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行和郑玉琨两兄弟带着桂萌生参观督军府,桂萌生啧啧咂舌,说“哎呀!真大呀!真阔气呀!当了督军就是不一样!”
郑玉琨得意地说“狗娃,你这这次回来,就在西安多住几天,别天天光想着赚钱,也享受享受这么好的宅子!”
李志行一到西安,就搬进了督军府。他不像冯玉祥那样,怕被这奢华的建筑迷失了双眼。
这督军府多好呀!又大又宽敞,不像他在三原的宅子,三位夫人住进去已稍显拥挤!这里全家人都搬进来,还空荡荡的,正好还可以住警卫人员,旁边就是校场,四周还有护城河,府里大小花园就有好几个,赏心悦目的……。郑玉琨已经自己挑了个院子,美美的住下了。
不料郑玉琨刚说完,桂萌生忽然盯着郑玉琨“嘿嘿”冷笑。
“咋了?狗娃。”郑玉琨看着桂萌生不解地问道。
“哼!哼!我不走了!就住你那个院子!”桂萌生忽然大声说。
“啥?你不走了?还要住我的院子?”郑玉琨急忙扭头,探询地望着李志行。
李志行笑着点点头,说“嗯,这会狗娃要和我们住在一起了!他以后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西安。”
郑玉琨一听高兴地大叫,一把抱起萌生就说“走!看看咱们的屋子,晚上咱哥俩睡一起!”
桂萌生马上挣扎着说“啊!猪娃哥,开玩笑的!我自己已经挑好了院子!就是刚才那个种了好多牡丹花那个……”
他才不愿意与郑玉琨睡在一起,这家伙的呼噜声,打起来能把屋顶的瓦片震下来……!
桂萌生为啥不走了呢?因为他已经与李志行仔细商议过了,马上将汉堂银行的总部搬到西安来,最关键的是,将分散在各地的黄金、白银储备搬回来!
为此,他已经在钟楼附近圈定了一大片地,已经开始设计了!
按照规划,新的汉堂银行总部将成为西安最气派的建筑!并且会有一个巨大的金库,因为这里将迎来近2000吨黄金!还有巨量的银块和银元!
也许有看官说了:你就吹吧!真是无知者无畏!你知道现在整个中国的黄金储备是多少吗?2000吨黄金?你在演神剧呢!
嘿嘿!各位看官老爷!我吹什么吹?这是桂萌生实际筹集来的,我有什么好吹的?
您知道汉堂第一次完成实业向金融业转型时,有多少资金么?告诉您,大约有11亿7千万元还多!而其中约有1.1亿银元用于银行经营经营和各实体产业的流动资金,还有约1.1亿美元闲置,其他的资金全部兑换成了黄金!
也许又有看官说了:看你说的有鼻子有眼,姑且信了你!可当时全中国有这么多黄金么?你可别违背了常识!
嘿嘿,这时的中国到底有多少黄金?真没人统计过。但后世有人专门做过研究,仅从1937年至1945年的8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就丢失了2万1千吨黄金,而民间也丢失了约1万吨黄金!
这些黄金大多被日本人夺走了!为在占领区掠夺黄金,日本人还专门制定了“黄金百合”计划,在亚洲各国大肆劫掠财富,而中国正是重点。
当然,日本人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甚至连死人假牙上的那一点金子都不放过。有研究宣称,仅南京一地,就被日本人掠走了超过6000吨黄金。
据多年来一直锲而不舍地追踪战时日本天皇财产下落的美国历史学家西格雷夫披露,美国CIA(中央情报局)和英国MI6(军情6处,秘密情报局)推算,二战前后,日本在海外存有14万吨黄金,其中完全归属于天皇名下的,有2.4万吨。再加上日本国内的黄金储备,日本在当时是世界上拥有黄金最多的国家!
