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四十五年五月十九日,马怀锡的次子身为海外事务衙门大臣的马弘光病逝。
半个月之后,办事大臣由普福禄出任。
马弘光的去世,让马怀锡更加悲伤,老年丧子啊。
马弘传的不如意,让马怀锡对马弘光就更加器重,而几年来马弘光在海外事务衙门办差还是很尽力的,也颇有成效,如今马弘光去世,让马怀锡的心情失落到了极点。
马弘光的去世,马怀锡的悲伤可想而知,但是目前他还不能倒下去。他在承受了巨大的悲伤之后,仍然再坚持,他要继续为南洋做一些事情,也是为晋国,为自己的家族,为自己的理想做一些事情,而目前还没有做完,他还不能倒下去,一旦自己倒下去,不仅海山洲,就是南洋,甚至是整个家族和依赖王室为生的人也都要完蛋。
马弘光去世后不久,杜保宁也在南洋因病去世。马怀锡已经淡然了,追赠杜保宁为太尉、太傅、中书令,谥号文忠。
马弘光、杜保宁去世后,马怀锡立即下令以殿前军总兵官戴文琮接任海外事务衙门,袁守阳调任南洋出任南洋内阁留守大臣,以崔乾铭接任殿前军总兵官。同时调仪仗司都指挥使王道彪外放为汉宁行省总督兼提督,来稳定汉宁行省的局势。仪仗司都指挥使由杜保宁之子杜诚友出任,以此来控制局势,也是稳定改革派的信心。同时给袁守阳下令,让他让兴京府扩建内城和宫城,袁守阳立即就明白这是为什么了。
马弘传和办事大臣普福禄原以为在经历了丧子之痛的马怀锡会有一段悲伤的时间,这就为他们争取更大的人事安排争取时间,但是马怀锡竟然强忍丧子之痛,迅速的进行了人事调动,来稳定局势。这让两人以及幕后的朝廷也不得不佩服其意志力和洞察力。
凤翔四十六年,燕朝天龙皇帝禅位给儿子,次年改年号为庆兴。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仍然掌握实权。
马怀锡对燕朝的变动,看的很淡,因为只有老皇帝活着,新皇帝根本不可能有绝对的实权。
不过出于对皇帝陛下的尊敬和臣属,马怀锡还是派林超康带人去参加了新皇帝的登基大典,包括自己的孙子马怀锡。
马怀锡时年只有十五岁,但长的颇为健壮。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内陆地区。经过了东南沿海地带、中原,然后进入了大京城。
马怀锡的这一行饱览了中土的风光和繁华,尤其是对大京城的恢弘和壮丽,更是十分的喜欢,梦想着在晋王国也能拥有一座比这个城池更大的都城,这是他的理想。
同年夏季,林超康奉马怀锡之命以南洋海军校阅的名义,下令将海山洲的所有能够搭载七十门火炮以上的战列舰全部调往兴京府驻扎,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凤翔四十七年冬季,马怀锡让林超康直接下令南洋各地每年的赋税上缴给海山洲的比例降低到两成,其余的部分主要上缴给兴京府,充作南洋军备和边防费用。实际上是进一步加强南洋的财力。
凤翔四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林超康因病去世。
马怀锡下令国葬,追赠为太尉、太傅、中书令,谥号文正。
林超康去世后,马弘传极力希望让自己的亲信何道坤出任内阁领班大臣,但是马怀锡不同意也不反对。而是让何道坤暂时署理内阁领班大臣。同时私下让内事厅秘密对何道坤、张仲春等人进行摸底。
凤翔四十八年五月,马弘传在张仲春及其表亲梁成峰的建议下,纳色艺双绝且身体有冬暖夏凉特异功能的宁安府名伎年仅十六岁的谢侑芯为侧室,不久就怀孕了。
