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汉阳钢铁厂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7757字 发布时间:2023-02-17

胡博渊很快到了,他满面春风,一见李志行就笑着让人拿上两只大盒子,说送给志行和各位弟妹的礼物。因为按李志行的规定,志行结婚时汉堂人员都不许送礼,这次特意补上。

李志行笑着说“博渊兄,见外了!”

胡博渊忙说“正之,我这可不是送礼!这是炼油厂的新产品,丙坤兄特意让我带来给你试用的!”

说完打开盒子,却是两支红色的巨烛,足有胳膊粗,蜡烛上有龙凤的图案,并瞄了金漆,看起来非常漂亮喜庆!摸上去硬硬的,没有丝毫油手的感觉,这质量是很好了!

李志行笑着问道“哈,咱们的厂子产出蜡来了!”

胡博渊笑着说“是地!还能产擦枪油呢!”,胡博渊说的擦枪油,其实就是润滑油,不光枪支能用,汽车、机器也都能用。

然后,胡博渊就开始兴高采烈地向李志行汇报油矿和炼油厂的情况。

李志行微笑着倾听。

事实上,胡博渊汇报的并不全面,因为很多重要的数据他不知道,而李志行其实都知道,他和张丙坤之间有密电联络,各项产量的实际数据是严格保密的,延长那边只有张丙坤知道。

但这并不妨碍胡博渊兴高采烈地汇报,也不妨碍李志行高兴地聆听,因为张丙坤大师爆发了!

张大师连打了20几口油井,又添设备又招人,在那块以前贫瘠的土地上,干的热火朝天!谁看了都深受鼓舞!

那么延长油矿现在到底能产多少油?

每天400多吨!李志行隐藏的那口超级油井还没搞!

现在的产品是每天大概能产140吨左右的汽油,还能产80几吨煤油、50几吨柴油,其他还包括约20几吨石蜡、约10吨润滑油产品。

这个消息千万不能泄露出去!

这不但会引起大家的极度眼红,还有可能招来列强的疯狂迫害!因为石油这个行业,不但暴利,而且牵涉到军事实力!

所以张丙坤分散的建了很多储存罐,而延长的产品供应,也总是让人捉摸不定,有时会大批涌入市场,有时却好几个月没货!

以至于在西安经销煤油的德士古公司分析后认为:延长油矿在陕北石油开采和炼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很可能由于技术原因,生产极不稳定,暂时对他们没有什么威胁。

延长油矿到底能赚多少钱?我告诉你,绝对暴利!

李志行在延长下了大本钱!他快速投入了上千万大洋,不过利润也同样可观,单是煤油一种产品,预计每年利润就在700万大洋以上!若加上汽油、柴油、石蜡、润滑油等,利润稳在2000万元以上!

而整个陕西省,一年的税赋也不过800-1000万元,一个延长油矿顶了两个陕西省!

但是,这其实只是理论上的。

因为不是每种产品都能全部卖出。例如汽油,按现在的产能,大概能供应2200辆卡车使用,这还是按每辆车每天跑400公里计算的。事实上,就算李志行的军车也跑不了这么多。况且,李志行现在总共也就300多辆汽车。

陕西周边根本没有这么大市场!所以张丙坤按李志行的指示,一边在疯狂投入,一边却在限产。故而,延长油矿现在的年利润,基本稳定在200万元左右。

李志行听着胡博渊讲述,心情欢快,这么鼓舞人心的事情,多听几遍也无妨!然后又请胡博渊喝酒,因为两人都没尽兴。

酒至半酣,李志行说“博渊兄,现在油矿的事情办得很好。我也想把钢铁厂扩大,最好能再造一个汉阳钢铁厂!”

“什么?再造一个汉阳铁厂?这不可能!”胡博渊端着酒杯,一愣之下随口就来了一句。

“噢?为啥?”

“正之,你不知道办钢铁厂的艰难!你也不知道汉阳厂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是怎么过来的……”胡博渊一脸苦涩,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就开始讲述这个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曾经留了他无数梦想和伤心的地方的故事。

话说1889年,清政府欲修建芦汉铁路(芦沟桥到汉口),引发了汉阳铁厂的建设,其目的是为芦汉铁路提供钢轨,及实现最终实现中国钢轨自主。

经过5年建设,1894年,汉阳铁厂开始投产,当时生产能力约年产钢轨2.7万吨左右。

截至到1922年,全中国铁路通车里程约19961公里,其中约33.5%是由汉阳铁厂提供的钢轨,共约27.78万吨。

到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已经可以年产8万吨,其中钢轨2万吨,超过外商成为中国最大的铁轨供应商。

