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夫人手中的《乐经》轻轻翻到第三十四页,随后便接着继续念道:
“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邹锦程的脑海瞬间又一次自动翻译出了其含义,明白意思后,邹锦程那脸上已然是轩轩自得、洋洋得意的神情了。
大概的翻译内容如下:子夏回答说,现在先来谈谈古乐。
古乐演奏时,舞者们前进、后退的步伐整齐划一,所展现出的音律中和、正大且气势宽广。
像弦、匏、笙、簧这类乐器,都会等待着配合拊鼓的节奏,然后才一同奏响。
开始演奏时,会以鼓来体现文治方面的内涵,而到演奏结尾处,则以铃来展现武功的元素。
不管是表现文治还是武功,都会用“相”这种乐器来把控节奏。
在演奏节奏较快的部分时,就会用“雅”来增强气氛。
君子们借助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它们来讲述往昔的事迹,进而达到修养自身身心、使家庭和睦,乃至让天下安定太平的效果,这便是古乐所蕴含的道理所在。
董老夫人看着宝贝孙子那又进入欢乐状态的表情,依旧耐心地进行翻译,口中念着相应的内容,虽然并未出声描述,但神情专注而认真。
邹锦程呢,此刻正得意洋洋地想着,如今自己有了灵识,那自己的音波功肯定能更进一步了呀。
可这灵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难道是因为得到了仓颉圣人传承,所以才自动出现的吗?邹锦程心里满是这样的疑惑,却一时也找不到答案。
董老夫人手中的《乐经》又被翻到了第三十五页,她看了一眼正洋洋得意的孙子,接着往下念道: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非,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
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问何如。”
邹锦程的脑海再次自动翻译出了意思,整个人也变得兴致勃勃起来。
大概的翻译是这样的:现在再来谈谈新乐。
新乐演奏时,舞者前进、后退的动作参差不齐,充斥着放纵、邪恶的声音,容易让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
而且还伴有各种怪异滑稽的杂耍表演,男女混杂在一起,全然不顾父子之间应有的尊卑秩序。
一曲演奏完毕,人们根本不明白它要表达什么,也没办法通过它来讲述古代的事迹,这就是新乐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呀。
现在您所询问的是乐的道理,可实际上您所喜好的不过是单纯的音的享受罢了。
要知道,乐和音二者之间,看似相近,实则有着本质的不同呢。
魏文侯听后便问道:冒昧问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董老夫人看着宝贝孙子那兴致勃勃的模样,心里也觉得开心,于是继续耐心地翻译着《乐经》的内容。
邹锦程则是兴致勃勃地在心里给奶奶加油,同时,受《杀戮一剑》的启发,他的脑海中开始出现了音波画面攻击的情景,
仿佛看到了自己音波功提升后的厉害模样,这让他愈发激动和期待起来。
董老夫人手中的《乐经》翻到了第三十六页,她又看了一眼身旁的孙子,接着继续念道:
“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烘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
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邹锦程的脑海自动翻译出了含义,整个人已然是喜逐颜开,仿佛喜从天降一般。
其大概的翻译内容为:子夏回答说,在古时呀,天地间的一切都顺遂如意,四季交替正常有序,百姓品德高尚,五谷丰登,
灾祸不会发生,也没有什么怪异不祥的征兆,这样的状态就叫做“大当”。
在这样的情况下,圣人们出现了,他们制定了父子、君臣之间应遵循的关系,并以此作为社会的纲纪。
当这些纲纪都确立端正之后,天下便得以安定太平。
天下安定了,然后才开始制定六律,调和五声,谱写曲调用来歌唱,创作诗篇用以颂扬,这些都被称作“德音”,而所谓的“德音”就是乐呀。
就像《诗经》里说的那样:“让德音相互应和吧,我们的德行便能得以彰显发扬,越是彰显发扬,影响就越大,能让人们受到教化,
懂得分辨好坏,进而领导这个国家,引领人们友爱和睦地走上光明大道,就如同文王一样,他的德行毫无瑕疵,
已然受到了上天的赐福,并且这福泽还能延续到子孙后代身上呢。”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呀。
而现在您所喜爱的,恐怕就是那种让人沉溺其中的音乐吧。
董老夫人看着宝贝孙子喜逐颜开的样子,自己的脸上也满是乐呵呵的笑容,手上不停,继续耐心地翻译着。
邹锦程此刻真可谓是喜从天降,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音波功在脑海中已经能够呈现出音波画面攻击的形态了,感觉这功法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心里别提多兴奋了。
董老夫人手中的《乐经》翻到了第三十七页,她看了一眼孙子,接着往下念道:
“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
邹锦程的脑海自动翻译出了意思,脸上呈现出闲云野鹤般悠然、闲情逸致的神情。
大概的意思就是:魏文侯插入话题问道,冒昧问一下,那种让人沉溺其中的音,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董老夫人看着宝贝孙子这般闲情逸致的样子,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继续专注地翻译着手中《乐经》的内容。
而此时,全家人都有点愣愣地看着床上的邹锦程,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有什么值得这么高兴的呀?
