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寒假过后,赵宁来到学校。一些没有打算考研的同学都忙着找工作或者考公务员。那时的赵宁,对于考公务员还完全没有概念。她没有想到的是,毕业之后很多年,她会一直奋战在公务员考试第一线。
赵宁出身普通人家,根本不懂得“审时度势”,但是那些本身就出身官宦之家的学生可就不一样了。临近毕业,学校找来前几届比较“成功”的毕业生来学校做演讲,给新一届的毕业生打气。其中一位漂亮的学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姐非常优秀,当年毕业的时候不仅考上研究生,同时也考上了海关公务员,总之是光环笼罩的人物。到最后,同是海关系统的父母替她做了主:放弃了念研究生,回老家当了公务员。
这在当时的赵宁看来,有点匪夷所思。但随后的十年时间内,大学毕业生就业每况愈下,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证明了当时学姐的选择是多么明智。
考研结束,离毕业还早,学校里的课程也基本上修完,这段时间成为实习的大好时机。对于赵宁来说,上海肯定是实习的最佳选择。一方面,这个大都市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着无以伦比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郑宇在那里,两个人终于可以在一起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聂妍准备老家。因为父亲在县城里是个单位负责人,所以就在自己的单位里给聂妍找了一份实习的工作。临走前,两人在学校旁的小饭馆里吃了一顿“散伙饭”。
这四年来,两人朝夕相处,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这份情谊,其实从来不会因为时间流逝、空间分隔而改变。只是,在当时,那种离别的伤感还是让两个姑娘哭红了眼睛。
2006年的上海,是个让无数青年人梦寐以求的地方。那里高楼林立、灯红酒绿,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休闲、娱乐都满足了20多岁年轻人对于都市的所有幻想。赵宁也不是例外,从踏进上海火车站的那一刻起,她就暗暗下了决心,有朝一日,一定也要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
郑宇来接她,似乎又瘦了的样子。见了面,没有拥抱,也没有兴奋。郑宇甚至没有接过行李,只是用左手拉了赵宁的手。走出车站,两人上了地铁。地铁上很挤,一上车,两个人就被人群淹没了。赵宁焦急地想从人群中找到郑宇,恨不得自己立刻化身一只长颈鹿。挤,这是上海给赵宁的第一印象。
走出地铁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又累又饿的赵宁将行李递给郑宇,让他推一会儿。可没过一会,郑宇就将行李又递给她:太重了,还是你来推吧。
赵宁有点委屈,但是看到郑宇依然包着纱布的右手,又有点不忍心。郑宇租住在一栋旧居民宅的四楼,赵宁咬着牙坚持着把行李搬了上来。
这是来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夜晚。虽然有点小小的不愉快,但赵宁还是觉得内心有点小小的激动——终于来到自己心仪的城市,而且,终于能和郑宇在一起了。
人生往往就是这样吧。你不停地追寻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而等到你得到了之后,才发现,那样东西并不不适合你,甚至有可能根本不是你所想要的。比如说,某个城市,某个人。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郑宇和赵宁,一直都没有突破身体上的底线。郑宇是个非常传统的人,他总觉得有些非常珍贵的事物,还是等到某些特殊的时刻再去尝试。在那之前,就尽量忍住吧。对于这件事情,赵宁却不这么认为,她内心里恍恍惚惚地觉得,要么是郑宇不够爱她,要么就是他们俩在这件事情上“不和谐”。
随后的很多天,赵宁开始漫无边际地找工作。拿着一张上海市地图,完全是路痴的赵宁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硬是一路走、一路问走过了许多地方。上海有一条非常文明的巨鹿路,那里集结了许多文艺杂志社。一直自诩为文艺女青年的赵宁很想在那里找到一份工作。
和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没有工作经验,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简历,赵宁找工作的历程很艰辛,也并不顺利。在连续碰壁之后,赵宁找了一家很小的外贸公司,做了一名实习助理。
这家外贸公司主做服装,赵宁给一个名为萨拉的女孩做助理。说是助理,实际上就是一打杂的。不管之前你是从哪个小县城来,到了上海,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英文名字。土鳖的赵宁,一夜之间成了大家口中的艾米。
从赵宁到艾米,赵宁虽然很不习惯,但很快繁忙的工作就让赵宁没有闲工夫去想名字的事情了。每天寄快递、做表格、回英文信件,各种繁杂事务,让赵宁焦头烂额。一连两个星期,赵宁都觉得进入不了状态。
萨拉是赵宁的“师傅”,虽然只有28岁,但却是公司的老员工。一张圆脸貌不惊人,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并不惊人的专科学历。上海就是这样,它可以不问出处,但是必须有工作能力。头脑清晰、沟通技巧、行动迅速、精力充沛,这些素质如果你兼而有之,这个城市会给你充分展示的机会。萨拉就是这样的例子,她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几年下来,已经有了娴熟的工作能力。一开始,萨拉看赵宁的简历,觉得赵宁是个挺优秀的女孩。可几天下来,她就非常头疼了。记性差、做事没头绪、情绪化严重,这样的性格,压根没法做好助理的工作。
赵宁也很苦恼。这个工作每天就是跟不同的数据、颜色、订单等一系列枯燥的事物打交道,这对于文艺青年赵宁来说,简直就是折磨。经常是一周下来,她根本搞不清自己手上到底有几个订单,也弄不清各种数据和订单的匹配。萨拉一问起来,她就支支吾吾,回答的也是驴头不对马嘴。
“好在,只是实习”。每天晚上,赵宁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时,总是这样不停地安慰自己。只要想到考研分数下来,自己就可以解脱时,赵宁就觉得沉甸甸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下。
对于赵宁的抱怨,郑宇觉得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能在上海坚持下来的人,有几个不是这样过来的呢?不仅如此,他还非常认真地和赵宁说,如果我们两个人要想在上海立足,你还得找到更好的工作。
听到这样的话,赵宁颇感心酸。实情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听到对方这样“要求”自己,还是会觉得不舒服。郑宇是个太老实的人,其实内心里,他喜欢赵宁的存在。自从她来后,不仅偶尔可以吃到可口的饭菜,还可以住在干净整洁的房间里。女孩子特有的温馨感,让一直独自学习、生活的他有了归属感。
可是,这些话,他从来没有说过。反而是,在赵宁很累很辛苦的时候,说出那样一句让人更觉沮丧的话来。
除了工作上的不适应,还有一件事情,也让赵宁非常烦闷。从住处到赵宁工作的地方非常远。当然,这在上海也是常态。步行半小时、地铁半小时,再步行20分钟,每天这样往返,很是劳心费力。一次,赵宁头疼病发作,在拥挤的车厢里差点晕倒。
有时候,郑宇加班的时候,赵宁独自站在阳台上看这个喧嚣的城市。这里没有朋友、家人,有的只是每日繁忙的工作以及拥挤的交通。这样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