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利益再平衡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7170字 发布时间:2023-02-07

凤翔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的作战会议,林涵秉做了如下的安排部署:

如果敌军要野战,则先野战,否则就进行攻城。

而攻城的计划是以苏怀承、孟威雄攻击东部;以崔彦炳攻击王城南部;凌云统、安彦进迂回到城西攻击西部,以额明勒攻击北部。林涵秉和马怀扬坐镇中央居中指挥进行四处应援。

对于这个部署,大多数人没有意见,不过崔彦炳手下参军刘宗尧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刘宗尧:“大将军,属下认为还应该海陆并进。以我海军从纳福岛出发抵达渤国西部地方的米里港,或者在此登陆。另外同时传令李德祥,让其从古晋一带向东进攻,最好能够占领拉让河的泗务口。”

沈恒桂:“属下认为可行。”

沈恒桂接着说:“拉让河是渤国境内最长的河流,对渤国境内的农商有重大关系,所以如果控制此地必将对战事和谈判有很大的影响。”

林涵秉:“诸位的意思呢。”

马怀扬:“我认为也可行。不过古晋地方兵力有限,难以海陆兼顾。可从海军分一部分兵力直接进攻河口一带。”

林涵秉思考后,说:“海军一部从纳福岛登陆米里港,作为牵制性力量。主力由石华雄率领按刘宗尧说的攻击河口。此战务必全胜,听从号令,如有违令者军法从事。”

四月二十八日,渤军近三万人主动挑战晋军,要进行野战。

要野战,那真是林涵秉和晋军求之不得的。

次日晋军一万多人和渤军三万人摆开了阵势进行野战。晋军投入了火炮二百多门,渤军则更是投入了三百门,不过威力较小。晋军还有三百骑兵分列左右两翼,而渤军只有百余骑兵。

渤军将领是次相扎马哈,也算是与苏马斯齐名的勇将,绝非无能之辈。

渤军首先发起了进攻,炮弹如雨点般洒在晋军阵地前面,晋军有所伤亡。然后晋军的各型火炮也猛烈开火,晋军火炮有半数左右是西洋进口的原装炮,还有是根据图纸技术自行生产的,与原产性能无二。

晋军的炮火虽然总数不多,但是威力较大,故而给敌军造成了不小的杀伤。然后晋军按线列阵法稳步进行推进。

渤军立即上前迎击,晋军两侧的骑兵在额明勒、凌云统的指挥下开始迂回进行包抄,并进行切割作战。

在双方相聚越来越近时候,各自的火枪都开始密集开火,而晋军后方还将老旧的床弩都弄了出来,虽然射速慢,但是威力不小,还是颇有杀伤力的。还有重型抛石机,将火炮的一些炮弹都放在了抛石机里发射。

距离越来越近了,双方已经展开了肉搏战。而晋军的骑兵也在后方顺利完成了包抄,不断切割着渤军的队形。将士们以弓弩和火枪针对落单的敌军将领和士兵进行一个个地点名。

骑兵的将士是勇敢的,额明勒虽然已经五十六岁,但雄风不减当年。手下这三百骑兵威猛异常。

整场作战中,额明勒射杀五人,却还不是最多的。千总戴彦伟射杀十二人,高居第一。守备赵赫德射杀十人次子,额明勒居第三。

林超康已经是副将军,也加入了骑兵作战中,射杀三人。战马也中箭倒地后,下马步战砍杀五人。当然自己也负伤多处,但并不致命,算是运气了。让远处的林涵秉、马怀扬和附近的额明勒倍感欣慰,也分外的担心。毕竟是马怀锡的小舅子。

野战方面,渤军将士是勇敢的,但是他们的器械还是有所欠缺。晋军主力普遍装备了带刺刀了自发火枪,而且有精准的炮火辅助,还有骑兵的精准点杀,占据了绝对的战场优势。故而在肉搏战刚开始没一会儿后,渤军阵型就发生了混乱,实际上形成了晋军对敌军的一边倒的屠杀。

作战一直在持续,持续到了中午过后,在未时末,这场野战结束了。

野战给双方都带来损伤,但是晋军凭借骑兵的精准点杀和炮火、器械的威力,整体上而言是占据了优势的。两个多时辰的野战,晋军以死伤两千多人的代价击毙伤敌军近两万人,俘虏三千人,获得了绝对的大胜。

