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维 > 100、限制
100、限制
书名:四维 作者:高山仰止 本章字数:10198字 发布时间:2023-02-07

我们仿佛乘坐在一部悬空、透明的箱体内,并在水中极速下滑。箱体银光通亮,四周及上下均荡漾着碧绿清澈的水纹。我们只感到水的波纹在箱体外冲击,水纹的波向上,才知道箱体是在下降,并一直下降着。过了很久,我才想,何时才能到达呢?就感觉箱体突然停止。接着前面延伸出一条银光通透的走廊。我们似乎到达了一处深不可测的水底。说是水底,是因为一样看到了通廊的周围也是波澜荡漾的碧绿水纹,也有种万里波涛、汹涌澎湃之势头。唯有眼前一道银白色的走廊向前伸去,显示着这是一条光明的路,并向着前方无限的延伸。四周则是一片漆黑的世界。我们乘座的箱体静止不动,就停落在通廊的尽头。我想着箱体的门如何打开呢,门就开了。我们步入走廊。听到身后一声“嗖”之轻音,一阵漩涡回荡已经不见了箱体。箱体仿佛向着更深的下方坠去。走廊的周围也是水波荡漾。对,就似玻璃状的透明体隔开了碧水,也似透明的水中荡漾着一条银光通道。银光倒也柔和。因脚下也是水波轻荡,又感觉似在水中悬浮了。走廊倒也宽阔,可以容纳我们三人并排前行。一时间我都怀疑,我们进入了外天空的水星系中。当年在水星系穿越时,就似这种悬浮之感及涟漪荡漾。慢慢迈步感觉极其不适,有种浮力,要骤然飘起。我只有脚下用力,放可站定牢固,小黄及小卿他们俩更是站立不稳,象浮草一般在轻轻飘摇,就似被水浪冲击着摇晃不定的样子。这使他们非常紧张。我立即扶住小卿的胳膊,聪明的小黄则伸手抓住我的肩膀,两人才算稳住身体。说实话,这种悬浮的状态与耀眼的银光,我在卡呃城见过,但不能确定是否是同一种光源形成。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尽快适应。我们就这样站立了二三分钟的时间,以稳定忐忑不安的情绪。

 

我们沿着走廊慢步前行。只是一道空荡的长廊而已,不象是有试验室呢?我想,若是试验室,那得有各个房间或门口才对,门口呢?这时才看到,通廊的两侧,每隔数十步便闪出一个门框,仅是一道红色的光亮框架,我想这便是试验室的门了。静听里面有操作的声响及人们的对话,但看不到房间及人。门口上也没有任何的数字或显示。我们慢慢向前行走,每走一步他们俩人都要微微摇晃一下,因重心不稳,稍不留神便会飞离地底,或穿越到上部的空间。所以,我得用一种拉或按的力量才保证我们三人同时走动。我费了些力气,才轻轻的挪往走廊的另一方向。回头望去,身后仍是荡漾的水波,并无长廊的影子,也没有红色的门框。我想,要走多久才是尽头?待转回身来,我们就站在了一处空荡荡的大厅边缘。大厅内的光有些刺眼,让我眩晕。一切也似在梦中一般,虚无缥缈却又印象深刻。稍微定神,抬头仰望,原来是一个大型的正六角形的环型大厅,大厅内空荡荡的没有任何东西;我仔细观察大厅的顶部,弧型弓状很高很宽、呈半圆的球面结构,恰似大型教堂的顶端;而上面也一样闪烁着银白色的光,水纹光泽晃动,光影层次分明,视角远近有序,更象是教堂的弓顶了。我意识到我们可能走入了一个城堡。接着又想,不会只有一条走廊吧?就看到了大厅的六个正方向上各有一个红色大门的框架,均连接着一道向外延伸而去的银色走廊,银光渐次灰暗、深不可测。红色框架便是每个走廊的入口了;而脚底之下也一样是水波荡漾的涟漪,便知我们是在水之中央,而不是在底部。只是没有看到银光的发源点。

 

