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汤圆都做成一个形状,怎么分辨得出到底是咸味还是甜味呢?哦,这样好了——我们把甜汤圆做成浑圆形,把咸汤圆做成椭圆形。想吃哪种味道的汤圆,一看就知道。”
爸爸愉快地答应:
“是的,那就开始吧!”
于是,我们一家子围在一起,兴致盎然地做汤圆:搓搓,捏捏,包入馅儿……爸爸妈妈做的汤圆,均匀又漂亮。二哥和姐姐做的汤圆,也算不错。只有我做的汤圆,大的大,小的小,扁的扁,非常难看。
“做汤圆很有讲究——不但要皮薄,里面装的馅儿还要多。——锅里的水已经准备好了,坐在灶下烧柴,轻松又暖和。丽文,快去生火烧水!”妈妈说着,抬头看了我一眼。
我拿起火柴轻轻一划,就把干柴点着了。我望着锅底熊熊燃烧的火,心想:汤圆可以煮起来吃,也可以用柴火烧起来吃——就像烧红苕那样……
“爸爸、妈妈,我想烧个汤圆吃,可以吗?”
妈妈一边做汤圆,一边摇摇头。
“哦,这个——你也想得到!汤圆外皮粘乎乎的,不像红苕、马铃薯的外皮。”
“当然可以。”爸爸微笑着回答,递给我一个扁圆的汤圆,“你拿一个汤圆去试试看。”
“呵呵,一看就知道,这个汤圆是我做的。”
我拿火钳夹住汤圆,往火中一放,就粘满了草木灰。眨眼间,白汤圆变成了灰麻球。锅里的水煮沸了,“咕嘟咕嘟”冒着水蒸汽。这时候,妈妈把筲箕里的汤圆,接二连三地放入滚水中。“咕咚、咕咚……”汤圆接连不断地沉到锅底去了。
不一会儿,汤圆陆陆续续地从锅底冒出来,漂浮在沸腾的水面上。
妈妈拿起汤勺,把浮上来的汤圆舀入碗中,小声数着。
“汤圆熟了,吃汤圆啦!”二哥兴奋地喊道。
“唐小鹰,先给我老妈盛满一大碗汤圆,甜的,咸的,一样一半。我亲自给老妈拿过去,马上就回来!”爸爸说完,给奶奶端去一碗汤圆。
我们一家子围坐在八仙桌上,一人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大白汤圆,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拿竹筷夹起一个浑圆的汤圆,轻轻咬一口,里面的红糖芝麻馅儿就流出来了。
“汤圆好好吃哦!我再吃一碗。”二哥说着,拿起锅铲,往碗里盛汤圆。
“又香又甜的汤圆,再来一碗!”爸爸说着,站起身,朝灶台走去。
“既然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吃汤圆,为什么不多种些糯稻?”姐姐边吃边问。
“糯稻产量不高……”爸爸解释道。
“……”
早餐后,我拿起火钳,把灶膛里烧的那个汤圆夹出来一看,黑乎乎的。先前软绵绵的外皮已经被柴火烤干了,变得硬梆梆的。我拿着它,在灶台上磕碰几下——除去多余的草灰,露出微微泛黄的表皮,咬一口,嘎嘣脆,感觉就像吃锅巴一样。再咬一口,又香又甜。
上午,全家总动员搞大扫除。八姐和姐姐各执一把扫帚,“刷刷刷”地打扫庭院。二哥打扫猪圈、茅房。爸爸舀来米汤,将红底黑字的春联,张贴在门框上。妈妈头戴草帽,手握竹枝笤帚,轻轻地拂过土墙上和屋顶上的烟尘、蜘蛛网。
过了一会儿,妈妈拿起地上的一把高粱扫帚,俯下身子,把扫帚伸进鸡舍里,将那只爱啄人的霸气十足的大红公鸡赶到鸡舍门口。妈妈迅速丢下扫帚,伸手抓住大红公鸡的翅膀,走到屋檐下,拔下一撮鸡毛,拿起一把锋利的菜刀,在光秃秃的鸡脖子上一抹,鲜红的鸡血就汩汩地流进事先搁在地上的碗里。虽然鸡血已经流尽,可那只大红公鸡还在地上扑腾……
大红公鸡的羽毛又红又亮,十分惹人喜欢。我和姐姐赶忙伸出手拔鸡毛,为的是挑选出几根色彩鲜艳的鸡毛,用来做鸡毛毽子。爸爸则喜欢将上好的鸡毛,用来制作鸡毛掸子——摇蜂蜜的时候,可少不了它。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足够几天吃的年菜,并且装得盆满钵满:黄酥酥的油炸鱼、香喷喷的清炖全鸡,滑嫩爽口的炸酥肉,热气腾腾的咸猪蹄炖海带……当美味佳肴备好之后,接下来,就得焚香、烧纸、供神、祭祖、上坟,祈求神灵保佑。