野战获胜,晋军次日开始猛烈攻城。

四月二十七日,石华雄分出不少兵力交刘宗尧统领去进攻河口。自己领战船二十余艘去进攻米里港。

海战方面晋军是有优势的,而且米里港距离最近。

五月一日,石华雄以损失不足百人的代价就攻占了那名曰炮台实际上不叫炮台的米里港岸防工事,然后顺利登陆。到五月三日,晋军已经控制了米里港沿岸五十里左右的地方。

而古晋港方面的进攻也进行的相对顺利。

四月十日,晋军分路进攻。到五月初,塔尔克率军攻占了古晋西部、南部的都角、隆门、士丹等重镇,逼近了与三苏国和上侯国的边境地带。

赵旭初的进攻相对有些困难,但在五月中旬的时候,也顺利越过了洛帕河,并封锁了河口,在向东进攻。

洛帕河是渤国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以西地方的核心就是古晋。

五月二十日,赵旭初攻占了重镇里奎,距离泗务已经不到三十里了。

攻占了里奎,让赵旭初极大缓解了后勤的困难。此地是渤国内部一个重要河港,是胡椒等香料的种植与出口中心。产各种优良的木材。且港口可停泊大型战船。河口还有锯木厂及木板厂。有道路可以直通泗务、与古晋等地方,是个绝对战略重镇。

如此战略重镇,但是渤军为了防卫王城,将泗务、里奎等地的兵力装备几乎抽调一空,故而面对晋军攻击,竟然毫无还手之力。

而里奎的失守,让赵旭初获得了粮草数万石,还有大量兵器和船只等。同时也彻底瓦解了泗务的外围防线。

五月五日,刘宗尧率军炮轰了渤国北部重要的港口民鲁港。

五月八日,刘宗尧又炮轰了渤国拉让河口外围的重要据点西角,次日占领,实际上已经扼守住了河口的出海之地。

十一日,刘宗尧率轻便的战船、快蟹船和炮艇逆流而上向泗务口进发。

渤国北部这些地方多年来没有遭遇战事,尤其是拉让河这一带,故而兵民很少见到战船,而且是数十艘的外邦船只。

五月十三日,刘宗尧抵达泗务外围,开始炮轰。并不断袭扰来往的船只,并在五月十五日,攻占了泗务河口的一个小镇,在此驻扎,等待赵旭初的兵马到来后立即攻击。

二十三日,赵旭初的援军终于是抵达了泗务,完成了与刘宗尧的会师,并且彻底封锁了拉让河,对往来的船只征税。

泗务地当官瑟密沙目睹了晋军精良的战船和战斗力,深知无法与之硬碰硬,派当地一个汉族商人与之进行交涉,最后在五月二十七日达成了地方性的停战约定,即晋军不进攻泗务城内但可以进驻并严明军纪、渤军不进行抵抗、晋军可与之贸易。等待最后和约的正式达成后,晋军再行撤退。

至此,到五月底,晋军已经基本上控制了渤国西部地方。

而渤国王城方向,晋军一个月的进攻,损失的人员不算太多,但是粮草和后勤消耗不小。而渤国方面,虽然储备还可以,但是内部厌战情绪激烈,加上南部部落不断反抗,中立的苏禄丹国也有可能蠢蠢欲动。故而在宰相沙罗斯和扎马哈的建议下,认为应该迅速结束与晋国的战争,然后腾出手来平定部落叛乱。而且随着拉让河以西地方被占据,渤国的收入就减少了三成以上,如果长期耗下去,河西就难保了。

在十分危险和不得已的情况下,卡斯汀被迫任命沙罗斯为全权大臣与晋军进行议和。

六月三日,沙罗斯派人出城,得到了林涵秉的接见,同意于六月五日开始在成外一座营寨进行议和,晋国方面由马怀扬、崔彦炳、沈恒桂出面。

晋国方面凭借战场上的优势,先声夺人,提出了如下条件,而且必须按照这个条件来商议,否则会拼命攻城,沙罗斯无奈只能答应。

晋国的条件是:

国王卡斯汀派重臣前往军前道歉谢罪,并称臣纳贡;

赔偿晋国古晋地方平民商民损失及军费八百万两;

赔款在十年内交付,越期未能交付则支付利息;

交付期间晋国得以继续驻扎现有地方,费用由渤国承担;