马怀锡对马弘传在林超康去世不久就纳妾,十分不满,但是他已经对儿子失望了,也不管了,只是训斥了几句。马弘传承认了不得体,但依然和谢侑芯这个妖后缠绵不已。
马怀锡已经知晓儿子背后有燕朝支持,而且根本已固,也无所谓儿子的所作所为了,他的重心和核心是南洋,其余随便吧。
六月中旬,南洋武宁州一带发生了叛乱,规模浩大,已经有数万人之众。为首的名叫张佩华、刘明成。
马怀锡得知后是七月底,他决定亲自领兵征讨。
马怀锡亲自南下,马弘传认为不可,但是马怀锡执意要去,虽然已经是八十八岁高龄了。
马怀锡南下,他自己也明白,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南下了。也是为南洋树立一个稳定环境的开始。
七月二十八日,马怀锡率年仅十六岁的孙子马玉隆、殿前军总兵官崔乾铭,还有王冰茹的侄子王子师、侄女王媛薇,另有海山洲三军精锐万余人乘船从宁安府出发,浩浩荡荡地前往南洋进行戡乱。
而海山洲留守事务交内事厅知事王冰茹、王燕霖及马弘传三人共同留守,来处理紧急事务。
三人留守,两女一男,马弘传还在最后。明显的是不信任马弘传,其实主要是背后的办事大臣衙门和朝廷。因为此时在海山洲的燕军已经接近两万人了。考虑到自己南下后燕朝可能图谋不轨,马怀锡临走前给王冰茹留下了密诏和晋公剑,如果有万一,可先斩后奏。不过根据马怀锡的判断,燕朝的老皇帝已经病入膏肓,新皇帝和老皇帝的大臣斗争不断,加上西南匪患频频,燕朝暂时不会有什么动作,所以他敢于率军南下。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做了准备,而王冰茹是他最为信任的人,也是马弘传可以接受的人。
八月十七日,马怀锡及大军抵达了武宁州南部,在此安营扎寨。
张佩华、刘明成等得知马怀锡亲统大军而来,加上东宁各地的军队,已经约两万人。他们决定以攻为守,挫官军之锐气。
然而当张佩华、刘明成率叛军主力抵达晋军营寨前,则有些畏惧。
张佩华:“马怀锡虽然老迈,但确实用兵有方啊。”
刘明成:“晋军扎营极有章法,傍山依林,前后顾盼,出入有门,进退曲折,甚难攻破啊。”
张佩华:“是啊,但越如此越要以攻为守。”
十九日,叛军与官军野战。
此战,叛军投入了精兵万人,晋军只有三千人。
兵力上晋军不占优势,但火力上占据优势。然而叛军十分勇猛,打的晋军一度十分狼狈。
马怀锡见状大为不满,对武宁州知州宁朝威及其所部十分不满。但此时顾不了许多,立即稳住阵脚反败为胜才是当务之急。
眼看着战事不利,年仅十六岁的马玉隆在旁对马怀锡说:“祖父,孙儿愿领百骑突破敌阵?”
马怀锡大惊,但很是欣赏孙子的胆色。
马怀锡:“疆场非同儿戏,你可有把握。”
马玉隆:“敌军士气正盛,我军如果一再退却,是示弱也。必须以攻为守,挫敌锋芒,方可扭转局势。”
马怀锡:“言之有理。给你三百骑兵,炮火掩护,你从两翼包抄,中军步兵推进。”
马玉隆:“是,孙儿遵命。”
说罢,马玉隆即前去准备。
不一会儿,晋军的炮火开始大量制造弹幕,为马玉隆的骑兵提供掩护。
又过了一会儿,马玉隆亲率三百骑兵,分三路出击,每路各百人。自己领中路,林文隆领左路,赵锦秀领右路,冲杀进入敌阵。
叛军预料到了诸多结果,并预先做了准备,但不想晋军会进行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而领头是竟然只是一个毛头小子。
马玉隆虽年仅十六岁,但读书习武已有十年,力大无比。只见他在阵中手持火枪,背负弓箭,携带铁鞭,几乎如入无人之境。
