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位是一名老者,大约 70 多岁,须发洁白,慈眉善目。
鱼又玄为唐朝的一个道士,擅长书法,得王羲之笔意,清劲不堕世俗,飘然有仙风道骨。
“……”
又是一名神主分身。
《宣和书谱》……唤醒鱼又玄前世记忆。
恢复前世记忆的鱼又玄,恭敬地向张路平行礼,而后前往传送阵去了地仙界。
第九名又是一名老者,大约 60 多岁,头发灰白,两眼空洞。
罗浮山人,唐道士。名轩辕集。会昌时人。轩辕集以山人进。
宣宗即位,流岭南,居罗浮山。大中十一年复徵至长安,召问长生术。寻归罗浮。
罗浮先生轩辕集,已数百岁,然容貌不衰。
立床前,发垂地。坐暗室,目光可射数尺。
常于深山采药,总有毒龙猛虎护卫。
“……”
又是一名神主分身,来历练、体验生活。
《寄题罗浮轩辕先生所居》;唤醒轩辕集前世记忆。
乱峰四百三十二,欲问征君何处寻。
红翠数声瑶室响,真坛一炷石楼深,
山都遣负沽来酒,樵客容看化后金。
从此谒师知不远,求官先有葛洪心。
恢复前世记忆的轩辕集,恭敬地向张路平行礼,而后前往传送阵去了地仙界。
第十位是一名中年人,大约 40 多岁,看起来精神抖擞。
李常庚(1600~),号皓白,青州人,生而好道。
二十多岁时,李常庚游于公卿之间,已颇有名声。
此后不久,他有感于“富贵几何,朝华易悴”,遂生超脱尘世之想,悠游于终南山、泰山、华山等名胜之间。
天启甲子年入武当山,在均阳沧浪亭遇一道老,此道老庞眉丹颜,年约六七十岁,号称四维长者。
见之者皆言此道老居山不知几何年,自儿时见其便如此模样,至今未变。
常庚遇此长者后,更潜心学道,于隆中结草屋而居,与诸葛孔明之草庐相对。
后觉中原战火不息,不可久居,遂渡江汉,过洞庭,至南岳,在南岳朱陵洞口之九仙台建飞观数间,买山田若干亩,卜居于此,平日读诸子之书,并随笔著论。
有时与仕途中人相会,则每每劝其存救民之心。李常庚至衡岳时,兵寇交作,民难正盛,常庚“曾出死力以解两家之厄,全活生灵无数”。
彭而述于《送道士李皓白归南岳序》中如此评价他:“为人排纷解难,飘然物表,仲连之徒与?抑其功成身退,为而不有,诚有合于道家守雌守黑之说矣。”
李皓白可谓九仙观之“中兴名臣”。著有《琐碎集》、《九仙传》等。
“……”
这是一名主神转世,《九仙传》……唤醒轩辕集前世记忆。
恢复前世记忆的李常庚,恭敬地向张路平行礼,而后前往传送阵去了地仙界。
很快迎来第二批,第一人是一名 30 多岁的大汉。
傅金铨,清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约活动于嘉庆(1796—1820)和道光(1821—1850)年间。
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老人。江南西道金溪珊城人。龙门派第十一代弟子。
工词善画能琴,以孝行名于乡里。自言道在天地,天地不知,道寄民生,民生不觉。又自称受训于纯阳吕祖,应八百之谶,忠孝为先,若尧舜周孔道统相继。
主张欲学神仙先作君子,人道乃仙道之阶,仙道为人道之极。显受净明忠孝道影响。云游四方,曾居四川巴县设坛传教,从游者众。
撰辑有《济一子道书十七种》,为《济一子道书》和《证道秘书》的合刊,其中除自撰作品外,还收录明清时人著作。
所著《道海津梁》认为三教如一屋三门,大同小异,指出修仙在于修性命,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全,性命双修,阴阳合一。
或云其丹法属东派。他在内丹修炼上主张“性命双修,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性”,性命必须双修。
人之生命即为神气相依之体现,性系于心,本体为神,命成于气,禀气成形。
为配合修炼内丹之需,傅金铨继承和发展“三教合一”之心学思想,他认为道本只一心,“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妄,斯言尽矣”,心在此处具主宰身体各部之功能,是成仙得道之主体,是人生死之根本,是万事万物之源。
人生来心本无污染,入世俗尘界,被诸般欲望俗念所掩,沉迷难醒,故需三教之圣人,以“道”将其从世俗欲念中拯救而出。
傅金铨认为圣人之教,虽分三家——儒、释、道,然理仅一,“教虽分三,理无二致。”
著述甚多,有《入药镜注》、《天仙正理读法点睛》、《道书试金石》、《鼎器歌》、《吕祖沁园春注》、《真经歌》等。
“……”
又来了一名神主分神。
《吕祖沁园春注》自动传入傅金铨脑海,以唤醒他前世的记忆。
七:河图中,七乃火之成数。
返:去而复来,回旋之意。
还:还归其所固有,自先天失落,如今自外返还于内,自彼返还于我。
丹:丹乃是乌兔之精凝结而成,故而其字象形,与日月相配合。
在人:言明不在他物,而专门在于用人。《指玄篇》中说:“人须人度超凡世。
“……”
恢复记忆的傅金铨,恭敬地向张路平行礼,而后前往传送阵去了地仙界。
接着第二批,第二个人,是一名高大威武的老者。
李白 (701—762 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 或 745 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徘徊,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璘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璘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病死于当涂县。
《将进酒》,自动传入青莲居士脑海以唤醒他前世记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恢复记忆的青莲居士,恭敬地向张路平行礼,而后前往传送阵去了地仙界。
第三批,第三人是一名 50 多岁的老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