渤国正式承认晋国汉宁行省地方为晋国土地,以现有地方为边界;

渤国割让拉让河以西地方为晋国土地;

渤国允许晋国臣民在其境内自由经商居住贸易;

开放米里、民鲁、里奎、泗务为口岸,允许晋国设领馆驻军;

允许晋国臣民使用渤国境内的道路河流传递文书信件;

互相释放被俘虏的将领和士兵等人;

渤国释放被俘虏的古晋地方商民。

可以说晋国这个初始要价是非常高的,满天要价是谈判的一贯初始伎俩。而且晋国特别说明赔偿的银两必须是如同西巴斯鹰国那样的纯银,或者是等同于五百万两白银的黄金。

沙罗斯自然不可能同意,表示除了道歉和开放口岸及释放俘虏、商民可以商量外,其余均无法答应。而其即使是口岸,也不能全部开放,最多只能是两个地方。

国王那更是不能同意,称臣纳贡有失体面,而且赔偿八百万,完全是不可能也根本做不到的数字。而割地的地盘相当于其现有国土的三成,收入至少是三成五以上。

不答应就打,六月六日,晋军林涵秉下令拼命攻城,并亲自督战。且下令各地晋军可以自由行动。持续到六月十日,已经攻克外城,并进逼到内城,离王宫只有不到五里地。

外城被破,卡斯汀不得不做出让步,十五日,再次让沙罗斯出城和谈。

此次的和谈,沙罗斯的态度软化了许多,并不再强硬。晋军则时打时停,把握了战场和谈判上的主动权。

经过一个月的软磨硬泡和讨价还价,七月十八日,双方正式达成和约,沙罗斯和马怀扬正式签约。

条约规定的主要内容是:
    国王卡斯汀派重臣前往军前道歉谢罪;

赔偿晋国古晋地方平民商民损失及军费五百万两;

赔款在十年内分二十次交付,越期未能交付则支付利息;

交付期间晋国继续驻扎除王城外的现有地方,费用由渤国承担;

渤国正式承认晋国汉宁行省地方为晋国土地,以现有地方为边界;

渤国割让洛帕河以西地方为晋国土地;

割让土地内,晋国允许渤国臣民继续居住,也可自由选择去留;

渤国允许晋国臣民在其境内自由经商居住贸易;

开放里奎、泗务为口岸,允许晋国设领馆驻军,驻军不超千人;

互相释放被俘虏的将领和士兵及古晋地方商民等;

达成的这个文本条件是晋国的中上等要求,绝对在底线之上,而对于渤国来说则是上限了,无法再让了。

赔款割地是核心,赔款五百万,十年内还清,已经是渤国的上限和底线了。而割地的地方虽不是最富庶的,却也是农商种地,还有一些金矿。

晋国通过这个条约,获得了如愿以偿的胜利,而且也保留了渤国的基础地盘和实力,不至于战后落入随时可能被西洋、部落或者是苏禄丹国继续蹂躏的地步。依然可以整体维持加巴隆丹岛上的实力均衡,晋国则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古晋地方和汉宁行省的合法化,已经是取得了极大的收益。

而为了这个胜利,晋军失去了约死伤近五千人的代价,而普通平民的死伤高达三万多人。军费实际消耗约二百万两。不过获得了五百万的赔偿,也还是得到大于失去的,不算是亏本的买卖。

最后的签约是晋国和渤国的签约,而没有三苏国和上侯国。三苏国在围攻古晋失败的正月底就已经撤军,退出了联盟。而上侯国在五月晋军大军抵达要攻城的时候也单方面宣布退出了联盟。

考虑到两国出兵不多且较早退出,故而晋军没有对他们提出要求。

八月初开始,晋军攻城部队的先锋开始有序地撤往汉宁行省,部分已经开始向南洋和海山洲撤退。而米里、民鲁等地也陆续开始撤军,但留下了部分兵力和战船。而里奎、泗务继续驻军,而且筹划设领馆的安排。

八月底,渤国交付了第一批赔偿计二十五万两。

十月初,汉宁行省与渤国东部地方划界完成。

到年底,洛帕河以西的地方正式完成了全部的手续,从此成为晋国的土地,仍然隶属于汉宁行省。筹设领馆的事宜也基本完成。到年底,当年第二批的二十五万两赔偿也如期在边界交付。