而手下将士看到晋王的孙子都如此凶悍和不要命,也都士气大振。连本来士气低落的东宁驻军也很快恢复了士气,短短不到半个时辰,战场的局势为之扭转。而马玉隆的三百骑兵三路突击,一战就歼灭叛军数千人。
林文隆还在距离刘明成百余步之外用肃靺硬弓击中了刘明成之左胸,给其造成了致命伤。
张佩华见状不得不下令退却,收兵回营进行固守。
二十一日,从敌营得到了消息,刘明成伤重而去世。
马怀锡闻听后大喜,刘明成一死,张佩华如断一臂膀。
接下来的几天里,马怀锡不急不忙地进行部署。
以马玉隆的骑兵四处袭扰,断叛军粮草和可能的接济。同时以步兵和炮兵进行稳扎稳打地步步为营的推进,虽然缓慢,但效果却显著。
九月六日,晋军推进到了武宁州南部叛军的巢穴——武康寨。
抵达了叛军巢穴后,马怀锡下令以赵锦秀率步兵、炮兵万人彻夜不断地进行轰击,半个多月里向山寨投射了数万枚炮弹。
叛军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而且粮草全部被切断。
十月七日,一个月后,张佩华终于无奈,派人下山致书投降。
十月十一日,马怀锡接受了张佩华的投降,下令将张佩华从轻发落,流放兰翁岛,其余部众尚有六千多人。马怀锡精选良善上千人编入东宁驻军,其余全部就地妥善安置。
武宁州知州宁超威表现不佳,滋生叛乱,战后被处斩,以赵锦秀接任武宁州知州兼领驻军,授都司衔。
十一月初,马怀锡率军南下前往兴京府。
十一月底,马怀锡抵达了兴京府。
一路上马怀锡看到了南洋这几年的发展,很是高兴。各种手工作坊遍布乡间城镇,城镇居民生活也有保障,更重要的是风气的自由与开放。这是他最为欣赏的。而且据报昭顺州又发现了金矿,而且开采难度较低。马怀锡很高兴,但并未下令开采,而是让马玉隆要多注意。并和他说矿业可以利国利民,一定要多多用心。
然而真正的重点是看了兴京府东北部的行宫。
行宫修建了前后总计二十多年,在去年秋季正式建成。
说是行宫,实际上那就是一座新的大城,完全可以说是一座和都城不相上下的都城,占地三万七千余亩。地处兴京府府城东北部约三十里地,距离港口距离拉长了不少,且是在河畔建城,饮水和安全方面更安全一些。
新城分为外部的外城、内部的子城,再里面的行宫宫城。外城城门十二座,子城八座,宫城四座。其中行宫宫城占地一千五百亩。内部装饰十分奢华,参照的都是燕朝皇宫规格建设,并吸收了部分西洋的风格而来。
对于这座行宫,马怀锡很高兴,让孙子马玉隆起名。马玉隆推辞不掉,最后奉命起名为华阳宫。
马怀锡同意,并亲笔题写了匾额,还为华阳宫的正门起名为奉天门。
凤翔四十九年上元节,马怀锡在兴京府晋宁宫大宴群臣及西洋使节。
在宴会上上,马怀锡隆重地给所有大臣介绍了马玉隆,还让马玉隆一展其不俗的能力。
马玉隆读书习武十余年,在马怀锡、王冰茹、林明凯的教导下,不仅学传统典籍,还有地理、兵法、西洋历史、语言、风俗等。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苏威兰语言,力大无比颇有勇略。他能拉动重达十三力约一百五十多斤的肃靺硬弓,并会熟练使用西洋火枪,还精通传统武艺。擅使长枪铁鞭。而在学问方面,喜欢实用主义的学问,也有一些西洋的自由思想,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对燕朝和之前的武朝极度反感,认为两朝禁锢了学问,束缚了人性和自由,使得人们只会埋头读书而什么也不会。他曾私下说武燕两朝所谓大学士,除少数有经世致用之才外,多是夸夸其谈因循守旧之徒。而且对燕朝的服饰也极为不喜欢,喜欢汉族传统服饰和西洋服饰。