透过明亮的弓顶,一样看到了泛动的粼粼波光,开始我以为是银色的光芒反映投射在玻璃状的隔离层上,认真看过后,却发现是上部的光芒照射而成;波光极不规则,随意闪动,光影随着水的晃动形成了明暗交替的波纹。我们真是进入了遥远的深邃的水中世界。但飘浮之感,似在空中轻悬一般。我突然好奇,便慢慢伸手触及透明的隔离层,并非坚硬的玻璃体,是一层细薄的气膜,我的手指却能轻盈通过,慢慢的手掌也是毫无阻碍的插入水中。我能感到水的清冷与荡漾,待抽回后手掌上并无水的痕迹。而他们俩人倒也悄悄伸出手指,却触及到结实的固体,无法触及水层。他们莫名其妙的看着我。卿丘晨好玩的拿着我的手掌又伸向透明的隔离层,我的手掌通过,还能在水中紧紧的攥拳又松开,而她的手却阻隔在里面。我说,经理对我有了特殊的照顾,要不然肯定不会穿过。他们倒也相信。然后便是惊魂未定的瞪大双眼看着周围的一切。小黄悄悄的说,与我父亲讲过的梦境相同,也与大厅内夜间闪现的光影极度相似;一样的银色光芒,一样的明亮走廊,一样的波纹闪烁,不知可否寻得…。我轻轻摇头示意不必再说。而卿同学说,老师,我感觉是在空中悬浮呢,看周围水纹的动态,也象是悬浮所致,这是在哪里?咱们不会在巨大悬浮的湖水中央吧?还有啊,没有了上下的悬梯,我们怎样返回地面?此话让我想到了悬空的“水球”,细想却不可能。我说,先稳定自己,慢慢查找方位;这是低维量子试验室,是由思维控制的高智能空间,思维的脑电波也是一种量子体,在这里量子纠缠随即就能产生实际的效果,也就是说,所有的希望会梦想成真,所有的担忧也如愿以偿,稍不留神恐惧之状便会成为真实的场景;此为低维量子的本质;若是高维量子,情况更加玄妙;所以,自现在开始,只许思考成功的事件,不许心存杂念、担心或惶恐;我是老师,你们跟随即可。他俩才信心百倍的点头。我说,我们最大程度的利用经理传递的波能,并与试验室的载波相融,以便见到强教授呢。

 

我想,就这样把我们三人放入碧水之中,也没个熟悉的人引导?强教授在哪儿呢?就看到一走廊内的红色门口旁边,出现了一个熟悉的人影,定眼一看果真就是强安泰教授。我们在攀岩训练时见过一面。他也看到了我们,放下手中的器皿,忙走来打招呼。他行走的步伐强劲有力,踏实稳健,神情自若,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勇气。只是他的脸色苍白,象是病态的衰弱,倒看得出他并没有任何的不适之感。我们互相介绍,握手问候。他笑逐颜开,感觉你们快要到了,刚才寻视片刻并未看到。我微笑着说,刚刚进入大厅,就看到你了。他说,在这里,只有咱们同时产生相同的脑电波,才能互相看到;对了,听说你攀岩时受伤,康复的很好啊。我微笑说,绳索断裂,意外事件,早已没事。他说,没事就好,攀岩本是危险的运动,可要当心;所以,开始我同意去呢,后来想想还是算了,便没有参加。我微笑着点头。教授又与他们俩人握手,还亲近的拍拍黄冈古的肩膀。他们俩人向教授问好。强教授说,前不久黄总还询问我可曾见过你么,这不就见到了;青年才俊,气度非凡,太体量后继有人了。又说,你们接到了任务?我纳闷的说,是啊,经理要求我们前期先来向教授学习,说是检测黑洞的热能波,就来了。强教授说,噢,是这事啊,经理早有安排,是一年之前的事了,大约是去年的九月初吧,当时我们最后一次开启光谱仪的最大频率,我以为你们会来,却没有来;还想着可能又换成他人了,没想到今日才来;嗯,可是有一年了;来吧,试验室在三区八号。这时,我才看到大厅内一个走廊的门口上部,出现了红色的字迹“三区”,特别明显。强教授看出了我们的疑惑,微微一笑,第一次进入都是如此,你们有所不知,这是波能感应试验室,波能感应是低维量子的一种特性,你得想到要去的方位,相应的区域与位置才有感应;没有思维到具体的位置,什么也不会显示;或许只能看到门框的影子;只有想到某区某号,相应的位置才会显示,并闪烁红色的光,这便是低维量子互相感应的结果。

