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中女主的遗言是:我活着的时候,属于这个家,但愿死了以后,属于他。
一句话道尽了她一生中的对家庭的付出,对家人的责任,以及自己的真心所属。
在所爱的人和自己的家庭中,她选择了家庭,这是一个不算幸福但正确无疑的选择,这也可能是这部电影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哪怕它美化了所谓的出轨。
我向来不厌恶所谓的出轨,而这种精神上的更甚。相反,甚至敬佩那些为了真爱,努力挣脱道德枷锁的随心、勇敢的不撞死在南墙上不罢休的人。
毕竟不是人人都能不顾一切,抛开世俗舆论,抛开口诛笔伐,抛开指指点点,流言碎语去听从内心的真实的声音,来做回自己。
不过这和大多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背道而驰,但我的感性却扣着我的心嚷嚷自语:即使全世界不明白我的想法,那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能理解这种爱。
当然这部电影有个很现实问题:选择自己的爱情还是对家庭的责任?
这个问题有些过于沉重,无论做何种选择,都注定辜负和背叛。要么辜负自己,要么背叛他人,只怪造化弄人,无法尽善尽美,要么苟且,要么错过。
不过电影结局,迎合了大部分的人审美,女主想追寻真爱的前提,是在她死了以后。如果活着的时候去追寻真爱,可能导演也觉得不妥,毕竟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好恶,自私到不顾他人的地步,当然对于女主来说,跟随传统世俗,随俗沉浮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至少在家庭中,她做到了尽善尽美。
张爱玲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因为爱情并不遵从我们的想象。爱情的美好在于它的纯洁与纯粹。它的魔力,是不含烟火气的供奉,倘若每日里锅碗瓢盆碰撞,油盐酱醋的浸淫,这份魔力便只会越来越弱。
只有你在此岸,我在彼端,拼死而不互得,方能彰显热烈,一旦靠近,一旦得到,天长日久,对方也就成了普通的饭粘子和蚊子血。
现在仰慕的白月光,未必不是今后的饭粘子,现在的蚊子血,又何尝不是之前向往的朱砂痣。
距离产生美这句话,永远都是真理,距离的远近一直都和着美和丑的标准成反比。
看到一个令人心动的人,偶尔的接触,就能让人兴奋不已,那种若即若离的神秘感使人不自觉地向往和喜爱;若是常常接触了,美感消失了,他的丑他的缺点你也常常能见到并放大了,那么是否还能做到刚开始的相见乍欢?
乍见之欢只是相互取悦的表象,久处不厌方是彼此经营的用心。
王菲有首歌唱的很好:我把风情给了你日子给了他...我把颜色给了你风景给了他...我把烟花给了你节日给了他...我把烛光给了你晚餐给了他...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
从头到尾,唱尽了遗憾,但歌名却不叫遗憾,而叫不留,不留的是什么?不留的是对他的牵挂,不留的是得不到他而所带来的哀伤,不留的是这段看似美好无暇而又便被疮痍的爱情,既然不留,何不彻底。
谁能肯定自己在身有所负、心有所属的时候不会再爱上另一个人?谁能保证在错的时候,永远不会遇上那个对眼的人?谁能相信会在某一天,自己也会爱到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没有谁能真正掌控自己情感,我们能掌控的是自己的行为,那是一种叫理性的东西。
我们不能控制遇到一个喜欢的人时,心跳的加速和脸上的绯红,但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脚步,不会因为仅仅是喜欢而迈向他。
我们不能控制半夜的辗转反侧,脑中思绪翻飞,夜不能寐,但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手指,不会因为想念而伸向手机拨通他的号码。
这是能掌控的,哪怕是一种异常痛苦的隐忍,哪怕将自己的情感撕裂,从中抽离。只因在遇到之前,我们已经背负了一份的责任,一份担当,只有辜负自己的情感,才能不背叛别人情感,错过的,终究是错过了,既然踏错,不留才是归途。
或许遗憾会使得这份情感变得更加深刻,何干脆不做那一现的昙花,因为它知道,既然接不了果,又何必轰轰烈烈。不如静静的绽放,悄悄的枯萎,如果还留有哀伤 让风吹散它。
想起才见你的那一年还下着雪,不知道你现在还能不能回忆起当时的冷。不过雪很冷,但能看见雪,心终究是暖的。
所以不要怕爱错了人,终有对的人在等你,只怕错付了青春,那就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