而2011年统计,全球已经挖出来的黄金总量约为16.6万吨,2018年的数据是19.1万吨。
如果根据后面这个数据,说日本当时拥有14万吨黄金,估计过于夸大,但二战前后日本拥有巨量的黄金这件事,却是毋庸置疑的,很可能远超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
那么日本人从亚洲各国掠夺来的巨量黄金,最后到哪里去了呢?很多资料的推测,是被美国人搞走了,通过各种方式。
二战后,美军在东京月岛仓库,发现了价值数十亿日元的金块。日本银行的地下室,存有价值数百亿日元的黄金和钻石。有美军官兵不解地表示:“拥有这样丰厚的资金,日本为什么会打败仗… …”
所以,我现在说加上李志行在外蒙勒索来的“高尔察克黄金”,他们共筹集了约2000吨黄金,你信不信?
呵呵,不管您信不信,既然是我在写书,我说是就是了!哈哈哈。
按与李志行商定的计划,桂萌生这回不但要将银行总部搬回来,还要在陕西、绥远开办上百家“银行”!
这两个地方需要这么多银行吗?李志行是不是疯了?
哈哈,您听我说。
按李志行的计划,这上百家银行中,其实只有11家是商业银行,分布在西安、渭南、宝鸡、汉中、安康、商洛、榆林、包头、归绥等大点的城市,从事存贷业务,是真正意义的银行。
其他的近百家,只是“放贷点”,而且专营小额放贷业务,主要针对小工商者和农民的。例如你做生意缺10块大洋,没关系!去找汉堂的县一级的“农商储蓄所”,他们会借给你!就连农民想买头牛、或买个农具没钱,他们也给借!
而且这些放贷点的服务很到位!因为李志行规划的储蓄所旁边,一般就是牲畜、农具、种子销售站,如果你贷款是想买这些,你不用拿到钱,直接去挑选你想要的东西就可以了!汉堂储蓄所会给你折价记在账上。
金融是实体的血液,李志行就是要给西北这个古老的躯体,布满输送养分的血管,就不信你不会快速充满活力!
办银行是桂萌生接下来的一件重要工作,但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桂大老板先掏钱!
这两天李志行连续找桂萌生谈话,谈得都是他的远大宏图。
李志行现在得了两省一区的地盘,想干的事情很多。例如保证安全、发展经济、改造社会、改良人群等等。这里面事情千头万绪,难得李大督军是个不世出的人才,才能将这些事情讲的比较有条理。
但也听得桂萌生头昏脑涨,最后不得不做了李志行的“好学生”,带了一个小本和钢笔,李志行便说他边记,然后拿回去晚上消化。
李志行讲的事情过于庞杂,就以他的第一个要求----“保证安全”为例,就包括了好几个层次。
最低的层次,是军事安全。这里面就包括了补充兵源、补充枪械、规划给养薪酬等。而再高一点,就是粮食安全,这里面也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要保证士兵有粮吃,其次是保证人民有粮吃,这就牵涉到了外购粮、大批粮食的储存、如何增加粮食产量等。
而粮食增产,又牵涉到开荒、土地的合理分配、农业技术改良……等等。
幸亏桂萌生天生聪明,连着听了几天,终于大致搞明白了这些事情。
然后就是兄弟俩初略算账。一算之下,连李志行也大吃一惊,这简直是个无底洞!
桂大老板表情沉重,但仍然鼓励李志行说“哥,你这些想法,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是一般地伟大!哥,我全力支持你!但这些事,让我再仔细想想。”然后就夹着本子,紧锁眉头回到自己的小院算账去了。
李志行应了一声,然后也开始发愁,他之前是只想不算账,这下初步一算,他也发了愁,这需要的钱太多了!
在没想到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之前,李志行还是使了一些招数。他给美国的盛宝颐发出指令,让盛宝颐步子再大一点,将股市中的操作资金提升到4000~5000万美元,反正新开的美国银行也用不了多少钱,这些资金放着也是浪费!
