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二十二年三月,马弘传、刘欣虞为马怀锡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是一个女儿。马怀锡为之起名为马欣薇。
马弘传生下女儿而不是儿子,最高兴的除了父亲马怀锡之外则是弟弟马弘光。因为谁都知道一旦大哥和刘欣虞生下儿子,他或者他的后代与接班人的位子则更是遥远了。
尽管马怀锡对刘欣虞不讨厌,但是在凤翔二十二年的年底,马怀锡还是不顾一切让儿子马弘传将崔彦炳的女儿崔露苑(凤翔元年出生)收为了第一个侧室。虽然按照两家排序辈分上有些不搭配,但此时马怀锡根本顾不得那么多,他只想让马弘传娶一个他所信得过的大臣的女儿,然后生一个他所中意的儿子,其余都不是问题。
崔露苑才貌俱佳,而且是崔彦炳和尚瑞鹤的长女,当然崔彦炳和尚瑞鹤还有一个儿子,凤翔三年出生,名叫崔乾铭,刚刚参军。
新内阁的班底,马怀锡将较为中立的刑部正判调任为吏部正判,而将反对最激烈的礼部官免去,换上了中立的何宏翔,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五月二十日,马怀锡下令在兴京府下设内阁留守事务司,调兵部副判杜保宁出任南洋内阁留守事务司大臣。
七月,黄希爵等建议对南洋的木材进行专营,非有明令明确禁止南洋的优质木材出口。
此次虽然还有人反对,但没有了庾少阳、何长湘等实力派的支持,光靠马弘传等人反对已经起不了作用了。
九月,崔彦炳等人以燕朝对海山洲仍有居心不良之心,私下建议将海山洲所储藏的大卫时代的皇宫珍贵礼器和文物等运到兴京府储存。
马怀锡很是欣赏,本来已经接近同意了,但是在最后时刻遭到了王冰茹的反对,此事就此作罢。
王冰茹说:“南洋是我们的后院,而海山洲是根本,而海山洲的根本还是内陆。我宁可让文物礼器回到内陆,甚至是献给朝廷,也不希望他们前往南洋之地。”
马怀锡:“为什么?”
王冰茹:“南洋于我们而言是后院,是内地。可对朝廷而言对华夏而言终究是异域之地。对那些跟随我们几百年的文物礼器而言也是异域。当时为了免遭狄羯毁坏,高祖不得已迁移部分运往海山洲,已经算是背井离乡了。如今几百年后,难道还要让这些珍贵的器物再离开吗。何况海上风浪不定,如果有所损失,那将是再也无法挽回的。”
马怀锡:“还少见你这么坚决啊。”
王冰茹:“南洋是我们的,但不可能永远是我们的。而内陆是汉族的,也将永远是汉族的,是华夏的正统。而大卫是昔日正统,终究回到内陆才是正统所在,才是根本所在,至少不能再流落他乡,让他们再度成为游子。”
王冰茹:“当年先祖王弘博追随高祖一路披荆斩棘,好不容易才保住这些,如今我们无缘无故再度转移,着实不可。我们对朝廷有意见是一回事,朝廷对我们的态度又是另一回事,但是也不能否认燕朝这几位皇帝多年来的功绩。”
马怀锡想想,王冰茹说的确实有道理,而且从未见过他这么坚定,最后在思索之下,决定放弃转运大卫时代文物礼器之事。
此事虽然放弃,而且马怀锡和王冰茹也产生了不一致,但是在开发南洋和学西洋上,意见是一致的。
十二月,户部建议从明年开始调整南洋各地省府的收入起运比例。
原来南洋各地的收入绝大多数都要起运到海山洲,但是根据新的调整后的办法规定,南洋各地的收入除留存部分外,几乎都留存与兴京府的户部分库,由南洋内阁留守事务司暂管。无有内阁和晋王命令,不得擅自启用。
凤翔二十四年,一切平稳。
这一年的六月,刘欣虞给马弘传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却夭折了。
八月,崔露苑给马弘传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为马欣悦。