下午,爸爸说:
“孩子们,我们去把屋后的排水沟彻底疏通一下。”
二哥点点头。
“你们先去,我等一下再去!”姐姐说。
爸爸和二哥拿着锄头、箢箕,朝屋后走去。
我跟在他们身后,疑惑地问:
“爸爸,为什么年年除夕都要拿锄头挖屋后的排水沟?”
“因为屋后的排水沟堆积了一层厚厚的淤泥,下暴雨的时候,山洪暴发,水位上涨,就会淹没土墙——你试过把一坨泥巴扔进水里吗?想想会怎么样?”爸爸说着,抬头一望,指着前方,“你们的大伯父子三人,也在那边挖排水沟。”
“我知道了,是不是怕——”
爸爸赶紧对我使了个眼色,提醒道:
“今天是除夕,不能说……”
爸爸和二哥把挖起来的湿土倒在小花园里。我俯身瞅瞅,湿土里面,还有不少蚯蚓哩!它们蠕动着软绵绵的身子,使劲儿地往土里钻。我看着大大小小的蚯蚓,就想起了钓鱼——
金色的秋天,我和二哥把挖到的蚯蚓穿在鱼钩上,丢入井里。接下来,我们就静静地守在井口,目不转睛地观察——井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先是试探性地触碰了几下穿在鱼钩上的蚯蚓,然后小口小口地品尝,饥饿的小鱼们欢快地争抢着来之不易的美食……当鱼儿张大嘴巴,连同穿着蚯蚓的鱼钩囫囵吞下的时候,才知道上当受骗了,可是悔之晚矣!被我们钓上来的小鱼,一个个都鼓着大眼睛,看上去很瘦很瘦。我们问过爸爸才明白,原来井里的鱼儿是涨大水的时候游进去的,井水里没有充足的食物,饥饿的鱼儿只能勉强维持生命……
“妹妹,快来帮忙提泥巴!”二哥大声喊道。
“哦,来了!”
没过多久,姐姐和妈妈也赶来帮忙。我们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终于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疏通了。
除夕夜,我们一家子围坐在八仙桌上,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在等待新年的鞭炮声响起的这段时间,准备足够的零食。妈妈、姐姐和我坐在灶下烧柴。爸爸身系藏蓝色围裙,站在灶台后面,手里握着一把锅铲,低着头,弓着腰,专心致志地炒花生。二哥站在爸爸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锅里的食物。接下来,爸爸将炒熟的花生装进筲箕里,炒完一锅,又一锅——炒豆子,炒南瓜籽,炒玉米花。
这一天,爸爸妈妈做了很多很多好吃的东西,全家人吃饱吃足之后还有不少剩余。为什么呢?为的是图个吉利——因为要“年年有鱼(余)”嘛!我们三个孩子高兴得不得了,一会儿吃这个,一会儿吃那个,居然连一点睡意都没有。
远远近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二哥拿了一串鞭炮,兴冲冲地跑出家门,划燃火柴,点燃引火线。在一阵阵清脆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迎来了新年。随着几声低沉的“砰砰砰”的响声,色彩缤纷的礼花直冲云霄——既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又像绽放的花朵——红的、黄的、绿的、紫的……
“好漂亮的烟花啊!”姐姐大声喊道。
“烟花确实很好看,可就是贵了点……”妈妈望着夜空,喃喃地说。
在那时,放烟花确实很稀奇。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欣赏到难得一见的景观。普通农家根本就舍不得花钱买烟花,大多数人家都会买几串鞭炮回家过年。那些燃放烟花的,不是工人就是商人。
慢慢地,外面的响声变小了。
爸爸催促道:
“大家都快去睡吧!新年的第一天,可不能赖床的哦!”