汉阳铁厂采用钢铁煤焦联合的方式,拥有生产生铁、熟铁、贝色麻钢、西门士钢、钢轨和铁货六大厂,机器、铸铁、打铁、造鱼片钩钉四小厂,当时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

但铁厂一投产,就面临巨额亏损,原因主要是难以达产、产品质量不好、以及其原料成本太高且供应不稳定。

原料成本高,是最初筹划的问题。铁厂距离铁矿原料地大冶铁矿约90多公里,距离煤炭原料地萍乡煤矿则超过400公里,虽然采用价格低廉的水运,但相对于国外众多建设于矿区的铁厂,原料成本高出一大截。

难以达产,主要是技术问题。因事先没有对铁矿石进行检验,买来的主力设备贝色麻炉无法耐受大冶铁矿的高磷,总是损坏。另一台小马丁炉尚好,可以开。

然后由于焦炭供应时断时续,结果厂子开工一年半,只产了生铁约5660吨,熟铁110吨,各色钢材3190吨。产量基本只能达到设计能力的约九分之一。

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成本不大于售价,就不太正常。

截至1896年5月,铁厂共投资约569万两白银。巨额投资却难以达产,必然引起巨额亏损。

分析所有原因,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技术失误,引发了铁厂的巨额亏损。

但这怨不得别人,因为买炉子这事,是汉阳铁厂的始作俑者张之洞亲自决定的。

张之洞的爱国情怀是不容置疑的,但张是个官僚,思维方式不一样,他认为:中国很大,什么样的矿石没有?不需要先搞什么化验。结果把这事想简单了,以至酿成巨亏。

铁厂开了两年,清政府终于撑不下去了,张之洞也撑不下去了,想引进外资,方案是外国人再掏500万白银,对工厂升级改造,获利对半分。英、法闻风而至,天天到实地考察,很有信心。

但舆论大哗,反对外国人接手,所以也没搞成。

张之洞情急之下,找来了当时的洋务专家盛宣怀。

盛宣怀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招揽民间资本,但收效甚微,基本没人愿意投。结果,铁厂半年又亏了20多万。

但盛是李鸿章手下的理财第一人,手里资源很多,就让自己控制的轮船招商局、电报局、中国通商银行等企业拿钱出来,凑了100万。这三家一跃而成为铁厂大股东。

然后,盛宣怀对症下药,从煤矿入手,要开发萍乡煤矿。

不过煤矿开发既要添置大量设备,还要修路,比改造铁厂还要费钱!盛宣怀的方法是借款。1899年,他借了德国人400万马克。然后对煤矿改造,并修了一段铁路。

此举使铁厂的焦炭原料价格,从原使用的开平煤矿焦炭的16-17两/吨下降到11两/吨,比使用的英国焦炭价格更低,很有成效。到1907年,萍乡煤矿改造基本完成,耗资500多万两白银,煤矿产能大增!

但新问题又出现了,煤运不出去,所以产量受限。

与此同时,盛宣怀开始整顿汉堂铁厂。他重用铁厂总翻译李维格,李于1904年到国外考察了8个月,并对原料铁矿做了分析,发现了产品不合格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设备与原料不匹配的问题。

这件事其实挺有意思。最初建厂时,就有人提出要化验原料,以防出现设备不合适的问题,但张之洞拍板拒绝,这事当时就没做。

后来铁厂真出了问题,但从1894年铁厂投产到1904年,其间铁厂苦苦挣扎整整10年,竟再无一人去做此事。

直到汉阳铁厂管理者易人,被一个翻译“发现了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真正原因”!你说怪哉不怪哉?

这就是当时的中国,技术人员一旦沾染了政治,就没人敢说真话!胡博渊也难以脱俗,人在漩涡中,身不由己!

既然找到了症结,就需要解决。并且,此阶段中国在大建铁路,市场进入黄金期,所以改造加扩建!这就需要更多的钱,所以盛宣怀又想向洋人借款。

汉阳铁厂有矿产、有资产、有工人,在洋人眼里其实就是一块肥肉!盛宣怀一再借款,就像一再振臂高呼,结果群狼毕至,长幼咸集。

其中一狼当先,那就是对汉阳厂格外留意的日本!