凤翔二十五年二月,马弘光正式迎娶了林超康的女儿林妙怡为妻,而且婚礼办的非常的热闹,林超康的地位也更加稳固。
凤翔二十五年三月,马怀锡下令在南洋内阁留守事务司下设矿部,以支持他富国强兵的王如昌出任矿部正判。
同时下令在内阁留守事务司下设兵部,以杜保宁兼任南洋兵部正判,管理对南洋各地驻军的训练等事宜。
七月,又在南洋内阁留守事务司下设户部,以户部参判刘宁轩出任南洋户部正判。
马怀锡一系列的举动,实际上已经表明马怀锡将重点放在了南洋上,要在南洋实现自己的理想。
南洋如今也有了内阁留守,还有了刑部、户部、矿部,初步具备了另一个朝廷的雏形。
这一年的十月十八日,马怀锡的母亲玛黛莉以百岁高龄在海京府去世。
马怀锡的心情可想而知,下令进入国丧期三个月。给这位母亲上尊号为昭贤王后,与范茹冰一起和先王马绍承安葬在一起。
从马绍承的妻子开始,晋国的王后去世后一律以昭字开头,而不是之前的孝字,更不可能是刘婷娜、张铭静那样的最高等级的贤字开头。这当然只是出于对先人的尊敬。
凤翔二十六年二月,马怀锡以次子马弘光和枢密副使林超康前往南洋巡视,进行一番重点调查和整顿。
凤翔二十六年五月八日,枢密使林涵秉因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马怀锡为这位父亲时代的老将举行了国葬,并亲往致哀,下令追赠为定国公、太傅,谥号忠武。
出于对林涵秉的尊敬以及最后的挂念,破格将林涵秉十三岁的孙子林文烈招纳进入天雄军。
林涵秉去世后,以林超康为枢密使,但因其人在南洋,以崔彦炳暂行枢密使之职权。
九月初,马弘光和林超康返回海山洲,说明了南洋改革几年的成果,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成果方面莫过于人口的增加,截止到凤翔二十五年底,南洋各地的在册人口达到了五百一十多万人。十五年里增加了近百万人,除了正常增加外,都是强制性的移民。而因为有了强制性的移民,永晋行省原有的荒地被大量开垦,有了收入。到凤翔二十五年底,南洋的收入为三百八十七万两,没多久就能突破四百万大关,库存更是已经突破了四百万,为四百一十三万两,当然其中不少是从海山洲运过来的。
而在建议方面,马弘光、林超康建议在南洋除了继续移民垦荒、兴修道路和水利之外,主要是开矿,发展工场作坊,引入西洋机械设备。并建议赦免一部分囚犯还有将海山洲以及兰翁岛的囚徒等也可以选择一些情节较轻的发往工场进行做工,还可以招揽一些乞丐等等。并建议将海军部分主力调往南洋驻扎,以加强军备。
马弘光和林超康在南洋巡视了半年多的时间,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建议就是扩建兴京府东北地方,并上呈了地图。他们认为现在的晋宁宫地方和府城距离海岸线港口直线距离只有不足五十里,如果遇到战事难免有危险。建议在兴京府东北方向,也就是更靠近内陆的府城东北二十里地之外扩建新城,甚至可以建设一个新的行宫,作为日后兴京府乃至南洋的中枢,或者是一个后备的中枢所在地。
马怀锡对此深以为然,下令他们继续办理,但是为了避免遭到反对,只做不说,等事情基本做成了再说。尤其是扩建城池的事情,一定要谨慎,时间可以拉长,缓缓而来。并下令从“保护费”中拨付专款作为常年经费。
南洋的人口在增加,收入也在增加,必然带来的就是海山洲的在减少。因为那年灾害的影响加上强制性移民,海山洲的人口到凤翔二十五年底为六百一十五万人,收入降到了七百一十万两,库存三百余万两。虽然相比南洋仍然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在逐渐缩小,而且是马怀锡故意为之。