 

我的猜测是正确的。他们俩人则是非常疑惑。强教授又说,这里的一切全由波能控制,包括房间的开动与关闭,及仪器的开启与停止;但在常温下可以,低温下不行;低温下只能靠手动操作,只是比较麻烦;人类的思维产生一种电波,强弱却与环境有关;现在的研究发现,虽然弱也能与场景相互对应,并寻找到目标;强、弱只是对比而言,在一个没有异常波的区域内,即使弱小也能强烈的感应到彼此的存在,一切均依了量子纠缠的作用实现着相互的关联,量子运动发出红色的光,便是显现红色的特征了;若有恐惧或恐慌,实际的状态立即产生;这是因了量子的叠加产生的结果;如若出现不良或异常的想法,相应的位置不但不会显示,还有警示传出,告诫在此的所有人员,在某位的某人或某物有轻度或重度危险,人们自会提高警惕,这是由于量子的排斥导致的现象。之后,又安慰我们说,所以啊,在这里不用担心,绝对安全,不必忧虑异常的危险,除非你自身是不安定的因素。黄冈古与卿丘晨也恍然大悟的点头。强教授说,目前有近三十位专家在各区域作业,你们转身看看。于是,我们看到在水的波纹之中,果真闪现出众多的红色人形,有的躬身调试,有的仰头观察,有的正在记录,也有的二二三三在讨论,全是人形的光影,还无法辨别是哪位专家。强教授笑笑说,各负其职都在为课题查寻着证据,若有新的理论或现象发现,定是轰动全球的新闻,也定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壮举。强教授又说,所以啊,你们一定要加倍努力,早日取得成绩,为太体量的发展、也为文明进程的推进做一份贡献呢;走,我们去八号试验室。然后,我们边走边聊,教授对小黄和蔼的说,冈古正直善良气宇轩昂,好久不见更加成熟了。又转向小卿说,卿姑娘聪明能干善于思维,你们都彼得经理赏识;年轻力量的加盟定使我们的研究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呢。

 

强教授微笑着解释说,你们的信息,早已传入我的储存器内,没想到一存便是一年之久;所以,你们三人对我来说,算是熟悉的陌生人了;我早就盼着你们加入黑洞光波的试验之中,好发现些新的现象与特征。黄冈古轻轻解释的说,期间另有安排,所以现在才来。强教授点头表示明白,然后宽厚的笑,我们也跟着微笑。微笑是熟络情感的手段,我们便有了一种亲近之感。卿丘晨说,教授,这是在湖底么?为何有种飘浮的感觉?强教授说,此地是润经理偶然发现,据说是远古人类的居住地,有着几千万年的历史,根据物质的衰变测定,这里原来的面积很大,曾生活过一个大的部落,因近代环境因素,受外界影响,减少了大半部分,只留下了局部的试验室,其它的我们也没有考察过,所以还不知这是何处。我听后若有所思,不会是西曲耐人居住的地下区域吧,类似于卡呃城。于是,我的脑海中悄悄想象着城市或田野的影子,并未出现高楼大厦及田园风光的显像,也没有所谓的车水马龙与川流不息。而周围一样由水波笼罩着。那么,这里便不是一个小型的居住团体,只是一个大型的试验室了。教授引导我们走向“八号”的门口。我才发现,只有在大厅内可以看到这里是个宽阔的水域,进入走廊,已没有了大厅的影子,前后左右全由荡漾的水波围绕,而我们要进入的“八号”红框大门,指示着我们要去的方位。走入室内,仅有一台高大的望远镜昂着头倾斜着伸向前方。此时已分辨不出方位,所谓的前方,也只是相对于背对的门口而言。黄冈古悄悄寻找着光谱仪的周围可否有物质,没有。他认真的看过仪器上的标示,是红色的楷体字:太体量。他又观察过四周的墙壁,也没有什么星系、星河、丝状结构或大型人体的显影。而这空荡荡的一切我却早已看到。

