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是一位 60 多岁的老者。
无山子:亦号上阳子,俗名卓晚春,是中国道教的知名人物,为明代道士。
自幼孤苦,在街市上行乞。据传他八岁时就擅长算筹,所说的吉凶祸福都能准确无误。十四岁便能作诗,十六岁擅长草书。当道之人听闻他的名声而召见,他却能与之平等行礼。
每次获得财物,都会施予他人。有好的衣物,就随手脱置在道旁,任由他人拿走。有人邀请他,如果稍有不合他的心意,即便对方准备了豪华的筵席,他也不会前往。
平时总是光着双脚,身着黑麻布裙,即便在寒冬霜夜,也必定露宿在石头上。时常在溪水中沐浴,每天饮水十余杯,说“这是漂洗我的紫金丹”。有人向他请教问题,他的回答都奇异诡谲,令人难以理解。
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后逝世于杭州净慈寺。卓晚春修习内丹,其种种神秘奇异的言行,在当时福建莆田一带流传甚广,人们称他为“小仙”。
“……”
又是个神主分身。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自动传入他的脑海,唤起了前世的记忆。
卓晚春恭敬地向张路平行礼,然后前往传送阵去了地仙界。
第三人,是一位 40 多岁、长得五大三粗的大汉。
王文卿(1087–1153),一名俊,字道安,号冲和子,又被称为王侍宸。生于南丰县城东内外神龟冈。他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道士,也是神霄符箓派的创始人。
王文卿自幼聪慧,“卓异不凡,事亲以孝闻”,怀有“方外之志”。自幼仰慕道术,自称“红尘富贵无心恋,紫府真仙有志攀”。
年长后外出寻仙学法,游历数年后,回南丰军峰山秘密修习大洞回风合景之道。曾自称得遇火师汪君,习得飞章谒帝之法,后来又在金陵清真洞谒见雷母,获得雷书。
从而能够以五雷法驱使鬼神,祈求雨停天晴,诛杀邪祟,斩杀妖魔。
神霄派在宋代得到了宋徽宗的器重,宋徽宗敕授王文卿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视朝请大夫、冲虚通妙先生。
元代,王文卿被加号为“冲虚通妙真人”,元至顺三年夏,又加赐为“冲虚通妙灵惠真人”。
其著作有《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玄珠歌》《雷说》《侍宸诗诀》。
王文卿回到南丰家乡之后,将雷法传授给黎川人高子羽,高子羽传给临江徐次举,徐次举传给金溪聂天锡,传到临川谭悟真时,神霄派的名声大振。
王文卿仙逝后,归葬于神龟冈,后人在神龟冈妙灵观侧建有王侍宸祠。
作为道教神霄派的创始人,王文卿的功法《雷说》,自动传入他的脑海:
夫雷霆者,天地枢机。天枢地机,名枢机二台,位列东西,总摄雷霆七十二司。
阳雷、阴霆;枢阴、机阳;雷善、霆恶。雷善生气,霆恶煞气。生气煞气,二气总会,有激剥之厉。
雷之妙者,东三南二,北一西四,中五戊己归中,大数之祖。雷属坤土,坐镇中宫。雷霆为上帝号令者,察天地之中气,所以专杀不正邪恶。
“ ……”
冲和子,恭敬地向张路平行礼,然后前往传送阵去了地仙界。
第四位是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看起来也就 20 岁左右。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如丝般柔顺,微微飘动着,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蔡文姬(177 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人。她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乃华夏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诗人、文学家。
蔡文姬身为汉代文学家蔡邕之女,有着深厚的家学底蕴。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她自幼耳濡目染,不仅博学能文,善诗赋,还兼具辩才与音律,童年可谓幸福美满。然而,时局的变幻,无情地打断了这份幸福。
蔡文姬的生活轨迹与东汉末年朝代更迭、混乱不堪的时局惊人地相似。其父亲离世后,关中地区又爆发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
蔡文姬也随之加入难民的队伍,四处流亡。彼时,匈奴兵趁乱打劫,掳掠百姓。一日,蔡文姬遭遇匈奴兵,被其抢走。
匈奴兵见她年轻貌美,便将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自此,她成为左贤王的夫人,左贤王对她宠爱有加。她在南匈奴一住便是十二年,虽说已习惯匈奴的生活,但对故国的思念从未消减。
她的《悲愤诗》以血泪书写自身的坎坷经历,同时也成为汉末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在战乱的年代,生灵涂炭,百姓遭殃。被乱兵掳掠,辗转流落南匈奴十二年的蔡文姬,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幸得后来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将她从匈奴赎回。
她的遭遇折射出时代的悲哀,她堪称时代女性的代言人。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此诗被视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
“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独树一帜。
“……”
又是一名神主分身,这位神主竟是女子。
蔡昭姬《悲愤诗》,自动传入他脑海。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
蔡昭姬,恭敬地向张路平行礼,而后前往传送阵去了地仙界。
第五位是一名朝气勃勃的年轻人,十七八岁的模样。
赵归真(?~846),华夏道教名人,唐代道士。
唐武宗皇帝喜好神仙奇异之术,因而全国范围内的道流和方士,来京城者众多。
赵归真探究道家奥妙玄机,制取铅汞,见之者无不敬畏。
他又请求皇帝于宫禁之中修筑望仙台,高百尺,认为如此可驾鸾驭鹤,约定日期而往上清。
他常言:飞炼必得生银。
皇帝遂下令派人至乐平山开采收集,不久又大规模役使劳工,然开采所得皆为质地粗劣的石头矿石,生银无从获取。
赵归真便斋戒祭祀数日,将皇帝的书札送至岩洞。
忽然有一老人拄杖而来道:“山川宝物,为有道之人而出;何况圣明之君主将修行道术作为己念,此怎会感应不到?尊师勿忧,明日必应汝之请求。”
言罢而出,无人知晓其所往。
此夜,有若雷之响,山上之矿敞开数十丈,银液喷涌而出,与进献给皇帝使用之数量相符。
宫中修炼者众多,外界鲜知其法术。
还有金陵人许元长、王琼,善画符变化,近乎役使鬼神。
会昌年间,皇帝下令将他们召至京城,令其出入宫廷。
唐武宗对他们言:“我闻前朝有明崇俨,善用符箓,常取罗浮山之柑子,以供皇帝食用之水果。万里路程,一去一回,仅用十余日。
我师之法术难道不及先朝之法术,汝等不能与明崇俨媲美乎?”
许元长起身辞谢道:“臣所受法术,尚未达玄妙之境,如跋山涉海,恐欺圣德;但千里之间,臣可一日不到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