正因为如此,西洋在晋国的生意也从凤翔二十三年开始逐渐向南洋方向来转移,在海山洲只剩下了宁安府依然维持的比较好。
马怀锡的目标不是完全不要海山洲,而是先优先发展稳定南洋,以南洋为榜样再建设海山洲。然而正是因为很少有人理解他,所以他的这些举措被认为是有意倾向于南洋而忽视海山洲。而且对朝廷这几年,他一直尊奉的很好,继续为朝廷在西南对土司的征剿叛乱而提供有限的支持,还按照王冰茹的意思,精选了一些文物共上百件全部进献给了天隆皇帝,一方面表示孝心和恭顺,另外也是他内心仍然怀念内陆的心态展示。
凤翔二十七年六月,马弘光和林妙怡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儿子。全家都非常高兴,马怀锡起名为马玉建。
马弘光有了儿子,而且是马怀锡的第一个孙子,这种心情他多高兴,那是可想而知的。
同年八月,马怀锡下令次子马弘光出任军械粮饷事务局协办大臣,协助马怀扬处理日常事务。
马弘传自然是不满的,但是完全没有办法。都说是母以子贵,如今马弘光一家则是父母都以子为贵。
十月,提督宁阳军总兵官额明勒因病正式卸任。
马怀锡给这位七十一岁的为晋国鞠躬尽瘁的肃靺将领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一等伯爵,特挂枢密副使衔,弘德院同知的极高荣誉。
额明勒卸任后,宁阳军提督一职由他原来的部下也已经六十五岁的岱森保接任。
为了继续尊崇和奖励也是鼓励那些为晋国效力的原燕朝将领和官吏。
马怀锡于十一月加封了一些生前为晋国立下汗马功劳或与之友好的原燕朝官吏将军的后代为官,并主要驻防南洋地方。
额明勒之子德尔纳(隆凤十五年出生)为参将衔,
刘子廷之子刘明昭(隆凤十三年出生)为都司,
塔木克之子索必辉(凤翔元年出生)为守备;
岱森保之子明森特(隆凤十二年出生)为副将;
陆成海之子陆少游(凤翔三年出)为守备。
凤翔二十八年二月,内阁协办大臣兼枢密使林超康上奏请将殿前军、侍卫亲军和宁阳军三支晋军最精锐的军队在南洋设立留守事务司,并从中抽调部分兵力在南洋组建和训练。
马怀锡同意,三月下令在兴京府成立南洋殿前禁卫留守营务处,以戴彦伟为留守营务处总兵官,明森特、德尔纳为左右副将军。在南洋兴京府等地招募兵马组建南洋的殿前军、侍卫亲军和宁阳军。
五月,兴京府府尹刘时通和南洋内阁留守大臣杜保宁联衔上奏请重新变更兴京府的区划。认为兴京府地域广袤,府尹事多难以兼顾。
建议以安晋港为中心的地方仍为兴京府,为晋国南都,仍辖广德、临海两县。虽然只有两县,但人口也近百万之众。而将隶属兴京府的海西州和东海州两者合并为一个州,叫做海东州。天雄州单独出去,仍然恢复原来天雄府的名称,东昌府本就是单独之地,仍以马斯巴岛之地为府衙所在地。
分割出去后,南洋各地人口数如下:
兴京府总人口八十五万;
海东州总人口为三十五万;
东昌府为二十一万;
天雄府为五十一万;
东宁行省为九十三万人;
永晋行省为一百五十万人;
保宁行省为七十八万人。
另外汉宁行省地方另算,有人口八十二万人。
明显可以看出,南洋各地中保宁地方仍然最少,因为多山地,但却是矿产最多的地方。而永晋地方人最多地方最大,实际上平均到每个府县人则不多。这样下来人口最多的地方就是兴京府原来的那些地方了。
马怀锡对这个人口结构实际上还是不满意的,他希望再用二十年的时间将南洋人口增加到六百三十万。
凤翔二十九年三月,马弘传与崔露苑生下了一个儿子,起名为马玉凯。
马怀锡对这个孙子非常在意,在孩子生下不久后就下令提供最好的待遇,而且超出了对马玉建的待遇。
凤翔三十年夏秋,宁安府遭灾,南洋粮食大丰收。
宁安府一地人口有二百多万,一场大灾死伤三十万。
