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百花楼的秘密 - 2
书名:大明祭 作者:郑治 本章字数:3430字 发布时间:2021-01-31

 

“大公子,不必烦躁,且先品尝一下这新到的洋烟。”

不知什么时候,沈敏已拿出两只精美的石楠根烟斗,装满金灿灿的烟丝,递给温言,两人用火折子点燃烟丝,先是大大地猛吸一口,接着又把一大口烟吐到空中,两人对视一眼,一时都是无比的满足和刺激。

 

“大官人,依你之见,我等该如何对付杨国栋那厮?”

两人重又坐好,温言见沈敏一脸淡定,便率先发问。

“登州乃咽喉要冲,绝不可再让这厮待在登莱!” 沈敏吐了口烟,恨恨说道,“为今之计,我等当尽快设法,将这厮调往他处。”

“总兵的调遣全在兵部,我等怕是一时难以措手吧……”温言听了,一时倒也颇感棘手。

“大公子怎么忘了?皇上命内阁、六部九卿会推新任兵部尚书,此不正是我等的机会吗?”

“昨日听我家老爷子下朝回来说,此事好像尚未议定,目前主要就是两个人选,一个乃是那先帝的老师,前任大学士孙承宗;另一个则是前任辽东经略王在晋,大家意见不一、争执不下,这几日怕就要上报朝廷,请皇上裁夺了。”

 

沈敏听罢,沉思半晌,好半天才又说道:“孙承宗此人一不爱财、二不好色,听说当年魏忠贤想要与他结交,这老头儿都不理不睬,我们又怎么能搞得定他呢?再加之此人与袁崇焕交厚,他与袁崇焕,乃有师生之谊,如让他入主中枢,只怕将来会对我东江多有不利,此时万万不可让此人回朝!”

“大官人所言极是!”温言重重点了点头,“王在晋嘛……听说此人素有野心,一心想着入阁,只是当年他在辽东与袁崇焕、孙承宗意见不合,孙承宗上奏先帝,将其撤换,自此,王在晋便与孙承宗、袁崇焕结下怨恨。听说他这几年在南京,颇不得志,常与人言及当日辽东之事,每言关外五城、七十二堡皆他所复,而孙承宗尽夺其功,言语间甚是愤恨不平,如果此人能入主兵部……对我等…倒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听说此人对东江倒也一向亲近…”温言吐了口烟,又接着说道:“据说当日前任登抚武之望与毛帅不和,朝中也多有大臣对东江不满,倒是此人肯为毛帅说话,对皇上讲,“海外情形,毕竟毛帅勘得透。”对于东江“移镇”之事,此人也不似王永光、阎鸣泰、袁崇焕等人那般积极,如让他主管兵部,对我等确实十分有利!只是…只是我们…又如何才能保证让王在晋入主兵部呢?”

 

沈敏眉头紧锁,用牙咬着烟斗,又咂吧了半天,突然灵机一动,转头对温言说道:“看来此事…还是要请你家老爷子出马啊。”

“如何出马?”

沈敏神秘地微微一笑,“听说近来…首辅李国普李阁老的日子可不好过啊……”

“此事和他有什么关系?”温言一脸茫然,不解地问道。

 

“魏阉倒台已有些日子了,现皇上大位已固,正是要大展身手的时候…...”沈敏不慌不忙,又点上一斗烟,“皇上对阉党恨之入骨,早欲将其一网打尽,内阁大学士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人,俱是魏阉一党,皇上初登大位,根基未稳之时,对此四人还尚能忍耐,而如今却早已是厌恶至极,故此,才在数月之内,将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三人尽皆罢黜,现此四人,仅剩李国普一人,表面上,李国普虽然还占着首辅的位子,但是,近来李国普已饱受众臣攻击,离回家…怕也就是眼巴前的事儿了。”

话到此处,沈敏又稍作停顿,抬起头,望着温言说道:“这个时候,便需要请你家老爷出马,劝说李国普,让他向皇上极力推荐孙承宗,原官起复,主管兵部!”

 

“不是要保举王在晋入主中枢吗?为什么反要让李国普向皇上力荐孙承宗?!大官人这是何意呢?” 温言越听越糊涂,脸上一片茫然。

 

“哈哈,哈哈……此中玄机,大公子还没有想到吗?”

沈敏先是得意地笑了两下,接着,才又解释:“我正是要他去极力推荐!大公子你想,皇上对李国普现正是日益厌烦,他保举何人,皇上便不喜何人;他保举的越是起劲,皇上便越是起疑,如此,他岂能如愿?哈哈,哈哈……待到廷议之时,先是诱他力荐孙承宗,只要皇上生疑,温老爷便可果断出手,直击要害!魏忠贤、李国普、孙承宗、阎鸣泰俱是北直隶保定府人氏,此四人乃是乡党,且罪臣阎鸣泰,当年便是由孙承宗力保,才得以出任辽东巡抚;且孙承宗也被人多有攻讦,先是有“柳河之败”,后有劳师靡饷、任用马世龙等贪官庸才、贪污粮饷等种种事情,皇上但闻得这些,他孙承宗还能回朝吗?哈哈,哈哈……”

 

“高!大官人神机妙算,实在是高!”

