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李志行准备在陕西放手大干的时候,冯春霖从外蒙传来一份密电,说通过一些迹象判断:俄国人很可能正在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向远东秘密运兵!
李志行看后大惊,立刻要求自己的三条情报系统同时立即展开核实。
本来傅长缨和田一民都随李志行进兵关中,将情报中心放在了陕西,一听这命令,这下赶快查证。
结果田一民的汇报是:俄国人的确在秘密运兵,但恰克图以西的俄国驻军并无变化。
傅长缨由于接手了郑玉琨在东北的情报网,力量强大的多,他很快找到了俄国军队的具体情况:俄军已向远东地区增加了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的兵力,而且全部进入了绥芬河以东的海参崴附近。
这大概也是驻呼伦贝尔的郗月三没有发觉的原因,因为满洲里附近的俄国军队没有变化。张作霖似乎也没有反应。
李志行紧急召集乔修远和郑玉琨商议,两人一听这消息,都很吃惊!要知道,现在正是外蒙最空虚的时刻!三人打开地图仔细分析。
最后,乔修远提出:俄国人是不是准备进攻张作霖?
李志行和郑玉琨盯着地图陷入了沉思:这个可能不是没有,因为张作霖和俄国的仇家日本人关系过于密切,一直就是俄国人的眼中钉!这一段时间,又因为东清铁路的事闹得不可开交。简单说,就是俄国人不想交还东清铁路,张坚持要收回,关系十分紧张。
而且,从目前从兵力布置上来看,这个可能性极大!
这么说俄国人是想趁张作霖新败,打算越境收拾张作霖?
郑玉琨马上指出:若此事成真,则俄国人必然会与我方发生冲突,因为俄军进入东北的快捷路线----东清铁路的起点,就在郗月三驻守的呼伦贝尔!若一个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就是大战!
那么俄国人打算连李志行一块收拾啰?
这个问题三人谁也说不准,从目前俄国人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兵力部署来看,还达不到与张作霖和李志行同时全面开战的实力。但随着事态演变,就说不好了!
这他妈俄国人真会挑时候!先前竟然还发了一份贺电来迷惑自己!李志行十分愤怒。
三人经过磋商,紧急下达命令:
1、电令外蒙各部紧急备战,尤其是呼伦贝尔的郗月三。
2、榆林的赵定安旅留一个团驻守榆林,其他人马紧急调往库伦。
3、巴特尔的两团骑兵,连同潼关的王冠军旅、向虎山团,从潼关上船,乘小火轮急速北上。潼关留楚溪春旅、张德胜团、邓子钰团、吴克仁炮团驻守。
4、所有航空部队飞回库伦。郑玉琨随飞机走,到外蒙全权指挥外蒙所有部队。
但这些布置,几乎都算后手。因为除了航空兵外,这些部队赶到库伦大约还需要20多天!
所以,李志行让乔修远紧急去洛阳见吴佩孚,向吴大帅通报情况,设法让北京政府对俄国人进行官方质询,造成俄国人阴谋已经泄露的效果,警告其不要尝试军事冒险。
本来,李志行还想将日本人调动起来,这个措施估计最有效,但他分析一番后,随即放弃。
因为他觉得日本人根本就是在故意纵容俄国人!
为什么?
你想呀,以日本人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情报实力,怎么可能等俄国人已经运来了3个师还没有发现?
那么日本人既然知道了,为什么不通告张作霖和李志行?唯一的可能就是包藏祸心,等俄国人同时与张作霖和李志行这两个对远东影响最大的中国实力派打起来之后,他正好黄雀在后。
所以,李志行又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给张作霖紧急通报,让张将东北的军力紧急调动起来,以对俄军造成一定顾忌。
日本人想让三方打,他偏不让日本人得逞!
