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让徐睿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生病事件竟然让母亲和女朋友的关系暂时地好转了。这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母亲没有像之前那样不停数落赵宁的不是;而赵宁也不再提及此前受冷遇的事情。日子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圣诞节的时候,赵宁收到一条淡黄色的围巾。说实话,款式并不好看。不过,听徐睿说,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有个女孩围了类似的围巾,觉得很好看,当时他就想,如果赵宁围这样的围巾肯定也非常好看。于是,冒着寒风,从来不逛街的徐睿跑遍了市场才买到了这样一条看起来有点土气的围巾。
这大概就是年轻时候的爱情吧?有点夸张的矫情,却也有难得的真诚。时隔多年,当赵宁想到这一幕,还是会会心一笑。因为,后来的岁月,再也没有一个男人,会为她特意去做一件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并且还乐在其中。
圣诞节的那晚,徐睿带赵宁参加了高中同学的聚会。本来不胜酒量的他,多喝了两杯,很容易就醉倒了。两人没有回家,一起去了附近的宾馆。赵宁吃力地扶着跌跌撞撞的徐睿进了房间,刚开了门,徐睿就奔到卫生间开始对着马桶吐了起来。
好不容易收拾停当,赵宁正准备起身去倒开水。徐睿却用力扳过赵宁的肩膀,一把将她搂在怀里。
“赵宁,我爱你。”徐睿喃喃自语。
“我知道,我也爱你。”赵宁轻轻地拍着徐睿的后背。
从那以后,赵宁才知道,徐睿只要醉酒,就会抱着自己痛哭一场。那种嚎啕大哭,郁积了多年,只有醉酒后才敢完全释放。而也只有喝醉了,他才能敞开心扉,把这许多年来的痛苦慢慢地倾诉出来。
对于徐睿来说,所有不堪的回忆都发生在十岁生日以后。他一直清晰地记得,十岁那年生日,母亲给他买来一个很大的奶油蛋糕。全家人围在一起唱生日歌,他开心地吹灭了蜡烛,还悄悄地许下了小心愿。
幸福定格在了那一刻,因为后来的日子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美好的画面。不知从何时起,家里突然不见了父亲的踪影,看到的每天都是母亲哀怨的眼神以及紧锁的眉头。因为印象太深刻,所以至今徐睿都特别害怕那种神情。
父母的离婚大战持续数年,最遭殃的是徐睿。那一年,徐睿退了学,随母亲四处找寻父亲。这之中的辛酸自不必细说。后来,虽然是找到了,父亲却并没有复合的想法。徐兰青又气又恨,一狠心将徐睿送到了一个并不熟识的亲戚家。意思是向父亲挑明:你不要孩子,我也不要了。在亲戚家度过的那半年时间,十来岁的徐睿常常有厌世的感觉,看什么都不顺眼。打架、逃学,什么事情都做过。徐睿觉得自己已经被全世界抛弃了。
即使这样,父亲也并没有悔过的意思。半年后,徐兰青将徐睿接回了家中。等待徐睿的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为了指正父亲重婚,母亲要求他站在法庭上作证。可以想象,这是徐睿一辈子也无法逃脱的噩梦。十来岁的孩子,还不能分辨什么是对什么错。然而,却要在那样的场合对着自己的父亲说出难堪的话语。
父亲最终因重婚罪锒铛入狱。父亲在狱中的时候,徐睿还曾和母亲一起去探望。虽然记忆模糊了,但是父亲冷漠的眼神却让他充分明白了,父亲再也不是当年的父亲了,他不会再爱妈妈,也不再爱自己了。
延续数年,最终父母还是离了婚,之后形同陌路,绝少往来。徐睿改了姓随母亲姓徐,这也是徐兰青一再提及的“独自养大徐睿”的由来。
“你恨父亲吗?”赵宁问。
“其实,我觉得我不恨,但是这话并不敢跟我妈说。”徐睿答。
过去的时光不堪回首,唯一好过的一段时间是上大学那四年。从考上大学开始,徐睿就力劝母亲再嫁。后来经人介绍,母亲嫁给了现在的继父。四年的大学时光,徐睿终于得以摆脱家庭给予自己的沉重心理负担,过上了少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毕业后,我也曾想过不再回来,但是一想到母亲孤单的样子,又觉得不忍心。”徐睿眼里是深不见底的悲哀。
自从徐睿回来后,不知为何,母亲和继父的关系逐渐恶化,如今,已经分居多日了。这也是赵宁一直没有看到“男主角”的原因。而在母子俩最困难的时候,吴叔叔曾给过很多帮助。所以,在徐睿心里,吴叔叔占据着仅次于父亲的地位。
听了徐睿长长的“苦难史”,赵宁终于解开了心里一直以来的谜团。看似阳光、向上的徐睿,实际上却一直沉溺在童年的痛苦经历中无法自拔。这段往事成了他心里一道难看的伤疤,稍不如意的时候,就会翻开来看一次。一遍又一遍,将重温痛苦变成了习惯。
初遇见赵宁的日子,徐睿觉得自己的人生仿佛有了新的开始。单纯、善良的赵宁像一股清泉慰藉了自己满目疮痍的心。第一次将她带回家中的时候,其实最紧张的反而是徐睿。只要走进那扇门,自己所有的不幸都将一览无余,而这样的自己,赵宁还会喜欢吗?
好在赵宁还是接受了这一切,但是没想到的是,母亲徐兰青竟然嫌赵宁条件不好。后来的不愉快虽说是因小事而起,其实徐睿心里明白,母亲心里根本就没有接纳赵宁。
看着痛哭流涕的徐睿,赵宁觉得自己对他的感情除了爱,更多了一层同情。这之后,即使两人发生争执时,赵宁总是会带着悲悯的眼光看待他,因而也就轻易地原谅了他的过错。殊不知,同情和妥协从来不是处理两者关系的正确态度,反而随时有可能变成一把伤害自己的利器。
新年上班后不久,徐睿通过了公务员面试,去了新单位上班。原本办公室恋情的种种不便也因此消失不见。而新的一年,赵宁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转到了采编部,成了一名记者。
然而,当赵宁兴高采烈地把自己当上记者的喜讯告诉徐睿时,迎来的却并不是欢喜和祝福。徐睿淡淡地应和了一句,然后说了这样的话:“我觉得你无论调到哪个单位都一样,还是得继续看书考公务员。你知道的,我妈一直还是不满意你现在的工作。上次,不过就差了几分,努力努力,肯定可以的。”
几年以后,赵宁有一次翻抽屉时,看到了一沓厚厚的准考证。屡考屡败,屡败屡考,这样的生活过了很久。有时候憋屈的赵宁会想,谁说大多数人要走的路就一定是正确的道路?这样随波逐流的“奋斗”何尝不是对青春岁月的浪费?原本那些美好的时光可以看书、旅行,体验更多未知的世界。而就为了达到大多数人认为的所谓“成功”道路,就理所当然地把这一切都放弃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未到三十年,公务员考试就开始降温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悲催的赵宁当时可没有这样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