 

强教授指着望远镜说,如果要探测外太空的黑洞波,或对黑洞的形成与发展有进一步的掌握呢,就得依靠这台仪器,超强双波段光谱仪,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我们还好奇的自光谱仪向外太空探视了一会儿,感知天空一片清朗,不似有黑色笼罩或阴云漫延。强教授笑道,已经关闭,不会有任何的光波显现。接着又说,所谓的双波段,主要指脉冲与非脉冲波,此双波段的融和与交叉,性能极度神秘,易于形成“冷斑”区,仅是区域很小而已;有个事件你们可能听说过,1985年8月24日,在太平洋海域发生了一启军舰消失事件,发射脉冲与非脉冲波后,当强度达到某一级别,一艘试验军舰在白色烟雾的笼罩中突然消失;约21分钟,在距离2750公里的公海被巡逻艇发现;所以,脉冲与非脉冲波的融合,被疑为就是时间遂道形成的基础波,或者说是打开时空扭曲的“钥匙”;自此,参与试验的科学家才对脉冲与非脉冲波开始了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可是多年过去,无论如何都没能再次出现类似的现象,说明还有不为人知的原因存在,是什么呢?有专家认为,两种波互相交插的量不易控制,波长互融的度把握不准,有这方面的原因;我认真的回想过当时开启的情况,也没有查到异常,从两者的量与度上分析,彼此间没有恰当的融合来形成空间,所以,这种恰当的“融合”便成为重点;也就是说,彼此之间被“干扰”后形成的空间点没找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至今也没能再次发现“空间”诞生的方法。强教授微微一笑说,这话题有些远了,不过这是你们今后研究的方向,也许这项研究不久后小黄同学就会实现。小黄微笑表示,若真如此,也是强教授指导有方;我们知道教授是当时参与试验的专家之一,细微的指点也是关键的所在呢。强教授微笑点头,拍拍小黄的肩膀,好好研究,只是量度上没有把准而已。

 

黄冈古说,我还在测试,每次都感觉接近目标,但又差点契机,总不能如愿。强教授说,我之前也进行过多次试验,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兴许还与光波的传递、凝聚、气温或气压有关,这是在广漠的时空中不易掌控的外在因素,且是影响至深的关键因素;其实,在这个未知领域的探索中,太体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强教授指着我们旁边的仪器说,目前利用这台超强双波段光谱仪进行分析,在近二年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当相应量的脉冲与非脉冲波同时存在时,会发射一种热能,热能蒸腾使得时空内的水分形成白色的雾气,白雾是三维的视角效果,其实这是一个超能量光波的聚集区,超能量的光波具有载体的功能,可以将时空内的物体或信息瞬间移到他处,即从一个空间移向另一个空间,便是时空穿越了。强教授说,这是时空穿越的理论支持,也是最基础的论述,如何实现却是难题。我们三人频频点头。我想,怪不得小黄拿我试验时我大汗淋漓呢,可以蒸腾空间的水汽,仅是量值较小没有形成白雾罢了。卿丘晨说,教授,现在的黑洞研究处在何种水平?强教授说,这正是我需要向三位年轻学者细讲的问题。教授稍停片刻,把超强双波段光谱仪打开,进行调动,这时在银光闪亮的墙壁上出现了一个黑洞星系的图形。教授指着墙壁上的星系说,当我又分析两种脉冲波的其他性能时,发现这台仪器发出的热能波恰与银河系内的黑洞热能波在波能、频率及振幅上完全一致,两者还可以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也就是说在脉冲与非脉冲波产生的空间里,此范畴内的任何物质都可以进行着“量”的交换;可以肯定的是,黑洞的热能波与脉冲或非脉冲波有着极其相似的性质,具有同频波的特征,有极强的连接与融合作用;再深度说明呢,二者便是具有极强的相互连接的功能;待准备下一步验证时,便停止了试验;所以,这才是你们关注的重点;至于同频波……。教授说,终因距离黑洞太过遥远,仍是无法辨别或区分,这就是目前的水平,下一步能提高到怎样的程度,就看三位的努力了。我们瞪大双眼认真的听着,没有明白“相连”为何要成为关注的重点。

