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家义门(二)
书名:东沙华彩系列Ⅱ·觉岸 作者:谢红运 本章字数:4554字 发布时间:2023-03-17

回到李家沟家中,李逸阳四方联络乡亲,告诉他们把麻布在某日某时挑到县城某地,可卖一个好价钱。


卖了九钱银子的老乡知道李家少爷是个能人,又受了他的恩惠,遂不遗余力地在村里给他传名。


老乡们纷纷闻风而来。


到了约定时日,布贩子张老板果然收到足量足质的麻布!方知李逸阳乃是信人,二人遂成莫逆。


至此,李逸阳正式成为一名麻布客!但他又跟一般的麻布客不同。


一般的麻布客成日里挑着挑子,到处吆喝收购麻布,然后在固定日期用骡马驴车驮了攀六高梯进入县城。


李逸阳却不收购麻布。不愿意攀六高梯走山路的乡民只需在出发前日将麻布挑来李家。李逸阳足斤足两当面称量完毕,登记造册。次日便安排足量人手骡马,把大量麻布运送到县城,同张老板交接。交接完毕以后,带回银两,乡民按登记数额来领取银两。


简而言之,乡民只管挑来麻布,登记造册,结算领钱,其他一切问题和风险,李逸阳一肩担了。在此过程中,李逸阳只收取极少额的行脚费。


如果舍不得那点行脚费的乡民,李逸阳也给他们大开方便之门。每在麻布收购旺季,张老板便在县城租有仓库。李逸阳便告诉乡民,只需要把麻布挑到某处的仓库,报他李少爷的名字便可。


时值庚子国变,政府租税严苛。巴蜀虽远离纷争之地,但依然民生凋敝,百姓生存艰难。然而,再难都要活下去。正所谓:猪往前面拱,鸡往后头刨。各行各业的人想要生存下去,都要各有各的路子,并且使出浑身解数。


那时候滋生了许多好吃懒做的地痞流氓,他们也有他们的生存路子。专门攀附一些有钱优势的士绅富商,或成为其打手,或暗中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那些麻布客和布贩子之所以敢那么猖狂,公然压低乡民的布价,正是后面有这么一批地痞流氓。


李逸阳原本便性格豪爽,一些地痞流氓或识得他,或听过他的名头,卖他几分面子,再加上益杨县令也是他李家同宗的,李逸阳也知情识趣,常让张老板使几个钱,自己也时常请人酒食,是以那些地痞无赖几乎不来与他为难。因此他和张老板的生意很平顺。


李逸阳的麻布生意方便了乡民,让他们卖到了麻布的行情价格,而且他做事干练,为人厚道爽利,一些老乡要求的举手之劳的事情,诸如代买东西,代传讯息之类,他都尽心尽力给人办得妥妥贴贴。是以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愿意把麻布挑到他这里来。甚至别的地方的麻布客为了省事,也找到他,许诺一笔费用,委托他帮忙交易麻布。


很快李逸阳便成了远近闻名的麻布客。只是这个麻布客的生意,李逸阳本意是为了方便老乡做起来的,利润着实微薄。但数年下来,却为他积累了很好的名声。十里八乡的人提到李家少爷无不竖起大拇指。


李老太爷见到儿子终于是做了点正事,老怀大慰。忽一日,他犯了心疼无力的病,卧病在床,久治不愈。李逸阳侍奉在侧,终日心焦。


冥冥中,李老太爷似乎知道大限将至,将儿子叫到跟前,说道:“世道要更乱啦,我们李家这一支不求什么大富大贵,总需持身要正,起正念,走正道,做正事!如此,你的路,李家的路总会越走越宽的。”


说完不久,李老太爷溘然而逝。李逸阳大悲,埋了老父,把心思一心扑在生意和老婆孩子身上。


后来果然如李老太爷所言,李逸阳的路越走越宽,在做客店生意上发了大财!


的确,李逸阳的真正发迹,还得从开始做客店生意算起。


某一日,李逸阳一行人用骡马运送老乡的麻布,行走在六高梯难行的山道上。时值秋老虎肆虐,天气炎热,众人又累又渴。他便与同行的几个麻布客在山道阴凉处歇息,摆龙门阵。


众麻布客都在抱怨会馆住宿条件太差,每次生意往来,住在会馆里都很不舒适,而且容易失东西。失了东西,往往又投诉无门,只能自认倒霉。


那时候的会馆鱼龙混杂,益杨县城本来就不大,这会馆平日便如客店一样,接待各色住店的人。而各行各业进行交易需要在县城呆上几天的人,几乎都住在会馆里。小小的会馆每在行业的交易旺季都全部住满,而且服务很差。找不到住处的人便寻一些旮旯里的民宿,使几个钱住到民宿里;有些人则干脆住在青楼里。不但交流谈事不甚方便,丢失财物之事更是时有发生。


