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汉代的祭祖制度
书名:古知夜航船(第一辑) 作者:坯逆翘楚 本章字数:1314字 发布时间:2021-02-01

据《西京杂记·八月饮酎》所载,汉代的祭祖制度大略如下:每年的八月份以酿过多次的醇酒和牛、羊、豕三牲为贡品,由天子在宗庙亲自主持祭祖仪式。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

祭祖时作为贡品并饮用的醇酒,要在正月初一即始酿,八月方成,期间须多次补料进一步发酵(一般经三重酿造),古时称作“酎(zhòu)”、“醇酎”、“九醖(yùn)”。以“酎”祭祀祖先,称作“酎祭”。

《汉书·景帝纪》

元年冬十月,诏曰:“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

九醖:与酎同义。九,泛指多次或多数;醖,通“酝”,酿酒,亦指酒。

酎的酿造时间长达七个月之久,其酒度馥烈,开坛闻香,入口品香,回味留香。一般新酿之酎为淡青色,陈酎为金黄色,年份越长,金色越多,上品会有琥珀一样浓厚的颜色。

关于酎的饮用方式,自古便有“冻饮”的记载:在冬天采集冰块驻存起来,待盛夏饮用时,将酒液至于冰鉴中的盛酒器内,并在四周间隙处放入冰块冷却,既能在高温下长期保存,又增加了适口性,使酒味醇厚又清又凉。

冰鉴: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后“冰鉴”又有镜子、月亮、明察、借鉴、相面等含义。

关于酎的酿造工艺,有如下要领、禁忌

1.冬入、春酿、暑夏晾、秋收。

2.三忌

忌杂,选料要新、净、干;忌生,下料、蒸料、煮料时,不可有生水、生料掺入;忌脏,一切人员和容器在使用前,皆要消毒去污。

3.三避

避糊,一切选料在蒸煮时,不可粘锅、变糊;避阴,发酵缸要充分接触阳光,吸收光热;避氧,发酵时严禁随意打开缸盖搅动,严防漏气。

4.六熟

煮熟,挫熟,下熟,发熟,观熟,搅熟。

5.三次发酵圈酒

第三次蒸馏所得到的酒液须在酒缸内贮藏3个月以上后,方可饮用,这个过程即为圈酒,其目的就是使酒性更为醇厚温和。

西晋·左思《三都赋》

醇酎中山,流湎千日。

省牲

古代祭祀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基本过程是主祭及助祭者须审察祭祀用的牲畜,以示虔诚。

三献

古代祭祀时,陈贡品后须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

三牲

古代祭祀时的贡品(牺牲),一般指牛、羊、豕。后“三牲”亦指供养父母的美食,而在道家文化中,以麞、鹿、麂为玉署三牲。

豕(shǐ):猪,祭祀用的牺牲。

“猪”的其他别称

1.豚

小猪,泛指猪。

2.彘(zhì)

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3.豭(jiā)

公猪。

4.獖(fén)

同“豶”,阄割过的猪。

麞(zhāng):同“獐”。

麂(jǐ):通称“麂子”。哺乳动物的一属,像鹿,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皮很软可以制革。

玉署:指玉宫,道观。其他含义为官署的美称;翰林院的别称(玉堂)。

太牢少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棚栏),故将盛放牺牲的食器称作“牢”。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1.牛、羊、豕各一为“太牢”或“大牢”。

2.羊、豕各一为“少牢”。

3.专用一牲,曰“特”,有特牛(犊)、特羊、特豕(馈食);通常情况下,祭祀时的“特”多指牛。

4.在部分典籍中,太牢专指牛,少牢专指羊。

5.清代之前只有太牢、少牢,清代时期变成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称作:犊、特、太牢、少牢。

6.实际祭祀时,一般不用牛,一羊高于一豕。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