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桓一行人于荆翼国虎翼关海港暂歇,准备明日找行万岛域的船只,期间意外遇见一件不太入眼的宝物。
把人带到僻静地方了解情况,船工讲述古藤来历。
讲说之前做了个自我介绍,人叫李大海,万岛域文扬国混阳边府人士,近些年随船漂泊汪洋大海,跟着队伍倒东倒西过活。
把百花域特产倒到万岛域各地,把万岛域的土产带至百花域各国各府,从中赚取差价。
大船兼职运送淡水,运送人员,说得上衣食无忧。
出来一趟千里万里,上次在文扬国混阳府还是三年前。
东西就是从边府带出来的,路上在不少地方展示过不,买的一个没有。这次沈桓秘密叫出自己,认为货物有了着落。
古藤不是藤,是混阳边府外一种妖兽的体须。妖兽叫老翁鱼人,三年前肆虐边府。
李大海不堪其苦,担心还有其他兽灾,外来修炼人降服妖兽以后选择出海。
说出降妖人的名字,沈桓又惊又喜。
此人姓邓名扬,正是虞凰舞提过的商金剑仙。
担心重名,仔细询问降妖过程。
成群结队的老翁鱼人登岸,百姓家的农田、牲畜尽毁,还有人因此丧命。
知府赵大人组织军卒、捕快铲除,哪知道这些东西皮坚壳硬,连壳的藤状体须也是一样,寻常兵器沾上损,碰上断,火箭都都拿他们没办法。
妖物虐边三月,来了两个自称修炼的仙家,一个商金剑仙邓扬,一个天兵岛薛隼。
他俩进文扬国有其他目的,碰上这种海兽纯属意外。
一开始邓扬没想多管闲事,还是薛隼起的兴趣。老翁鱼人的壳甲和提须坚硬非常,认为非常有必要试试。
用寻常兵器碰,果真断损;用泰石精钢制作的兵器看,没想到两败俱伤。只不过妖兽受的伤重些,兵器损的轻些。
祭出亲自炼制的兵器,才能伤及根本。
邓扬带上他的兵器,陆上斩了几批,然后下海找到巢穴,将老翁鱼人灭了种。
然后两人兵分两路,薛隼带壳和体须回了天兵岛研究锻造方法,邓扬入文扬国办事。
装船的时候,李大海负责搬运,偷拿出一小节。
他是这么想的,万岛域修炼的仙家不少,练武的更不在少数,真就天兵岛的兵器能破老翁鱼人吗?但凡有第二家,东西都能卖出去。
现实跟他想的南辕北辙,三年来遇到的练武之人不少,修炼的仙家一个没遇上。能断妖兽体须的更是一个没有。
因此东西价格一降再降,开始卖百金,三年下来只敢要五块方金。若不是今天遇见沈桓,打算下个地方降到四金。
沈桓五金购下妖兽体须,然后想文扬国混阳府的事,认为很有必要去上一趟。
邓扬进府究竟为的什么,不弄清楚心里不踏实。
故而问道:“大海啊,从这到你们混阳府多久?”
李大海听完滋滋吧吧:“大爷,您上那干嘛?”
“随便转转。”
“那您还是别去了。”
“怎么讲?”
“别的地方我了解不深,不敢妄下定论。混阳府是个什么地界,我太清楚了。十年前闹了风灾,媳妇摔死;七年前闹了虫灾,儿子饿死;三年前闹了兽灾,死的就更多。日子过的苦透了,但凡有一线之路,我三十好几能出海吗?谁不愿意家里守着老婆孩子?”
“哎呀,这么苦呢……”
“这还不算完,边府外岛贼人猖獗,小船经常被劫;加上还有到处流窜的游募佣兵,运送的货物叫他们看见,准下一层皮。”
“你们赵知府不管吗?”
“大爷,管府内能得名,还能捞点朝廷的补贴;管岛外,脑袋别裤腰带上,得拼命。”
“原来如此。”
“总之我是不想回去,大爷您要非想过去看看,您自己去。”
“到混阳府多久?”
“不是久不久的问题,是真没人爱去。您要是去,我们船可以到泊近处的白蛇岛,从白蛇岛出发,运气好的情况下,不遇海贼,不遇佣兵,一会就到。就是从这到白蛇岛远点,得七个月。”
“七个月?”
“船上得吃喝,沿路得买卖,您说呢?”
“是这么个道理。”
沈桓考虑一下,坐别人的船不一定上白蛇岛,决定坐李大海的船。
问道:“搭船买卖怎么做?”
李大海抱拳道:“沿路干活,管吃管喝,分文不取;如果用我们伺候吃喝,一月二十方银。”
“合理,我这算上我一共三位,一口价十五方金。”
“真的?大爷太大方了。”
“什么时候出海?”
“后天上午。”
约定好时日,往唐家酒楼方向走。虞凰舞已经安排好小院在酒楼外等候。
回小院,将打听到的事讲述一遍,谁都认为查天兵岛前有必要去一趟文扬国。
尤其虞凰舞,仙盟三域广阔至极、杂乱至极,各势修炼之人各辖一方,谁保证都能了解?谁能保证哪个地方不出事?
流音殿行事显然有详细计划,为对付万钧殿,联合力量必不可少,而文扬国,极有可能存在这种力量。
有心提前去一趟,担心自己没死的消息传扬出去,那样连累了暗访的沈桓,不太划算。
至少七个月的时间太过煎熬,又不能不熬。
三人休息一天两夜,第三天上午早早来到港口。找到李大海,李大海把他们引到货船边。
大船近乎八丈,分上下两层,船上一主帆三幅帆,当中一根大旗,上纹货船标识,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是运货的货船。
如李大海的船工十几位,大伙正在搬上搬下,非常忙碌。
艄公也姓李,十八岁随父出海,航海二十二年,经验丰厚,非常可靠。简单了解下情况,十五方金进帐,欣然答应他们上船。
客人不多,算上他们一共四家,都是一家人的样子。当中有的访友,有的游玩,没有特别之处。
中午之前一切准备就绪,随着李艄公下令起锚,伴着长笛鸣响,大船驶离。
沈桓站在船头望着汪洋大海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