 

强教授平静的对我们说,既然这是你们的重点工作了,那我就把掌握的情况逐一介绍清楚,你们也好有个适应的过程。我们点头微笑,并谢过教授。教授指着墙壁上的星系图说,在外太空中,就目前我们认知的水平,知道有黑洞或白洞,在黑洞与白洞之间,就是虫洞;叫做虫洞其实是一种象征性的称谓,本身不是另外的空间或星系,而是由黑洞变化为白洞的一个过程或者一种形式,是内能骤增到一定量后又骤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变化便会放射出脉冲与非脉冲波;此时物质的存在状态为:显现、湮没、消失、诞生,或可以说所有物质的过去与未来,均由脉冲与非脉冲波连接而成,黑洞与白洞本属于同一个星体不同时间上的延续,没有距离的概念,没有时间的差别,说得直接一点,这就是一条没有时间的时间遂道,是星体变化的过程,是能量的转让与平移;所以,自黑洞吸入的物质与白洞显现的是同一物质,外形与能量没有任何变化,也就是说没有经过时间的洗礼与风蚀;时间遂道就是一种能量的交融与重组的过程,却没有时间的参与;问题一,这种能量若是智能粒子,在交融后将会如何变化,即在白洞再次呈现时是种什么状态?结论是,随意的融合、无序的排列,有所记忆也有所忘记,无定性规律,以承载的最大量为原则;问题二,任何星系如果与黑洞的热能波相连,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内部塌陷是物质体的归宿,意识淡化是生命体的结局;这是目前发现的状态;但是,由于脉冲与非脉冲波形成一种特殊的空间,若黑洞内的意识进入此空间,则呈现另一种理想的状态,即有了交融与重组后的新显像,也能重现昨日曾经的光影;那么,“未来”与“过去”就会显露在同一个空间,并与“现在”相交,意识形态则又返回到问题一的状态上来。

 

强教授说,能量的交融与重组,最后的结果是,此能量仍然存在着,却又无从寻到其存在的方式与归宿,有时我们只好用“虚幻”来描述这种状态,但又不能认为仅仅是“虚幻”,因为这就是梦境显现的方式,是一种“虚幻”状态下的“真实”;所以根据“虚幻”的路径,我们就可以发现任何“能量”都可以选择适应自己的手段呈现,并引导着个体的行为与举止;梦境是真实的存在,是夸克粒子的运动行为,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制约着个体的思维模式与精神状态;所以,才有了如上的研究,并得出“过去”、“现在”与“未来”显露在同一个空间的推论;而现实中,之所以寻不到“三者”同体或梦境是种怎样的量并引导着未来,是因为受到了地球条件的严重制约,即地球在宇宙中处在偏僻、贫乏与荒凉的位置,不具备让我们“利用”梦境或“三者”同时展现的“量”,所以只能在某一条件下呈现某一种状态,或永远只是一种“虚幻”的状态;研究梦境、或随时“利用”梦境,是实现此“三者”共同存在的唯一路径,也是证实此推论是宇宙常态化的唯一路径,或者说研究夸克粒子在黑洞内的融合与排列,最能解释梦境呈现的状态与表现的方式,即过去、现在与未来如何显现于同一个空间;这非常神奇;目前我们针对黑洞的大部分研究,均是在寻找巧妙的方法分离出不同的夸克粒子,以便查找其变化的规律,或纠缠、重叠,或相吸、排斥等等;又因夸克粒子的量在黑洞内甚是微弱,所以若实现这一推论也就更加困难;现在的地球人类,仍然仅在梦境里完美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同存在的模式;若从黑洞表现的特征判定,宇宙中肯定有着某些星系或某个区域,在其范围内,生命的三体性可以共存、且随意转换;因为没有“现实”不会有“存在”,否则也就没有千奇百怪的梦;而这个区域被称为“冷斑”,这也是研究“冷斑”的唯一目的。