两天后,桂萌生拿着本子来找李志行,开口就说“志行哥,你说的事情,我这两天又仔细理了一下,我觉得可以干!但必须分步干,否则,等这些事情还没干完,汉堂的事业就先灰飞烟灭了。因为这些事情,需要持续从汉堂抽血。”
李志行听完,凝重地点点头,说“说说你的办法。”
于是桂萌生便谈起了自己的想法“由于这件事情过于庞大,我们在实施的时候,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就是,要命的先干!例如扩充军队,这个你已经做了,但建设军工也需要先干。第二就是,哪个来钱快,哪个先干!这样,我们在实施整个计划中,就可以逐步回血,可以减轻我们的资金压力,也可以不断形成有活力的小循环,再逐步联合成大循环……”
不得不说,桂萌生现在已经可以算是一个经济学高手了!这不但得益于他天资聪慧,而且得益于他这些年来,他作为一个超级资本家的实战。他的方法,远比那些大学里研究经济的经济学家的,实用和有效的多。
桂萌生给李志行讲了整整一个上午,其间两人连口茶水都忘了喝,以至于卫兵换了好几次。
然后,在桂萌生的建议下,李志行那些搞经济的大将齐聚西安,接连开了好几天会。
最后决定,成立“陕蒙绥经济委员会预备会”,李志行任会长,桂萌生任副会长、罗庚华任秘书长、其他如程名恭、陈佳伦、周向豪、张丙坤、胡博渊、冯春霖、赵琦、蔡国葆、欧兰彬、萧骥等人都是委员。
李志行的想法是,由这个委员会统筹管理陕蒙绥的经济发展。所以,这其实应该是一个政府机构,而其主要成员也应包括陕蒙绥两省一区的主要经济官员,例如陕西水利厅厅长李仪祉。另外,他还想吸收一些外部力量,如水利专家李书田、化学专家范旭东等。
所以,先称为预备会,等与马福祥、陈士可等人沟通一致后,再正式成立委员会。
按李志行的要求,这个预备会要立刻发挥作用。首要任务是按李志行的思路做一个计划纲要,然后预备会决定的第一件实务,就是先修铁路。
要想富,先修路嘛!
说到铁路,李志行急需修的有两条。一条是西安到河南观音堂,这个本是民国政府规划的陇海线的一部分,只是没有实施。另一条则是榆林到神木煤矿,是用来运煤的,这条铁路是“汉堂甲字第一号工程”的第一批实施目标。
其实还有两条铁路可以提上日程。一条是包头至库伦的铁路,是李志行想修的,不过刚开始勘测。还有一条,是库伦经恰克图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是俄国人想撺掇李志行修的。
李志行的选择是,西安到河南观音堂、榆林到神木煤矿,两条一起修!因为西安到河南观音堂一段有现成的图纸,是陈树藩当政的时候,李志行花钱让人做的,榆林到神木煤矿的铁路则已勘察完毕,正在设计。
为此,李志行特意带了礼物往开封去拜会冯玉祥。
通报之后,石敬亭迎了出来。
石敬亭本是冯的卫队团团长,冯自担任河南督军以后,马上扩军,改编了两个补充团和一个学兵团,其中学兵团是由以前的卫队团改编的,石敬亭就是团长。
石敬亭向李志行敬过礼,然后告知冯督军出去巡查去了,并不在督军府内。
李志行便问何时回来?石答曰:不一定,冯督军喜欢深入民众生活,经常在街上和老百姓拉家常,有时还去老百姓家做客,这样的话就会回来很晚!
李志行听后不禁皱了皱眉头。石敬亭便笑着请李督军先入府宽坐,说他这就派人去找。
李志行想了想,就说:一起去罢。随后石敬亭便领着众人一起去找冯玉祥。
大家找了半天,终于在相国寺附近找到了冯督军。
此时冯督军正穿着一身粗布衣服,与一帮老百姓地而坐,举行谈话会。旁边是张自忠带了两个警卫,也坐在地上,听冯督军说话。
只见冯督军说“大家都喜欢求神拜佛,家里一有事就要去庙里烧香。可我觉得,人人家中都有现成的活菩萨,那就是父母!敬活神要比敬死神好得多,可是买香烛肯花钱,老父老母要馍馍吃就舍不得花,这种不良风俗应当革除!”