古晋地方,林涵秉等正式建议起名为凤宁州,隶属于汉宁行省。

十一月二十日,林涵秉等人和晋军从海山洲调过来的兵力约千余人顺利返回了海山洲,马怀锡设宴犒赏。

二十五日后的几天里,内阁、枢密院先后下令晋升将领和有功之臣:

封林涵秉为开府仪同三司,正一品;

马怀扬、马怀念晋封为少傅衔和郡公的爵位;

崔彦炳、额明勒均实授提督兼本任官职;

凌云统封男爵;林超康加总兵衔;

苏怀承升汉宁行省提督,办理军务;

石华雄加提督衔,仍为海山舰队提督;

沈恒桂出任海外事务衙门副判;

李德祥为凤宁州知州兼驻军总兵官;

赵旭初升参将,为驻泗务领事;

刘宗尧以知州衔任驻里奎领事;

塔尔克升汉宁行省总兵官,驻防凤宁州;

裴铭兴由守备超升为游击参将,驻防安海州;

千总戴彦伟升兴京府驻军守备,守备赵赫德升都司驻防安海州。

此战中表现平平的汉宁总督康显耀也没有受到歧视,虽然他用人失误,但是汉宁驻军自石塘岛之战后尤其是徐武成去世后常年荒废,确实他有过错,但是此战的粮草转运和后方事务安排,康显耀还是竭尽全力的。故而康显耀战后依然留任总督,年底又特别封为了子爵,也算是对其功劳的肯定。不过考虑其日常事务繁忙,加上古晋地方远离防区,故而安排了军旅出生的苏怀承和塔尔克来协助他,专办军务。

而积极支援古晋李德祥的王仲方也没有被忘记,战后被特别授予加副判衔,仍然驻防安海州节制地方。

除了任命外,将投敌后释放的的原安远州同知李乾坤抄家灭族处斩,财物一律充公。

至于赔偿费用的使用,内阁提议,马怀锡最后决定。按照内阁的提议是拨五十万给凤宁州用于恢复和筹设领馆等事宜,一百万用于汉宁和南洋的恢复生产等,五十万用于修补战船兵器和嘉奖将士,其余则全部充入府库。

马怀锡进行了变动,最后这笔赔款的使用是这样分配的:

拨出一百万两用于凤宁州的恢复和建设;

拨出二十万给安海州王仲方用于继续恢复库储和再建设;

拨出三十万用于汉宁行省的恢复储备;

拨出五十万用于南洋地方的恢复和填充库储;

拨出一百万用于修补战船兵器和嘉奖将士;

拨出一百万用于继续购买西洋技术设备和更新军备等;

拨出一百万纳入户部府库存储以备他用。

可以看出来,马怀锡对这笔赔款主要是分做三个用途的。一是用于恢复受损较严重的地方的民生状况,二是奖励将士和修补作战时候的损失,三则是继续扩军备战提升实力。而纳入储备方面的只有五分之一而已。这与要将半数都要纳入储备的保守方案相比是更为积极的。

十二月,崔彦炳上疏认为虽然晋军获胜,但是自己的装备并没有绝对的碾压优势,而晋军常备军并不多。如果一个地方爆发大战,还可以从别的地方抽调增援。但是如果多地同时有战事,则必将缓不济急和顾此失彼。因此增加后备兵员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考虑到库存和装备的自发火枪数量有限,可将保甲武装的训练能力提升。给每地的保甲武装进行定期的训练,并教育他们培训使用旧式火枪和重型火枪。如有大规模的作战,这些保甲武装则可以成为后备兵员。而且旧式和重型火枪的训练时间和制作成本及速度要远远快于一个优秀的弓弩手,是绝对可以的。而在应该首先训练哪里的保甲武装时候,崔彦炳提出了兴通县、通远州、昭顺州、武宁州、东昌府一带因地处山岭之中或者沿海恶劣之地,民风彪悍,可以作为第一批次的训练之地。

对于这个提议,兵部正判李长明有所反对,他认为如使火枪流窜于民间,则危害极大,而让彪悍之地的民众再会使用,则危险更大。

李长明的反对确实不无道理,而且许多人也有同样的顾虑。但是崔彦炳认为旧式火枪的制作本身也不难,而且民间已有不少,实际上根本无法禁止。与其花大力气禁止倒不如因势利导,使之成为良善之顺民,忠勇之兵员。

