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1年11月22日,墨洛温王朝灭亡,加洛林王朝建立。加洛林王朝第一位国王丕平的加冕,为今后欧洲君王的加冕仪式开了一个先例:也就是天主教国家世俗君主的加冕仪式都必须要由教宗认可,这为今后欧洲神权与君权的斗争留下了争执的根源。也是这一年,伦巴底王国攻陷了拉文纳,第二年,新任教宗斯德旺二世急切的要求法兰克王国帮助自己。
作为教廷支持自己的回报,“矮子”丕平在公元754年和公元756年,两次远征意大利,从伦巴底人手中夺取了包括拉文纳在内的部分地区,并将这些地区送给了教宗,教皇国就这样诞生了。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之为“丕平献土”。
在“矮子”丕平成为国王统治法兰克的十七年的时间里,征服了从法兰克王国独立出来的阿基坦公国,同时将倭马亚王朝的势力驱赶出了塞普提曼尼亚。公元768年,五十四岁的“矮子”丕平在巴黎逝世,他为自己的儿子们留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可是,他应该想不到,自己在历史上创造的光芒,居然会被自己的一个儿子所创造出的光辉所掩盖,而他的这个儿子会把加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推向历史的巅峰。
按照惯例,丕平死后,法兰克王国会被他的两个儿子所均分,小儿子卡洛曼获得了王国东部的领土,而大儿子,查理曼则获得了王国西部的领土,需要注意的是,查理曼这个名字其实是诺曼征服之后,英语中对他的称谓,在法语中被称为查理,因为他的名字取自祖父查理-马特,而在德语中则被称为卡尔,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查理曼大帝严格来说并不准确,因为这个曼在英语中就包含着“伟大的”“大帝”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准确来说,要么称他为查理曼,要么称之为查理大帝。
在两兄弟继位后的第二年,加斯科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查理曼率军前去镇压,他的弟弟卡洛曼也愿意出兵协助,但是,这两兄弟在普瓦捷附近的营地中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大吵了一架,导致两兄弟关系出现裂缝,卡洛曼一气之下,带兵回到了自己的领地。
虽然卡洛曼撤兵了,但查理曼依旧顺利的平定了叛乱,但两兄弟的关系却变得日渐恶劣起来,最后两兄弟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为了对付自己的弟弟,查理曼迎娶了伦巴第公主黛西德拉塔,通过联姻,与伦巴第王国结盟,并且与巴伐利亚公爵达成协议,对自己的弟弟形成包围网。可是在第二年,查理曼就废除了与黛西德拉塔的婚事,转头迎娶了年仅十三岁的希尔德嘉德,希尔德嘉德就是后来“虔诚者”路易的母亲。查理曼这种玩弄感情的行为,严重得罪了伦巴第人,他们转头选择与卡洛曼结盟。
公元771年的12月4日,卡洛曼突然离世,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可能是因为严重的流鼻血导致的,又或者是因为什么疾病,目前并没有什么直接证据证明他是被害死的。卡洛曼去世之后,查理曼顺手接管了卡洛曼的遗产,重新统一了法兰克王国,卡洛曼的遗孀及其子女们纷纷逃至伦巴第王国寻求庇护。
到现在,法兰克王国的内部的分歧已经消失,像我们所致的,具有野心的封建帝王一样,查理曼开始了他的扩张征服的道路。
查理曼将目光首先瞄准了王国北部的萨克森人。此时的萨克森地区被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威斯特伐利亚、盎格利亚、奥斯特伐利亚以及诺森宾格利亚。
到了772年的1月中旬,萨克森人袭击了迪温特地区的一座教堂,这次袭击,让查理曼开始下定决心要消灭这群异类。第二年,查理曼率领大军侵入威斯特伐利亚,一把火烧掉了在帕德博恩的日耳曼神木图腾,击碎了萨克森人的信仰之物。装备简陋,组织原始的萨克森人完全不是法兰克人的对手,一直被推到威悉河边。此时,从教宗那里传来了求救的消息,使得查理曼不得不与萨克森人暂时停战讲和,带兵前往伦巴第,这就有个疑问,是怎么回事?