众麻布客谈到会馆,都是嗤之以鼻。


一麻布客看着李逸阳说道:“李大哥,你我交易麻布每次都要在县城呆上几天,会馆条件如何,你是知道的,咱们受了多少委屈哟。不如你在县城开一间客店,我们上县城也好有一个舒服落脚的地方。”


李逸阳心头早有此意,只是手头钱不够,便一直搁置着,当下一边用草帽扇风,一边说道:“不瞒哥老倌,我早有这个想法,就是手头不足,不敢妄动。”


另一个麻布客笑道:“短多少银子你给我们说便是,大伙儿借给你!一年半载的盈了利,再还给我们就是了。”


众麻布客纷纷响应,一叠声都要给李逸阳借钱。李逸阳甚为感动。


回到家中,左右一筹算,觉得可行,李逸阳便联络几个麻布客借了钱,很快便在益杨县城开了一家客店。


这间客店刚开始只是一些麻布客前来歇脚住宿。因为干净整洁,服务到位,各行各业的人慢慢的都前来住宿,进城办事的李家沟乡民也往往到他这里住店。不到半年时间,客店生意便异乎寻常的兴隆。不到一年的时间,李逸阳便还了钱开始盈利。


他为人耿直豪爽,一直恪守老父亲的临终遗言,起正念,走正道,干正事。


各行各业的朋友托他办事,只要他能办到,往往尽心尽力去办,就算办不到,他也往往给人指一条道。有困难的老乡求助上门,借钱借粮,他从不吝啬,也不要利钱。对于还钱困难的老乡,他并不催迫,往往还给人减掉一些债务。有些家庭实在还不上的,他也干脆给人免了债务,绝不干逼良为娼之事。


因此,在李家沟附近,李逸阳令名远播,乡民皆知李家少爷是豪爽仁义的人!


后来李逸阳因风寒入体,久咳不愈,终于是盛年咳血而亡。李氏宗族允许将李逸阳埋进县城的李氏祖坟。


下葬的那天,乡民闻讯前来送葬祭拜,这边人都已经入土了,那边络绎不绝的老乡还在攀爬六高梯!可见李逸阳在老乡心中地位之显。


李逸阳的儿子,李成贤的祖父李楠青是个保守的人。他不善迎来送往的经营之道,只知土地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根本,没有土地便没有一切,父亲死后,他盘出了客店,在李家沟周围大量地买地。短短数年之间,李家沟几乎所有的土地,都落在了李家的名下,李楠青成为了大地主,雇佣了许多农户。


某一年,一个在外求学的远方侄儿给李楠青写信,告诉他的叔父,“世道已经变了”,拥有大量的土地可能非常危险,“宜从速处理之”。


李楠青这个闭塞之人只道侄儿离经叛道,忘了祖宗,回信大骂他这是“数典忘祖”,“轻浮忘本”的浅薄之见。


之后日寇入侵,川军出川抗 日,各地都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捐金会”等活动为出川抗 日的将士募集军饷。


李楠青等士绅被通知去线上开会。听说将士们出川打日本鬼子,李楠青前前后后扎扎实实地捐了好几笔钱。


八年艰苦抗战,赶走了野心勃勃地侵略者。这一日,县上又把士绅们聚在一处,说是“有匪未灭”,又让捐钱。


李楠青虽然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也知道国民党和共 产 党这两兄弟都想当家做主,这是兄弟阋墙,是内斗,是自相残杀。这笔钱他不想捐。


开会结束以后,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男子拦住李楠青,说道:“李大哥,这笔钱你千万不能捐。”


这个青年男子李楠青识得,他是小儿子李明义曾经的老师,也是益杨中学的老师刘文。之前有几次捐金会,刘文老师负责后勤工作。


“刘老师,您何出此言?”李楠青跟刘文见过数面,仅仅算得是点头之交,一时不明他的意图。


刘文说诚恳地说道:“李大哥是有民族情怀的厚道人,八年抗战捐赠银钱物资无数,是为我抗 日将士后勤保障做出了大贡献的人。只是这一次所谓的捐金十分凶险,你万万要慎重啊!”


李楠青虽然是个保守之人,但心思十分精细,听得此言,知道此人是带有立场来找他谈话的,试探地问道:“我若非要捐金,刘老师认为我应该捐给姓共的还是姓国的?”


