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给唐家一只钗头凤,并以此作为信物,后来两家结为亲家,唐琬和陆游定亲,并步入婚姻的殿堂。这看起来很美满,但故事却在后头。
结婚之后,唐琬和陆游的感情一直很好,但是,唐琬过于有才,总是和陆游在一起吟诗作对,畅谈人生。
陆游的母亲有些不满了,毕竟古时候传统观念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唐琬太有才华了,觉得耽误了陆游的前途,不能好好地去安分守己,整日在忙些没用的。简单来说,陆游的母亲觉得唐琬没有很妇道。
于是乎陆游的母亲叫陆游写休书,把唐琬赶出家门。但是此时陆游和唐琬的感情很好,陆游并没有那样做,只是去找了一间房子,让唐琬搬过去,等母亲消消气再回来。
但陆游的母亲看到儿子还这么偏袒,心里更加厌恶唐琬,觉得唐琬太聪明,太会抓住儿子陆游的心。
内心很是传统的陆游的母亲,便让陆游娶另外一位女子,让唐琬放弃和陆游继续在一起的念头。
陆游的母亲看上了一位温顺本分的姑娘,她便是王氏女子。这位王氏很是本分,没有唐琬那么聪明那么有才华,只知道安分地服侍陆游,孝顺长辈,做好自己的事情,这让陆游的母亲很是满意。
但陆游心里却很难过,唐琬是陆游的知音,也是灵魂伴侣。如今被母亲赶出了家门,还被安排娶了一个这么本分的王氏,心里并不痛快,但也无可奈何。
唐琬看到陆游的母亲这样对她,并且陆游还娶了王氏,于是唐琬的家人便安排唐琬嫁给他人。
唐琬的第二任丈夫便是赵士程。陆游看着心爱的唐琬嫁给了他人,再看看家里的王氏,还有自己的母亲,心里过意不去,但也没办法,于是把愁闷写在自己的诗词文章里。
后来,陆游和唐琬有机会再次见面。陆游偶遇了唐琬及其丈夫,陆游很是感慨,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钗头凤》,唐琬也征得了丈夫的同意后,附了一首作为回应,让人动容。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柳如是(1618 年–1664 年),本姓杨,名爱。后改姓柳,名隐,再次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
她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是著名的歌妓才女。柳如是自幼聪慧好学,然而因家贫,小小年纪便被掠卖到吴江为婢。
在妙龄之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于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因其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为秦淮名姬。
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以及颇有文采的诗稿,如《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要求极高,许多名士向她求婚都未被看中,有的仅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在崇祯十四年,她二十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
钱谦益娶柳如是后,为她在虞山建造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可谓金屋藏娇。柳如是后生有一女。有“红学”研究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便是源自柳如是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担任南明的礼部尚书。
不久清军南下,兵临城下之际,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谦益硬托住了。
于是钱谦益腼颜迎降。钱谦益降清后去了北京,柳如是留在南京不去。钱谦益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因受柳如是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
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
柳如是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
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因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就文学和艺术才华而言,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
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如是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4 年钱谦益去世时,柳如是还不到五十岁,从此,厄运便降临到她身上。
《湖上草》:
雨中游断桥;柳隐如是著;
野桥舟阁总通烟,香气虚无花影前。
北浦因谁芳草后,西泠真有恨情边。
看桃子夜论鹦鹉,折柳孤亭忆杜鹃。
神女生涯应是梦,何妨风雨照婵娟。
刘令娴(525 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南朝梁代女诗人,刘孝绰之妹,徐悱之妻。彭城人,世称刘三娘。
南朝齐梁年间,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深谙附庸风雅之道的人比比皆是。这其间尤以“竟陵八友”为代表: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永明体”。萧衍何人?梁高祖也!钟嵘在《诗品》序中如此描绘当时的文学风气:“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
文学家刘孝绰之三妹刘令娴,顺时而生,才貌双绝,诗词歌赋无一不精,名动古彭城。
她的文字如同一声清越的音,一袭清丽的影,出尘于南朝化不去的脂粉气息,亭亭如天然雕琢的青莲。
南方的温婉细腻和北方的旷情爽朗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她的人,犹如优雅高贵的牡丹。家世显赫,生于书香门第,更是文采斐然,让人着迷。《梁书》赞她的文字尤为清拔。
代表作:《答外诗》《听百舌诗》《祭夫文》等。
《祭夫文》:
祭夫徐敬业文:
惟梁大同五年,新妇谨荐少牢于徐府君之灵曰:
惟君德爰礼智,才兼文雅,学比山成,辨同河泻。明经擢秀,光朝振野。调逸许中,声高落下。
含潘度陆,超终迈贾。二仪既肇,判合始分。简贤依德,乃隶夫君。外治徒奉,内佐无闻。幸移蓬性,颇习兰薰。式传琴瑟,相酬典坟。
辅仁难验,神情易促。雹碎春红,霜雕夏绿。躬奉正衾,亲观启足。一见无期,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生死虽殊,情亲犹一。敢遵先好,手调姜橘。素俎空乾,奠觞徒溢。昔奉齐眉,异于今日。
从军暂别,且思楼中;薄游未反,尚比飞蓬;如当此诀,永痛无穷。百年何几,泉穴方同。
班昭(45 年–117 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早年守寡。
班昭出身史学世家,她的父亲班彪、长兄班固都是著名历史学家。班昭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中,耳濡目染,自是有条件博览群书,修炼得才华横溢。
14 岁时,她嫁给了同乡曹世叔,生下了一个儿子曹成和几个女儿。
后来丈夫去世,班昭没有再嫁,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帮助哥哥班固编修《汉书》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