李长明仍然反对,但是军方的大佬林涵秉并没有表态,故而李长明等少数人的反对并无多大的作用。马怀锡在凤翔十二年正月下令开始按照崔彦炳的规划进行实施。

李长明的反对没有奏效,多少让他有些心灰意冷,看来他是老了。不久正式请辞内阁大臣兼兵部正判。

马怀锡同意李长明的请辞,但是也没有完全冷落这位老臣。

二月五日,下令李长明以安海军节度使致仕,给提了一级。

次日,下令以提督侍卫亲军总兵官崔彦炳实授为内阁大臣兼兵部正判,具体办理训练地方保甲武装的任务。

崔彦炳升任后,以林超康接任崔彦炳出任侍卫亲军总兵官,杜保宁调任为兵部副判,协助办理。

凤翔十二年二月,汉宁行省总督康显耀上奏为周志刚一家请功,马怀锡阅后同意,给周志刚加五品衔,并赏赐白银一万两作为补偿。而周建雄、周建坤、周建飞三兄弟也全部予以安排从军。最小的儿子被特别调入天雄军任排长,进行了特别照顾和提拔。小女儿周雪茹也被调入内事厅,专司照顾自己的妻子王燕霖和傅虹露,也是莫大的恩典。

凤翔十一年十月,战败后的渤国首先对本国南部境内的部落武装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扫荡和清洗。从十月到十二月,以次相扎马哈为将稳扎稳打,集中精兵五千人采取分别打击和各个击破的办法,不仅有效弥平了叛乱。还开拓了长上百里和宽七十余里的山区地带,招抚了五六万的人口,有效地缓解了自身实力上的不足。

三月,三苏国和上侯国认为渤国经历了大败和赔款已经极度虚弱,两国遂联合出兵攻击渤国的南部边境,要让渤国也赔偿他们出兵的损失。但是渤国虽然失败,也损失了三万精兵,但还有五万人马,而实力依旧强于两国的总和。另外他们忽略了一个道理即哀兵必胜。渤国刚刚失败给晋国,上下都有气无处撒,这正好给了他们出气的地方。

国王卡斯汀可以给晋国卑躬屈膝,但却不可能向这两个小国服软。派苏马斯集中一万兵力先打击最近的上侯国,斩杀过万。再打击三苏国,又斩杀数千。两国不仅没有获得便宜,还损兵折将,并向渤国赔偿了三十万两。

三苏国、上侯国在战败前夕,曾请求李德祥和康显耀支援,但是李德祥则奉命保持中立。而汉宁总督康显耀也是中立,而且还在渤国粮草不济的情况下,暗中支援了渤国粮草一万石和炮弹一万发、箭矢五万支。

晋国的支援,让卡斯汀、苏马斯等人多多少少释怀了一些对晋国的仇恨。而晋国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持整个加巴隆丹岛的平衡格局。

在晋国去岁与渤国大打出手的时候,一向爱趁机跟风上的苏禄丹国此次罕见地维持了中立的立场,只是在边境陈兵设防,并未采取过激行动。而苏禄丹国没有出兵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实力也有限,无法与已经改革后有所提升的渤文尼莱国对抗,而且还要应对东北西巴斯鹰国和南部的贝隆丹国,是无法分身的。另外渤国东部地方多山区,苏禄丹国即使拿下意义也不大。这这样的现实考虑下,中立是最好的选择。

此次作战中,西洋各国也受损较重,尤其是古晋地方。战后,凤宁州知州李德祥奉命从收到赔款的部分中拨出两万两给各国的商人供他们恢复生产,并允许和鼓励他们继续在古晋地方贸易,以此来繁荣古晋。当然自己家的商人和建设也有专门的费用。

对于晋国的这份心意,尼兰国东方公司首先表示了感谢,苏威兰国也紧随其后,还有佛鹰国。尼兰国东方公司如今已经有所衰弱,但还是向晋国赠送了一些晋国最喜欢的紧俏商品,如怀表、钟表、洋布和千里镜及一些机械设备等。同时尼兰国东方公司的总督也专门派人致信汉宁总督康显耀和凤宁州知州李德祥,表示尼兰国会坚守与晋国当年的协定,尊重晋国在渤文尼莱国的利益不会动摇。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