对于马玉隆表现出来的这种极度与燕朝不满的情绪,马弘传作为父亲多次提醒他要注意,而他不以为然,马怀锡、王冰茹也不管,事实上纵容他继续反燕。因为这也是他们对燕朝操控海山洲不满的一种发泄。
宦海沉浮多年的南洋内阁留守大臣袁守阳顿时明白了马怀锡的意思。而与袁守阳私交甚好的苏威兰国驻兴京府总领事雷来尔似乎也明白了不少。
马怀锡非常看重孙子的才能,将晋国的希望都放在了他身上。其实在这场宴会上已经是公开化了。
从二月到七月,马怀锡一直住在兴京府。无论见什么人,几乎都带着马玉隆和王媛薇,还让二人单独相处,渐渐地二人也有了感情。
这几个月里,马怀锡也得知了一个消息,那就是燕朝天隆皇帝终于去世了,年八十九岁。马怀锡终于熬倒了这个将燕朝带入鼎盛的老人,熬倒了一个最能干的皇帝,至少在他手上,海山洲还在马家手中。
这几个月里,马玉隆让将作坊选用最精利的镔铁上万斤打造了诸多精利的兵器,谁也不知道要干什么。
七月二十八日的晚上,马怀锡将马玉隆召来。
礼毕后,马怀锡说:“孙儿,去岁剿匪,看你所用兵器不甚如意,祖父特让人为你打造了几件兵器,赐给你。”
说罢,马怀锡让人抬了出来。首先是一柄用镔铁打造,木头是坚硬的进口红木的长枪。这是一柄六十二斤重的长枪,枪身还绣有龙纹。
马怀锡说:“此枪,我已经赐名为海山银龙枪,就是你以后的兵器,看看是否顺手。”
马玉隆拿起来掂了掂分量,很高兴,说够分量,然后挥舞了几下,说真是好枪啊。
马怀锡:“你不要将这把枪作为装饰品,希望你用他建功立业。如同我们的高祖的定海枪那样,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马玉隆:“孙儿自当谨记于心,用他来振兴国家。”
马怀锡很满意,接着又将一柄极为锋利的宝剑和铁鞭赐给了马玉隆,宝剑赐名昌晋剑。另外还有进口的西洋小型防身用的簧轮手枪两支。
马玉隆全部收下,并跪谢祖父的恩典。
然而还没有结束,马怀锡紧接着又让人拿出了十柄锋利和装饰不亚于昌晋剑的宝剑,全部交到了马玉隆手上。
马怀锡说:“昌晋剑是你的,而这十柄剑现在也交给你,是为了让你将来赏赐有卓越功勋的将士的,记住,这些剑如同尚方宝剑,不可轻易赐人。需赐给忠勇之臣将。”
马玉隆:“孙儿明白了。”
凤翔四十九年十月初,马怀锡、马玉隆等留下三千多精兵驻守兴京府,然后率其余兵马和随从由安晋港坐船北上返回海山洲。
十一月初,马怀锡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海京府。
返回海京府后,马怀锡询问了这一年的情况,王冰茹、马弘传一一做了上奏,整体上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在去年夏季的时候,马弘传宠信的谢侑芯为其生下了一子,起名为马玉晓,但马怀锡只是看了看,并无什么好感。倒不是说马怀锡不喜欢孩子,归根结底是厌恶其母谢侑芯。
除此之外的大事就是何道坤十分着急于内阁首席领班大臣的位子,但是他已经坐不上了。
在马怀锡南下期间,经过内事厅的多番查访,已经掌握了何道坤贪墨公款上百万和勾结燕朝的诸多罪证,更重要的是在林超康国葬期间,有不敬四圣的言论。
凤翔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马怀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令免除何道坤的署理内阁领班大臣之职,并公布了其罪证。同时超没所有家产,子女宗族全部流放兰翁岛。
对此,马弘传及办事大臣衙门有不满,但何道坤罪证确凿,他们也无话可说,只能是默认了。
