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历史,所有设定仅为小说背景,娱乐而已。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越朝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阶级分化日益严峻,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又以汉人最盛,苦不堪言。元文宗执政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功高,玩弄朝政,元朝更加腐败,动荡不堪。公元1332年,元文宗驾崩,皇室宗亲争权夺位,兵戎相见,以至生灵涂炭。百姓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于是出现了江南白断书、巴蜀张洞天、岭南赵玉璋等势力。其中,南越武王赵佗的后人赵玉璋自称大宋宗族,同时韬光养略,礼贤下士,引来无数贤才纷纷投效,声势最为浩大。一路北上,高歌猛进,每克一城,皆安抚民心。江南白断书出身书香门第,却为武学奇才,又是远近闻名的豪侠,行事洒脱,曾只身赴岭南与赵玉璋共谋讨元大计,何等气魄。此次会见,众起义军首领决议结盟,一并讨元。起义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皆有百姓开城迎接。盟军有三大主将:白断书善伏击、奇袭与水战,同时在武林中威望极高;赵玉抟乃赵玉璋之弟,所带领的枪兵——莽苍军是起义盟军的精锐;刘缺(赵玉璋部)治军严明,胆大心细,曾改良祖上的“却月阵”大败蒙古铁骑,可谓少年英雄。大都一役,白断书召集无数绿林好汉共同歼灭怯薛军,盟军大获全胜。元残部退局漠北,史称:北元。
白断书素来敬重赵玉璋,当即投效,其气度世间少有,一时传为美谈。张洞天因曾在巴蜀大肆屠杀平民,不得民心。于是赵仅废三年便统一全国,定都洛阳,国号大越,年号靖延。
靖延元年,越王封刘缺为忠武侯,坐守阴山戈壁,抵御北元;表面上封赵玉抟为燕王,实是欲困其于幽州;本欲封白断书为定陵侯,哪知白断书心在江湖,不慕名利,被严词拒绝,便改任白断书的弟弟白断章为西庭使司都元帅,执掌西域政务。自此,大越疆域北抵阴山,南括海南岛,东至东海,西达天山。越王赵玉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体恤民情,休养生息,越朝渐渐恢复元气。因赵玉璋感念江湖人士对讨元的贡献,便大力资助各大名门正派。不多时,大越武风盛行,各大门派与江湖势力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其中以青龙堂最盛,号称有三十六分堂,最重利益二字。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些歪门邪道,并联络魔教,为虎作伥。白断天便集结各大门派精英,结成“义天盟”,于华山决战,以破釜沉舟之势几近覆灭魔教。但义天盟也损失惨重,白断书不幸身陨,也直接导致大量门派的没落,诸如四岳正派,已然化为一片废墟,着实令人唏嘘。
在此期间,青龙堂坐收渔翁之利,逐渐做大,意欲支配江湖。靖延二十五年,青龙堂与丞相戚雁狼狈为奸,发动政变,但最终失败。
靖延二十七年,赵玉璋驾崩,庙号太祖。同年,太子赵宣庭登基,国号承泰,取信与民,采取仁治,发展科教,鼓励生产。并继续准备太祖皇帝临终前迁都的计划,准备定新都于幽州。承泰四年,赵宣庭病死,庙号仁宗。而后,赵玉璋次子,赵王赵宣毅意欲篡位,阻挠太子赵倾,后失败,遂自刎。于是乎赵倾即位,年号洪旭。洪旭初年,拜白断书之子白渊天策上将,准其自设天策府,总理讨元之业。洪旭三年,白渊、刘缺等破元,赵倾正式定都幽州。同年,白渊重组“义天盟”,灭青龙堂。内忧外患皆除,洪旭帝专心对内采取积极政策,一时大越浸明浸昌,隐现盛世之风。
此时江湖格局大变,主流为六大门派与三大势力:天刀门、少林寺、武当派、飘渺殿、弈剑阁、莽苍派;镜霜城、天清教、六扇门,如雷贯耳,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另有姑苏千机门、江南霹雳堂、岭南老字号温家、苗疆五毒教、杀手组织“冥海(亦称:北冥)”等,名震武林。
——听雨楼楼主陈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