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夫人将手中的《乐经》翻到第十页,接着说道:“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邹锦程的脑海中瞬间自动翻译出内容,待明白意思后,邹锦程笑逐颜开。
其大概意思为:
伟大的音乐与天地一样和谐,伟大的礼仪与天地一样有秩序。
因为和谐,所以能让万物各安其位、不失其性;
因为有秩序,所以能用来祭祀天地。
人间有明确的礼乐制度,阴间有敬奉的鬼神信仰,如此一来,四海之内的人都会相互尊敬、彼此友爱。
董老夫人看着宝贝孙子的表情,不紧不慢地耐心翻译:“
大乐和天地一样协和,大礼和天地一样调节,
因为那样协和,所以能够概括一切事物的本质,因为那样调节,所以能够用来祭祀天地……”
邹锦程喜不自禁,在心中不断呐喊:我的金手指……邹锦程感觉自己的音波功似乎就要抓住关键了。
董老夫人又将《乐经》翻到第十一页,看着宝贝孙子期待的眼神,继续念道:“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
邹锦程的脑海再次自动翻译,明白意思后,邹锦程心花怒放。大概意思是:
礼,是针对不同的事情,使人们相互尊敬的规范。
乐,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人们相互亲近的艺术。
礼和乐的内在精神是相同的,所以英明的君王都沿袭传承。
因此,礼和乐的内容要与时代相适应,名称要与功绩相匹配。
钟、鼓、管、磬、羽、龠、干、戚,这些是演奏音乐的器具;
屈身、伸展、俯身、仰身、排列的行列、活动的范围、舒缓和疾速的节奏,这些是乐舞的表现形式。
簠、簋、俎、豆等礼器以及相关的制度、规定,是行礼的器具;
登堂、下堂、转身、袒露上衣、掩好上衣,这些是礼仪的表现形式。
所以,懂得礼乐内在精神的人能够创作礼乐,了解礼乐表现形式的人能够传承礼乐。
创作礼乐的人被称为“圣”,传承礼乐的人被称为“明”。
“明”和“圣”,说的就是传承和创作。
董老夫人看着宝贝孙子心花怒放的样子,满心喜悦,耐心地翻译:“礼,是规定尊卑贵贱的差别,使人们互相尊重的……”
邹锦程喜出望外,心中不停地呼喊:金手指,我的音波功,就差一点点,差一点点,我就抓住了。
董老夫人把《乐经》翻到第十二页,看着宝贝孙子喜出望外又充满期待的眼神,继续说道:“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哎哟喂,大家都在呢?”
心情正澎湃的邹锦程,突然被这一句话打断,忍不住爆了句粗口:“雾草”。
邹锦程一看奶奶正惊讶地看着自己,赶忙捂住小嘴,那意思是在说不是自己说的。
而此时的董老夫人,脸上却露出狂喜之色,仿佛在说:我都听见了,你就别装了。
她手上的《乐经》都忘了继续阅读,虽然孙子这句粗话有点粗俗,但她更在意的是孙子竟然开口说话了。
其余几人这时也反应过来,纷纷往门口看去。
刚才大家都专注于《乐经》,没注意有人来了。
初霞惊喜地说道:“邹锦天,你回来了?”