凤翔五十年正月以后,九十三岁的马玉隆身体已经即将到达终点,但他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完。
凤翔五十年二月,在王冰茹的具体商谈下,晋国与苏威兰国的条约再次续订三十年前的条约,内容如前,有效期二十年。
三月十二日,马怀锡直接以赐婚的方式,将他最信任的内事厅知事王冰茹之二十一岁的侄女王媛薇指给了马玉隆为嫡妻。而两人经过一年多的相处,也已经有了感情。
马怀锡这么做,这都是为了让王冰茹更好更忠心地支持马玉隆。
王冰茹是坚决支持马怀锡的,也非常关心关爱马玉隆。
十几年来,她已经某种程度将这个徒弟视为了自己的儿子,而马玉隆也十分尊敬她,不亚于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崔露苑。
三月初,王冰茹和海京府同知徐博园上报说历经二十七年的缓慢但卓有成效的建设,海京府扩建工程在去年十一月全部完工。
三月十二日到二十五日,马玉隆在马弘传、马玉隆、王冰茹等的陪同下亲自去海京府城走走看看。
海京府城如今已经是金碧辉煌了,最早的时候在高祖时代,海京府还叫怀远府,那时候宫城占地只有六百多亩。之后多有扩建,但宫城占地都未超过千亩,直到马运扬时代才开始超过千亩。然后基本维持原状,只是局部小修小补。马英韶时代曾想扩建,但当时考虑到与燕朝的关系,没有增修。而经过此次二十七年的扩建,已经大功告成了。
历经二十七年,动用民工上百万人,总计耗费五千多万两修建的海京府城如今占地已经是高达近五万亩,连原来西郊的安心园也被纳入了皇城之中,而在安心园与原有的怀远宫城之间又新建了一座占地五百亩的新城予以连接。府城城门二十二座,而宫城占地两千五百亩,城门八座。宫城地处海京府核心区的盆地之间,山河险要,极为坚固。
新建的宫城统一仍叫怀远宫。怀远新宫面积和旧宫差不多大。里面各种装饰是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西洋风景,在一个岛上兴建这样一个东西风格齐备的大型宫殿,真是不容易啊。
虽然完成了马怀锡的愿望,但是如今海山洲的局势,让马怀锡内心觉得有些后悔了,这几年海山洲与燕朝的关系,让他明显感觉到自己辛苦多年经营的庞大府城似乎会将来不知会归属于谁啊。
想到此,他慨叹道:“坚城汤池,壮丽山河,海中盛国,异日归谁,天可知,天可知啊。”
三月底,马怀锡下令以南洋局势不稳为由,并将自己的御马百余匹全部调往南洋,还有海山洲的精兵八千人、装配有五十门以上重型火炮的战船及骑兵三千人及兴通县饲养的六千马匹全部调往南洋。还有最能干的年轻将领如林文隆、赵南昌等也都调任南洋。
五月一日,马怀锡下令晋阳王为地位仅次于晋王的最高爵位,类似于古代的一字平肩王。在晋国的范围内享有觐见晋王不用跪拜的特殊礼仪待遇,并可以上书不称臣。同时还设立了晋国兵马大元帅一职,规定只能由嫡亲宗室成员才可以出任。
晋阳王在晋国的特殊化,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可是突然设立晋国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则比较反常。然而这两件事很快就有了巨大的反响。
五月三日,马怀锡又突然下令在南洋设立南洋道大行台,并设南洋道大行台尚书省,最高官职为尚书令,地位高于海山洲的内阁领班大臣和枢密使。原有的南洋行枢密院改名为南洋道大行台枢密院。南洋各省府州县及军兵官吏均直属于南洋道大行台尚书省。
诏令主要内容是:
南洋之地北部多山匪,四面邻海且各岛均不相邻又多海盗,另毗邻西洋诸国,事务繁剧。如遇缓急上疏庙堂,唯恐贻误战机以致牵连国事甚至生灵涂炭。故效古法行分陕之任,设南洋道大行台,大行台设尚书省,原有南洋之行枢密院亦隶属于大行台,改为大行台枢密院。
王孙马玉隆虽年少,然勇武善战,亦本王多年调教而成。特以马玉隆为为南洋道大行台尚书令、大行台枢密使、南洋内阁留守大臣,宣抚处置使。加封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宁远军节度使,晋国兵马大元帅。进爵为晋阳王,许以便宜行事,得以自辟官署,海山洲不得遥制。南洋大小官吏军兵皆听晋阳王节制。
行军作战粮饷为重,如遇紧急情况,南洋财赋可不入海山洲。另赐晋阳王以高祖剑及御龙、凤翔、昌顺三枚玉佩,著王冰茹选拔三军精锐选拔万人令其带往南洋。
马怀锡的这道命令不仅给了孙子几乎所有的虚职和实职还有爵位的最高荣誉和地位。自高祖马文慧以来,大行台就没有设立过,尚书令还没有任何人在活着的时候被授予过,马玉隆是第一人,恐怕也是唯一一人了。而且这道命令实际上已经让孙子具备了自成一国的实力。让马弘传及办事大臣衙门十分不满,但是这是晋国的内部事务,况且南洋之地,与燕朝无什么实质性的联系,他们反对也没有办法。而某种程度上他们又乐意如此,这样海山洲将再无多少精兵良将,能方便他们继续控制。
五月五日上午,马怀锡抱病以登坛拜将的隆重礼仪在怀晋殿给孙子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将官印符册和宝剑等全部交给了马玉隆。
下午,马怀锡下令改组内阁等衙门,并以南洋改革派大臣也是马玉隆的师傅林明凯执掌海山洲内阁,戴文琮主管枢密院和海外事务部,以李昆山出任仪仗司都指挥使。令今后大小军政事务悉报王燕霖、王冰茹,由二人和马弘传共同裁决。
经过改组后,新的内阁主要人员如下:
内阁首席领班大臣:林明凯
枢密使:戴文琮
内阁协办大臣:安道和、徐博文、森塔都、李昆山
六部官:
吏部正判林明凯、户部正判安道和、刑部正判徐博文、
兵部正判森塔都、工部正判张仲春、礼部正判梁成峰。
御史中丞:汤承建
市舶司使:王道理
仪仗司都指挥使:李昆山
殿前军总兵官:周承宁
侍卫亲军总兵官:塔木岱
宁阳军总兵官:高衡阳
海京府知府:徐博园
宁安府知府:李文峰
宁阳府知府:田耀文
通远州知州:何公祐
兴京府府尹:崔乾寿
这份名单,马怀锡很大程度上吸取了马弘传的意见,马怀锡、王冰茹的人只是执掌内事厅、军队、仪仗司、市舶司、海外事务部等传统权力核心。而其他日常事务方面,则几乎都是马弘传的人马了。
老于政治斗争的马怀锡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弘传和朝廷不至于做出过激行动,也能保证王冰茹等人的影响力,还能让王冰茹继续为南洋输血,让马玉隆在南洋继续成长,为他争取至少十年的时间。
对于这个布局安排,办事大臣衙门内部意见不一,大多数人认为可以接受,也看不出有何不妥。唯独才三十七岁的帮办大臣刘浩隆反对,认为必须想尽办法撤换内事厅的王冰茹,或者把她赶往南洋。
刘浩隆说:“马怀锡果然老奸巨猾,他知道海山洲的彻底内属不过是迟早的事情,也已经无力改变。但是这样的格局是让王冰茹继承他的办法,掏空海山洲给南洋输血,到头来,我们即使得到海山洲,也无异于是一个烂摊子了,是一个严重失血的海山洲,不仅不能为朝廷增添粮饷,反而还得耗费朝廷的粮饷赋税。而在南洋另设大行台及尚书省,这一套就是魏晋霸府模式的再现,而且是当年霸府的再加强。无疑是为自己的孙子铺平了将来称帝的道路,且为反攻海山洲做准备。”