 

强教授说,到目前为止,通过分析“冷斑”呈现的像,我们可以断定,内部所有的物质均可以重叠、吸引,也可以互换、排斥,似量子一样表现着不确定性,并随了环境的不同起着不同的作用、呈现不同的形态、有着不同的行为;所以,如果透彻了“冷斑”的运动规律,便可终结人类推论的所有命题,则不单单是解决了某种困惑,而是超越了某种维度或进入了二级文明;这是我回国后,在研究黑洞的诞生历程时思考到的内容,也是我当下主攻的方向;但我坚信,由于夸克粒子具有“指导”行为的特殊性,在黑洞范畴内即便是微弱的量,也一定查得其运行的规律、或存在的空间,因为这种特殊性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连续且有秩序的指导出相同的“行为”,向我们展示着在某种意义上的真实性;而在低“能”的地球上呢,如某些村落或人员的隔空消失,就是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指导”着它们进入时间遂道,到达了未来或返回到过去,从而失去了“现在”;如人们普遍认知的海市蜃楼,也是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一个时空的像进入另一个时空的结果,是我们看到的已流失了的“过去”或未曾到达的“未来”;前者进入了其他的时空,后者来到了我们的世界;地球上所有无法解释的现象或状态,都是证实三体共存的依据,仅是目前还无法破译而已;梦境是其中之一,海市蜃楼也是其中之一;由于梦境是人类意识自然产生的像,而“自然存在的有意识限制”让意识无法判定其产生的规律,至今也没有明显的研究定论;而海市蜃楼则不同,它是自然界轮回的像,不存在“有意识的限制”作用,所以才有了理由成为被“制作”的工具;这观念我是突然想到的,却让我大吃一惊,因为限制无处不在且不分种类级别,从而也一样限制了人类永远处在低“量度”的环境中且自得其乐。

 

强教授继续说,于是我想又到,所谓海市蜃楼的成因,人类的判定由折射形成,这种解释确实正确,但有没有深思过,所谓的“折射”兴许就是高维或二级文明“制作”的一种迷惑行为,故意让低维的人类永远处在低位,且寻查不到更加“深刻”的机会;因为海市蜃楼所映射的只有物质的像,很少有生命的影;若非故意行为,那么生命的“影”去向了哪里?当然2002年8月30日10时,在泽当江江岸群战的景观,是唯一一次有记载的呈现生命之“影”的海市蜃楼;目前已有科学家大胆推测说,此次成像是因为有了“超能量”的存在或干涉,突破了“制作”的迷惑,从而呈现出实际的状态;也就是说,一定有高维的夸克粒子或超自然的能量“参与”并“引导”了成像的过程,才突破了某种意识的限制而呈现出来。此时,黄冈古惊讶的看我一眼,并瞪大了眼睛,我只好轻轻的点点头,以表示对教授说辞的认可。强教授又说,这让人恐惧;不得不深思冥想,高维相对于低维是种怎样的存在,因为可以随意的控制着在地球上形成的“像”,所以折射就是一种迷惑行为,以防止人类发现自己诞生的某些玄机;高维也一样拥有“自然存在的有意识限制”,不但限制自己,还限制低维的超越;这只是一种思考,但愿不仅仅只是思考;那么,由此引申的另一课题是,高维要限制着什么秘密?或者担心低维发现什么奥妙呢?肯定与意识有关,或与进出四维有关;于是我又研究,生命体在反射或折射的过种中,由于超度光速的运动,意识呈现为何种状态?承载的量有何规律?是否也发生内部塌陷?这才是根本,也是超强双波段光谱仪研究的内容之一;低维空间内的物质与意识,呈现着相同的存在规律与发展模式,并表现出自然的有意识的限制,所以我们一样脱离不了这种局面。

