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帆说:“装载十二个勘探机器人的母机。”
苏家桥拿着筷子的手狠狠的拍了一下脑门,“对啊,我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让谁来负责好呢?”
“还有合适的人吗?”秦帆问。
“我想想。好像真没有人了,要不调整一下五个组的分工。”苏家桥说。
“不用调了,我来负责最合适。”秦帆说。
“秦所,这样不合适,你要负责整个项目的总体把控。这样吧,让周文清负责海王星和柯伊伯带,我来负责这个母机的设计,同时给他提供支持和帮助。”苏家桥说。
“任务太重了,还是我来负责吧。海王星和柯伊伯带虽然不是我们这次任务的重点,但却是我们以后向太阳系外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同样不希望出现失误,你还是和他集中精力搞子机器人吧。再说,这完全不影响我的总体工作,我来负责母机的设计开发,可以更好地把控整个项目的成功率。”秦帆说。
两个人继续聊了一些规划的细节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直到中午一点十五分才离开食堂,比平常多花了半个小时。秦帆几次想听听苏家桥对登陆哈雷彗星人选的意见,但最后都忍住没有讲。
回办公室的路上,秦帆收到了参加总部会议的通知。
会议定于下午二点半在集团总部大厦53层405会议室召开,由分管集团生产运营和矿藏资源勘探业务的副总经理王冰主持,研究由战略管理部和国际合作部联合起草的“共工计划”项目策划书。
参会的人员有:分管集团战略管理、投资管理和国际合作业务的副总经理王书满;战略管理部的袁立经理;投资管理部的严华明经理;国际合作部的赵国强经理;生产运营部的赵凯经理;第一勘探所秦帆副所长(代理所长);宣传部的张爱伊经理;法律合规部的姜友良经理。
秦帆带着助手褚晓彤和丁光洲提前十五分钟到达会场。
会议如期进行。
战略管理部的袁立经理对“共工计划”项目策划书作了介绍。
整个计划推进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备战阶段:从4月28日至5月31日,具体任务是制定总体策划书;集团总部成立“共工计划”专班办公室,由王冰副总经理任主任,王书满副总经理任副主任;组织召开各级动员部署会;投资管理部制定融资方案;生产运营部制定探测卫星、载人火箭发射方案;国际合作部制定项目推介方案;勘探所完成勘探机器人设计工作。
第二个阶段为实战阶段:从6月1日至6月14日,具体任务是宣传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登陆计划;投资管理部紧跟着推出融资项目,完成募资目标;生产运营部发射探测卫星,并做好火箭发射各项准备工作;勘探所完成勘探机器人组装工作,确定登陆的人选并完成相关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生产运营部和勘探所开展全要素风险隐患排查,确保相关设施设备“零隐患”进入决战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决战阶段:从6月15日至6月30日,具体任务是召开最后的决战动员会;火箭和勘探设备完成对接,并将登陆人员和勘探设备顺利送上哈雷彗星;登陆人员顺利返回地球。
第四个阶段为总结阶段:从7月1日至7月15日,具体任务是总结提炼“共工计划”经验做法;完善外星登陆勘探工作机制;表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参会人员就策划书展开了讨论。
秦帆请求国际合作部协助向国家航天局及国外航天机构获取有关各个星体的精确数据。王冰和王书满副总经理对此表示支持,国际合作部表示将全力予以协助。
王冰最后要求各参战单位要充分认识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各司其职,紧密合作,协同一致,全力以赴圆满完成此次攻坚任务。同时,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在正式对外公布计划前,任何人不得向外透露任何信息,违者将按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会议结束后,在回勘探所的路上,秦帆吩咐褚晓彤安排下午五点召开内部会议,参会人员是勘探所副组长以上的领导干部。
秦帆在会前提前将总部会议精神传达给苏家桥,一起商量下一步的工作谋划。苏家桥对整体规划已经心中有数,与秦帆最终确定了分组和任务分工。
会上,秦帆介绍了“共工计划”并传达总部会议精神,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按照事先与苏家桥商量的情况,对各小组做了任务分工。
勘探所编制是八十二人,编所长一名,副所长一名。所长赵凯在半年前升任生产运营部的经理,一直由副所长秦帆代理所长一职。编制职员八十人,分为八个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由于年前离退休两个人,现实有职员七十八人。
每个组由十人组成。第一组到第六组负责具体勘探工作,其中第一组至第三组为月球勘探组,每四个月轮换一次前往月球;第四组至第六组为火星勘探组,由于往返火星一趟的时间长得多,按照每半年轮流一次前往火星。第七组和第八组为后勤保障组,分别为月球和火星勘探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第一组至第六组保持满员,共有六十人;第七组和第八组各有九人,并分别抽调一人作为所长的助手,负责协助所长处理勘探所的内部事务。