给张作霖的通报,是通过原奉军投降的团长郑英斌发出的,他是奉军投降人员中军阶最高的,有联系奉军高层的渠道。
等安排完这些,李志行坐镇西安,密切注意事态发展。
结果,乔修远第一个传回消息:吴佩孚得知俄国异动后,非常惊讶,立刻通过他自己的渠道核实,随即证明李志行的情报没错。
俄国人想消灭张作霖?这对吴佩孚来说挺解恨。但兄弟阋于墙和外敌入侵可是两码事!吴大帅现在算是北京政府的主事人,主事人就得有主事人的样子!老吴略加思索,就选择了向他的敌人张作霖发出通报,然后电令北京外交部质询俄国政府。
俄国人的反应是矢口否认,说全无此事!
但连续两次的警示,已经让张作霖动了起来,张作霖开始向中苏边界调集人马。
李志行这边也动了起来,郑玉琨带着航空兵率先到达库伦,一到库伦就开始调兵遣兵。他的作战意图很明确,东北战争一旦打响,就开始动手切断西伯利亚大铁路!
但难处在于李志行在的外蒙兵力不够!郑玉琨捉襟见肘。
于是,李志行又设法为郑玉琨“变了3个师”出来!
3个师?他怎么变出来的?
原来,李志行电令冯春霖和刘拴牢,将“建设兵团”的约12000人组织起来,分为3部分,每部分都号称1个师,由郑玉琨统一调度。
所以郑玉琨到库伦不久,就大张旗鼓向唐努、恰克图、呼伦贝尔各派了1个“师”!
随后,大家又在紧张的气氛中度过了几天。
等巴特尔和王冠军的骑兵大部队进入外蒙之后,俄国人又将增加到远东的部队悄悄撤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这样被消弭了。大家一身冷汗!
……
你说俄国人这是想干什么?真的想消灭张作霖?
是的!俄国人真的动了杀心!不过对于李志行,他们并没有大打出手的准备,甚至还有可能给点好处。
俄国人的打算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拾了张作霖,生米做成熟饭!然后让列强承认它在中国东北的利益。
至于后续的动作,俄国人打算在东北扶持亲俄势力。因为李志行之前的表现,届时李志行也有可能会捞点便宜。
但不料被中国政府叫破了先机,而与中国全面战争俄国的准备还远远不够,并且国际环境也不允许它打这么大的仗,所以俄国人又悄悄将已经拔出的刀又收了起来。
就这样,这次边境危急就这么又悄悄解除了。
……
秋天转瞬即来,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满城金黄。
今年的秋天,三秦大地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因为有史以来,第一次不用向官府缴纳土地上的果实,大家都甜甜美美的享用着自己土地上的收获。商家也处于千百年来第一次不用交税的兴奋中……。
农民们欣欣然地“甘其土之出”,商户们高高兴兴地“享其囊之入”。一些老百姓甚至破天荒地带领一家老小进城逛逛,因为这是收获的季节!善于做生意的小贩们,早已准备了各种新鲜的玩意,准备从兴高采烈的农民兄弟手里掏一点钱出来……。
西安城仿佛比前些年热闹了好几倍,大街上充满了各色人等,有头戴礼帽、身穿长衫的人坐着人力车匆匆赶路,他们多半是全省各地来公干的官员。
还有很多穿着学生装,在街上嬉闹者的男女,这些人有的租了自行车来骑,在街上不住地打着清脆的铃声,也有三三两两相约逛街的。他们操着各省的口音,有时会用手抚摸着西安的城墙,讨论这城砖到底是什么时候烧制的……?他们不少是各地来的教育志愿者。
还有进城卖粮食的农民、卖瓜果的小贩……,这个古老的都市洋溢着活跃的气息。
这天,西安城里来了不少将军和高级军官,有的乘着汽车、有的骑着高头大马,都带着卫兵,一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纷纷往督军府赶去,因为李志行要召开军事会议。
经过三个多月的刻苦训练,李志行新训练的7万大军已经初步成型,而由于这次中俄边境危急,李志行趁机从吴大帅那里拿到了部队扩编的审批。所以,李志行要宣布对军队的各项安排。
等将领们都在会议室坐定,李志行望着下面的闪闪将星,开口说道“这次能快速平定陕西,还三秦一片净土,大家都是有功之臣!有功必赏,这是我们队伍的原则。所以,今天开会对大家进行嘉奖!”说完,李志行望向大家,在座的将领们一脸兴奋。
李志行接着又说“但是今天的会议,却不仅仅是一个嘉奖会,还将公布一些对军队的调整和改革办法。什么办法?就是让我们的军队保持活力和战斗力的办法!