旁边几个老百姓纷纷说督军大人说得对!人就是要先敬父母。
原来,冯玉祥接任河南督军后,首先驱逐僧道,捣毁佛像,庙宇寺观均改为游民习艺所,并实行废娼,禁止人民打麻将,提倡生活朴素。这边将相国寺的佛像拆了不少,他到现场来看民众的反应情况,顺便和民众交流。
可以说,冯玉祥在民国军阀中绝对是个特立独行的代表。冯这人面貌忠厚,喜欢追求进步,崇尚简朴,喜欢与普通士兵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经常做一些大家以为出格的事。
例如不久前,冯请梁启超在开封演武厅向军官们讲演“军国民之精神”,梁正讲着,忽然有人号啕大哭,大家定睛一看,哭者就是督军,因此全体听讲的军官,无不号啕大哭,把讲演会搞成了一个“举哀会”。
冯类似这样的行动,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大惊小怪,有人骂他“矫揉造作,不近人情”,但是歌颂他的人却也不少。看不惯的人骂他大伪似真,喜欢他的人说这是大真似伪!
究竟是哪种?李志行和冯玉祥交情并不深,还不足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所以不得而知。
李志行在远处微笑着看冯督军与老农民坐在地上讲话,石敬亭可不敢让李志行久等,就赶快过去通报。
冯玉祥一看,就对大家说“今天先讲到这里吧,我来了一位朋友,大家散了吧。”就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挥手让大家散去。
有个老百姓却硬拉住冯,要给他装了一小袋旱烟叶抽。冯就笑着张开自己的旱烟袋,让那个百姓给他倒了些。
看得出,冯玉祥和老百姓处的关系极好。
冯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宣传力极强。据说有个外国人在上海搞了一次民意调查,评选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第一是孙中山,第二就是冯玉祥,而权倾朝野的吴佩孚大帅,竟然只排了个第四!可见喜欢冯的人极多。
这边冯玉祥见过李志行,说不好意思让李大督军到这市井之地来找自己,然后赶快将李请回督军府。
冯玉祥对李志行态度很好,陪座的石敬亭也对李志行很尊重。
几人坐下,冯决口不提刘镇华的事,只是寒暄,但态度亲昵,因为眼前这位不禁是邻居,而且是一位刚明目张胆反对过吴大帅的“好汉”!
而老冯自己,先前不顾逆吴大帅的意,虽说抢到了这个河南督军的宝座,但也已经有些像先前赵倜一样“恶贯满盈”的感觉,所以对李志行格外好。
要说冯玉祥也很忙,既要整顿吏治,又想发展经济,所以李志行便不再客套,说了想修铁路的事情。
冯玉祥一听十分赞成,说他深知陕西人民疾苦,现在能修铁路是对两省都有利的好事!马上表示愿意派人联合陕西一起去中央做工作。
等李志行高此后,石敬亭笑着对冯玉祥说“督军,李志行这想法是好,但只怕中央也拿不出钱,否则这铁路早就修了!”
冯玉祥当然知道中央的情况,也笑着说“咱们跟着敲边鼓,让李志行去冲锋。到最后,他李志行要真想修,就得自己想办法!不过这家伙点子多,说不定真能搞来钱。到时候,设法让他把河南的一段也修了。”
当时修铁路的花费在每公里6万-10万大洋,观音堂到西安距离约300公里,平均一下总价约2400万大洋,河南、陕西境内大约各占一半,若让冯玉祥掏钱,你还不如杀了他!
这问题李志行其实也想过,他的真实目标,是需要取得在河南的筑路权,这就需要冯玉祥配合,所以先一步步来。
结果,两省联合找到了中央交通部。
交通部表示,对河南观音堂到陕西西安这一段十分支持,但中央没钱,要修你们自己想办法!另外,榆林到神木的一段,说到底是为了运煤,本就是地方行为,中央不管,要干你们自己干就是了!
此时大总统已经由徐世昌换成了黎元洪,黎菩萨表示完全同意交通部的意见。
这本是就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河南代表就看陕西代表怎么说。
结果陕西代表表示,先将中央的许可手续拿下来再说,回去后双方再设法,河南代表也表示同意,于是便拿了批文。
然后李志行再派桂萌生去和冯玉祥谈。冯玉祥便派出鹿钟麟等人接待。
鹿没跟桂萌生打过交道,见这年轻人大话满满,但却有着李志行弟弟的身份,就有意撺掇,灌了桂萌生不少酒,建议陕西省筹钱自己干,而河南省全力支持。
桂萌生似乎被灌多了,在酒席上大吹大擂,很快就大包大揽的接了下来。
然后鹿钟麟乘胜追击,要在铁路里占股份,这个桂萌生却不答应。最后架不住大家奉承,答应由河南省提供土地,然后土地占股按2%计算。
鹿钟麟等人大喜,要知道,土地成本在铁路总成本里占比不过0.2%都不到!此事若由他们操作,成本会更低!