原来,早在公元772年,教宗阿德里安一世,清退了教皇国内的所有伦巴第人官员,这引起了伦巴第国王德西德里乌斯的强烈反对与不满,作为报复,伦巴第军队入侵了教皇国,直逼罗马城。阿德里安只能派出代表要求查理曼继续履行其父亲的承诺,保护教皇国的安全。查理曼思索片刻,选择支持教宗,派人告知德西德里乌斯,让他撤兵。德西德里乌斯原本就和查理曼有仇,自然没有多想就拒绝了。于是,查理曼就从萨克森地区返回,带着军队开始讨伐伦巴第王国。
法兰克军队迅速穿过阿尔卑斯山,并击败了负责守卫在隘口的伦巴第军队,朝着伦巴第王国的首都帕维亚袭来。德西德里乌斯一看查理曼这次是真的过来了,他一面布置帕维亚的防务,另一面,他派遣自己的儿子阿达吉斯前往维罗纳驻守,成为后应。
同年九月,查理曼率军抵达帕维亚不过,由于他们之前要越过阿尔卑斯山,所以他们缺少必要的攻城器械,只能暂时的将城市围困起来,不过查理曼并不会坐以待毙,他离开围城的营地,带着一支军队去进攻维罗纳。但是德西德里乌斯的儿子阿达吉斯真给他的父亲长脸,他站在维罗纳的城墙上还没有看见法兰克人的旗帜,就吓得逃到了亚得里亚海岸,在那里他找到了一艘船,拍拍屁股就跑到了君士坦丁堡,投靠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去了。
伦巴第王国各地的公爵、伯爵也各有各的小算盘,看见帕维亚被法兰克军队围攻,没有一个人前来救援,查理曼看眼前的大局已定,还得空去了一趟罗马,亲自与教宗阿德里安一世见面,查理曼重申了对教皇国支持的态度。
公元774年春天,帕维亚在被困的十个月之后,城内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德西德里乌斯也意识到没有援兵会来救自己,只能开门投降。查理曼将德西德里乌斯,这位伦巴第国王送往修道院出家,见过两百多年的伦巴第王国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灭亡了。在攻陷帕维亚之后,查理曼宣布自己为伦巴第王国的新国王,命令王国内的所有人民与大臣效忠自己。
但是,贝内文托公爵阿雷奇斯二世拒绝承认查理曼对伦巴第王国的统治权,并宣布独立。除了贝内文托公爵以外,其他的伦巴第领主纷纷表示效忠查理曼。由于北方萨克森的事情还没有解决,查理曼暂时没有时间管贝内文托独立的事情,他就带着军队返回了北方,离开时,将帕维亚周边的地区分封给了法兰克伯爵。
不过没有休息多久,在公元775年,查理曼再一次发动对萨克森人的攻击,这一次,查理曼打穿了威斯特伐利亚与盎格利亚,在奥斯特伐利亚地区大败萨克森军队,逼迫当地的萨克森首领改信天主教。除了诺森宾格利亚地区外,其他的萨克森地区皆臣服于查理曼。
查理曼在臣服的地区修建了数个城堡,用来控制萨克森人。但是到了公元776年,意大利的斯波莱托和弗留利公爵叛乱,查理曼不得不离开萨克森回到意大利,叛乱很快就被查理曼解决,弗留利公爵被杀,斯波莱托公爵投降,但萨克森人却乘着查理曼不在的这一段时间,开始起义,烧毁了法兰克人的城堡,查理曼马不停蹄的再次前往萨克森地区,镇压了萨克森人的起义。起义领袖维杜金德逃往现在的丹麦地区。
次年,查理曼开始意识到,仅仅靠武力征服,并不是长久之计,他决定将萨克森地区彻底的融入法兰克王国之内。他从英格兰招募了大批盎格鲁-撒克逊传教士,用来强迫当地人接受天主教的洗礼,任何执迷不悟的人都将被处死,他这个野蛮的政策导致他后来有了一个“萨克森屠夫”的称号。最后查理曼的行为连他的宗教顾问都看不下去了,告诉他,圣经不应该通过剑来传播,而要以德服人。不过查理曼并没有听取宗教顾问的意见,而萨克森的反抗力量还在继续积攒中,等待着爆发的那一刻。
就在查理曼忙着在萨克森地区传教的时候,一支来自西班牙的穆斯林使团找到了查理曼,并告诉他,阿拔斯王朝在巴塞罗那和赫罗纳的地方长官苏莱曼-阿拉比愿意归顺查理曼的统治,并且会带着萨拉戈萨和韦斯卡一起投诚,唯一的条件就是希望查理曼能够出兵帮助他们对抗科尔多瓦埃米尔国倭马亚王朝的统治者。他们还告诉查理曼,位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也已经发兵前往西班牙,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查理曼听了他们的话,心动了,因为着既是一个可以扩张领土,也是拓展天主教影响力的好机会。
