国腹地,到“穆斯林聚居的”新疆,离苏俄近一些的地方,以便同苏联“保持密切而直接的联系”。

在行动上,这样“可以不经过吴佩孚的辖地”,而直接“通过甘肃、宁夏等省,调动孙中山在那里的10万军队赴蒙古边界”,这一带是产粮区和资源丰富的省份,又恰恰位于通过库伦至苏联的“必经之路上”。

这样,便可以避开东南沿海方面可能出现的外国干涉,因为列强不敢“铤而走险,从海上派兵到中国腹地”。

为了这个远期计划,孙中山希望苏俄帮助他在西北装备和训练10万军队,归他调遣,以备开赴“蒙古边界”。

孙中山认为,只消一两年,此事便可准备完毕,即可兴兵进行“最后一次北伐”,那就稳操胜券了!届时列强的任何干涉都不足惧了。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收到越飞的报告后,于1923年3月8日讨论研究后否定了出兵中国东北的建议,但决定向孙中山提供200万墨西哥元的援助,帮助孙在中国西部建立一个完整的作战单位。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作战单位也没建成。

但据苏联统计,从1923年到1925年孙中山逝世前,苏联给予中国国民党的援助已经达到1100万卢布。1924年6月仅仅为黄埔军校开学,苏联政府的预算即为229239美元。到1924年底,仅黄埔军校一处,苏联顾问的人数已经达到25人。

当然,俄国人还援助了不少军火。

以上便是孙中山为什么会突然与苏俄合作的过程。

所以,不能不说,陈炯明的“6.16兵变”,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而且,经过此次兵变,蒋介石开始崛起。

话说蒋最初在国民党内地位并不高,但凑巧他之前曾写信给孙中山揭露过陈炯明,当时孙并未在意。及至陈炯明叛变,孙忽然想起了曾经“诤言进谏”的蒋介石。

蒋则临危赴难,毅然在永丰舰上贴身护卫孙中山,形影不离!此举使蒋介石成功地获得了孙的器重,从此开始在南方谱写他的篇章。

以上是史料里的历史。现在,由于李志行的出现,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会感兴趣地问道:志行人为改变了历史进程,那么你说,有没有可能,在“书中的历史进程”下,吴佩孚会不会选择与苏俄合作呢?

回答是:有可能,但肯定没有孙中山那么迫切!

因为你分析一下,吴现在算是北京政府的主人,总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着想,像东清铁路之类的问题,就是合作的障碍之一。

所以,在国民党与苏俄合作这件事上,无论李志行是否出现,历史几乎不会发生偏离。孙中山广东失败后,肯定首先与苏俄结合。

而这种合作,肯定具有排吴性。也就是说,一旦苏、孙合作,再出现苏、吴合作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后续的孙中山,也肯定会发起北伐。

所以,历史的细节被改变了,但大的历史进程并没有改变。

谈完以上话题,让我们重新回到书中的故事里。那么,在这次历史事件中,李志行有没有什么收获?

可以说没啥收获。但他的朋友周一飞却有。

周在孙中山惨败时,毫不动摇地紧跟孙中山。所以,此年9月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后,他成功地进入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后来又成为了一名科长,并将李志行的几个学生也带了进去。

此年,孙中山允许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加入国民党。这算是国共合作的序曲。

同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通过8小时工作制、罢工援助、工会组织原则等决议。

6月3日,澳门3万工人罢工。

8月5日,上海海员罢工。

8月24日,长辛店工人举行罢工。

9月6日,粤汉铁路工人罢工。

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10月4日,山海关铁工厂工人罢工。

10月23日,长沙泥木工人罢工请愿。

10月26日,开滦煤矿工人罢工持续25天后,以失败告终。

12月12日,正太线铁路工人罢工,罢工持续12天,路局被迫接受了工人的要求。

关于本年度国内的情况,最后我们再提一个倒霉的人,那就是我们相貌忠厚的冯玉祥冯督军。

1922年10月,吴佩孚终于把刚当了几个月河南督军的冯玉祥,逼离河南,而委派嫡系亲信张福来接任。

给老冯的头衔,正是曾经想颁发给李志行的“陆军检阅使”一职。吴还想把冯任河南督军后扩编的3个旅留下,结果被冯设法赶快运走了。

冯玉祥终于不再“恶贯满盈”了。

他跑到保定去找曹锟放声大哭,说自己是被欺负了的孩子,来找爹娘哭诉!曹锟对冯多加安慰,就让冯驻扎在北京北苑,说是要将冯放在自己身后,保护起来。

老冯后来满腹牢骚地说:“今后除对外战争外,不愿参加任何内战!”。

不过,老冯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后续硬是在“陆军检阅使”这冷板凳上,一边练兵,一边将他的队伍,从2万人搞到了约3万人。

至于国际上,此年度也发生了一些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苏联成立。

1922年10月25日,日军的剩余部队从海参崴撤走。同日,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进驻海参崴。至此,只有北库页岛以及少数边境地带仍有日军留驻着。11月14日,远东共和国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宣布并入苏俄。

11月30日,在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的提议,俄罗斯、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乌克兰、白俄罗斯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成联盟,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在苏联的内部,斯大林正在走向权利核心。

此年春天,苏俄布尔什维克第11次党代会上,斯大林被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并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实施对党员监察的权力,斯大林的力量在其中占了多数。

至此,在苏共党内,斯大林将胡萝卜和大棒都拿到了手里。因为总书记的职权之一就是负责组织局。而这个组织局,则掌管全党中央委员以下的干部任命。

欧洲的众多情况中,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件事情就是,希特勒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实力。

1922年1月22日,纳粹党在慕尼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希特勒提出了《二十五点纲领》,提出全体德意志人民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幅员更广大的“德意志国家”,收回德国原有的殖民地,废除凡尔赛条约等主张。

他的长篇大论受到了多数代表的极力赞扬,会场不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狂欢声。这次会议后,德国工人党名声大振,希特勒也被同党视若神明。

1920年4月1日,希特勒将德国工人党改名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其中“国家社会主义(Nationalersozialismus)”缩写为“Nazi”,这便是后来令全世界胆寒的“纳粹”一词的由来。

另外,作为一战影响的后续,1922年11月17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出逃,宣告了历时623年的奥斯曼帝国的灭亡。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