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修远激动地从张路平手中接过玉简。
紧接着,张路平手中又凭空多了一块玉石,继续说道:“读《论语》,旨在好好做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之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结,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中‘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其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广大精微,极高明却又能道中庸,既拥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具备切实可行的实际应用,堪称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结晶。研读《论语》,能让我们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事,领悟极高明而中庸的为人之道,为我们的修身处世开启智慧之门。”
说完,张路平将玉简递给史修远,手中又出现一块玉石,接着讲道:“读《道德经》,感悟天之大道,明了人之至德。《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华夏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原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原本不分章,后来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上的‘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且多以政治为宗旨,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学,其文意深邃,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再次将玉简交予史修远后,张路平手中又多了一块玉石,说道:“读《庄子》,可让我们超然于物外,安顿身心。《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由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庄子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庄子向我们阐述了,将这天道至德内化于自身精神,成为心灵一部分时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便是‘齐物’,认为生死等同,万物无别;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这种境界,就是‘逍遥’,逍遥于虚幻的无何有之乡、广阔无垠的旷野;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
把玉简递给史修远后,张路平手中再次出现玉石,讲道:“读《孟子》,能铸就阳刚之骨,涵养浩然正气。《孟子》在四书中篇幅最为宏大,分量极重,共计三万五千多字。这部著作理论纯粹且博大精深,文章更是雄健优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本人气魄非凡,常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即存养天地间的正气,这是极为难得的。”
此时,张路平手中又多了一块玉石,一家三口早已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自猜测,刻写玉简如此迅速,这位前辈莫不是已达到金丹高阶?
张路平继续说道:“读《史记》,可观天识人,察古知今。《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位居‘二十四史之首’的华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在华夏历史著作中具有开创性和标杆性的重要地位。太史公司马迁自述《史记》的写作宗旨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史记》的精神。‘究天人之际’,书中塑造的人物鲜活生动、令人难忘,揭示出成败祸福的千古不变之至理;‘通古今之变’,历代兴衰更替的规律,在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循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一家之言’,这并非简单的自谦之词,而是在看尽兴衰成败后,对天道的敬畏和对命运的超然。”
张路平手中又多了一块玉石,接着说:“读《坛经》,修心以合道,明心而见性。它完整记录了慧能大师的一生事迹以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易懂,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全书毫无宗教色彩,所讲皆是般若之智和禅宗妙谛,是一部纯粹且上乘的大智慧之作。《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以及‘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读《坛经》,是一条修心之路,能让我们聆听来自天地与内心深处的启示。经中字字句句皆蕴含无穷妙意,值得反复品味,体悟不尽。”
一家三口此时已有些麻木,只见张路平手中又多了一块玉石,他说道:“读《近思录》,明晓天理,传承正道统。《近思录》汇聚了五位顶级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思想精华,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研究理学最为经典、权威的著作。很多人对理学存在偏见,觉得‘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教条生硬无趣,这其实是一种肤浅的误解。理学和心学之所以能成为先秦诸子之后的两大思想高峰,是因为它们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虽以儒家为主体,却分别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形成了新儒家。理学的实质,是融入道家思想深度后的儒家新面貌。读这本书,如同啃硬骨头,对思维是极大的锻炼,对认知有巨大的提升。”
张路平手中再次多了一块玉石,说道:“读《传习录》,关照内心,做到知行合一。此书记载了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于《论语》中的‘传不习乎’,意为传授的学业要反复琢磨实践。《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详细地阐释了他晚年的思想。《传习录》涵盖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是身心之学,关键在于体悟和实践,切不可仅当作纯知识在口耳间讲论。在当今欲望与内心时常冲突的时代,研读《传习录》,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无疑十分必要。”
当一家人手持十块玉简时,史俊邈见师父停了下来,终于忍不住问道:“师父,您是不是已经超越金丹老祖,达到传说中的元婴期了?”
张路平微笑着回答:“我比元婴期稍微厉害那么一点。”
“元婴期还厉害一点?那是什么?难道是元婴高阶?”史俊邈好奇地追问:“师父,那您今年多大年纪了?”
“你看为师大概多大年纪?”
“有没有超过五百岁?”这是史俊邈大胆的猜测,说出这句话时,他都有些小激动。
张路平回答:“比五百岁稍微高了一点。”
三人彻底信服了,确定逍遥一剑就是元婴期,因为金丹期寿命不超过五百岁,而元婴期寿命可达千岁。他们既羡慕又发愁,毕竟灵识要到筑基期才能修炼,对他们来说颇具难度。
这时,张路平手中多了三块黑色的石头,说道:“我传你们‘养神诀’和‘凝神诀’,等修炼出灵识,自然就能查看玉简内容。”说着,他手中又多了一块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