二哥坐在床沿上,一边脱鞋,一边小声地背诵: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按照惯例,“大年初一要吃素”这一整天,既不能动刀子,又不能吃荤菜。那些吃剩的大鱼大肉,一定要等到新年的第二天才可以接着享用。倘若是嘴馋等不急的话,可以熬到零点过后,再大快朵颐。
正月初一,我们都起得早。大家见面先说“新年快乐!”“过年好!”,然后跑出家门放鞭炮。鞭炮响过,待冷却后拣出哑炮,倒出里面的火药,用火一点,“呼啦”一声就燃起来了。
爸爸拿了水桶,挑回一担古井里的“银水”,“哗啦——哗啦——”倒进水缸里。接下来,就是做汤圆吃。早餐后,大家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每个人的脚上,都穿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爸爸穿着深灰色的中山装,妈妈穿着天蓝色的翻领外衣,黑长裤。姐姐穿一身公安蓝的衣服。二哥穿一套军绿色的衣服。我穿着灯芯绒红外套,格子花长裤。
爸爸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妈妈,愉快地说:
“我们两个大人穿的衣服很合身,孩子们穿的衣服,都偏大了些。”
妈妈立即对爸爸解释:
“因为娃娃们都在长身体,所以我就多扯一点布料,特意让裁缝师傅做大些——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多穿几年。衣裳长点好,免得把腰露在外面。裤脚长了,可以卷一卷。如果孩子们穿的衣服,刚好合身,到了明年……”
“嗯,有道理。唐小鹰,在这些方面,你确实做得非常好!”说完,爸爸转过头,微笑着说:
“孩子们,快过来!发压岁钱啦!”
“哦,来了来了!”
“岁岁平安,年年有余!我给三个孩子,每人发伍角钱。你们想买什么,就去买。”爸爸说着,把几张崭新的钞票发到我们手里。
我们三个孩子拿着各自的压岁钱,高兴得手舞足蹈:
“哦,发钱啦!发钱啦!过年好安逸——有好吃的,有好玩的,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感觉好幸福哦!”
爸爸抓起一把炒花生,边剥边说:
“你们真的很幸福——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自从包产到户下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再也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嗯,我们的国家政策多好啊!将来,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妈妈愉快地点点头:
“是的。过去的生活,真的不容易——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全家人只分得一箩筐粮食,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终于熬过来了!现在,我们家里的稻谷都堆成了金山,玉米装满大筐小筐,窖藏的红苕少说也有一两千斤。呵呵,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了……”
姐姐提议:
“弟弟、妹妹,待会儿,我们一块儿去公社买气球,好不好?”
我和二哥齐声答应:
“好好好!”
二哥想了想,说:
“嗯——姐姐、妹妹,我们是不是应该叫上八姐和九妹,一同去买气球呢?”
我们姐妹俩几乎同时脱口而出:
“那还用说,人多才热闹嘛!”
爸爸沉默片刻,关切地嘱咐我们三姊妹:
“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特别多。你们要注意安全,早点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