原因是我们的队伍现在壮大了,人也多了,那么我们就会遇到一个危险,那就是大而无当!就说张作霖,坐拥35万大军,几天就被打败了!所以,我们要警惕!
今天说的这个办法,就是为了让我们的队伍永远像群狼一样有活力、有战斗力!好了,现在请参谋长宣读奖励名单和军事改革办法。”
随后,乔修远上台开始宣读各项任命……(编制见附录)
会议宣布成立陕蒙绥军事委员会,具体如下:
1、成立陕蒙绥军事委员会,对两省一区军事力量统一进行管理。
委员长: 李志行 上将
副委员长:马福祥 上将
郑玉琨 中将
2、陕蒙绥军事委员会下设总参谋部。
总参谋长:乔修远 中将
3、陕蒙绥军事委员会下设“西北陆军学校”,自宣布起开始筹备,争取1年内建成,由严重中将负责筹建。
最后,宣布“军事力量分级制度”。
截至现在,李志行手下部队有:
属于西北边防军序列的有2步兵师、1骑兵师、4骑兵旅、5混成旅、1炮兵旅、1航空队,约13万兵力。属于绥远军的是马鸿逵的中央陆军第5混成旅8000人。属于陕军序列的有1步兵师又7旅。另有地方守卫部队约1万9千人。
总计约20.8万人。
所有军事力量划分为3种。
第一种被定义为“野战军”,是对外作战的第一梯队。西北边防军序列中,除第4混成旅(赵定安旅)、第5混成旅(向虎山旅)之外,其余部队均属于野战军;陕军中陕西陆军第1师(郑玉琨师)、第1混成旅(杨虎城旅)、西安警备旅(刘二旦旅)属于野战军;绥远的第5混成旅(马鸿逵旅)属于野战军。共计约16.5万人。
第二种被称为“卫戍部队”,是对外作战的第二梯队。西北边防军第4混成旅(赵定安旅)、第5混成旅(向虎山旅);陕军中的第2旅(高峻旅)、第3旅(姜宏谟旅)、第4旅(刘世杰旅)、第5旅(吴震旅)、第6旅(刘彪旅)属于卫戍部队,按编制共约2.8万人。
第三种称为“治安部队”,用于维持地方治安,一般不参加战斗,如各县维持治安的驻军。共约1.8万人。
三种部队有所区别。一般情况,打起仗来野战军先上,然后是卫戍部队,实在没办法才会到地方治安部队。所以三种部队编制人数、装备配置也不一样,简单地讲,野战军编制大、火力强。
另外,饷银也不一样。
其中地方治安部队最低,执行民国陆军部规定的标准:—等兵每月4元,上等兵每月4.5元,下士每月5元,中士每月6元,上士(班长)每月7元,少尉(排长)30元,中尉(连长)60元,上尉(营附)60元,少校(营长)100,中、上校(团长)150元。
卫戍部队的薪水则稍高于治安部队,最底层的—等兵每月4.5元,比治安军队多5毛钱,而上士(班长)每月8元,比治安军队多1块钱,然后依次类推。
野战军的薪水比卫戍部队又高一点,最底层的—等兵每月5元,比治安军队多1元钱,依次类推。
另外,李志行还在军队中实行“驻蒙津贴”。以最底层的—等兵为例,拿到津贴后每月薪水合计为5.5元,比治安军队的薪水高了约三分之一多,依次类推。但军官的递增比例稍低,因为军官本来薪水基数就高。
然后就是李志行部队的管理特色:实行军衔制和军功奖励。
军衔制简单点讲,就是高军衔肯定比低军衔基本薪水高。例如民国陆军部规定,中校副官的薪水只和上尉连长的一样,都是60块大洋,但李志行军队里的中校是120元,高了一倍,这是想吸引一些有理论知识的人才来。
不过,在李志行的军队里,从连长开始,军事主官都有特别经费,例如连长特别经费每月为70元,可以有所补贴。
另一项就是军功奖励。
关于这个,李志行的部队规定了详细的办法,奖励十分丰厚,也很多样,有大洋、有店铺、有土地等。
以上方法的实施,就是为在军队中建立竞争机制。另外,野战军和卫戍部队的编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野战军打不好仗,就降为卫戍部队,卫戍部队打得好,就升级为野战军。
乔修远强调,“此法的实施,并不代表督军对大家厚此薄彼!督军对大家一向一视同仁,这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并一视同仁不是搞平均!有竞争部队才会有战斗力!”