邹锦航和邹锦枫一看是三弟,脸上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仿佛在说:你惨了,你完了。
他们知道,平时奶奶最讨厌读书的时候有人打断。
大家同时看向董老夫人,邹锦天看着二哥和大哥的表情,意识到自己可能闯祸了,紧张地朝奶奶的方向望去。
此时的董老夫人心花怒放,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反而觉得这个三孙子来得正是时候。
邹锦天刚到家,本想给大家一个惊喜,他没注意到读书的是奶奶。
看到奶奶喜笑颜开的样子,他反而不知所措了。
邹锦程抬着头,恼怒地看着门口的罪魁祸首——三哥邹锦天。
邹锦天看上去有二十岁的模样,身姿帅气挺拔,体格健壮,肌肉发达,
尤其是那块状的胸肌和腹肌,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结实、高大、充满力量。
邹锦程知道,门口的三哥今年才15岁,之所以有这么好的身材,和他的职业有关。
三哥是道会司的道会,掌管一县的道士事务。
这份工作包吃不包住,逢年过节没有礼物,连个安慰奖都没有,属于不入流的职位。
他的职责是:谁家有人去世举行葬礼,他就去帮忙布置葬礼流程。
丧葬方式有土葬、树葬、船棺葬、天葬、崖葬、水葬、火葬、塔葬这八大类。
丧葬习俗流程包括停尸仪式、报丧仪式、招魂送魂仪式、做七仪式、吊唁仪式、入殓仪式、丧服仪式、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守孝仪式、牌位仪式、扫墓仪式。
三哥并不是真正的道士,他只是临时兼职道士,而且还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甚至都不算普通科员。
因为他识文断字,所以主要负责写病故吊唁词。像“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
节哀顺变,但是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的活。死者已矣。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亲人仙游去,儿孙福未触。游魂千里处,思量千百度。
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游魂千里走,如何思量愁。”
所以只要有人去世,他就用这一首词,反正他会写字会背诵,来来回回反复用,这样就能解决吃喝问题。
当然,不是每天都有人去世。要是谁家结婚举办婚礼,他就化身司仪。
比如“蓝田种玉,红叶题诗。
绵绵瓜瓞,代代簪缨。
恩爱天长,好合地久。
永结同心,共浴爱河。
鸳鸯戏水,凤凰于飞。
琴瑟和鸣,鱼水相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鸾交凤友,燕侣莺俦。
红烛催妆,青庐交拜。
盟订齐眉,欢歌偕老。
天作之合,文定其祥。”
同样,他就用这一首词,反复使用,靠着这个本事吃喝不愁。
说白了,他就是干红白喜事这一行的。
今天隔壁赵村有一位老人去世,三哥带着五哥六哥去蹭饭,可现在怎么就他一个人回来,五哥六哥没回来呢?
此时邹锦天看着邹锦航问道:“大哥,真被大嫂给休了?
我在隔壁赵村都听说了,所以提前回来了。”
邹锦航苦笑着点了点头,心想这消息传得也太快了,隔壁赵村都知道了。
邹锦天说:“心放开点吧,有时间你去找大嫂问一问。”
躺在床上的邹锦程心想,还是三哥英明啊,这种事情确实应该亲自找大嫂问一问,自己在这儿瞎想有什么用。
他大哥表面上看起来很开心,嘴上说忘了,可怎么可能真的忘掉呢!
这时,董老夫人看向三孙子邹锦天问道:“锦轩、锦康他们两人没来吗?”
初霞也突然想到小五和小六,问道:“怎么没回来呀,人呢?”
邹锦天看着母亲紧张的样子,赶忙解释:“我是跑回来的,他们在路上,一会儿就该回来了。”
邹书默突然站起身,十分恼怒地说:“俩孩子还小,走在路上多不安全,我去把他们接回来。”说着,快速起身离开了房间。
董老夫人看到儿子出去接孙子,也没说什么,毕竟两个孙子在路上,她也不放心。
邹锦天看着父亲这么积极地出去找弟弟,心中疑惑,平时父亲对他们在外面玩得很晚都不过问,今天怎么这么上心?他疑惑地看向母亲初霞。
初霞心情愉悦地把邹锦程喜欢《乐经》的事,一五一十地给描述了一遍。
当然,说到自己的时候,只是说已经对《乐经》倒背如流,不用再听讲了。
邹锦天喜出望外,开心地来到床前,看着邹锦程说:“小老弟啊,你哥我当年特别喜欢《礼仪》,所以长大后,梦想就是当一名道士,负责红白喜事。
我打算把老五培养成一名和尚,老六养成一名阴阳师,等你长大以后就负责哭丧,我们兄弟四人组个团队。
今后要名扬余镇,不,要名扬郑州城,当然最好是名扬大孟国。”
邹锦天说着说着,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幻想着自己的团队逐渐强大,名震大孟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