马怀锡一面下令赈灾,一面下令从海宁通商号和海军抽调船只将难民、灾民大量运往南洋之地进行安置。
整整一年,马怀锡的重心都在赈灾和运民两件事情上。而到年底,运往南洋各地及汉宁地方的灾民、流民和乞丐达到了近十五万之中。这已经是晋国海运力量的极限了。因为有太多的人要运送,光官府的船只不够,就允许民众自己找船前往。
凤翔三十一年二月,马怀锡正式下令以王冰茹接替王蓝怡出任内事厅知事,林超瑜、周瑛茹为内事厅同知。
林超瑜是可以接任内事厅知事的,但是姐姐林超颖认为林家如今太盛,还是谨慎为上,推荐马怀锡最为信任的王冰茹接任。林超瑜仍然协助。而周瑛茹则破格提拔为内事厅同知。
周瑛茹被提拔,他的弟弟周建雄也被提拔为天雄军右副将军,刚刚过了不惑之年。
凤翔三十一年五月,马怀锡在傅虹露、王冰茹、马弘传、崔露苑、林超康、周建雄等的陪同下前往南洋巡视,以崔彦炳、马弘光留守海山洲处理一切事务。
因为风浪,他们到六月底才抵达了南洋,而此次在南洋住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直到凤翔三十二年十月才启程返回海山洲。
在马怀锡前往南洋的这近一年半里,海山洲的事务整体上是平稳的。只要没有重大的灾难和战事,崔彦炳、马弘光是可以应对的。
在南洋,马怀锡听取了各种上报,还微服到民间去看了工农商学的各种生活。如今的南洋,尤其是永晋府、兴京府、铭英府等大都市道路较之于他上次来好了很多,而且还有各种纺织、造纸和制造工具的工场。这是他最为高兴的事情。
受农业用地有限和晋国律令及马怀锡个人的影响,马怀锡即位反对农业粮食用地被棉花所侵占,故而纺织制造场子里的棉花不少都是进口的,价格也不菲。而晋国的织布行业虽然也采用了一些西洋设备,效率得以提高,但是原材料进口较贵。故而晋国的布匹要么是普通百姓家的土布,要么就是西洋的呢绒布,或者是从燕朝而来的布匹。
南洋各地还种植大量烟草,是为专卖。每年收入已经达到上百万两,但是这笔钱却把持在宫苑府手里,虽说是自家的,但是马怀锡严令烟草专卖收入不得随意滥用。并下令烟草专卖的收入除留存三分供宫苑府使用外,其余全部上缴户部府库。
除了对自家的烟草进行专卖和节约费用外,按照刘宁轩的建议,对外来的西洋烟草征收百分之五十的高额税收,这样每年少说就可增加十几万甚至更多的收入。
马怀锡对此是欣然赞同,只要能搞到钱就好。
南洋的木材是十分珍贵的柚木,是很好的造船用料。自从南洋木材专营以来,私自出口现象减少,每年还能有数十万的收入。
而矿业方面,南洋虽然矿产丰富,但交通是个问题,而且就是自从解除矿禁后,是个略微有钱的商人就敢随便开矿,或者是有人为了谋利放弃种地而去开矿。而私自的小矿损失较大开采量却有限。
兴京府府尹刘时通及南洋户部正判刘宁轩建议可以官府出价收购那些经营不善的矿场,来改善经营状况。这样能够较好地避免一些问题。
马怀锡同意,下令由刘宁轩和矿部正判王如昌一同办理。
除了这些,马怀锡还亲自前往造船场、制造兵器的工场和军营去进行了巡视。并和工匠、士兵一起同吃同住了几天,还给予了他们诸多的赏赐。这让这些人无不感动和鼓舞。
在凤翔三十二年六月巡视军营时候,马怀锡发现戴彦伟对将士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以至于有一些疯狂。即使是在他手下的崔彦炳之子崔乾铭,已经是守备了,戴彦伟依然毫不客气。
这连马怀锡都有些看不下去了,私下和他说:“都说为将者当爱兵如子,你是不是也得有些仁爱之心啊。”
没想到戴彦伟却说:“晋王所言不错,然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为将者自当恩威并施,也当赏罚分明。军队必须有铁血一样的纪律,这样才能时刻为晋王效忠。”
