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殿内,武德皇帝手捧齐王元吉呈上来的一份弹劾奏疏,看看身边元吉,说道:“三胡,这奏疏言尉迟敬德谋反,却并无实据。他毕竟勇冠三军曾立过军功,伤了东宫之人是真,昨日婕妤也来要朕主持公道,不过我派了御医去慰问,听说张叔万等没什么大碍。你建议我处决尉迟敬德,就凭这奏疏所列,恐怕不够吧?我看关他一阵,教训一下便罢了。”
元吉不服气道:“父皇,这尉迟敬德是二哥驾前第一打手。二哥如今不服于大哥,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一旦二哥犯起癫狂,弄一班人马在京师作乱,怕是不好对付。杀掉尉迟敬德,可警告二哥消除隐患,亦可震慑天策府其余那帮莽夫谨守规矩不敢乱来。证据什么的,还不在于父皇一句话?何况当初尉迟敬德曾效力于刘武周,在夏县擒获叔父永安王等,致使永安王最终惨死于刘武周之手,仅凭这一条,治尉迟敬德一个死罪也不算冤。”元吉心中腹诽:当初你斩杀刘文静,派人做掉杜伏威并除去阚棱,又何尝需要证据?
武德将手上奏疏往几案上一丢,说道:“他擒永安王一事,朕已下诏赦免受降封官,时隔数年,怎好出尔反尔再追究?这事朕再考虑考虑,你先下去吧。”
元吉行礼告退。
世民看着父皇发给他的奏表,强压下心头的愤怒与恐慌,跪下对皇帝奏道:“陛下明鉴!敬德若真要反,当年我军在东都城下战况胶着,以敬德之武勇,无论他是投郑还是投夏,均会被委以重任,又何苦等到今时天下鼎定,再来行此大逆不道毁身肇祸之事?何况表中所言诸事,尽属风闻。居然还参他昔时在定杨军中效力之事,不错永安王叔父是为他所擒,后不幸被刘武周杀害,臣亦感痛心!可当初战阵之上各为其主,后来父皇已经宽仁为怀下诏赦免,现时隔多年,如若再欲追究此事,我唐军将领中尚有多人先前曾效力于诸路反王,后才投诚我朝,臣深恐如此处置会引起人心震动!这篇参劾奏表事实不清逻辑混乱,四弟不予驳回,却呈上来亵渎圣听,臣实不解其用意何在!”
皇帝冷冷一笑:“你辩驳得言之成理。不过御史台总朝廷风宪,负有监察百官、典正法度之责,便是亲王、政事堂宰辅亦不得干预。四郎现执掌门下,他既将此弹劾奏疏呈上来,或觉兹事体大,涉天策亲将朝廷重臣,须朕亲裁,并不为过。尉迟敬德为定杨军降将,其心素来不稳,朕念微功故且容之。这奏表言其谋反虽无实据,然他无法无天,打伤太子家丞后宫外戚却是实情。朕拿给你看,是想提个醒,你天策府那些臣属,平日要多加管束,免得他们目无法纪在外滋事。位高则显,如今朝廷内外,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你?若是下面之人行事不当,牵累到你,朕亦不便一味回护。”
世民叩头道:“儿臣谢父皇一番苦心!如今突厥强寇窥伺,朝廷正宜善自抚慰功臣良将,以安四海之心。敬德虽是降将,然其忠勇可嘉武略过人,于战阵之上亦曾救过孩儿。若朝廷以小过或不实之词加重刑于有功之臣,臣恐令天下豪杰之士寒心,于社稷不利!”
武德摆了摆手道:“朕给你看此奏表,本就是不欲严加追究其人。只是他连东宫之人都敢欺凌,回去你还要好生约束,否则日后再惹出事端,朕免不了要秉公处断,于你面上也不好看!”
世民闻父皇说出“不欲严加追究”,松了口气,再拜谢恩告退。
走出殿外,一阵冷风吹来,世民不觉打了个寒噤!这才发觉自己一身冷汗竟连中衣都浸透了!他永难忘记,六年前,也是在此两仪殿前,自己跪在圣驾前苦苦哀求父亲放刘文静一条生路,而最终,这位大唐元谋重臣、曾任帝国宰辅的三品大员竟被显戮于市!令他终生抱憾愧疚于心……如今,父皇虽已答允不会从严追究敬德,然一天不见放人,他就委实于心难安……
弘义宫天策府议事厅。
程知节正跟秦叔宝、段志玄、侯君集数将发着牢骚:“奶奶个Q!今天吏部给我调令了,要我年后去康州任刺史。二殿下如今处于危难之中,敬德生死未卜,听说有人诬告他谋反!这节骨眼上,老子打死也不走!”
段志玄闻言道:“巧了!我也接到吏部调令,年后调任安州刺史。我正打算请二殿下示下该如何应对呢。”
世民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数名亲卫一道走进来。
众人忙起身相迎。世民摆摆手,示意大家免礼。
程知节禀道:“殿下,今日我和志玄都接到吏部调令,要我年后出任康州刺史,志玄出任安州刺史。TNND!这是存心要拆散我们天策府啊!我哪也不去!”
段志玄也道:“是啊,今天是程将军和我,明天又不知会轮到谁。敬德关了快一月,也未放出来,听说还被御史参劾谋反!殿下若是任由羽翼被砍,下一步恐会危及殿下自身!我们也有手有脚,岂可束手待毙任人宰割?”
侯君集道:“敬德西市‘伤人’一事,我已查清楚,乃是太子家丞仗势欺凌百姓、强买强卖在先,敬德只不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属下这有西市事发现场附近店铺几位旁证提供的证词,殿下是否反诉?”之前侯君集已将调查结果报告秦王。
世民摇头道:“父皇已经答允过几日会放了敬德。那张叔万毕竟是东宫之人,又是外戚,跟他对簿公堂,牵扯到太子和后宫,且不说结果如何,又会闹得朝廷上下沸沸扬扬。只要敬德平安,此事便罢了。万一父皇不放敬德,我们再出招反制。”
秦叔宝道:“知节、志玄说得对,眼下局势,大家都看得明白,请秦王早作决断!只要殿下一句话,某等愿为殿下赴汤蹈火!”
众人皆热切地望着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