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一女,看上去像是夫妻二人,张路平注视着美妇朝这边走来。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39年—690年),姬姓,是卫公子顽与宣姜的女儿,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
成年后,她嫁给许国许穆公,故而被称作许穆夫人。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诸侯国,都城为商朝旧都朝歌。
许穆夫人在少女时期就已深切担忧祖国的安危,思考着如何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时,诸侯各国间政治性通婚联姻极为普遍。许穆夫人容貌出众,许、齐两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许国送上厚重的聘礼,打动了她的父母,最终父母决定将她嫁给许国国君。
“……”
后面紧跟着一名男子,看似唯唯诺诺,实则内心精明。许穆公(约公元前636年–697年),为春秋时期人物,是诸侯国许国的君主之一,乃许国第十三任国君。
张路平思忖着先唤醒哪一个人的记忆。常言先来后到,那就从最后一个开始,反过来唤醒。
“许穆夫人?”
美妇微微一愣,紧接着,张路平的声音传入她的脑海。公元前660年,北狄侵犯卫国,许穆夫人听闻卫国灭亡的消息,悲痛万分。她希望许穆公出兵帮助卫国收复国土,可许穆公害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
许穆夫人又气又恨,毅然决定亲自快马加鞭赶赴漕邑。许国的大臣们纷纷阻拦,指责她的行为。
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决定无可非议,绝不反悔,还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表明自己坚定的意志和归国的决心。
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后,先是卸下马车上的物资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讨复国之策。他们召集了四千多百姓,一边安置百姓生活,一边训练军队。
同时,许穆夫人建议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桓公被她的爱国之情所感动,派遣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帮助卫国击退狄兵,收复失地。自此,卫国出现转机。
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又延续了四百多年。许穆夫人留存于世的作品有三首四言抒情诗,均被收入《诗经》,备受推崇,流传至今。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载驰》一诗: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许穆夫人缓缓睁开双眼,前世的记忆瞬间苏醒,忍不住看向身旁的丈夫许穆公。
张路平瞧了瞧她的眼神,心想自己可不是来制造矛盾的。许穆公满脸疑惑:“什么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气得咬牙切齿。
“就是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被称为许穆夫人的那位。”
“你说她呀,她可是我心中的偶像。”
许穆夫人脸色稍缓。
“不妨说说你对她的评价如何?”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收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
《竹竿》描绘了许穆夫人少女时代喜爱山水的生活,以及她身处异国却常常思念祖国的思乡之情。
《泉水》记录了夫人为拯救祖国四处奔走的活动,以及她内心的忧虑。
《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后的心情。诗中着重描写了她与阻拦她回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坚定不移的决心。
这些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即便在今天诵读,依然能震撼人心,让人爱不释手。
“尤其是那首许穆夫人的《载驰》,我对许穆夫人的崇拜,便是从这首诗开始的。诗的意思是:策马疾驰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漫长,匆匆赶到漕邑旁。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惆怅。无人赞成我赴卫,想让我回万不能。你们想法太浅薄,不是我思不长远。无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行。你们想法太糟糕,不是我思不周全。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都有自己的主张。许国大夫责怪我,实在幼稚又轻狂。我在郊野快行驶,麦子茂盛又茁壮。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责备。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说着说着,许穆公整个人愣住了,紧接着前世的记忆瞬间苏醒,忍不住看向自己的妻子许穆夫人。
张路平看向上清第一代太师,唤道:“魏华存?”
原本正好奇打量张路平的魏华存,突然一怔,《上清大洞真经》涌入脑海,记忆缓缓被唤醒。
《上清大洞真经》全称《上清大洞真经六卷,三十九章》,乃是回风混合之《帝一秘诀》。
卷一:诵经玉诀
诀曰:先于室外秉持简策,心向正前方,闭目叩齿三通。存想室内有紫云之气弥漫,浓郁之气纷纷涌来,笼罩自身。存思玉童玉女侍立经卷左右两侧,三光宝芝之光辉洞彻室内。
存思完毕,再次叩齿三通,念入户咒曰:“天朗炁清,三光洞明,金房玉室,五芝宝生,玄云紫盖,来映我身,仙童玉女,为我致灵,九炁齐景,三光同軿,上乘紫盖,升入帝庭。”
“……”
张路平将“上清大洞真经六卷,三十九章”全部默念传入魏华存脑海后,顺便把她父亲司徒魏舒的成名之作《上言宜定六宫娉使》也传入其脑海,以唤醒他的前世记忆。
这时,张路平看到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像是山庄里的服务员,正大包小包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叶法善(616年–720年),男,字道元、太素、罗浮真人,括州括苍县人,叶法善郡望是南阳郡,占籍为松阳卯山怀德里,乡贯是栝州松阳。
他出身于道教世家,自曾祖起四代皆为道士。叶法善高祖叶乾昱,曾祖叶道兴,祖父叶国重,父叶慧明,四代修道。到叶法善本人,已是五世,其后人中也有著名道士载于史料,如叶藏质。叶氏一门,为唐宋上真世家,皆精通摄养占卜之术。
法善生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 ,在此之前,他的母亲刘氏白日梦到流星入口,随后便有了身孕。法善年仅七岁时,容貌却如老人般成熟,他渡江游玩,三年未归。
家人以为他溺水身亡,等他回来后,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三位青童引领我,在华堂峻宇中休憩,让我咽灵药,吸云浆,太上老君镇守此地,所以我就留下了。”
十岁时,有相面之人说:“你将来会成为帝王之师。”他自幼不吃荤腥,独居幽室,喜好古学,研究《周易》,沉醉于《老子》《庄子》,对《河图》《洛书》等图纬之学也都详细研读。
他一心向道,与父亲隐居卯山,以砍柴劳作维持生计。年少时便传承祖业,尤其擅长厌劾鬼神之术。十三岁为父母守丧后,游历天下名山福地。
他前往豫章向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十五岁时,中毒濒死,又见到青童告知他句曲仙人会用飞印相救。
于是他远访茅君;又在青城向赵元阳学习遁甲步玄之术,在嵩山师从善俊学习八史云跷之道。后来进入蒙山探寻隐术,遇到一位羽士,授予他仙书、神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