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李勇要学佛法
书名:豪门不相信眼泪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 本章字数:8167字 发布时间:2023-03-19


 

    (很欣慰,今天有读者留言,说到了文学的意义,快餐阅读的时代,连影视作品也是在刷流量,文学文艺对时代和社会的警示已经没有了,商业娱乐文一统网络,很多写网文的人只为恰烂钱,这是整个作者群的悲哀!)

    姜老太太对小儿媳的保护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李勇对张倩的宠爱,也没办法形容了。

    孩子还没出生,奶奶的爱,父之爱,爱如潮水。还有,三位保姆的爱,也爱如潮水。

    含着金钥匙出生,大抵如此。

    平民家的孩子,当爸当妈的,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人家,人家那孩子的起跑线高到你家的天花板了。

    要不然强哥怎么会发出灵魂的愤怒:凭什么!

    强哥,不管他是黑道还是白道,强哥的孩子生在了美丽国,起跑线已经很高很高了,可是,跟李勇家比起来,还是差好多好多。

    人比人该死,老话说,大富靠命。

    命里八尺,难求一丈。

    用佛家的话讲,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到处都是恶业,求得解脱不再堕入轮回方是正道。

    姜老太太开始信佛了。还很有见地的学《瑜珈师地论》,为的就是保佑小媳妇肚子里的一对双胞胎能平安出生。

    倍受恩宠的张倩,每天要让自己肚子里的两个小生命,听姜老太太念一段佛经。

    这个起点可是够高的。从娘胎里就沐浴佛法的浩荡。

    李勇怕自己的妈妈学不好佛学,就从善如流,也开始研读佛经。李勇是好学的人,晚上有时间了,很认真——应该是虔诚地拜读《瑜珈师地论》。

    佛家的大学问。

    (为了善之善者,从网上抄录一下原本正宗的经文,有读者学佛的话,大概可以理解,真正的学佛者,只学经,而不去涉猎,律,论等,释加牟尼佛传佛法,其实是口授的,教给弟子的是实修,先有戒,然后,定,由定而慧,真正的脱离苦海达通彼岸)

    ——以下是《瑜珈师地论的网上的原文》

大正藏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弥勒菩萨说 唐 玄奘译

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第一

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

嗢拖南曰。

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

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

 

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云何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眼是色余非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著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此复多种。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形色者。谓长短等积集差别。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如是一切显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又即此色复有三种。谓若好显色。若恶显色。若俱异显色。似色显现。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刹那了别。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云何耳识自性。谓依耳了别声。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耳。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耳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声。无见有对。此复多种。如螺贝声大小鼓声。舞声歌声诸音乐声。俳戏叫声女声男声。风林等声。明了声不明了声。有义声无义声。下中上声。江河等声。斗诤諠杂声。受持演说声。论义决择声。如是等类有众多声。此略三种。谓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初唯内缘声。次唯外缘声。后内外缘声。此复三种。谓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又复声者。谓鸣音词吼。表彰语等差别之名。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识所行。耳识境界。耳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眼识应知。

云何鼻识自性。谓依鼻了别香。彼所依者。俱有依。谓鼻。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鼻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香。无见有对。此复多种。谓好香恶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茎华叶果实之香。如是等类有众多香。又香者。谓鼻所闻。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别之名。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识所行。鼻识境界。鼻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云何舌识自性。谓依舌了别味。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舌。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舌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味。无见有对。此复多种。谓苦酢辛甘咸淡。可意不可意。若舍处所舌所尝。又味者。谓应尝应吞应啖。应饮应舐应吮应受用。如是等差别之名。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识所行。舌识境界。舌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云何身识自性。谓依身了别触。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身。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身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触。无见有对。此复多种。谓地水火风。轻性重性滑性涩性。冷饥渴饱。力劣缓急病老死蛘。闷粘疲息软怯勇。如是等类有众多触。此复三种。谓好触恶触。舍处所触。身所触。又触者。谓所摩所触。若鞕若软若动若暖。如是等差别之名。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识所行。身识境界。身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复次虽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复次应观五识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所缘如所为事。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复有差别。应观五识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缘如所受用。助伴如仆使等。业如作用。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彼所依者。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如前说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彼所缘者。谓一切法如其所应。若不共者所缘。即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及一切种子。

彼助伴者。谓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是等辈。俱有相应心所有法。是名助伴。同一所缘非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更互相应。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

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复能了别自相共相。复能了别去来今世。复刹那了别。或相续了别。复为转随转发净不净一切法业。复能取爱非爱果。复能引余识身。又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

又诸意识望余识身。有胜作业。谓分别所缘。审虑所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

云何分别所缘。由七种分别。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有相分别者。谓于先所受义诸根成就。善名言者所起分别。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任运分别者。谓于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伺察分别者。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染污分别者。谓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著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不染污分别者。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云何审虑所缘。谓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如理所引者。谓不增益非真实有。如四颠倒。谓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亦不损减诸真实有。如诸邪见。谓无施与等诸邪见行。或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或善清净出世间智。如实觉知所知诸法。如是名为如理所引。与此相违当知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谓依无记慧审察诸法。如是名为审虑所缘。云何醉。谓由依止性羸劣故。或不习饮故。或极数饮故。或过量饮故。便致醉乱。云何狂。谓由先业所引。或由诸界错乱。或由惊怖失志。或由打触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发癫狂。云何梦。谓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过失。或由食所沉重。或由于闇相作意思惟。或由休息一切事业。或由串习睡眠。或由他所引发。如由摇扇。或由明咒。或由于药。或由威神。而发惛梦。云何觉。谓睡增者不胜疲极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从梦而觉。云何闷。谓由风热乱故。或由捶打故。或由泻故。如过量转痢及出血。或由极勤劳而致闷绝。