对于这种竞争,高峻等一些原陕军的将领也比较认同,因为他们之前薪水标准本就低于陆军部的规定,并常年拿不到薪水,现在有此待遇,已经很好了!想让李督军进一步认可,过上更好的日子,肯定需要继续努力!
这样下来,李志行每年军费开支高达3000万大洋!而且,这已经是军需基本依靠内供的结果了。
李志行为了省钱,军需物品都基本自己生产,从面粉到马料,从军装到擦枪油,从子弹到炮弹……,否则按李志行对军队的高训练强度要求,养着20万大军只怕每年5000万元也打不住!
乔修远宣布完以上规定,然后大声说“现在授勋开始!首先,由我们陕蒙绥联军的最高长官李志行上将,为获得中将军衔的将领授勋!”
李志行身着督军礼服,肩上三科金星闪闪发光,走到会议台中央。
第一个上台的是郑玉琨,他先挺直身板向李志行敬了个军礼,然后挺拔地站在李志行身旁。李志行回了个礼,细心地将两颗金星戴在玉琨肩上,然后兄弟俩又拥抱了一下。丁文杰就抓住时机“咔咔”地拍照。
第二个是韩其武,第三个是巴特尔、然后依次是严重、楚溪春、王冠军、高双成、郗月三、李福成……等人,每个人李志行都亲手戴上将星,并与大家深情拥抱。
李志行的眼中满是欣慰和鼓舞,大家都充满了自豪和感激。
后面依次是少将和校官,授勋仪式举行了整整一个下午,等大家再走出督军府的时候,已经是将星云集了。
晚上,李志行在督军府设宴款待大家。第二天,大家便领命回去执行李志行的部署。
现在,他的实力已经稳居一线军阀!但外界对李志行的真正实力并不清楚,大家普遍猜测李志行的兵力已经接近或超过10万!因为吴佩孚给他的番号虽多,但定员其实只有7万2千人!
不过7万多人也已经超出一般省份的军队数量了,况且李志行的军队十分能打,所以以后千万要关注李志行!