日本人很有策略,他先瞄准的是铁矿。

先前盛宣怀为给铁厂筹集资金,在借了德国人400万马克的同一年,与日本人签订了《煤铁互售合同》,向与汉阳铁厂同期建设的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八幡制铁所卖铁矿石。

此举其实是在向自己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卖原料。

而铁矿石价格,开始是2.4日元/吨,1904年涨到3日元/吨,其后10年价格不变。

1904年,日本于拿下了借款合同,借给了盛宣怀300万日元,最后达成的借款条件,也是用铁矿石还钱。

铁矿石价格还是很低,最高的头等矿3日元/吨,二等2.2日元/吨。并以大冶铁矿的一部分作为抵押,而且规定:大冶铁矿不能再抵押给他国。

听到这里,李志行不禁笑出声来。

胡博渊不禁一愣,惊讶地看着李志行,表情明显就是:正之你这是怎么回事?莫非幸灾乐祸?

李志行急忙解释,说“博渊兄莫怪!只是日本人的“贴心”,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随即他也讲了他那个故事。

说有一个败家子,整天好吃懒做,败光了家产,家里只剩下了两台织布机。这天,他游手好闲地在外面闲逛,忽然见河边有人捞了一只王八,于是,他想用一台织机换这只王八吃。

捞王八的人当然愿意!因为一台织机只怕换不来几百只王八?于是便喜滋滋地换了织机回去了。

这败家子便高兴地准备享用王八。

不料很快又来了一个人,手里拎着一只王八。

原来此人听说了败家子用织机换王八的事情,赶快特意买了一只王八前来,想换剩下的一台织机。

可败家子摇摇头说“可惜你来晚了,没有了。”

原来,剩下那台织机,已经被他劈柴炖王八了!

讲完这个故事,李志行笑着说“博渊兄,你说日本人是不是很“贴心”?生怕败家的中国人将剩下一台织机劈柴炖了王八?”

听完最后一句,胡博渊哈哈大笑,说“这个比喻妙!将自己工厂的原料廉价卖给自己的竞争对手,正有些用织机换王八的感觉!”

然后胡博渊继续讲汉阳厂的故事。

有了钱,又有了李维格这样的得力人才,盛宣怀就想大刀阔斧改造铁厂。

但此时萍乡煤矿因为运力不足,要修建铁路,原来的借款不够用,从这边又挪了160万日元去建萍株铁路。剩下的140万用来改造钢厂根本不够用!于是日本大仓组援手,借了100万日元,趁机拿走了萍乡焦炭在日专卖权。

不过钱仍然不够,所以盛宣怀搞资产重组及招股,1908年将铁厂、煤矿、铁矿重组为汉冶萍公司,估价4081万元,计划再招股2000万,欲给铁厂注入新生。

但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才总共筹得约1400万。

这个阶段,铁厂产品质量得以提高,甚至获得过国际优质奖,产量也大幅提升,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钢铁厂。因为毕竟中国大,汉阳厂有优质的铁矿和煤矿这样的条件。

进入民国,汉阳钢铁厂本以为要迎来辉煌时代,岂料还不如大清。

首先是武昌起义爆发,身在汉阳的钢铁厂领导们惊慌逃离,以至于正在生产的铁汁竟在化铁炉炉里没人管,最后结成了一大块铁疙瘩。后来再生产时,竟然要用炸药炸开,让铁厂损失惨重。

后来是钢轨销售量大降。到1918年,钢轨产品销售比例竟从1911年的35%降到了5.9%,只好靠卖生铁度日。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自然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环境不好:国家乱了,修铁路这种事情,既不好协调又需要巨额投资,政府搞不动了。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日本人害的。

因为面对铁厂遇到的种种困境,盛宣怀的办法还是向日本人大举外债,剜肉补疮,终于使汉阳厂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自1904年盛宣怀从日本大仓组借钱后,以后几乎每年都借。

1913年,他又以汉冶萍公司全部资产为抵押,借了日本人600万日元,而日本人的条件是“公司聘请日本人,作为最高工程师顾问和最高会计师顾问,并规定在此后40年内,公司向日本八幡制铁所提供500万吨生铁和1500万吨优质矿石,以所得款项偿还借款。”

这个合同,连同之前的铁矿石出卖合同,直接将汉阳钢铁厂这个巨人变成了一具供八幡制铁所驱使的僵尸傀儡!