马怀锡很是欣赏,然后满意地离开了。
之后的几天里,马怀锡私下让人打听了以下戴彦伟平日的一些习惯和兴趣等,最后的答复是兵书、武器和孩子,除此再也也没有了。而且他本人对将士虽然严苛,却对每位士兵也很关爱,故而虽然军纪严苛,但士兵乐于效命。一年的俸禄除留下自家吃穿用度之外,就是给有功的将士加餐或者给他们的家人进行补助等。
马怀锡更加欣赏,私下对王冰茹说:“挥金如土、杀人如麻,真乃将才啊。”
八月,马怀锡下令以戴彦伟升提督衔,总领南洋兴京府以南地方所有军务,同时晋封为南洋内阁留守事务司兵部副判。
作为一个君王,马怀锡能做到如此,是极为不容易的。
虽然还有诸多的问题,但是在南洋的这一年多,他感受到了南洋的欣欣向荣,与海山洲一堆老顽固的守旧相比,这里更适合他。
在凤翔三十二年十月从南洋返回海山洲的时候,南洋内阁留守大臣杜保宁及刘宁轩、王如昌等说到凤翔三十一年底,南洋各地除汉宁行省外总收入已经突破了四百万大关,达到了四百零七万。他们自信只要以正常的速度继续稳步发展,加上人口逐渐增多以及引进西洋技术设备等,会在十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收入突破五百万大关。刘宁轩还排着胸脯保证如果南洋人口能够达到一千万人,南洋的收入将可以达到一千万两以上。
当然这些豪言壮语,马怀锡未必敢全信,但是对他们热火朝天的劲头和敢想敢干的作风是极其欣赏的,也没有打击其积极性,而是倍加鼓励。
在返回海山洲的时候,王冰茹曾问他,说:“我怎么感觉你这几年变了?”
在晋国,还很少有人敢以这样的口气和马怀锡说话,然而王冰茹绝对的可以,而且毫无问题。
马怀锡:“哪里变了?”
王冰茹:“说你好大喜功,但你有知道节制;说你是君王,但有时候又像一个普通人;说你独断专行,却也能虚怀纳谏。”
马怀锡:“你说的骑射很对,我自从看了范宏康留下的遗书和他生前的各种见闻以后,我才开始改变的。”
王冰茹:“为什么?”
马怀锡:“范宏康走南闯北,去过西洋。唯独推崇两个国度,一个是苏威兰,一个是布鲁斯。苏威兰在于富,布鲁斯在于强和韧。而他还讲述了他所在布鲁斯见到的,以及那里的百姓对他们的国王菲特烈的印象。”
王冰茹:“然后呢?”
马怀锡:“这个菲特烈国王,我深深的有兴趣,也许我如今的风格多少沾染了一些吧。我还在今年以晋王的名义给他写过一封信,让海山远方贸易公司带去,同时让人留意布鲁斯国的商人,希望和他们也做生意。”
王冰茹:“那你认为这个国王和燕朝皇帝,谁更有能力。”
马怀锡:“国情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大燕皇帝果断、乾纲独断,权谋出众,但是布鲁斯国王也是意志坚韧且长于兵略,同为一杰出人物。”
王冰茹:“那你和他们比呢?”
马怀锡:“不及也。”
王冰茹:“怎么这么没有自信啊。”
马怀锡:“这叫做自知之明,没有燕朝的广袤,没有布鲁斯那样便利的环境,即使个人能力再高,也缺乏平台。”
王冰茹听后,对马怀锡更有了一份敬意,几年的时间他变了。虽然已经七十五岁了,但是他的精力、精神和眼界在晋国依然是无人可出其右的。而再看看一路上追随他的长子马弘传,虽然很本分,但是完全没有继承马怀锡的能力,反而更像是燕朝熏陶出来的那样,过多的拘泥于礼法、道统和秩序等,对西洋事务充满了不屑。这一路上,对军队、工场等几乎完全没有兴趣,只对农业和道路还有些兴趣。而老二马弘光虽然能力要强于马弘传一些,然两人本质上都差不了许多。而这样的原因,也造成了马怀锡个人更加执着于权力,并且完全没有交权的任何打算。因为他还有更加宏伟的目标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