此次整编,奠定了后续几年李志行武装力量的基础,因为是8月份完成的,所以又被称为“8月整编”。
附录:军队编制
一、西北边防军序列:
1、西北边防军第1师第1旅扩编为师,使用边防军第1师的番号,驻榆林。
师长 李志行 上将
参谋长 乔修远 中将
第1旅旅长 楚溪春 中将(兼副师长)
第2旅旅长 谭炳振 少将(原楚手下第1团团长,保5步,即保定5期步科,以下皆以此简称)
第3旅旅长 邱冠周 少将(原楚手下第2团团长,保6步)
骑兵第1加强团 团长 金传铭 上校(原韩其武手下护矿队,汉堂老兵)
炮兵1团(48门75mm野炮) 团长 林振岳 上校(保5炮)
步兵独立团 团长 邓子钰 上校
副团长 林 震 少校(兼一营长)
2、原西北边防军第1师第3旅,扩编为西北边防军第2师,驻库伦。
师长 韩其武 中将
参谋长 范希贤 少将(原韩旅参谋长,汉堂老兵)
第1旅旅长 吴锦超 少将(原韩手下第1团团长,汉堂老兵)
第2旅旅长 彭 程 少将(原韩手下第2团团长,汉堂老兵)
第3旅旅长 上官韬 少将(原韩第3团团长,保定5期步科)
骑兵第1加强团 团长 曾 进 上校(原韩其武手下护矿队,汉堂老兵)
炮兵1团(48门75mm野炮) 团长 杭鼎新 上校(保6炮)
3、原西北边防军第1骑兵旅旅长王冠军,擢升中将,驻克鲁伦及萨巴贝子府。(克鲁伦即巴音图门/乔巴山,车臣汗部东部要城,往东经沙布尔台戈壁就可到达萨巴贝子府,这里是奉天经大兴安岭进入外蒙的出山口)。
增编步兵独立1团,团长 刘茂恩 少将(原镇嵩军)
第1炮兵团(48门75mm野炮) 团长 党维城 上校(保6炮)
第1防空炮团 团长 詹 苏 上校(保5炮)
4、原西北边防军第2骑兵旅,扩编为西北边防军骑兵第1师,驻唐努。
师长 巴特尔 中将
参谋长 康济民 少将(原巴旅参谋长,汉堂老兵)
第1旅旅长 周振岐 少将(原巴旅第1团团长,汉堂老兵)
第2旅旅长 额尔巴拉 少将(原巴旅第2团团长,蒙族)
第3旅旅长 吉仁塔布 少将(原巴旅第3团团长,蒙族)
第1独立团团长 阿赫马特 上校(蒙古战役中投降巴特尔的白俄上校,哥萨克)
第2独立团团长 梅达呼林 中校(蒙古剿匪战役中投降的骑匪,蒙族)
第1炮兵团(48门75mm野炮) 团长 高建勋 上校(保6炮)
第1防空炮团 团长 曾存毅 上校(保5炮)
5、原西北边防军第1师韩养浩骑兵加强1团,及彭彦升骑兵加强2团,合并、扩编成旅,使用原西北边防军第2骑兵旅的番号,驻南叨(即乌兰托洛盖,靠近察哈尔)。
旅长 韩养浩 少将(兼1团长)
副旅长 彭彦升 少将(兼2团长)
第1炮兵营(24门75mm野炮) 营长 段汉章 少校(保6炮)
6、原西北边防军第3骑兵旅旅长高双成,擢升中将,驻包头。
增编步兵独立1团,团长 武衍周 少将(原镇嵩军)
炮兵1营(24门75mm野炮) 营长 唐 钧 少校(保6炮)
7、原外蒙骑兵旅,旅长仍为苏日格,擢升少将,驻恰克图附近,扩编。
8、西北边防军第1混成旅,旅长郗月三,擢升中将,驻安康。
增编独立1团,团长 杜可夫 上校(在东北投降郑玉琨的白俄上校)
炮兵1营(24门75mm野炮) 营长 程 礼 中校(保5炮)
9、西北边防军第2混成旅,旅长李福成,擢升中将,驻汉中。
增编独立1团,团长 韩凤楼 少将(原镇嵩军)
炮兵1营(24门75mm野炮) 营长 房亮祖 中校(保5炮)
10、西北边防军暂编第1混成旅,正式使用西北边防军第3混成旅番号,驻海拉尔。
旅长 高贵滋 少将
参谋长 祁广润 上校(原第1师第1团参谋长)
第1骑兵团 邹 同 上校(原韩其武手下,汉堂老兵)
