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两套设计方案
书名:陪着哈雷去远航 作者:南洋咖啡 本章字数:3371字 发布时间:2023-03-04

星球矿业集团第一勘探所。

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帆的办公室,他叫苏家桥,是此次勘探任务技术攻关组的副组长。秦帆本人担任技术攻关组的组长。

秦帆向苏家桥询问了研发天体巡视勘探器的准备情况,向他介绍了在深圳获得的技术支持,以及有关碳魔方的应用可能,要求他增加勘探机器人的设计数量。

听了秦帆的介绍,苏家桥对碳魔方半信半疑,“师父,在同等强度的情况下,这个碳魔方真的可以减少那么多的重量吗?”

虽然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翻天覆地,但国有企业里“师徒传帮带”的传统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这种现代社会的师徒关系,弥补了职业关系中的情感缺陷。师父对徒弟往往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仅教授专业知识,还传授经验教训,技术和经验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师徒中传承和创新。

苏家桥从北京最著名学府的勘探专业毕业。入职星矿集团的时候,就被分配到了秦帆所在的勘探一组。组长王冰指定组里业务能力最好的秦帆作为他的师父。虽然这些年来,王冰、秦帆和苏家桥的岗位多次变动,但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正如秦帆对王冰一样,苏家桥还是习惯叫秦帆“师父”。

“根据对方提供的数据来看,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虽然实用时不一定能达到实验的结果,但把重量减下来肯定是没有问题。”秦帆对碳魔方也不是有完全的把握。

“重量可以减下来,但强度和性能能保证吗?我们从来没有用过这个材料,会不会太冒险了?”苏家桥依然有所质疑和担心。

“这方面我也考虑过。但是,如果采用传统的勘探设备,按照集团董事会规划的载重量,连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都没有办法全部进行勘探。”秦帆无奈说,“一直以来,我最大的工作动力就是能够完成对太阳系的全面勘探,画出太阳系矿藏资源分布图。这次的机会实在太难得,我不想就这样错过。这可能是我们这一辈人唯一能够做到的机会。”

“师父,我理解了。那我就做两套设计方案吧。一套按照现有的装备设计,一套按照单个装置减少三分之一重量来设计,可以吧?”苏家桥完全理解秦帆的想法,他也有着同样的梦想。

“可以,就是辛苦大家了,必须在一个月内拿出两套方案来。”秦帆点了点头,“但是,我想另一套方案可以再大胆些,按照减少一半的重量来设计。”

未等苏家桥提出质疑,秦帆解释说:“我测算过了,按照现有的设备,我们最多只能一次性装备六台。如果只是减少三分之一的重量,也就是装备九台。除了地球和火星,单单行星就还有六颗,九台实在太少了。我这次去深圳一趟,给了我不少信心。我想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重量减少一半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先按照减少一半来设计吧。”

苏家桥琢磨了一下,说:“这确实很棒。如果重量真的能够减少一半,那数量就可以增加到十二台。除了勘探七大行星外,剩下的可以对行星的卫星,甚至太阳系的边缘星云进行勘探。”

这正是秦帆的想法,他欣然的点点头,“是的。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设想。用六台勘探机器人发射到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剩下的六台分别发往小行星带最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和智神星、木星的二号卫星——欧罗巴,还有土星的六号卫星——泰坦,以及柯伊伯带中质量最大的阋神星,最后一台发往迄今为止观察所知太阳系最遥远的矮行星——弗奥特。”

探索宇宙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

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人类便正式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

两年后的9月12日,前苏联升空了月球2号,成功实现在月球表面硬着陆,成为第一个造访月球的人造机器。而此前发射的月球1号探测器首次摆脱了地球引力,却未能命中月球。

1962年8月27日,美国发射了水手2号飞往金星。当年的12月14日,水手2号近距离飞过金星,成为人类第一个近距离接近其他行星的探测器,并在飞过金星时拍摄了红外照片,测得了金星的大气温度,但没有计划登陆金星。而在此前发射的水手1号,因出现故障没能进入轨道而宣告失败。

从1962年至1973年的十年之间,美国共发射了水手号系列探测器十个,目的是对金星和火星及其周围空间进行探测,其中三个飞向金星,两个成功;六个飞向火星,四个成功;另一个是对金星和水星进行双星观测。这些探测器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掠过金星和火星,并未在金星和火星上登陆——当时的技术能力无法保证登陆成功。