褚晓彤和丁光洲分别来自第七组和第八组,褚晓彤主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及文秘工作;丁光洲是正牌勘探专业毕业,负责协助所长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准备各种具有专业要求的材料等。
由于长年有两组人驻守在月球和火星上,留在地球上的只有四个勘探组。苏家桥在请示秦帆同意后,已经事先通知驻守月球的第三组提前返回地球。由于第三组人员正在从月球返回的路上,只能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此次会议。
秦帆宣布了任务分工安排:由第一组阮元明组长牵头负责小行星和木卫二、土卫六的勘探设计工作;第二组段辉曾组长牵头负责水星勘探设计工作;第三组周文清组长牵头负责柯伊伯勘探设计工作;第四组苏家桥组长牵头负责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等大行星的勘探设计工作;第五组吴仪涵组长牵头负责海王星勘探设计工作;第六组继续留在火星上。
秦帆结合各组组长特点和任务重要程度,对此前苏家桥提出来的任务分工安排做了一些微调,并宣布由自己牵头负责勘探母机的设计工作,五个组各抽调一人加入。
经过商议,大家给各组取了一个专属代号,其中一组的代号为“小号”,二组的代号为“水手”,三组的代号为“冰封”,四组的代号为“大号”,五组的代号为“蔚蓝大海”,秦帆牵头的一组代号为“母舰”。
参会人员就计划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苏家桥已经完成了整体时间规划。
他介绍说:“从时间上推算,项目总体可控。最大的不确定性是碳魔方的可行性验证;其次是水星、海王星和柯伊伯带的极端环境对机器人的性能、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等方面都提出了苛刻要求,是攻坚的重点难点,但相信可以获得国家航天局的支持,他们向这些星体发射过很多探测器,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而在小行星登陆上,由于小行星表面都是坑坑洼洼的撞击坑,几乎没有平坦的地方,最主要的难点就是登陆地点的选择,以及克服小行星引力不足的问题。”
秦帆补充介绍了自己前往深圳泰博科技公司调研碳魔方新型材料的情况,说:“如果碳魔方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我们将不得不减少五、六个机器人的装载量。这样的话,我想第四组的任务是要完全保证的,这是我们不久的将来就要进军的目标。剩下的两台机器人,我想一台发往小行星,一台发往阋神星。小行星的整体采掘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外星采矿业走出太阳系也势在必行。”
参会人员绝大部分从未听说过碳魔方,对这种神奇的材料议论纷纷。有人提醒说一些所谓的高科技私营企业为了招揽生意,热衷于夸大产品性能,是不是应该保守一点,按照现有技术经验进行规划设计,以免上当受骗,耽误了整个项目。
也有人跟秦帆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这次机会千载难逢,必须尽最大可能搭载更多的机器人上去。他们以国家航天局向海王星发射探测器为例,算了一笔经济账。
海王星距离地球的距离为三十亿千米,海王星探测工程是国家航天局的重点项目,具有“三最”特点,即探测器航程最长、时间跨度最大、探测器使用寿命和结构强度要求最高。
探测器经过多次引力弹弓加速后,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大概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到达海王星的轨道。如果探测器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前进,大概需要再过二十年以上,才能飞过太阳系柯伊伯带的边缘,进入星际空间。
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大概是七十六年至七十九年。如果在哈雷彗星上搭载勘探机器人,从地球到达海王星大概需要七年,到达柯伊伯带大概需要十三年。这跟发射一个探测器前往海王星或柯伊伯带的时间要少不少。
而且,从地球向海王星发射一颗探测器,仅仅是深空航行和保持探测器正常运作的能源设备就占了总质量的一大部分,而借助于哈雷彗星,可以节约长达十数年航行的能源费用——这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还可以有效避免航行中的意外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火箭的运力仍有限,这意味着探测器的总质量是受限制的,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增加。而在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的能源存储载重可以换作各种先进的探测设备,或者把节省的能源用于延长勘探器的使用寿命。
听了大家的议论,秦帆提高音量,信心满满的说:“对航天探测而言,没有一克的重量可以算是多余的,必须精心利用好每一克的重量和每一寸空间。虽然我们必须一丝不苟的做好备份方案,但我相信碳魔方的研发工作不会有问题。我对泰博公司是有信心的,对于长峰总工程师是有信心的。”
秦帆最后要求褚晓彤和丁光洲按照会议安排,尽快制定勘探工作方案,各小组倒排工期,加快推进,按期完成设计任务,并强调了保密工作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