 

我们三人同时点头,折服于强教授的深度剖析;我虽然也知道不同的物种存在着“意识之有意识的限制”,但从没有想到折射还是高维度的迷惑行为。我们继续听着教授更深刻的指导。强教授说,于是我发现,只有依靠仪器,即“无意识”的智能介入,方可打破这种有意识的限制,去发现某些自然的规律,即当仪器的频率调到某一量值时,才有某些生命的“像”或“影”显现出来,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海市蜃楼,只是呈现的位置不同而已,却也解答了生命在海市蜃楼中的去向,即隐藏在一种“无意识”的视角下呈现在显示屏内,这就是某种仪器可以显现百年或千年前之人类光影的原因;这一样很是神奇,是自然存在的一种表现,其呈现的空间肯定是高维或二级文明的场所;所以,由此可以判定,已有“意识”穿越黑洞进行了无时间的时间旅行,因“夸克粒子”的衰变物也在白洞中呈现出来;从而侧面的证明了生命已经经过了黑洞,也更加明确的认定所谓的折射是一种精心的“制作”,就因为此行为中单单“遗漏”了夸克粒子,或防止着低维发现自己竟然可以通过四维空间,以便轻易打破“自然存在的有意识限制”到达二等级别的文明;若不然呢?生命就是在黑洞内自然的诞生,本身就具有“三体”共同存在的特征,只因降落到低能的地球之上,才孤单的呈现着其中的某一种状态,而其他共性的特征只能存在于梦境之中;其实梦境就已经证实,低维生命的诞生曾经通过了黑洞的世界;这仍是一种推论,仍是自梦境的成像导出的推论,却是唯一较为可靠的推论;因为梦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显现着低维生命曾经进入过黑洞,并完全适应在四维存在;但条件是,在“无观察”即“无意识”之下完成;若寻得了证据,则推论则成定论;这就是近期频繁有众多的人类,乘飞碟进入四维,且能活下去的依据之一,也是人类大胆打破“自然存在的有意识限制”的措施之一;而“飞碟”,仅是一种“无观察或无意识”之境况的保护。

 

强教授的这番说明让我非常惊讶,三维的普通智慧果真非同凡响,通过常规的探测,竟能得出三维可以在四维存在的结论,当然这结论并非完美无缺,但至少找准了问题的关键,也提出了须依靠“无意识”的智能介入,此番论述也与黄冈古在试验内对我实施的测试完全一致,试验便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智能介入下完成。不知黄冈古想到这些没有,但卿丘晨显然没有想到,她面无表情或毫无感知的看看教授,又看看我,想弄懂此番论述的意图。此时,强教授又说,我对黑洞的研究就达到了这一层次,并得出了结论,低维的我们一样可以生存在四维之中,得依靠某些“无意识”的智能介入,帮助着我们打破这种“有意识的限制”;若再联想到泽当江江岸人影群战的海市蜃楼景观,也许我们在“超能量”的庇护或干涉下,也完全可以进入四维空间,从而实现二级文明的过度;当然这仅是一种全新的理论阐述,还不能成为某种行为的依据或依靠,因为至今也没有发现这种“超能量”的存在;我之所以向三位说明这些呢,也兴许对你们未来的分析有所帮助,也仅限于这些;至于阐述的方向是否正确,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是否是违背了人类的世界观呢,则归属于“自然存在的有意识限制”了;所以,由此也可以感知到,地球生命的进化历程曲折又艰难,是种无法解释的自然之谜,只有提升了存在的维度,对错便可一目了然;但是若真要实现二级文明,需要人类一代代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行;寻找生命的真相,是生命的责任,也是生命的义务。我们认同的点头承认,并对教授的此番教导表示感谢。强教授接着说,关于海市蜃楼,开始我认为这是玛雅文明“制作”的迷惑行为;但凭证并不明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让我更加惊恐的是,穿越黑洞之“意识的衰变”竟然与现代人类“意识的衰变”呈相同的规律与量变,这又让我大吃一惊。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四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