公元778年,查理曼带着军队离开萨克森地区,南下越过比利牛斯山。他的军队在赫罗纳和巴塞罗那受到了苏莱曼的热烈欢迎,随后,他们两人会合,前往萨拉戈萨。这个时候,萨拉戈萨的地方长官侯赛因刚刚击败了倭马亚王朝前来进犯的军队,侯赛因觉得自己既然有实力保护自己的领地,也就没有必要臣服于法兰克人了。
当查理曼和苏莱曼有说有笑的前往萨拉戈萨的城下,讨论着一会儿进城,侯赛因如何招待他们的时候,却发现城门紧闭,搞得他们两人一脸蒙蔽。侯赛因派人告诉查理曼,说自己从未宣布效忠于他,愿意献出一笔钱,让查理曼离开自己的城市。
听到这个,查理曼顿时火冒三丈,也是,这么老远的跑来,你不请我进去喝口茶,还把我当作叫花子,给钱就把我打发了,哪有这么容易。查理曼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顺手将苏莱曼关了起来,并命令军队围攻萨拉戈萨,结果萨拉戈萨被围困了一个多月也没有被攻下,而阿拔斯的军队真的到了西班牙,并且在巴塞罗那附件停了下来。查理曼其实并不想卷入阿拔斯于倭马亚之间的恩恩怨怨,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下令撤军,但是在离开伊比利亚半岛之前,他决定教训一下桀骜不驯的巴斯克人,因为巴斯克人曾经参与了加斯科涅的叛乱活动,而且有可能于摩尔人存在结盟的关系,于是他摧毁了巴斯克首府潘普洛纳。但查理曼的行径彻底激怒了巴斯克人
在当年8月15人的夜晚,当查理曼的军队正在传过比利牛斯山的隆塞斯瓦耶斯隘口时,巴斯克的游击队凭借着对地形的了解赶到了法兰克军队的前面,提前埋伏在了他们的必经之路上,等到查理曼带领的主力部队通过之后,巴斯克山地战士对法兰克负责运送辎重的后勤部队发动了突然袭击。法兰克军队被伏击战打了个措手不及,即使法兰克军队士兵装备占优,但是在山区这种复杂的地形之下,又是由低打高的局面,让他们在与巴斯克人的战斗中为居下风,逐渐被巴斯克人诛杀殆尽。当查理曼重整军队赶来支援的时候,巴斯克人早已抢夺了财务,纷纷离去。这一仗导致查理曼的许多心腹都死在这里,包括宫相艾金哈德,布列塔尼边防长官罗兰等。虽然说这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伏击战,但是这一场战斗,以及查理曼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的这次经历,在十一世纪的时候成为中世纪法国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当然这部英雄史诗只是引用了背景于人物,其他都与真实的历史并不相同,它只是一个艺术作品。
在比利牛斯山区的惨败,让查理曼明白,依靠归附的领主来统治阿基坦地区明显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状况了,而且,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这次伏击的幕后黑手有可能时加斯科涅公爵,毕竟一个国王在自己家的土地上还能被袭击,这也太离谱了。
公元781年,查理曼创建了阿基坦王国头衔,并将王位授予了自己的儿子“虔诚者”路易,将国王头衔下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信,提高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权。从伊比利亚回来之后,查理曼把受到的屈辱撒到了萨克森人的身上。