1972年2月28日,美国发射了先锋10号。1973年,先锋10号经过木星,传回了木星近距离照片;1979年,先锋10号接近土星;1983年,先锋10号穿过海王星轨道,随后不久进入外太阳系朝着金牛座方向前进。2003年,先锋10号传来一个极其微弱的信号,从此便失去联系。如果不出意外,先锋10号将会在二百万年后接近毕宿五——金牛座中最亮的一颗恒星。

1974年12月10日,美国发射太阳神1号进入日心轨道,用于研究太阳的活动。太阳神1号创造了当时人类最大飞行速度记录,达到了惊人的252792千米/小时,相当于每秒钟70.22千米。当然,这个速度也仅仅是光速的万分之二点三。太阳神1号的飞行速度在保持几十年后,被帕克号超越。

执行同样任务的姊妹探测器——太阳神2号于1976年1月15日发射。太阳神2号可以承受很高的太阳辐射,电池在128℃的高温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1976年4月17日,太阳神2号抵达拱点,在当时创造了4343.2万千米的飞行距离记录。

1975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海盗1号。次年的7月20日,海盗1号在火星Chryse平原着陆,成为第一个着陆火星的探测器。1975年9月9日又发射了海盗2号,并于1976年9月3日在火星乌托邦平原着陆。海盗号探测器,主要是进行火星地表温度、风速、风向、磁场等方面的研究,期间意外的记录了一次发生在火星上的地震。

1977年9月5日,美国发射了旅行者1号。旅行者1号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2012年5月,旅行者1号到达太阳系边界;2013年9月13日,旅行者1号进入恒星际空间,但仍然属于太阳系;2014年9月13日,在经历了三十七年的飞行之后,旅行者1号离开太阳系,成为第一个飞离太阳系的人造飞行器,也是至今离地球最远的人造探测器。2027年,旅行者1号彻底和地球失去联系,成为宇宙中的一艘“流浪探测器”。

1989年8月18日,美国发射了伽利略号,主要目的是探测木星。1995年,伽利略号进入到木星轨道,并在同年释放了一个探测器,获取了木星大气层的详细资料。2003年9月21日,伽利略号坠毁于木星表面。

1997年10月15日,美国和欧盟共同发射了卡西尼-惠更斯号,主要目的是对土星系进行空间探测。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号与卡西尼号成功分离;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号在土卫六——泰坦上成功着陆。

1999年2月9日,美国发射了星尘号。星尘号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对彗星成分进行分析。2004年,星尘号飞越维尔特二号彗星,拍摄了冰质彗星图片并收集了彗星尘埃样品。2006年,星尘号成功返回地球,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收集到彗星成分的探测器。

2003年7月7日,美国发射了机遇号。次年的1月25日,机遇号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经历了十四年的工作,机遇号取得了众多成果,发现了火星表面上的陨石、防热护盾岩等等。2018年6月,火星上的一场沙尘暴,使机遇号与地球失去了联系。

2004年3月2日,欧洲发射了罗塞塔号探测器,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彗星物质分析,研究太阳系形成早期的一些状况。在太空追了十年,飞行六十七亿公里,罗塞塔号于2014年11月13日终于追上了一颗仅四公里直径的67P彗星,释放了菲莱登陆舱成功登陆。探测器在与67P彗星同步飞行近两年后,于2016年9月30日撞向67P彗星,结束了十四年半的太空孤独之旅。

2005年1月12日,美国发射了深度撞击号。深度撞击号跟星尘号一样,也是一个用于探测彗星的航天器。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释放一颗三百七十二公斤的铜球,成功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这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与慧星的亲密接触。

2006年1月19日,美国发射了新地平线号,把外星探测目标延伸到了冥王星。新地平线号的发射起始速度极快,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钚放射性衰变为探测器提供能量。2015年7月14日,新地平线号飞过冥王星。在考察冥王星任务结束后,新地平线号继续飞向遥远的柯伊柏带——一个由彗星和其他宇宙碎片构成的中间环带,对两个直径为四十至九十千米的柯伊伯带天体进行探测。

2018年8月12日,美国发射了帕克太阳探测器,对太阳进行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观测。帕克太阳探测器装备了厚达十二厘米的碳复合外衣,可承受高达一千四百摄氏度的炽热和辐射,在最靠近太阳的地方以每小时七十二万公里的速度飞行。这一速度打破了之前太阳神1号创造的飞行速度记录。在发射仅仅七十八天之后便接近太阳,并在2024年与太阳达到最近距离,仅为六百一十六万公里,成为距离太阳最近的飞行器。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陪着哈雷去远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