刘文知道对方已经猜到自己的身份,他凛然不惧,答非所问却又斩钉截铁地说:“李大哥,只有共 产 党才能救中国!”


他见李楠青怔怔的不说话,又说道:“李大哥数次为国家的抗 日大业捐金,可是你知道真正落在抗 日将士手里的钱款物资又有多少呢?从益杨到东沙扒一层,从东沙到重庆再扒一层,从重庆到前线又扒一层!唉,他们都是我巴蜀儿女,很多人没有死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却死在了早已烂透了的政府手中!”


李楠青说道:“依刘老师之言,以后之中国是姓共,而不姓国了?”


刘文眼睛里迸出坚定的,又强烈向往的色彩,说道:“以后之中国不姓共,也不姓国,以后之中国是人民之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之中国!”


李楠青被刘文强大的信念震撼了。他不懂刘文这个信念是什么,他又为什么有那种信念,然而刘文脸上那种虔诚,那种执着,那种纵万死也坚定不悔的神态,让李楠青永生难忘!


李楠青转到刚才的话题,说道:“刘老师认为我此次捐金凶险,可若是不捐,你当知我会更加凶险。刚才在会上,县府已经给各家摊派了钱粮数额,我若强行出头,只怕大大不利。”


刘文恳切地说道:“无论如何,这个大大的污名李大哥不能背,得留有余地,以后天下一定是人民的天下!我虽知李大哥是个厚道人,可是得谨防万一以后小人作乱。”


李楠青见他已把话说得如此明朗,足见是个坦荡君子,当下也不再隐瞒,深深一躬喟然叹道:“刘老师仅是犬子的先生,却如此为我考虑,楠青感激不尽。楠青不过是一介农民,虽然虚有几亩土地,却是一般地上坡下地,只知道打整庄稼土地,懂不得什么大道理。


“虽说自古都讲究个选边站队,可那是居庙堂之高者的想法和做法;楠青一介草民,处江湖之远,只知上该报国,下该齐家。对于我老百姓来说,哪个当家做主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个能把国家搞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只是个小老百姓,眼皮子也浅,看不清以后的形势,只知道种地,实在不想掺和这些事情。”


李楠青说罢,便要转身离去。


“李大哥!”刘文急忙喊住了李楠青。


他知道李楠青久居农村,视界狭小,思维僵化,实难以被人说服。他又实不忍看见这个厚道人以后可能会遭受冲击,当即叫住了他。


李楠青转过身,神色已有不愉,他以为刘文仍然要游说于他。


刘文抱歉一笑,殷殷规劝:“李大哥家中土地甚多,虽然这些也是您辛苦挣来的买来的,但是时移世易,以后拥有太多土地可能并不安逸。李大哥倒不如把土地分给那些穷苦的老乡,也好博一个好名声。”


李楠青狐疑地看着刘文,这已经是第二个人给他说土地的事情了,冷冷说道:“多谢提醒!土地的事情就不劳刘老师费心了,告辞!”


望着李楠青匆匆离去的背影,刘文苦笑,摇头叹息。


虽然李楠青拒绝了刘文处置土地的建议,但他终于是拒绝了县府这次捐金。殊不知这是当时县长借势揽财之计。


民国以后,各地县府当权人物犹如走马灯一般更换频繁,上任之后十有八九都是大肆敛财,能捞一笔是一笔,为国为民的思想早被那些利欲熏心之辈抛诸脑后。


这一次李楠青拒绝为“剿匪”捐金,县府中人捏了一个罪名将他请进班房,花了好大一笔钱才消了这牢狱之灾!


经此一事,李楠青心灰气丧,后来了解到内情以后,彻底心寒骨冷,知道国民党早已腐朽不堪。他思及侄儿和刘文的劝诫。当即把许多土地放了出去。


只是他久居偏僻,不懂共 产 党的思想,不懂共 产 党的政策,又实在舍不得父亲和自己两辈人辛辛苦苦在周围买下的近千亩土地!那是他和父亲李逸阳两辈子的心血啊!


他终于还是保留了李家沟全部的近一百亩土地,只把外边的土地或卖掉或放了出去。


解放后的第二年,也是李成贤刚刚出生那一年,李楠青被打成了地主。家里值钱的东西就不用说了,包括锅碗瓢盆在内全部被搬空,房前屋后都被怀疑“埋有装了金元宝的坛坛”被仔细掘了一遍。不堪折磨侮辱的李楠青终于是抛下了妻儿上了吊。


李家这一支彻底的败落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