不料桂萌生这家伙,在争了一通股份的事后,似乎清醒了一些,又说若河南段和陕西段一块修,只怕他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大家一听纷纷劝他:没关系,你慢慢修就是了!桂萌生也若有所思的点头。
一会,桂萌生这家伙又想起了妙招,说可以先在西安与观音堂之间将汽车运输搞起来,这个也赚钱!
于是大家又兴致勃勃的开始讨论,最后决定成立一个汽车公司,买50辆汽车,总股本20万元,河南投资1万元,桂萌生愿意按2万元算股本!
酒宴后鹿钟麟给冯玉祥一汇报,冯很高兴,就让鹿钟麟设法请桂萌生签过和约再走,免得这小家伙回去一汇报,李志行变卦!
于是鹿钟麟又灌了桂萌生一通酒,顺利的签了协约,并盖上了河南省政府的大印。
双方都已得计。
桂萌生归陕后,就安排买了50辆大卡车交给了会友镖局的魏振山师兄,这个“豫陕汽车公司”,本来就是他兄弟仨商议好给会友镖局办的。
于是,会友镖局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
然后,李志行并没有像冯玉祥想象的那样大兴土木开始修路,倒是“豫陕汽车公司”红红火火地先干了起来。
李志行在干啥?随后陕西出了两项让全国瞩目的举措。
第一项就是免费发盐。李志行在陕西省民政厅下面设立了一个“社会局”,局长是傅长缨,主要干的还是之前“社会调查科”那一套,由他组织给全省人民发盐,顺便给全省社会状况摸底。
这个李志行并未宣传,名声都是传出去的。
第二项李志行却大张旗鼓,在全国的重要报纸上都登了广告。
他要干啥?李督军要振兴陕西教育!他发了要在陕西全省扫盲的宏愿,并声称要让每一个适龄儿童有学上!
这个口号实在了不起!现在大家的共识都是改造国民,要从教育抓起!于是李志行一征集志愿者,就从全国各地来了很多有志青年。来干什么?来当老师。
这事由谁来抓?李志行特意调来了榆林中学的校长杜斌丞。因为这事其实是杜斌丞给他出的主意。
话说李志行想搞全民教育,但初略一算:不行,办不起!
为啥?因为全省约900万人口(1923年陕西人口约946.6万),若按20%的适龄儿童算,大概就有180万人要上学,按100个学生一个教师算,就需要1.8万名教师,也大概需要1.8万个小学校!陕西的新式学堂不多,能进行新式教学的老师有三四千人顶多了!
1.8万个小学校,就按每个花300大洋算也得5400万大洋!还不算这1.8万教师的薪水。这事根本办不了!
所以,李志行找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景志傅谈这事,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
景是李志行的富宁乡党,老日本留学生,与张丙昌、井岳秀、李仪祉等都相熟,对李志行有亲近感,但景听后马上摇头。
景是陕西政坛的的老资格,他不好说这个当督军的年轻乡党异想天开,就只好好言相劝,说:振兴教育固然是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行。
李志行本也知道这事难办,找景来就是想商量商量有什么好办法?但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只好礼貌送客。
李志行想来想去,就请了杜斌丞来谈。杜一听大为振奋,他是李志行的拥护者,就一心想帮李志行办成这件大事。
杜斌丞果然有能耐,他先说校舍的事。
杜说“正之,要一下盖1.8万所小学,这事不现实。但你有没有想过,在陕西其实村村都有“学校”,那就是祠堂!这些祠堂除了祭祀和宗族开会议事,其实世代都是作为学校来用的,只要善加引导,做了学校其实并不难!”
李志行听后眼睛一亮,高兴地说道“秉诚兄此言大善!那教师的事情有没有办法?”