听到这里,温言恍然大悟,禁不住抚掌大笑、连声赞叹,“李国普纵是神人,他也定然识不得大官人妙计!这正是“欲擒故纵,引君入彀”,哈哈,哈哈……”

 

“温老爷如能助王在晋入主兵部,又力压孙承宗,实实是替王在晋出了一口恶气,王在晋承温老爷之情,定然心怀感激,到那时,温老爷再请他王在晋将杨国栋调离登莱,岂不是易如反掌吗?”

 

“正是!正是! 只是…要调走杨国栋,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才好掩人耳目……”

“理由嘛…便有那现成的,现福建、浙江,东南沿海一带,海盗横行,郑芝龙更是称霸一方,我等便可以此为理由,让王在晋将杨国栋调往浙江,让他去和郑芝龙那帮海盗打交道去吧。

另外,前几日,王国兴已从东江回京了,我家表兄已和宫中打好招呼,大家内外联手,还怕他杨国栋逃出咱们的手掌心吗?”

 

“好!好!大官人妙计! 哈哈,哈哈……”

沈敏说罢,得意洋洋,温言赶忙又是一番夸赞,两人面对面、眼对眼,又一起放声大笑起来……

 

“对了,再过些日子,便是皇后的千秋节了,我等还当多备些丝货,送入宫中。”

“这个是自然,我早已让人备好,这几日便让他们送进宫去。”

温言端起桌上的茶碗抿了一口,又扭头说道:“尚衣监的周公公说,上次送去的那批货,周皇后、田妃、淑妃几位娘娘都是赞不绝口,宫里已给各织造局、尚衣监、针工局等处都吩咐了,以后这龙袍、凤袍,还有宫中的其它用处,一定是要用咱们的“七里丝”才好。”

 

两人又扯了几句闲话,沈敏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扭头向温言问道:“梁家兄弟现在何处?”

 

“廷翰三月份已升任湖广按察副使,离京前,便是小弟召集的一帮故交好友,在百花楼给他摆酒饯行,你当时正去了东江,故而不知;廷栋现还在河南老家,他是去年十一月离的京,记得廷栋走前,咱们四人不是还一起喝了顿闷酒吗?”

 

“对,对,我竟一时忘记了……”沈敏轻轻拍了一下额头,接口说道:“廷栋那时本在永平兵备副使任上,不成想,其顶头上司——永平兵备道张春那厮,却故意与他为难,威胁要查什么“抚赏款”,廷栋一时气愤,便提请回家守制,暂避风头,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廷栋也该回京做些事情了……”

 

两人所说的“梁家兄弟”,乃是河南开封府鄢陵人,大哥梁廷栋,弟弟梁廷翰,均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出身,其父梁克从,与温体仁乃同年进士(万历26年),后官至太常少卿。沈敏、温言、梁氏兄弟均出于官宦之家,少年时便通家交好,及长,四人更是气味相投,常结伴嬉游、叱咤京城,世人一时呼其为“京城四公子”。

 

“大官人怎么突然想起梁家兄弟了?” 温言颇感纳闷儿,也不知沈敏又要做什么打算。

“哦…没什么…”沈敏轻轻答道,“只是刚才我突然想到,那袁崇焕不久便要督师蓟辽,不知他对东江下一步会有何动作,如他再提“移镇”之事,只怕对我等会十分不利……看来,在辽东…咱们也该设法安排一个自家兄弟了……”

“大官人的意思是…...让廷栋去辽东?”

“正是此意!”

沈敏重重点了点头,“廷栋久在边关,精通辽事,又是你我自家兄弟,且廷栋与袁崇焕有同年之谊(作者注:袁崇焕、梁廷栋同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出身),廷栋去辽东,必可大有前途,有他在袁崇焕身边,自然对我们今后是再好不过了。”

 

“对!大官人想的周到,我们这就该给他去封书信,还要再请兵部发一道文书,召他进京!”

“好,那就有劳大公子了,哈哈,哈哈……”

 

两人计议已定,差不多已是戌时三刻了,沈敏又亲密地对温言说道:“今日请大公子过来,还是要请你看场好戏哩…”

“哦,什么好戏?”温言听了,顿时两眼放光。

“前些时日我从杭州请来的南戏班,昨天已经到京了,他们新排了几出戏,这几日便要请大公子好好欣赏欣赏……”

说着,沈敏便拍了一下手掌,唤进屋外伺候的下人,沉声问道:

“前面准备的怎么样了?”

“回大官人,前面都预备好了,就单等大公子和大官人过去开锣了。”

 

“好!”沈敏答应一声,便又亲昵地招呼温言:“今晚为兄特地为大公子点了一出《连环记》,凤仪亭吕布戏貂婵,英雄美人…曲好,故事也好,最妙就是那个扮貂婵的伶官,啧啧…二八年华,那扮相,那身段...别提有多美了……”

沈敏一通言语,撩拨得温言心头有如猫抓一般,温言早已按捺不住,一个劲儿地连声催促:“哥哥莫要再耍逗小弟了,时候不早,大官人,咱们这就赶紧过去吧……”

“好!大公子,请!哈哈,哈哈……”

说着,两人便一起出得屋来,跟着两个打着灯笼的下人,一路并排向百花楼走去……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明祭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