也没见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呀,可邹锦程却一副乐在其中的模样,实在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另一边,邹锦天一边和七弟邹锦硕套近乎,一边不忘观察着床上的小弟邹锦程。
他心里想着,经过自己好好调教,这小弟绝对是哭丧的好苗子呀,看他这一哭一笑都能收发自如的样子,以后肯定有出息呢。
董老夫人手中的《乐经》又翻到了第三十八页,她看着孙子,接着往下念道:
“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
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箎、此六者,德音之音也。
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邹锦程的脑海自动翻译出了含义,脸上立马变得眉开眼笑,还忍不住拍手称快起来。
大概的翻译如下:子夏回答道,郑国的音乐繁杂而放纵,容易使人的意志也跟着变得放纵起来;
宋国的音乐过于柔媚,会让人意志消沉;
卫国的音乐节奏急促,容易扰乱人的心神,使人意志烦乱;
齐国的音乐则显得古怪,会让人变得傲慢无礼。
这四种音乐呀,都是只注重满足人们在声色方面的享受,
却对人们的德行修养有着极大的损害,所以在祭祀的时候是不会采用它们的。
《诗经》里说:“庄严肃穆、和谐美妙的音乐奏响,先祖们便能听到。”
所谓“肃”,就是庄严肃穆的意思;
“雍”呢,代表着和谐和睦。
要是能够做到庄严肃穆且和谐和睦,那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作为君主呀,只要谨慎对待自己喜好和厌恶的事物就好了。
君主喜好的事情,臣子们就会去做;上面的人怎么做,百姓们就会跟着效仿。
《诗经》里说的“引导民众其实是很容易的”,就是这个意思呀。
而后,圣人制作了鼗、鼓、椌、楬、埙、箎这六种乐器,它们所发出的都是德音呀。
再加上用钟磬竽瑟来与之配合演奏,拿着干戚旄狄随着音乐起舞,这样就可以用来祭祀先王的宗庙了,也可以用来在接待宾客时相互敬酒、回敬等增进情谊,
还能够使官职的高低、身份的贵贱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更可以用来向后世展示尊卑长幼的秩序呢。
董老夫人看着宝贝孙子眉开眼笑的样子,满意地点了点头,手上继续翻动着《乐经》,耐心地往下翻译着。
邹锦程的脑海中不断出现音波画面,而且已经能够自动演练攻击的情景了,他暗自思忖,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灵识在发挥作用吧,
多亏了从《杀戮一剑》那里获得的启发呀。他心里想着,今后可得多多回忆前世所知晓的功法秘籍,
说不定对自己的音波功会有更大的帮助呢,这样自己就能变得更厉害了。
董老夫人手中的《乐经》翻到了第三十九页,她看着正拍手称快的孙子,接着往下念道: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
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
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
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
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
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功,动以进众。
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枪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邹锦程的脑海自动翻译出了意思,整个人已经是笑容可掬,心花怒放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