杜斌丞一笑,接着说道“新学教师原本来自于于师范,但陕西师范学校很少,以后当然要多办,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我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改造原有的私塾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第二是广招志愿者,志愿者召来后,抽调现有新学教师一起,先培训私塾老师,然后与私塾老师一块下放,去教授学生。”
杜斌丞接着说道“大量任用私塾老师和志愿者,有下面两个优点:第一是利于推行。任用私塾老师,就意味着这些人不会丢了饭碗,政府若再加以补贴,他们自会去做那些乡村宗族的工作。这些人本就是大家都尊重的先生,由他们开口,在农村事情好办的多!其二,用志愿者,就意味着政府可以少花钱,他们本就是带着理想来的,薪水给少点也无所谓。”
李志行抚掌大笑,连连称好!
不料杜斌丞又说“正之,你还得考虑学校办起来,却没有学生的问题!”
“嗯?此话怎讲?”
杜斌丞解释道“因为农村很多家庭是需要孩子干活的,他们不愿意丢掉这么一个小劳力……”说完,杜斌丞望着李志行。
是的,也许这才是最大的阻力!人们家里穷,即使你不要学费,孩子们估计也上不起学。因为对很多农民来说,送孩子去上学,就意味着孩子要白白吃饭,却无法参加劳动……
李志行听完一愣,说“这个我倒是没有想到……”,然后就陷入了思考。
过了一会,李志行就拿出纸笔开始计算,然后又开始与杜斌丞讨论……
……
最后,李志行决定采用利诱的方式,具体办法就是不收学费,学校提供书本,且每个学生每天给1斤玉米的口粮,吃不完可以带回去。
至于老师,每人每天发送1.5斤的小麦作为口粮,并且每月发放3块大洋的薪水。
这么一算下来,实行义务教育,每年光粮食就要投入约27万吨,好在李志行打算从美国进口,美国粮价很低。饶是如此,加上教师的薪水,每年总计也要花费约970万大洋!
但李志行还是一咬牙,干!为了教育,这钱得掏!并且他邀请杜斌丞出任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主抓此事。
杜斌丞听完李志行的决定,对李志行产生了深深的崇敬,他站起来对李志行深鞠一躬说道“督军大人,您能下这个决心,我杜斌丞就是抛家舍业,也要跟您把这事干下去!”
李志行真是伟大!为了陕西人民一下掏了近1千万出来!呵呵,其实也不是,因为这笔钱是杜恒签字,以政府的名义从汉堂银行借的,利息每年2厘。
说完免费发盐和办基础教育这两件事,我们再说为什么李志行大张旗鼓要修铁路,却迟迟不动的原因。
因为李志行想省钱。李志行想同时修筑两条铁路,但按每公里平均8万元的价格,他大约要投入3200万大洋。李志行觉得太多,就让大家降成本。
罗庚华组织大家研究了半天,很快就拿出了方案。
首先,买汉阳钢铁厂积存的3万多吨铁轨,同时紧急扩充榆林铁厂的钢轨产量。
这两条铁路需要大约3.7万吨钢轨,汉阳厂的存货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不足由榆林厂补充。
经过选矿措施,榆林厂的生铁产量已经翻了一倍,现在只是紧急上马炼钢炉的问题,将钢材产量提升到50吨/天,其中40吨做成钢轨,一年也能产1.2万吨以上,按铁路的施工进度来讲,可以满足需求。
上面说的是自产钢轨,我们再说需要外买的部分。
正常钢轨的价格约110元每吨,但汉阳厂放出来的价格还不到50元。按这个价格,如果使用汉阳厂的钢轨,大约可以省约200万。
但虽然汉阳厂钢轨50元每吨的价格比生铁高不了几块钱,还是没人愿买。
为啥?因为这玩意如果不用来修路,做其他东西还需要融化锻造,又要加很多成本。
那为什么不拿来修路呢?那是因为汉阳厂这批货不符合国家的标准,没人敢用!
罗庚华也不敢决断,于是便请示李志行。
李志行将铁路的总设计师美国人布朗找来,问:这钢轨的尺寸符合标准不?答曰:符合。他又问:和之前陇海线的尺寸一样不?答曰:一样。其实以前陇海线用的就是这种钢轨。
那有什么不能用?用!李志行当场拍板。
布朗翻了个白眼,耸耸肩表示:如果因为钢轨出了质量问题,他不负责。
李志行说:不用你负责!
