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伏熊之始
王喆打败狄酒巷后,马不停蹄的赶回老宅,得知丁井一郎已经倒在杨光的剑下,心中的石头才算落地。
这场战斗中,众人都不同程度的受了伤,经过治疗后修养了一个多月,大家陆续痊愈,只有陈皮与张冬仍然感到四肢绵软,行动困难。
王喆担心他们会留下后遗症,便使用“外观”来检查他们的身体,一看之下,王喆发现二人的经脉断断续续,似有还无,想来是在与丁井一郎的战斗中被其狂暴的内息震伤了。
为了给陈皮与张冬修复经脉,众人遍访名医,却都束手无策,正在一筹莫展之时,秦伯的到来打破了僵局!
秦伯以针灸续脉法,将二人的十二正经行通修复,但是,若想将损伤的奇经八脉也恢复如初,则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
王喆与秦伯久别重逢,心中十分高兴,当下便邀请秦伯与大家一起去撸串儿,他们来到“喝丢一只鞋海鲜烧烤大排档”。
叶圆站在大排档的门口,望着门头,感慨万分,这里正是他和王喆初次相遇的地方,当初自己命悬一线,是王喆用一个啤酒瓶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王喆不仅救了他的命,还在他精神最脆弱的时候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
随后,他们认识了陈皮,张冬,赵勋,杨光还有林曼。
四运使性格迥异,表面上功利市侩,猥琐狡黠,实则个个古道热肠,身手不凡。
林曼天生丽质,芳菲绝俗,却并不是个花瓶,她心思缜密,头脑过人,大家每次行事都能够化险为夷,均与她精密的策划息息相关。
众人一路披荆斩棘,不仅破获了Q市大型人口失踪案,还捣毁了神秘组织生产实验机器的加工厂。想到这里,叶圆不禁嘴角上扬,和这些同伴在一起的生活,真是跌宕起伏,惊险刺激……
一群人围着烧烤炉大快朵颐,王喆一面与秦伯对饮,一面向秦伯讲述着自他们分别以来所经历的种种,秦伯边听边不时的点头,对王喆的处事办法表示认可。
陈皮与张冬为了感谢秦伯以针灸帮他们续脉,纷纷起身向其敬酒,言语间,王喆发现,在场的人除了自己和赵勋之外,其余的人竟然与秦伯素不相识!
王喆不禁将秦伯当初交给他的银币摆在桌面上好奇的问道:“既然四运使有三位都不认识您,您当初为什么那么笃定的认为只要我拿出银币他们就肯帮我呢?”
四运使闻言也十分好奇的说:“没错,我们互相询问过,确信这枚银币之前并未见过,可是为什么见到它后,心里却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秦伯望着银币上的熊状图案,轻叹口气,缓缓道:“事已至此,也该让你们知道真相了,其实如今所发生的一切,都在一个人的预见之中,这人便是我的师父,‘秦九公’。”
众人听闻此话,既感到好奇,又觉得匪夷所思,纷纷撂下手中的啤酒和肉串,想要听听秦伯如何为这种说法做出解释。
秦伯整理了一下思绪,随后,便将一段奇异的往事展现在大家面前。
民国初年,国家极力提倡全民习武,以御外辱,因此,武术在民间顿时成为了举国上下备受推崇的体育项目。
1919年2月,中华武术会在上海成立,该会以“发抒道德,锻炼体魄,起衰振弱,互相辅助,服务社会”为活动宗旨,因此成立之初便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商界,学界,联合会乃至孤儿院等多方单位都与其建立了联系,经常邀请武术会到场进行教授或表演,此等环境下,两位酷爱武学,天赋异禀的青年不期而遇,一个是“秦九”另一个叫“薛天”。
这二人皆是身手不凡,绝艺加身,初次见面便彼此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他们志同道合,平日里时常互相切磋,交流武学上的心得,从而取长补短,去粕存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二人已将自身所学尽数授予对方,这使他们的修为产生了质的飞跃。
但他们并不满足,怀着对武学更高境界的追求与渴望,他们相约各自去江湖上历练一番,十年后重逢时再一起分享彼此修行的成果,二人自此分别,开启了他们的江湖之路。
薛天为了提升修为,遍访名师,多方求教,但当时的武林,门户之见极重,固步自封,各自为政,多数武师只将真才实学教授给嫡传子弟,有的甚至带入棺椁,诸多门派绝技因此失传。
薛天求教无门,四处碰壁,愤懑之余决定私底下向各门各派逐一发起挑战,意在从实战比武中汲取经验。
因为是私下挑战切磋,胜负结果不会被公之于众,所以受邀的门派纷纷接受。薛天每到一处便如法炮制,数年间走遍大江南北,已然百炼成钢,将一身武艺修得登峰造极。
这段光景,秦九则跨名山,越大川,舆情山水的同时,还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磨练着自己的意志。
某日,秦九在山中遇到一人,这人仙风道骨,自称身怀异术,想要收秦九为徒。秦九颇感诧异,他觉得二人初次相识,交谈不过三句话,对方便要收自己为徒,莫不是四方行脚的骗子觊觎他身上的财物?
对方看出了秦九的心思,口中念道:“医不叩门,师不顺路。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虽宽,只渡有缘之人。”
秦九闻言,顿时开悟,当即打消疑惑,俯身下拜,就此隐入山中,求道修术。
转眼间,十年之约已到,重逢的秦薛二人皆习得一身惊天艺业。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爱国志士踊跃参战,各地武行以“国术救国”为宗旨,纷纷组建起抵御外敌的队伍。
秦九与薛天苦修多年,如今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二人一拍即合,立刻加入了当地的国术救国大队。
随着战争的越发焦灼,身边的战友陆续牺牲,秦九敏锐的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些战场上的敌人即便不会武功,也要比一般的武人强悍许多,因为他们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并且使用的,都是直取对方性命的招数,无论通过什么手段,将对方杀死才是他们的目的,这与江湖上的比武切磋根本不是一个性质。
所以想要提高对敌人的击杀效率,需要组建一个新的团体,这个团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是武者中的精英,运用简洁有效的杀人技巧,出其不意的发起袭击,从而击杀敌人。
同僚们得知秦九的想法,纷纷表示赞同,并决定给这个即将精英齐聚的团体起一个名称,秦九想了想道:“正所谓,分威法伏熊,我们行事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备出击的熊,分威,就是要把自己的实力和神威隐藏起来,在猎物麻痹大意的状态下趁时出击,从而取胜,这个团体,就叫’伏熊’如何?”
众人闻言,皆拍案称绝,经过层层筛选,有八十一名好手脱颖而出,这些人便组成了“伏熊”的雏形。
经过薛天的提议,众人一致推举秦九为 “伏熊”的带头人,秦九将自身和这八十一名好手的特长与绝艺统筹整合,改进完善,从而创造出一套简洁完美的击杀系统。
“伏熊”成员将其运用于实践后,立即在战场上发挥了奇效,多次重创日军骨干机构。而秦九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其行事果断,出手狠辣的作风令敌人闻风丧胆,唯恐避之而不及。
抗战期间,“伏熊”在不断吸纳成员和改进完善的同时屡立奇功,爱国同僚为了表达对秦九的敬意,都尊称他为“秦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