首先,这个合同从原料上限制汉阳铁厂无法壮大,因为得首先将原料供给日本人。其次,其从产品结构上,将汉阳铁厂牢牢钉死在低端的位置上!因为它必须遵守合同,每年先给日本人生产大量的半成品----生铁。

这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铁矿价格飞涨,汉阳铁厂却始终无法腾飞的原因。

而与此相反地是,则是日本钢铁业的突飞猛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铁价暴涨,汉冶萍公司本可以大大获利,但由于受日本借款附加条件的限制,铁价不能提高,销路也无法扩大。战争期间,公司廉价售给日本生铁30多万吨。

当时世界生铁市场最高价为每吨200多元(银元),平均价格为每吨160多元,而汉冶萍公司的生铁只能以每吨60日元的价格出售给日本(约30银元)。仅此一项,中方每吨生铁损失130银元,日本却从中国掠夺了3900万银元。

另外,铁矿石定价太低!铁矿石定价的时候,1吨矿石从产地石灰窑运到上海,光运费就需2块银元。而中国卖给日本最高的头等矿价格每吨才3日元,二等才2.2日元,约合银元1.5元和1.1元。

长期在大冶、萍乡工作的德国工程师赖伦等人曾多次指出,“在欧洲若大冶之矿石,在1902年通扯每吨价银六两六钱六分”。意思是大冶矿的煤,在欧洲整批走货,都能卖到每吨6.66两白银。

这个德国佬当时的心情不知是怎么样的?是对日本人的羡慕嫉妒恨?还是对中国人这个种族产生了无比的鄙视?

盛宣怀将头等矿石定价3日元?这不是白送,而是要贴钱送给日本人!也不知道盛宣怀这位“清末第一富人”,究竟是有心还是无意?

听到这里,李志行觉得,单以盛对日本人的贡献而论,大日本皇室怎么也得封他个伯爵,否则都不好意思交代!

汉阳铁厂的矛盾,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牵涉到技术进步、政治、外交、权力斗争、裙带关系等很多因素,简直就是民国国有企业的第一大坑!胡博渊在里面担任过中层领导,种种体会,感触良深,谈到深处,唏嘘不已,不禁与李志行多喝了不少酒。

“博渊兄,你觉得汉阳厂还有救吗?”

胡博渊喝了一杯酒,苦涩地说道“病入膏肓!”

“那么……,中国的钢铁业怎么办?”,李志行拿起一杯酒,目光却看着窗外的天空,沉吟着说。

“中国的钢铁业?中国的钢铁业……?”,胡博渊这个常带微笑的谦和君子,忽然放声大哭!并不停地大喊道“我痛呀!正之,我心痛呀……!”,他的声音撕心裂肺,从屋内直传到院子里,再传到院子上空。

这是一个旧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最悲伤的担忧,和最痛心的无奈!

胡博渊的哭声,惊动了院子里玩耍的燕子。她偷偷趴在窗户上,瞪大眼睛往里看,刘绣娘悄悄将燕子叫走了。

李志行也很悲伤,他扶住胡博渊,轻声说“博渊兄,我想在榆林再造一个汉阳厂!”

“你真想再造一个汉阳厂?”胡博渊紧紧抓住李志行的双臂,盯着李志行的双眼。

李志行是他平生仅见的一个顶有魄力的人,李志行再次提起这句话,让他有些希冀。

“是,我们再建一个!我的想法是,能够年产10万吨钢轨、并且能产枪管和炮管,为我们的兵工厂提供原料。”李志行坚定地说道。

“10万吨钢轨?那事实上比汉阳厂还要大一倍!”,胡博渊叫到。

汉阳铁厂最高年份是1914年,约产钢5.1万吨。而新近的1920年,产钢量是3.88万吨,本年度汉冶萍公司亏损约128万元。10万吨钢产量可不是汉阳厂的两倍?

这么说,李志行想建一个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也不是,1920年,日本八幡制铁所的钢产量是29.7万吨,生铁产量24.4万吨,盈利约1311万日元。

精明的日本人已经遥遥领先了!

这就是差距!

胡博渊又叫到“可这需要巨额的投资!再说,每年10万吨钢轨,根本卖不掉!”

的确!自汉阳厂创立以来,汉冶萍公司的总计投资只怕早已超出了7、8000万银元,而与之同期建设的日本八幡制铁所,总投资约高达1.3亿日元,两个国家都是举一国之力搞得!李志行想自己搞?这可能吗?

另外,10万吨铁轨,按当时的重轨规格,相当于每年要修1110公里铁路!但从民国成立直到1921年,10年时间才修了约1490公里铁路,产这么多谁买呀?

不过,李志行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修铁路也可以赚钱,从来就没听过哪家铁路亏损的!