然后是枕木,当时国内都认可美国红松,而罗庚华认为可以用东北红松或西伯利亚红松替代,这样价格大约可以便宜一半。
但负责铁路设计的美国人布朗说:非用美国红松不可!其他的决不能用。
李志行说了声“放屁!”,直接让罗庚华安排人到东北去买,如果不够,就请军队里的俄国教官阿廖沙联系库涅夫,买俄国人的!他就不信,高寒地带木质致密的红松没有美国的好!
美国鬼子布朗听后大声叫到“督军大人,您这是对我的挑衅!我要辞职!”
李志行听后冷冷地说“布朗先生,作为总设计师,您应该做一个公正的人,我尊重您的技术,但也希望您应该体恤我的难处!如果您一定要辞职,请向贵公司报告,但我将要求索赔!”
美国鬼子布朗很生气地走了,但他并没有与李志行翻脸。因为李志行为了追求高质量,给他们公司的设计费比一般水平高了足足50%,他不能跟这个中国军阀翻脸。
等布朗走后,李志行望着外面的天空,叹了一口气,对作为布朗助手的周岩和陈汉雄说道“周岩、汉雄,我真希望你们能尽快独当一面。”
周岩和陈汉雄都是汉堂送出去学习铁路和交通的留学生,见李先生受了洋鬼子的气,两人本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已是满脸通红,现在又听到这句话,两人都红着眼睛说“校长,您放心!我们一定加倍努力!”
李志行笑笑,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说“好好干吧!我还有几千公里铁路要修呢!洋人我们以后可以用,但我真正能依靠的,却只有你们!去忙吧。”
周和陈二人连忙忍下眼泪,出门后暗自发誓,一定要尽快成长,为李先生分忧。
再就是罗庚华统筹学的运用。他将铁路的成本做了分析,提出先建设“洋灰厂”(水泥厂)、“石灰厂”、“石料厂”、“砖瓦厂”等基础设施。这样虽然先期会耽搁开工时间,但只要顺序衔接好后,不但可以大幅降低用料成本,而且减少了采购时间和运输时间,对总工期十分有利。
李志行仔细看后十分欣赏,他又与桂萌生商议一番,召集大家开了个会,然后宣布,先建设这些基础工厂!而且,这些工厂采用合资的方式。
具体怎么个合资法?就是先让省政府掏40%的钱,占40%的股份、再让工厂建设地的县里集资,占40%,剩下由汉堂兜底。
可省政府有钱吗?显然没有,只能由杜恒向汉堂借。
那县里的40%能拿出来吗?估计参与集资的人寥寥可数,不过没关系,剩下的全由汉堂掏!
例如,规划要在你这里建设一个“洋灰厂”,需要投资30万元,这样,你这个县就应该筹集12万元的股本,但大家“踊跃投资”之后,才筹集了1万元,那剩下的11万有汉堂在,汉堂掏!包括本就交给汉堂的20%投资额。
这么一来,其实基本都是汉堂掏钱。之所以拉大家进来的目的,就是邀请大家来赚钱的!你想么,李督军以后要大搞基建,这些基础工厂能不赚钱吗?
李志行最初本想搞“强行摊派”,就是按人头,借钱给大家让大家来入股。但随后又改变了主意,这事刚开始,大家没什么信心,说不定会怨声载道,先让大家眼红起来,以后再搞“摊派”就好办了。
大家没钱入股,但李志行发话了,人工也算,你来干活,每天只发你一些粮食,够维持你家里生活,剩余的工钱也可以入股,只要你愿意。
当然,这个政策也需要大家先眼红起来,之后才能有成效。
通过这些举措,铁路成本预算下降的效果惊人,直接降到了约3.2万元/公里!几乎少了三分之二!
啊?这么低!那之前中国那些每公里8万、10万的铁路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答案第一是贪污,第二是不会使用科学管理。
于是,铁路尚未动工,沿线的工厂已经开始建设。
以上的所有举措,正是李志行振兴陕西布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