刘浩隆所言确实不错,自马弘光去世到如今的仅仅五年里,根据办事大臣衙门掌握的消息,马怀锡就将海山洲的府库所储存的金银总计约七百万两运往了南洋,能臣良将数十人。而兵器方面,五年的时间里,运往南洋的兵器足够武装三十万人,还有精兵三万多人。海军方面,几乎所有的西洋全装风帆战船和重炮等也都调往了南洋。海山洲在海军方面,与南洋相比,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如无燕军驻守,南洋的晋军要击败海山洲的晋军,根本是不费吹灰之力。
为此他特别希望马弘传能说服马怀锡撤销对马玉隆的任命,因为这种霸府模式太过于明显,是危险极大的。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得到办事大臣衙门、马弘传以及朝廷的认可。
朝廷正忙于中南地区的教匪叛乱,根本无力顾及东南,只希望维持东南稳定的局面,因而也没有说什么。
六月开始,马怀锡进入了最后的弥留之际。
七月初有所清醒,但实际上这已经是回光返照了。
七月十二日,马怀锡召来儿子马弘传,进行了单独的谈话。
马怀锡:“儿啊,你确实可以啊,几十年你就把海山洲换了个样。”
马弘传:“父王还是在责骂我啊。”
马怀锡:“哎,以前是,现在也看淡了。海山洲与内陆一水之隔,自狄国设安海行省以来,就已经在名义上是朝廷内属之地。而自钦定章程以来,随着联系的加深,更加内属的明显,只不过我没想到会这么快和这种方式,我无法接受啊。”
马弘传不说话。
马怀锡:“哎,人各有志,我也不怪你了。我只想和你说说心里话。”
马弘传:“请父王示下。”
马怀锡:“你想做什么,我已经管不了你了。但你必须答应我,首先在你的任内海山洲不能换姓更名;其次,善待你的母亲、孩子和冰茹;再次,要提防你周围的人,尤其是谢侑芯、张梁二人。我总感觉他们不对劲,为父从政几十年,不会骗你的。”
马弘传想了想,说:“父王,我不说违心的话,我一定会认真考虑的。但是我可以对天发誓,母亲、玉隆和冰茹姐,我一定会好好对他们的。他们也是我的亲人。”
马怀锡可以理解,说:“世间万物贵在平衡,一旦失去了他们,失去了海山洲,你将什么也不是,没有了他们和海山洲,我们家族在朝廷眼里就一文不值。”
马弘传:“儿臣记下了。”
马弘传退下后,马怀锡于七月十五日又将孙子马玉隆叫来。
马怀锡:“孙儿,南洋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守护好南洋。”
马玉隆:“祖父放心,孙儿绝不辜负祖父希望。”
马怀锡:“只要有南洋,才能夺回海山洲。否则一切都没有。”
马玉隆:“孙儿记下了。”
马怀锡:“到了南洋,切记大事不可轻托他人,一定要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如果无法团结,就除掉,不能留下隐患。内事不决可问袁守阳。”
马玉隆:“孙儿谨记。”
马怀锡:“切记,兵权、财权、情治的权力一定要亲自抓。”
马玉隆:“孙儿牢记在心。”
同日,马怀锡又召来王冰茹,马玉隆在侧陪同。
马怀锡艰难地说着话,说:“冰茹,海山洲、南洋、晋国还有我这个孙子都托付给你了,你是能理解我的苦心的,我也不用多说什么了。”
王冰茹:“晋王,我明白,你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所托。”
马怀锡:“冰茹,玉隆是我的孙子,也是你的徒弟,十多年了,她对你十分尊敬和信任,让他做你的义子,你看他能吗?”
王冰茹:“臣当然希望,但臣德薄才疏,能吗?”