当时经营水平最好的京汉铁路,长期保持在每公里年净收入1万大洋以上,其他的一般水平也有几千块。

这个只是铁路最直接的效益,还有铁路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产生的间接效益,则有可能是直接效益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并且,铁路还有军事价值……

那么建铁厂赚钱不?这个么……,要看经营。

即使日本八幡制铁所,从1901年投产后,也只到1909年才开始盈利,其间连亏了8年,平均每年亏损100万日元左右。

但李志行自己算过账,煤炭是他自己的,每吨开采成本不超过5毛钱;铁矿虽然他是大股东,但也需要掏钱,每吨按3块大洋计算;运输队伍也是自己的,从榆林到尖山约240公里,每吨铁矿再加2元运费,按目前每5吨铁矿加5吨焦炭算,每吨生铁成本大约在27元,钢铁则不超过30元。

尽管此时是钢铁企业的寒冬,国内生铁价格仍维持在45元左右,钢铁价格约80-110元。也就是说,炼一吨钢,李志行大约能挣约50元以上。

呵呵,也许有脑袋灵光的朋友已经看出来了,这其实是一种准备赔的算法!因为李志行的煤若拉到关中,大约每吨就能赚20块大洋!光5吨煤就能赚100元!这分明是已经赔了50元!

呵呵,其实后一种算法也不对,因为以此时中国的经济条件,煤炭也是有市场容量的,产多了市场消耗不了,但可以消耗在炼钢上……,这是一个宏观经济学的问题。

所以,李志行下决心想干!不过为了缓解一次投资压力,他的计划是分两期……

李志行早有计划,如今娓娓道来,在给胡博渊做说服工作……。

胡博渊没想到李志行对这个问题考虑已深,他惊讶地听着,频频点头。

最后,李志行笑着说,“怎么样?博渊兄,我准备让你来干这个钢铁厂的厂长,你有没有信心?”

胡博渊却没有立即回答,他收敛表情,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李志行鞠了一躬,然后说道“正之,中国有你,是国之大幸!我胡博渊得遇正之兄,则是我胡博渊此生之大幸!既然你有此宏愿,胡博渊敢不拼死一搏?”

李志行急忙将胡博渊扶住,笑着说“博渊兄切莫如此说,志行志大才疏,刚才只是空洞的言论,要实施起来,还得靠你这样的专门人才!别的不说,单说需要的大量技术工人,我就搞不来。”

胡博渊一听,马上说“这个请你放心!届时我亲去汉阳,将最能干的人才,都给咱们挖过来!”

李志行一听哈哈大笑,扶着胡博渊的手给他敬酒,两人喝了个痛快!

……

顺便,我们再说一下历史上汉阳铁厂后来的命运。

话说1922年,北洋交通部颁布《中华民国国有铁路钢轨及扣件规范书》。这个标准与前清邮传部的标准没有直接相承关系,且汉阳铁厂的工艺条件已基本上不被作为制定依据。

等新标准一颁布,汉阳厂现存在厂里的两万多吨铁轨,因不符合标准立刻报废,这个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受到致命一击!随后不久,就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

说到这里,我们再说说那个将汉阳厂一脚踩入深渊的《中华民国国有铁路钢轨及扣件规范书》。

制定铁路钢轨的标准规范,属于铁路技术委员会工程股的工作职责。

铁路技术委员会归詹天佑管,工程股的主任由华南圭担任,会员共87人,其中专任会员有金涛、邓益光、孙瑞林、王咸、何厚伟、凌鸿勋、王国勋、洪观涛、徐道明等9人,外籍会员24人,分别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比利时、意大利、罗马尼亚等8个国家。

除上述会员外,交通部还聘请了6位有较高声望的国外技术名家担任技术委员会的顾问,包括1名高等专门顾问和5名顾问,直接指导技术标准的制定。其中就有两名日本人,分别是平井晴二郎和大村卓一。

标准执行完成后,汉冶萍已经生产的约2.6万吨铁轨,因不符合标准完全报废。

其后的1923-1937年,中国修建铁路10109公里。但由于汉阳铁厂1922年炼钢轧钢设备全部停工,我国铁路用轨不得不再次全部依赖进口。据统计,这段时期,钢轨主要来自美、英、日、俄、德、比、法7国,与参与标准制定的外国专家国籍基本吻合。

可能有的看官就要惊讶了:不是颁布了国家新标准了么?为什么这么多外国的产品还能进中国市场?

因为,它们都符合新标准!

新标准相关当宽泛,只规定了极少的几个指标,所以大家都成功符合了。唯独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厂的产品,不符合标准!呵呵。

如此说来,汉阳厂的产品莫非以前就不能用?

非也非也!以前一直在用,只是现在不符合新标准了而已。

奇哉!怪哉!

对!这就是民国,你不用活太久就能见!如果你既会写字,又能活个20年,甚至可以马马虎虎写一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