公元779年,查理曼回到萨克森地区,他认为萨克森人对自己还是不够忠诚,这次,他派兵完全征服了这片土地,为改信的萨克森贵族分封土地,派遣官员收税,将这一地区彻底并入法兰克王国。萨克森贵族是无所谓的,不过普通民众对着高税率和强迫改信的行为愤怒不已。
查理曼再安排好了一切之后,离开了萨克森地区,但他不知道的是,这里,又一场大规模起义活动正在酝酿之中。
公元778年,查理曼在西班牙遭遇巴斯克人的伏击之后,回到了萨克森地区,继续着它的征服计划。但由于查理曼粗暴的同化政策,引起了萨克森人民的强烈不满。
公元782年,萨克森半传奇式人物维杜金德,在位于现在德国下的萨克森州哈默恩市以北约十五公里处的桑特尔高低发动起义。此时的查理曼并不在萨克森境内,他正在忙着进攻索布人。当萨克森人起义的消息传来之后,查理曼一面调派军队回援;另一方面,萨克森境内的法兰克伯爵也带领着自己的人马前去镇压。
各路法兰克军队汇聚在萨克森起义地点附近。当他们侦察到维杜金德正带着起义军驻扎在不远的地方时,仰仗着人数和装备优势,迫不及待的向维杜金德发起了进攻,但是,萨克森人早有防备,法兰克军队扑了个空,反而陷入了对方的“口袋阵”中,几乎全军覆没,两名法兰克高阶贵族也被杀死。
查理曼听闻苏特尔失败的战报,异常愤怒,眼中充满着杀意,他带着全部的军队,赶往费尔登,在那里召集了效忠自己的萨克森贵族,逼问他们是谁在这里带头闹事。萨克森贵族畏惧查理曼的威严,纷纷将矛头指向了维杜金德,并宣布维杜金德时叛国者他们还告知查理曼维杜金德在苏特尔战役之后,已经畏罪潜逃,不知所踪。
当然了,查理曼当然对这个答复是不满意的,没有办法,萨克森贵族只能抓捕了很多支持起义的普通群众,约有四千五百多人,全部交给了法兰克人。查理曼下令将这些群众全部斩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费尔登大屠杀”事件。对于查理曼这一行为,在近代之前的欧洲历史学家都赞同这是查理曼对上帝虔诚的表现。而随着现代文明中的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起来之后,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关系出现恶化的时候,查理曼的“费尔登大屠杀”就变成了污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的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将这个事件于法国队莱茵地区的占领紧密的联想到了一起,到了纳粹统治德国的时期,党卫队首领希姆莱,公开的表示要将伟大的查理曼改名为屠夫查理曼,并为费尔登大屠杀的遇难者树立纪念碑,借此激发国内强烈的复仇情绪。
我们回过头来。在”费尔登大屠杀“之后,查理曼并没有采取任何安抚的政策,反而变本加厉的管控萨克森地区,流放都已经时查理曼对萨克森人最仁慈的处罚手段。可是,这些措施,激起了萨克森人更加强烈的反抗。
公元783年,维杜金德带领着起义军卷土重来,萨克森部分地区几乎脱离了法兰克的统治,查理曼率领大军于维杜金德在代特莫尔德和帕德伯恩附件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虽然是法兰克军队获胜,但都无法扩大其胜利果实,因此查理曼不得不征调更多的援军,准备一劳永逸的解决维杜金德这个敌人。
当年夏季末,查理曼在奥斯纳布吕克再一次于维杜金德进行了战斗,但这一次的战斗却经历了三天的血战。维杜金德的部队被法兰克人系数全歼,只有本人和少量士兵逃离了战场。但这一次,查理曼不会再放过维杜金德。查理曼得知维杜金德带领残余兵力逃到了诺森宾格利亚地区,于是领兵越过了易北河,征服了萨克森人的最后一块土地。
公元785年,维杜金德被逼的走投无路,只好向查理曼投降,并认查理曼为教父,接受洗礼,改信天主教。在维杜金德投降之后,萨克森人再也没有理由对抗法兰克人了。虽然在之后的时间里,萨克森地区还会有零星的起义出现,但,查理曼基本上完成了对萨克森地区的征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