第1炮兵团(48门75mm野炮) 团长 郭达夫 上校(保5炮)
第1防空炮团 余 润 上校(保6炮)
11、新编西北边防军第4混成旅,驻乌苏里雅台(三音诺颜部要城)。
旅长 赵定安 少将(兼1团长)
参谋长 孟学海 上校(保5步)
12、新编西北边防军第5混成旅,驻科布多。
旅长 向虎山 少将(兼1团长)
参谋长 秦唯智 中校(保6步)
副旅长 郑英斌 上校(兼2团长,保定6期,步科,奉军原上校团长,张家口之战被俘后投降)
13、新编西北边防军炮兵第1旅。
旅长 吴克仁 中将(兼重炮团团长)
副旅长 王冠英 中将(兼第1野炮团团长)
重炮团(24门105mm重炮) 团长 吴克仁(兼),驻潼关
第1野炮团(56门75mm野炮)团长 王冠英(兼),驻安康
第2野炮团(56门75mm野炮)团长 蓝振中 少将(保5炮),驻西安
14、新编西北边防军航空部队。
司令 秦国镛 中将
队长 厉如燕 少将
总机械师 潘世忠 上校
西北边防军序列共2步兵师、1骑兵师、4骑兵旅、5混成旅、1炮兵旅、1航空队,约12.8万兵力。
二、绥远军序列:
中央陆军第5混成旅,驻归绥。
旅长 马鸿逵 中将
参谋长 马龙图 少将(保5步科)
第2团 团长 雷万春 少将 (兼副旅长)
炮兵1营(24门75mm野炮) 营长 白义德 少校(保6炮)
三、陕军序列:
1、原西北边防军第1师第2旅扩编为陕西陆军第1师,驻潼关。
师长 郑玉琨 中将
参谋长 辛儒楷 少将
第1旅旅长 陈 烈 少将(原郑手下第1团团长,郑在靖国军时的老部下)
第2旅旅长 邓克俭 少将(原郑手下第2团团长,郑在靖国军时的老部下)
第3旅旅长 董汉吾 少将(原楚溪春手下第3团团长,保定5期步科)
炮兵1团(48门75mm野炮) 团长 纪松林 上校(保5炮科)
加强骑兵1团 团长 萧腾远 上校 (保6骑科)
加强骑兵2团 团长 梁遇春 上校 (原韩其武手下,汉堂老兵)
2、原陕北第1守备旅改编陕西陆军第1混成旅,驻宝鸡。
旅长 杨虎城 少将
参谋长 沈笃忱 上校(保6步)
炮兵1营(24门75mm野炮) 营长 李坤元 中校(保6炮)
3、原陕西第1守备旅改编陕西陆军第2旅,驻商洛。
旅长 高 峻 少将
并授高峻为车尔臣(札萨克汗部南部重城)镇守使。
4、原陕西第2守备旅改编为陕西陆军第3旅,驻彬州。
旅长 姜宏谟 少将
5、原陕西第3守备旅改编陕西陆军第4旅,驻同官。
旅长 刘世杰 少将(原陈树藩手下,举义)
6、原三原守备团扩编为陕西陆军第5旅,驻渭南(留1团驻三原)。
旅长 吴 震 少将 (兼1团长)
副旅长 丁 刚 少将(兼2团长)
7、原西北边防军第1师冲锋团,扩编为陕西陆军第6旅,驻咸阳。
旅长 刘 彪 少将
参谋长 周凤岐 上校(保6步)
1团团长 刘 彪(兼)
2团团长 魏凤阁 上校(原陕西靖国军,举义)
3团团长 郭英夫 上校(原陕西靖国军,举义)
8、原西北边防军第1师警卫团,扩编为西安警备旅,驻西安。
旅长 刘二旦 少将
增编骑兵加强1团 团长 佟维汉 上校 (原韩其武手下,汉堂老兵)
炮兵1营(24门75mm野炮) 营长 陈百昌 中校(保6炮)
增编督军署警卫团 团长 苗长庚 上校 (原警卫团1营长,李志行师侄)
另外,还有党玉琨、王钰两个团驻咸阳,各擢升上校。
至此,陕军为1师7旅另2团。7个旅中,只有杨虎城的第1旅和刘二旦的西安警备旅属于混成旅,其他属于一般步兵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