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西北“御蛛一号”行动五号发射基地
接着杨月又口气一变:
“谁又想到会因为天气——”
“是啊,我们国家是这次人类共同抗天灾防御敌的主战场,发射基地是这次战争的主阵地。
这些中外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就是主力军。
你们的汗是不会白流的。
只要大家万众一心一定能够战胜这次恶劣自然气候,一定会完成‘御蛛一号行动’任务。”
何应星看到杨月这样低沉而委屈的神态宽慰地说。
这时几个“顶天立地”的机械人进入何应星的眼帘。
“这样细致啊。”
何应星看着一丝不苟忙碌地工作着的高大机器人问杨月。
“是啊。
每一项工序都是如此。
别看这层外衣,它的作用可大了。
光从力学的角度上讲,他的流线型的曲度、光滑度、摩擦力分流度、抗压度,阻燃度等都对火箭体平稳长久的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杨月抚了抚她那高度近视的眼镜介绍说:
“在一般人看上去表面上是一层整体而光滑的漆皮。
但在我们的眼里它是由几千万个小分片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现在的机器人正在对每一个小分片进行各方面的分析和最后检查。
它们所检查的精度和细度都是我们常人所不及的工作。”
何应星深有感悟地:
“一个外衣涂层都这样精打细做,更何况内部结构和动力部分呢?想必一定更是仔细严谨了吧?”
“是的,尽管我们对火箭发射技术已很娴熟,但多枚火箭连体发射确实对我们来说是一次考验,心里还是觉得没底。
多枚连体多尾核晶推体的技术难度是几代人一直追求而未果的事情,要赶着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旱鸭子上架了。”
杨月说到这里,无论从她的口气上还是从她的面部表情上完全可以看出有一种不稳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
她是一个将整个生命献给了航天事业的航天科学家。
她曾两次登上月球拥抱嫦娥并在月球种植下高寒耐氧植物的女科学家。
她荣获的奖项不计其数,她这次担当发射基地应对天体危机的二组指挥员当之无愧!
何应星又何其感知不到大家忐忑的心情。
再加上天气的反常,杨月心中的而忧虑和焦急也在情理之中。
何应星接着问:
“多枚连体是不是稳定性不够?是不是因为体型庞大会加大运行阻力?”
“相对平常火箭来说它的摩擦系数及其阻力肯定要高,但总指挥你看。”
顺着杨月手指的火箭的最高端,何应星仰头望去看不清晰。
“咱还是看着大屏说吧。”
顺着杨月手一挥,她手里的微型遥感器开启了一个几十米高的大屏。
一个又长又尖的火箭头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是多箭合一的发射体。
由于它是流线型圆锥体构造,下围直径较大。
根据力学的原理我们在最合理的区间加长了椎体的高度。
这样看起来虽然有些尖梢,但与沉重的尾部能起到一个平衡稳定而且减弱阻力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平滑的箭沟。”
顺着杨月手指的方向大屏上出现了很直观的淡蓝色缓缓转动的火箭体。
“特别是这些箭体相衔接的地方。
我们经过仔细研究和力学分析选择了最大分流度和最小摩擦系数的分流沟线度。”
随着大屏上一个小红箭头的的移动,杨月细致地介绍:
“我们对这些特别的地方阻燃,阻风化,弱阻方面的要求极其苛刻,涂层的材料配置和厚度也有相应的要求,每一衣体小分片都不尽相同。”
何应星不时地附和着:
“嗯,看上去,这些地方确实会形成阻力。”
杨月继续详细为大家介绍:
“箭肚地方我们看不到,它是密封的。
这里面有一个宽大的空间,也就是我们要塞进去核集装弹的箭膛。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箭膛的周围分布着一种有别于箭体的银色小方块,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何应星试探地猜道:
“是——火箭位置的回光标识?”
杨月摇了摇头:
“是导弹引爆指令接收窗口。
我们的起爆指令从地球通过远程卫星传送给他,再由他直接下达给箭体内的起爆引信装置。”
“哦。”
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一片惊奇之声。
“杨月啊,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
何应星似乎也对这个怪胎感上了兴趣,指着箭膛的那段问:
“你说,箭膛是放置核集装弹的地方,为什么要先封闭起来呢?现在核集装弹不是还没有装进去吗?”
“哦,是这样。”
杨月看了疑惑不解的何应星一眼诙谐而形象地解释说:
“我们下一步要把集装部从它的屁股眼塞进去。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组装程序。
当从俄罗斯运来的那些核弹分体在我们的组装基地外场组装成一个整体后还要进行最后调试。
只要通过计算机测试一切正常就交由我们通过固定地下轨道运到指定位置,再将它稳定地固定安置在箭体的胸膛里。
这个作业完毕后我们还要对完成情况进行复检,确定安装正确无误后就要交由第三组的工程师们。
最后将这些威力无比的核总集装弹与箭体上的指挥窗口信号代码衔接相通。
他们撤出来后我们通过摄像头和红外扫描系统同步对室内物体放置的平衡度,重量放置的均衡度以及与箭体距离,内部空间等等进行微调整和闭室前的总体指数分析。
认为一切指数都正常后再次利用红外扫描确定并清理仓内金属和非金属微粒,然后才进入闭仓程序。
先抽掉舱内空气,使他处于真空环境。
检查闭仓后所有程序衔接通畅,各个环节都出现绿灯运行这个程序至此才会告一段落。”
“哇,这么复杂?”
马钟华听得目瞪口呆。
“大家请看下面。
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多尾同推系统。
他们共用一个动力室 ,通过里面的一个自动动力分配系统来调节分配多尾推动动力,并始终让箭体保持常态平衡。
箭头上有一个方向感应器,通过他的信息反馈每秒毫秒都在协调分配系统保证运行方向正确无误始终朝着既定目标运行。”
杨月继续指着下方尾部几个突出的短嘴和最顶部的一个不十分明显的极细的针型头说。
大家刚才朝上仰望看不真切。
现在在大屏上经杨月的一番介绍看得非常真切而且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