马怀锡:“那就是同意了,玉隆,来,拜见你的义母。”
马玉隆随后,行大礼拜见了王冰茹,王冰茹多少有些尴尬但还是接受了。
七月十五日,马怀锡又突然任命王冰茹为晋国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戴文琮为元帅府行军长史。很明显,这是让王冰茹、戴文琮执掌兵权,一方面稳定局势谨防燕朝生事。另外也是让他们继续为南洋输血。
七月十六日到二十七日,在这最后的十几天里,马怀锡在王冰茹、王燕霖的陪伴下巡视了一遍怀远宫,在宗庙前默默待了许久。
他的内心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七月二十五日,马怀锡破例带着孙子马玉隆进入了贤英殿,让他知道了高祖誓碑的内容。并让他要牢记于心。
马怀锡:“这个誓碑你估计也听过,但内容是只有我晋国在世的君主才能知道,即使是当年的贤纯、贤惠王后也不知道,女子中唯有当年的摄政太后李颖冰知道此事,然后就再也没有了。如今让你知道此事,你该知道祖父的意思了吧。”
马玉隆:“孙儿明白了,定将谨记于心,不敢违背先祖之制。”
马怀锡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和孙子一起走出了贤英殿。
海山洲、晋国在他手上达到了巅峰,然而也埋下了衰落的根源,更重要的是他已预料到了晋国的分裂,而这个分裂是不得已的,与燕朝的步步紧逼和谋划有关,也与他有关,但是他已经无可逆转了,只能是顺其自然了。唯独的希望都放在了孙子马玉隆身上,希望马玉隆至少能将南洋守护好,这样他也就能够对父亲,对先祖有个交代了,这是他仅有的希望了。
七月二十七日夜,执政五十年的马怀锡以九十三岁的高龄去世。
这是自马运扬之后,晋国又一位活到了就是岁高龄的君王,也是晋国自马文慧、马宪永、马康远、马运扬之后第五位九十岁以上高龄的君王。
马怀锡去世后,马弘传顺利即位,追赠父亲马怀锡为高宗,谥号为烈王。
虽然父子政见不一,但毕竟是父子,马弘传还是为父亲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以纪念对父亲的哀思,并特别下令从七月二十七日到次年七月二十六日一年的时间为国丧期,这是破例了。
办事大臣衙门也奉命前往祭奠马怀锡这位将晋国带入巅峰又事实上带入分裂的君王。
对于马怀锡的去世,刘浩隆曾这样评价,他说:“这是一位长寿且有雄心壮志的君王,继承了其父祖的雄心,让晋国走向了巅峰。但是也让晋国事实上走向了分裂。他去世了,其所留的人虽不少颇具才能,但海山洲终将归顺朝廷,此无疑也。”
同时,刘浩隆这位深通晋国历史的燕朝大臣还这样说:“海山洲气候宜人,故晋国君主多长寿,自马文慧至马玉隆共二十代人,百岁君主一人,九十以上高龄者五人,其余除少数外,普遍也都在花甲以上。而长寿且能力相对较强是海山洲得以延续至今数百年而不倒的原因。然而伴随着马怀锡的去世,这个昔日强大的海上帝国也终将走向了尽头。晋国自马文慧以来,根本放于海山洲,南洋为之后院。后因为在南洋进展迅速,地位日益提高,海山洲和南洋犹如人之双臂,在东西方之间游刃有余,并利用海上优势获得稳定的资源和利润。然如今海山洲归属朝廷已成定局,不过早晚而已,而马怀锡将孙子放置于南洋,是将根本寄托到了海外,而失去了海山洲的晋国,至少已经是断一臂膀,无力再对朝廷构成威胁。”
刘浩隆的这番言论,后来被王冰茹、马玉隆知道了,颇为佩服其才能。
马怀锡去世后,力主强硬的办事大臣奎克特希望马弘传能迅速推翻马怀锡生前的命令,特别是要竭力阻止马玉隆南下,至少要软禁起来,然后送往大京城礼遇优待,就是进一步软禁,如果南下,会有极大的危险。
马弘传内心也知道父亲对他的不信任,还有就是对孙子的极大信任,开始阶段确曾有所心动。但是王冰茹发现后,为避免发生万一,与李昆山、林明凯、戴文琮商议后进行了紧急的行动。
七月三十一日,在王冰茹等人秘密安排下,马玉隆、王媛薇及随从亲信十余人全部乘船直接由光宁港前往南洋。
本来王冰茹想将崔露苑也一并送走,但是崔露苑当时正卧病在床,无法跟随前往,只能是先将马玉隆夫妻送走。
临行前,王冰茹还将最小最能干的侄子王子师交给了马玉隆,让他辅佐马玉隆,也是照顾他的姐姐王媛薇。王子师时年也只有二十岁,但却颇为老城,毕竟六岁就开始跟随王冰茹,多年耳濡目染也会学到不少的。
八月二日,奎克特才得知马玉隆已经跑了,追悔莫及。
马弘传此时也只能是接受既成事实,虽然他与儿子也政见不同,但毕竟还是父子血脉至亲。
八月三日,马弘传正式下令明年改元为和宁元年,也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无法预料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