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早的运输工具是牛。
根据中国考古,牛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驯化,而驯化的马直到商代晚期才出现,周代才逐渐普及。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酒诏》
然而,夏铭一眼前的北国商队使用清一色的黄牛作为运输工具,没有一头水牛。晚商时期的水牛还没有被人类驯化,当时的野生水牛是一种被称作“兕”的凶恶猛兽。
陪同夏铭一登高而望的李广安,看着眼前的几十头黄牛有感而发:
“导师,看来古籍的记载是真的,古人很早就驯服了黄牛。”
考古博士夏铭一回应道:
“是啊!商人的鼻祖是夏代的王亥,而王亥是最早的驯牛人。”
在松脂火把照耀的火光中,只见商队的每一头黄牛之背上,都驮满了货物,它们大部分为谷物粮食。
这跟野人纤儿告诉过考古博士夏铭一的情况一模一样:
野人部落若想获得谷物粮食,只能通过物物交换。野人部落历来不种谷物粮食,因为他们没有种植谷物的技术,且神山据点也没有客观条件让他们种植粮食。
晚商时期不存在“梯田”,梯田最早出现于秦汉。
北国商队给野人部落带来了“五谷”里面的四类谷物:
黍(黄米)、稷(小米)、菽(大豆)、稻(水稻)。
五谷包括黍、稷、菽、稻、麦,前四样是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谷物,“麦”却是舶来品。在晚商时期的中国南方地区,人们还没开始种植外来的小麦。
小麦起源于西亚,最先传入中国西北,后从西北地区传至中原地区。小麦在商代并没有受到北方古人类的重视,因为它不好吃,贵族不会吃它。那时候,古人类对谷物“粒食”,可没有“面食”习惯,众所周知,对小麦直接粒食不好吃,需要对其磨面加工才好吃。尽管商代的小麦不好吃,但小麦凭借其耐寒、可“秋种夏收”的种植优点,被古人保留了下来,成为了“五谷”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粮食作物大部分是“春种秋收”。
另一方面,夏铭一知道野人部落用以交换北国商队黍稷菽稻的特产,也是4样,它们分别为:
丝、皮、梅、蜜。
前两者用来穿的,后两者是调味料。
丝是蚕丝。部落女神、野人纤儿身处同一宗族,该宗族的女子擅长驯虫,天赋异禀者甚至能够与昆虫交流、通过吹奏玉埙召唤飞虫,如女神与纤儿。蚕是最早被人类驯服的昆虫,野人部落的全体成员都会养蚕。
根据中国考古,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已经开始驯蚕,这是1926年清华大学李济之袁复礼团队的考古发现。
皮是兽皮。野人部落不种谷物,却擅长捕猎。野人们与北国商队以物易物的兽皮包括:虎皮、狼皮、熊皮、大熊猫皮、豹皮、狐皮……然而,在强悍巴人之步步紧逼下,野人部落能够狩猎的地盘越来越少,外出狩猎的风险亦越来越高。
梅是青梅。野人神山盛产野生青梅。盐和青梅是商代古人的最主要调味料,前者负责咸,后者负责酸。
蜜是蜂蜜。
野人部落能够驯化吐丝的蚕,也能驯化采蜜的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