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兄住在何处?不如让我送你一程。”
周文彬与刘明理相携出了望月楼,浅笑着对他拱了拱手。
“不敢劳烦周兄,我步行回去即可。”
刘明理回了一礼,推辞道。
“刘兄不必客气,左右我现在回府也无事,与刘兄同乘马车还能再清谈一二,岂不快哉?”
“如此便谢过周兄了,我暂居永嘉坊的祥云客栈。”
刘明理不再推辞,谢过周文彬便随他登上了马车。
两人一路相谈甚欢,都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感。
马车停在祥云客栈门口,刘明理辞别周文彬,步下了马车。
掌柜见送刘明理回来的马车挂着周府的徽记,点头哈腰地向马车里半撩起车帘的公子行了一礼,便热情地拥着刘明理进了店。
“状元郎回来啦!快请!小的之前有眼不识泰山,委屈您住在丙字号房。今日店里的上房已经打扫出来了,刘公子去看看可还满意?”
店里早就聚拢了一堆来一睹状元郎风采的学子们,掌柜笑眯眯地亲自引了刘明理往楼上走去。
“掌柜的,不必了,我并没有那么多盘缠住上房,之前的房间就很好,不必换了。”
刘明理被他突然而来的热情弄得有些懵,被簇拥着往楼上走了两步,忙摆手推辞道。
“刘公子尽管放心,我们东家听说今科状元是出自我们客栈,也感到与有荣焉,这房费给您免了,您只管安心住着就是,日后您需要什么只管吩咐小的,小的为您置办过来。”
掌柜的呵呵笑了一下,躬身抬手又做了一次引路的手势。
“这不妥,住店付钱是天经地义,我不能白住。我还是住之前的房间,谢过掌柜的和东家的好意。”
刘明理拱手一礼,坚持不受,随后便返身往楼下的丙字号客房走去。
掌柜的没有办法,跟过去又说了一堆好话,刘明理都是既客气又疏离地回应着,坚持要住在原来的房间。
掌柜的只好亲自去上房将朝廷送来的状元锦袍捧来交给他。
刘明理道了谢,待他没更多话可说了便关上了房门。
九月十五,汴京府特别热闹,街道旁站满了人。
刘明理、谢行远、周文彬都穿着红色锦袍,坐在高头大马上,由禁军侍卫牵着马,吹吹打打地巡街。
三人虽长相气质完全不一样,却都是五官端正身姿笔挺的英俊儿郎,引得路边围观的年轻女子皆是一脸娇羞,不时窃窃私语,更有胆大的会将手帕、香囊、鲜花等递到马上。
三人中周文彬最受欢迎也最淡然自若,碰到向他示好的他均是拱拱手致谢,没收下任何东西。
刘明理则不太适应这种场面,脸色涨得微红,拘谨地谢绝着送给他的东西。
谢行远则是满脸笑容,大喇喇地将送给他的东西全收下了,直到两手都是手帕香囊,胸前也塞得鼓鼓的,头上还簪了一朵粉色的木芙蓉,实在是收不下了才罢手。
游街队伍走完长街时留下了一片伤心的女子,一大半是伤心被状元和探花拒绝了,还有一些则是谢行远收了礼的姑娘,他收了这么多礼,这样来者不拒分明也是妾有情,郎无意。
方清音今日休沐,出门的时候也撞上了游街的队伍,她低着头避在角落里,很快就被看热闹的人群挤到外围去了。
隔着涌动的人潮,她抬头远远望了一眼那坐在马背上的俊逸身影,他的唇角噙着浅笑,举手投足都让人如沐春风,同样的大红锦袍,他穿着就是更加耀眼。
待看热闹的人随着游街的队伍走远了,她才自角落里走出来。
她昨日领了俸禄,今日要去庙里为爹娘点一盏长明灯。
九月十六,太极殿。
今科的前三甲正式入宫面圣,皇帝见到三位仪表堂堂的年轻人,很是满意。
皇帝夸赞刘明理文章好字也好,授了翰林苑编修。
轮到谢行远,皇帝笑着说了句“朕听闻谢爱卿对汴京府各坊市都颇为熟悉”,就给他授了京兆府的司户参军,让他去管汴京府的户籍。
周文彬则是被皇帝夸赞风度翩翩,被授了鸿胪寺丞,让他一起去接待使团,以彰大雍士子的风范。
翰林苑编修与司户参军都是七品官职,但鸿胪寺丞是从六品,这其中深意让朝中众臣都对周文彬高看一分。
皇帝之前就想点周文彬做状元,虽然最后只给了他探花之衔,现在却给他授了比状元榜眼更高的官职,还如此夸赞他,这其中的偏爱显然易见。
九月十七,月氏国使团抵达临安府,百姓们又围在路边看了一回热闹。
车队中最大最华丽的那辆马车将轩窗全部敞开了,只以轻纱遮挡。
百姓们隔着半透明的薄纱还能朦朦胧胧看到那坐在车中的明月公主,虽看不见公主容貌,但只那一个袅娜的身影也能让百姓们生出无限想象了。
鸿胪寺派了人在城门口迎接使团,接到人后就直接送去了四方馆。
皇帝的生辰是九月二十五,他会在当天接见所有使臣,并在宫中设宴。
周文彬昨日下了朝就去拜见了鸿胪寺卿舒钰,跟着舒大人一起回了鸿胪寺衙门。
舒钰在朝上看得明白,皇帝明确说了要周文彬参与这次接待使团的事,所以他昨日将所有使团的资料都给了周文彬一份,命他今日就随鸿胪寺少卿李霖一起去接待月氏国使团。
大雍建交的邻邦共有十五个,有些向大雍称臣,每年纳贡,有些实力稍强,并不归附大雍,只是与大雍有互市贸易。
今年是大雍皇帝四十岁的生辰,所以这十五个邻邦都派了使臣前来。
月氏国是归附大雍的,而且还与大雍联姻,在皇帝登基之初就送了一位公主过来,正是宫中的月妃。
只是这位月妃入宫十一载,一直未有所出,并不十分得宠。
但月氏国在大雍的扶持下,这些年国力日渐昌盛,在西北诸国中,已有与契丹抗衡的能力。
月氏国使团是第一个抵达的,之后各国使团陆续抵达,至九月二十二日,十五国使团已经齐聚四方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