云何醒。谓于闷已而复出离。

云何发起身业语业。谓由发身语业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

云何离欲。谓随顺离欲根成就故。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远离彼障故。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方能离欲。

云何离欲退。谓性软根故。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形状相故。受行顺退法故。烦恼所障故。恶友所摄故。从离欲退。

云何断善根。谓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得随顺彼恶友故。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故。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愍故。能断善根。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嗔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

云何续善根。谓由性利根故。见亲朋友修福业故。诣善丈夫闻正法故。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

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

云何寿尽故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

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

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

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嗔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云何无记心死。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著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受尽先业所引果已。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闇。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闇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无。设有不具。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著。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此复二种。一重二轻。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洲一切皆轻。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又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处。又造恶业者。谓屠羊鸡猪等。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习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彼将没时如先死有见纷乱色。如是乃至生灭道理。如前应知。又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具足。复起是心而往趣之。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习诸伎艺。彼于尔时颠倒谓造种种事业及触冷热。若离妄见。如是相貌尚无趣欲。何况往彼。若不往彼便不应生。如于那落迦。如是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生。当知亦尔。如瘿鬼等。又于余鬼傍生人等及欲色界天众同分中。将受生时。于当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前应知。又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一其母调适而复值时。二父母和合俱起爱染。三健达缚正现在前。

复无三种障碍。谓产处过患所作。种子过患所作。宿业过患所作。

云何产处过患。谓若产处。为风热癊之所逼迫。或于其中有麻麦果。或复其门如车螺形。有形有曲有秽有浊。如是等类产处过患应知。

云何种子过患。谓父出不净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父精朽烂。或母或俱。如是等类。种子过患应知。

云何宿业过患。谓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长感子之业。或复俱无。或彼有情。不作不增长感父母业。或彼父母。作及增长感余子业。或彼有情。作及增长感余父母业。或感大宗叶业。或感非大宗叶业。如是等类宿业过患应知。若无如是三种过患。三处现前得入母胎。彼即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类有情为嬉戏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谓见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竺-二+韋]芦[竺-二+狄]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一切种子识功能力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抟生。于此时中说识已住结生相续。即此名为羯罗蓝位。此羯罗蓝中有诸根大种。唯与身根及根所依处大种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诸根大种力故。眼等诸根次第当生。又由此身根俱生根所依处大种力故。诸根依处次第当生。由彼诸根及所依处具足生故。名得圆满依止成就。又此羯罗蓝色与心心所。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所依托力故。色不烂坏。色损益故彼亦损益。是故说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罗蓝。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佛学太浩瀚了,李勇学得越深,越觉得自己是一知半解。生怕学不好,会影响自己的下一代。

    要找老师。

    李勇想起了自己的那位师妹。

    申真。

    申真是从小就学佛法的,还在寺院里修持了好多年。

    术业有专攻,申真师妹是佛学院的研究生,她可以给李勇解佛经。虽然,申真师妹年龄比李勇小,可是,人家学的是正宗的佛学。

    李勇从一位居士那儿请了一套《瑜珈师地论》,跟佛教徒一样,背着佛经,去了申真师妹的住处。

    申真师妹的住处,就是李勇初来港城时买的那套国贸小区的房子。

    徐小慧的钢琴练得小有所成,申真师妹就离开了徐小慧那儿,跟李勇说了一下,她在文化宫上钢琴课,需要一个住处,李勇就把自己那房子给申真师妹住。

    李勇这是从来处来,又回了来处。似乎命运早早地就给他铺垫下了。

    他要有这么一段佛缘。

    申真老师看到李勇背着佛经的样子,笑了。

“师哥,你,怎么突然想起看佛经学佛了?”申真问。

    “我家老太太,想用佛经的大善,保佑我和倩倩的孩子平安出生。我怕老太太学不好佛经,就想来你这求问,老太太让我请了瑜珈师地论,你看合适不?”李勇放下了背上的佛经,松了松肩,“学佛,要先吃苦。”

    申真有点惊讶地看着养尊处优惯了的师哥,“你不是要做苦行僧吧?一个要当爸爸的人,变化好大哦。”

    “变化大吗,我觉得,挺正常哦,佛学,我是很喜欢学的,只是,我不知道该先学哪部,大唐三藏法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来的真经,要最先学哪部呢?”

    李勇委实觉得佛家的经太多了,先学哪部后学哪部,不好取舍。还怕,不够虔诚,学歪了,误入歧途。

    申真说了四个定:“用心,修行。”

    接着又说:“古时候,是讲修和练,修心在先,要修心,就要学法,是学佛家的心法,不是先学经哦。”

    申真这么说,李勇很吃惊。

    闹半天,佛学,不是先学经,是修心。

    “学佛,是要成佛,这话,是咱们的老师说的,不想成佛的话,那就简单做做学问,随便学哪一个都可以。”

    申真拿起了一本李勇带来的经书。

    “学学问简单,学佛很难,师哥要怎么选?” 申真问李勇。

    李勇说:“就先学个学问。”

    申真说:“学学问的话,我这儿,有好多,我在大学里写的一些笔记,你要看的话,就拿回家看。”

    “行,就先从你的笔记学起。”李勇不作他想,想着把师妹的笔记和经文结合着看,应该很快能学到很多有意义的佛学理论。

    李勇这态度,很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豪门不相信眼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