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感受到压力
书名:陪着哈雷去远航 作者:南洋咖啡 本章字数:2785字 发布时间:2023-03-04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在太空探测上开始崭露头角。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发射了嫦娥一号绕月人造卫星,开启了中国的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在获取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等大量重要数据后,撞击月球表面预定地点,圆满完成了使命。

此后,中国又发射了嫦娥二号进入环月轨道,对月球表面地貌、月球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及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进行了更加全面精细的探测。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其由着陆器和“玉兔号”巡视器组成。“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后,超预期工作了九百七十二天。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升空,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此后,又发射了嫦娥五号,实现了无人月面取样返回地球。

2015年12月17日,中国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射升空。“悟空”号是当时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主要目的是在太空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测任务,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

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目的是建立卫星与地面远距离量子科学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完成空间大尺度量子科学实验,以取得量子力学基础物理研究重大突破,使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突破距离的限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促进广域乃至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的最终实现。

2020年7月23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天问一号探测器,执行该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飞抵火星,并于5月择机实施降轨,在火星表面成功软着陆。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开展了为期九十个火星日(一个火星日约24小时39分35.2秒)的巡视探测任务 ,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进行科学探测,并与欧洲的“火星快车”探测器成功进行了“握手”。

2021年至2025年的五年之间,中国又相继发射了嫦娥六号、七号和八号,完成了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并开展了月球科研站建设的关键技术试验攻关。

2023年9月6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对行星湮灭、恒星被黑洞吃掉等天体时域变化进行科学观测。通过该卫星,发现并研究了各种尺度上隐身的沉寂黑洞,探测了引力波暴电磁波对应体并精确定位,同时系统性的深度探测和研究了各类X射线暂现天体,为深空探测积累理论研究基础。

2025年12月17日,中国发射了神舟二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将三名宇航员送上月球,成为时隔近六十年、继美国后首个载人登月的国家。在此后长达十年时间里,中国在月球的南极建立了科研站,之后又利用月球上的洞穴,开发建成了一个月球小镇。月球小镇配备了完善的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可以满足超过一百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

2040年以后,月球矿产资源开采如火如荼,中国捷足先登,率先在月球开采氦-3,而氦-3是核聚变原材料——氚的替代材料。氚是核聚变的原材料,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种材料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但在地球上却很稀缺,而且氚具有巨大的放射性,一旦出事会造成严重后果。

说来也巧,科研人员在月球上发现了一种可以替代氚的新元素——氦-3。氦-3不仅可以替代氚,而且不具有反射性,在月球上的储量更是高达一百二十多万吨,足够地球使用一万年之久。开采氦-3成为登陆月球最大的价值。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随着月球采矿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航天成本的大幅下降,以星矿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采矿业开始进军火星开采矿产资源。

在月球和火星上进行人类活动之外,中国还发射了一系列的无人探测器,对太阳系内的各类星体进行探测,积累了各类星体丰富的基础数据,但这些探测器多数以研究星体的地貌、磁场、辐射带、大气成分为主,极少涉及矿产资源的勘探。

在人类发射的各类探测器中,由于各个星体的环境千差万别,远比想象中复杂,只有为数不多的探测器成功地在目的星体着陆,用一个手指头就可以数得过来。

比如,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小且最靠近太阳的行星,也是表面昼夜温差最大的行星。由于大气层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白天时水星赤道地区温度可达432°C,夜间可降至-172°C,而且其地质数十亿年来都处于非活动状态。

金星距离太阳一万零八百二十万千米,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两倍。金星表面的大气压力是地球的九十二倍,其表面的平均温度高达462 °C,是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阳的水星还要热。

而远离太阳的星球,则与水星和金星完全相反。随着离太阳距离的不断增加,远离太阳的星体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劣。

以已知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海王星为例,由于从太阳得到的热量很少,海王星云顶温度只有-218°C,比天王星云顶温度稍高。海王星还有着强烈的风暴,测量到的风速高达每小时二千四百千米,而地球上最大的风速在南极洲的维多利亚区,仅仅是每小时三百六十千米。

比海王星更加遥远的柯伊伯带,几乎无法获得太阳的热量,更是一个冰封冷峻的世界。

以柯伊伯带中最著名的天体——冥王星为例,它是被发现的第一颗柯伊伯带天体,也是柯伊伯带最内侧的天体之一,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由于表面缺乏热辐射源而十分寒冷,温度大约在-240°C至-220°C之间。

对秦帆提出的设想,苏家桥感到压力不小,“迄今为止,我们仅仅是在金星、火星和土星,还有一些小行星和卫星上,成功实现了探测器的着陆。要在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和最远的柯伊伯带着陆,对我们的挑战很大。”

秦帆当然知道这样做的难度,表情凝重说:“而且,这么多星体,每一个都千差万别,必须根据它们不同的环境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探测设备。这些都必须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完成设计和验证工作。虽然我们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绝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

“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的勘探器,可以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进行改进。小行星方面,可以寻求国家航天中心的帮助,他们发射了不少小行星着陆器,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对水星、海王星,还有柯伊伯带的了解太少,前期的数据积累和理论研究远远不够。”苏家桥分析说。

秦帆点点头说:“确实,最大的难点在于原始数据不足。如果要从零开始,时间上完全来不及。这方面,我会尽最大努力寻求国家航天中心的帮助,也会跟国际同行进行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大不了我们承诺拿出一些成果跟他们交换。”

说完,秦帆问道:“完成传统勘探器的改造需要多长时间?”

苏家桥不假思索的说:“这个很快,我有信心在两周内可以完成,最快十天。”

“如果在传统勘探器上验证碳魔方的使用,你觉得大概要花多长时间?”秦帆继续问道。

苏家桥沉思了一会,说:“这个……不好说。我想,在对方生产出符合我们要求的碳魔方之前,我会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缩短验证的时间。”

秦帆离开苏家桥办公室时,嘱咐说:“在全面展开设计和样机制造前,你先做一个时间规划。如果时间来不及,我会考虑调整计划,明天上班时把详细规划给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陪着哈雷去远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